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WOT Analysis and Strategic Research on China's Rural Moder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1
作者 LIU Yan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Jilin 132101,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1年第5期8-11,21,共5页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China's rural modern industrial development,and points out that developing rural modern industry is the necessary choice of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bridging urban-ru...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China's rural modern industrial development,and points out that developing rural modern industry is the necessary choice of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bridging urban-rural gap;developing rural modern industry is the propeller of promoting rural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holistic economic growth of the nation;developing rural modern industry is the foundation of perfecting various kinds of social undertakings and changing rural appearance.SWOT analysis is conducted on China's rural modern industrial development.The advantages of China's rural moder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clude human resources advantage,economic development advantage,and policy advantage;the disadvantages of China's rural moder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clude outdated thinking and concept,unsound infrastructure and imperfect system guarantee;the opportunities of China's rural moder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clude great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implementation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the challenges of China's rural moder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clud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losed rural environment with weak infrastructure to open rural environment with sound infrastructure,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o moder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an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model to service-oriented management model.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China's rural moder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 as follows:change thinking and concept;perfect infrastructure;establish security system and 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provide good hard and soft foundation for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mote rural moder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modern INDUSTRY DEVELOPMENT SWOT ANALYSIS St
下载PDF
The Discussion on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被引量:7
2
作者 XIAO Xiao1,SONG Peng2 1.School of Business,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 2.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0年第5期49-52,共4页
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 connotation of rural tourism and divides it into six types,including rural sight-seeing,rural body-building activity,rural folk culture,rural experience of farm work,rural business affairs,an... 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 connotation of rural tourism and divides it into six types,including rural sight-seeing,rural body-building activity,rural folk culture,rural experience of farm work,rural business affairs,and study and development.It outlines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points out that wh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oncerns is the coordination of ecology,economy,and society centering on human and nature.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connot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it divides modern agriculture into six types,including sightseeing agriculture,leisure agriculture,green agriculture,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factory agriculture,and three-dimensional agriculture.And by concluding,it obtains the combination model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bove related theories,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model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It emphatically analyzes the integration model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including pastoral agriculture tourism model(sightseeing village,leisure farm,citizen farm),and science education tourism model(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base,tourism and leisure education agricultural park,children's,agricultural education base,agricultural exposition).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the thesis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promote their positive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 maximum of ecological,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rn AGRICULTURE rural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融合发展——从乡土中国向和美中国之变 被引量:3
3
作者 徐平 龙昊廷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8,共9页
党的二十大将中国独特的现代化实践总结为“中国式现代化”,提炼出五个重要特征,并将其提升至“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高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说到底就是推动乡土中国向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转型。乡土文化中的“... 党的二十大将中国独特的现代化实践总结为“中国式现代化”,提炼出五个重要特征,并将其提升至“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高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说到底就是推动乡土中国向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转型。乡土文化中的“和谐共生”思想,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存智慧的体现,当代的科技革新和数字技术,也必将为中国的现代化注入生机活力。本文回顾中国城乡关系的变迁历程,以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的社区发展和基层治理为例,探讨从乡土中国向城乡融合的和美中国之变,尝试解释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传统与现代的弥合之处,总结当今中国社会及文化结构的深刻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土中国 城乡融合 和美中国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乡村治理:必要性、问题及实践路径 被引量:4
4
作者 文丰安 罗雅洁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2-62,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别于西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之道。乡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但长期城乡二元体制导致现阶段我国乡村地区存在治理主体认知和能力不足,治理制度作用发挥不足,人才、资金、资源要素不足等问题。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别于西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之道。乡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但长期城乡二元体制导致现阶段我国乡村地区存在治理主体认知和能力不足,治理制度作用发挥不足,人才、资金、资源要素不足等问题。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实践可施行双主体合作共治,提高村民、村干部素质和现代化治理能力;建立“三治”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消除城乡差距,吸引人才、资源、资金“逆流”乡村,以此不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含章可贞:杨海樵先生对近代中国乡村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5
作者 张书美 冯梅 罗琪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4年第2期44-48,共5页
民国时期河北献县乡贤杨海樵先生关心地方文化事业发展,以一己之力在丰尔庄创设了根植乡村、免费借阅、嘉惠士林、福泽乡民的海樵图书馆。杨海樵先生不仅是勇猛精进的乡村图书馆实干家,还是富于卓见的乡村图书馆思想家。他提出的推行农... 民国时期河北献县乡贤杨海樵先生关心地方文化事业发展,以一己之力在丰尔庄创设了根植乡村、免费借阅、嘉惠士林、福泽乡民的海樵图书馆。杨海樵先生不仅是勇猛精进的乡村图书馆实干家,还是富于卓见的乡村图书馆思想家。他提出的推行农村教育首宜发展农村图书馆、善借长风重视乡村图书馆宣传工作、面向价值共创与乡村学校开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等理念,不仅具有时代先进性,对于当今乡村图书馆事业发展亦具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海樵 海樵图书馆 乡村图书馆 近代中国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研究——基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证据
6
作者 钱力 罗婧怡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5-53,共9页
数字经济正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宽带中国”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举措。该文利用2008—2022年中国29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基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检验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 数字经济正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宽带中国”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举措。该文利用2008—2022年中国29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基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检验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并对数字经济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机制以及异质性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源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异质性与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异质性。基于此,该文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推动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源水平提升,实施差异化发展政策,缩小区域差距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业农村现代化 “宽带中国”政策 影响机制
下载PDF
科学文化数字化与乡村振兴
7
作者 周立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111,共8页
科学文化数字化能够深化科普工作,大大提升记录、保存、展示文化的效能,起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作用,并能展现文化活态,让受众身临其境。数字中国建设中的科学文化数字化,使科学文化进一步发挥好科普的工具性和价值性作用,通过科... 科学文化数字化能够深化科普工作,大大提升记录、保存、展示文化的效能,起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作用,并能展现文化活态,让受众身临其境。数字中国建设中的科学文化数字化,使科学文化进一步发挥好科普的工具性和价值性作用,通过科学文化数字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可以推动数字时代的产业振兴,完善社区治理,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向更为广阔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中国 科学文化 科普 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现代化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与理论探微
8
作者 王敏 李军林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17,共9页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由“党—社会”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分析范式发现,统筹国家整体利益和乡村局部利益,协调国家公权力和乡村自主权力,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主线。在这一逻辑主导下,中国共产...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由“党—社会”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分析范式发现,统筹国家整体利益和乡村局部利益,协调国家公权力和乡村自主权力,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主线。在这一逻辑主导下,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宏观战略主题经历了从“革命”向“整合”“改革”“振兴”的转变,微观治理方式也相应地从运动型向管控型、回应型、协同型演变。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尊重乡村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 乡村治理现代化
下载PDF
近代华北乡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及不平衡性论析
9
作者 岳红廷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43-150,共8页
华北地区近代意义上的乡村小学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年的清末学制改革,到三十年代末乡村小学教育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受农村经济衰败、教育观念和社会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华北乡村小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的不平衡特征,如区域... 华北地区近代意义上的乡村小学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年的清末学制改革,到三十年代末乡村小学教育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受农村经济衰败、教育观念和社会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华北乡村小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的不平衡特征,如区域之间的差异,各类小学发展的不均衡,男校、女校及男、女生比例失衡,女教师严重短缺,乡村小学的快速发展与乡村儿童入学率不高之间的不平衡。华北乡村小学教育的发展恰好体现了近代中国乡村教育由“旧”到“新”的艰难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华北 乡村社会 小学教育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生态的历史变迁与启示
10
作者 唐艳群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4年第4期1-10,152,共11页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生死存亡的危机中惊醒,开始学习效仿多种外来的现代化模式,为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和发展进行了艰辛曲折的探索和艰苦卓绝的斗争。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最终取得了民族独...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生死存亡的危机中惊醒,开始学习效仿多种外来的现代化模式,为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和发展进行了艰辛曲折的探索和艰苦卓绝的斗争。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最终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完成了中国人选择正确的现代化道路的第一步。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经40余年,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生态先后经历了从自然而然的稳定状态到被动转型,再从一元主导到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的变迁。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乡村文化生态的考察,本文得出的启示是: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内生性变化与外源性引导相结合,坚持文化继承和借鉴外来文化相结合,坚持一元主导与文化多样性发展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文化生态 中国共产党 民族国家
下载PDF
中越边境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11
作者 何玲玲 林妙婵 《现代农业》 2024年第3期93-97,共5页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然而,不同地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并不平衡,因此必须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措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针对中越边境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农...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然而,不同地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并不平衡,因此必须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措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针对中越边境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农业生产的多样性等现状,科学分析当前中越边境地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并得出应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培育集体经济,推动农村多元化发展以及强化人才支撑战略、激发英才干事热情四方面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对策,为制定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边境地区农业农村健康快速发展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越边境地区 农业农村现代化 路径研究
下载PDF
从“政权嵌入”到“政权统合”:中国基层政权与乡村社会关系变迁新动向
12
作者 戴子薇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9-107,共9页
从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分析框架来看,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乡村社会出现“政权悬浮”现象,导致乡村政策资源投入的“悬置”。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关系进入资源的全面输入与乡村社会的全面动员阶段,实现了由“... 从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分析框架来看,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乡村社会出现“政权悬浮”现象,导致乡村政策资源投入的“悬置”。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关系进入资源的全面输入与乡村社会的全面动员阶段,实现了由“政权悬浮”走向“政权再下沉”的“政权嵌入”过程。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党政力量全面统合乡村社会,构建了以基层问题为导向,以党委和政府为组织核心,以社会组织和基层民众为主体,将政策资源、社会资本、社会组织、基层民众统合到一起的“基层政权统合”结构。建立这种乡村社会党政统合治理结构,旨在以党政力量激发乡村内生活力,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当然,“政权统合”的实现必须以党政力量对乡村社会的继续动员、对全社会各类建设主体的充分动员为前提,同时必须将外在的政策资源和内生的本土资源充分结合,才能真正建构起乡村振兴的创富机制,持续推动乡村实现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基层政权 乡村治理现代化 政权嵌入 政权统合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百年回顾 被引量:49
13
作者 徐勇 徐增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6期1-10,共10页
在本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和农民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知识界和政府十分关注并致力于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热点。文章认为,在20 世纪对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两次高潮,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关键词 现代化 中国农村 中国农民
下载PDF
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农村新式金融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杜恂诚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3-144,共12页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政界、金融界和学界曾掀起一波农村金融的浪潮,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组织的农民银行、中国银行以及若干商业银行展开了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农民组织及农民个体的贷款,并形成了一套理论思路和操作规程。农村新式金融的开...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政界、金融界和学界曾掀起一波农村金融的浪潮,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组织的农民银行、中国银行以及若干商业银行展开了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农民组织及农民个体的贷款,并形成了一套理论思路和操作规程。农村新式金融的开展,一方面是为了改变当时上海等少数大都市游资汇集而广大农村却严重缺乏资金的资源畸形配置状况,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农村新式金融的开展需要解决受体的设计。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一种信用受体,它本身并不是金融机构,它以加入者的信用来降低贷款风险,并以此来促进中国农村社会信用共同体的发育。农村新式金融的品种设计是从实际出发的,风险防范是有效的。农村新式金融可以做到低成本和薄利润,农村新式金融专业机构除了在开创期需要政府投入外,其日常经营能够做到自负盈亏。商业银行之所以能参与其间,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农村新式金融需要长期稳定的社会、经济和货币条件才能稳步推进,需要政府的自律清廉才能约束其成本和贷款方向,这些方面体现了当时中国农村新式金融的局限性,并注定这次农村金融新的尝试不能取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农村新式金融 信用合作社
下载PDF
农业产业化: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被引量:11
15
作者 孙自强 《经济经纬》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42,共3页
当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诸多问题 ,农业产业化势在必行。为此 ,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发展 ,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组织 ,以改变目前远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局面。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中国 农村 农业现代化
下载PDF
论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三种形态 被引量:10
16
作者 彭南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6-64,共9页
近代中国农村中存在着三种形态的手工业,即农民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工匠手工业,其中家庭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工场手工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工匠手工业发挥着拾遗补缺的作用。三种形态互为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一定程度... 近代中国农村中存在着三种形态的手工业,即农民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工匠手工业,其中家庭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工场手工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工匠手工业发挥着拾遗补缺的作用。三种形态互为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乡村手工业 生产形态
下载PDF
近50余年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史研究述评 被引量:11
17
作者 彭南生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6-115,共10页
建国以来的50余年,中国经济史学界对近代乡村手工业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薄弱环节还很多,在一些主要问题上仍存在着分歧。今后的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经济史研究必须秉持客观与理性的精神,将整体研究与区域... 建国以来的50余年,中国经济史学界对近代乡村手工业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薄弱环节还很多,在一些主要问题上仍存在着分歧。今后的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经济史研究必须秉持客观与理性的精神,将整体研究与区域研究、行业研究结合起来,同时加强量化分析,使中国近代经济史、近代乡村史的研究更加趋于精细和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乡村手工业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与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变迁 被引量:3
18
作者 秦燕 李慧莲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0,共6页
中国乡村是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主要社会实践场域,中国化、大众化与近代乡村变迁处于复杂的互动关系之中,中共领导群体自上而下的理论建构和动员以及广大农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和影响,共同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乡村是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主要社会实践场域,中国化、大众化与近代乡村变迁处于复杂的互动关系之中,中共领导群体自上而下的理论建构和动员以及广大农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和影响,共同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正是这一双向的互动过程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主要特征,深刻影响近代乡村社会变迁的样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是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逐渐展开的,只有通过对实际历史过程深入细致的研究和阐释,才可能形成新的分析概念,拓展新的研究内容,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大众化 近代乡村社会变迁
下载PDF
论近现代华北农村饮食的变迁 被引量:4
19
作者 饶明奇 祝军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103-107,共5页
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首要物质基础。在近现代以来的华北农村,人们的饮食领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近现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和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结果。尽管它是缓慢的、有局限的、不... 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首要物质基础。在近现代以来的华北农村,人们的饮食领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近现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和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结果。尽管它是缓慢的、有局限的、不平衡的,但它却是人们物质生活领域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它昭示着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苦难深渊的华北农村,正蕴育着走向近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 华北农村 饮食 变迁
下载PDF
教会大学与中国近代乡村社会——以福建协和大学乡村建设运动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在全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7-94,共8页
本文通过对福建协和大学的乡村建设意识理路的转变、组织机构的沿革以及诸多实验个案的考察,来探讨教会大学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其与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关系,并在分析其乡村建设运动特色和评价其绩效和不足的基础上,对目前学术界的民国... 本文通过对福建协和大学的乡村建设意识理路的转变、组织机构的沿革以及诸多实验个案的考察,来探讨教会大学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其与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关系,并在分析其乡村建设运动特色和评价其绩效和不足的基础上,对目前学术界的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研究定论进行了初步省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会大学 乡村社会 中国近代 乡村建设运动 福建协和大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