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女性个人化叙事 被引量:3
1
作者 廖冬梅 《嘉应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61-66,共6页
在丁玲的小说中,《莎菲女士的日记》最具叛逆性的因子,这在于写作主体自我选择的一种女性个人化叙事,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女性个人化的创作姿态;第二,日记体的文体选择;第三,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第四,立体真实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 女性 个人化叙事
下载PDF
《蚀》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女性形象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桂璐璐 《新余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47-49,共3页
茅盾在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中刻画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文学史上称她们为"时代女性"。丁玲的早期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莎菲性格",她后来的多篇小说人物都是&... 茅盾在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中刻画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文学史上称她们为"时代女性"。丁玲的早期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莎菲性格",她后来的多篇小说人物都是"莎菲型"形象的拓展和延伸。比较分析茅盾的"时代女性"和丁玲的"莎菲型"女性形象,可知: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时代女性"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而莎菲女士是启蒙的个人主义者;在生活的逆境面前,"时代女性"在绝望中求生,莎菲女士却在颓废中耗尽生命;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时代女性"狂热地追逐爱情只为填补内心的空虚,而莎菲女士执着地将灵肉一致的爱情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 《莎菲女士的日记》 女性形象 比较
下载PDF
“边缘意识”与“深层结构”——对《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心理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徐秀明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2期103-105,共3页
《莎菲》不能用简单的“道德主题”或“女权主义”概括,在爱情故事的背后,是乱世中先觉者以“边缘意识”自守,在庸俗与空虚的双重诱惑中拒绝沉沦、抵死挣扎的心灵历程。这一“深层结构”才是这篇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
关键词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 边缘意识 深层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