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奥义书》释奥
被引量:
1
1
作者
王燕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7-51,共5页
作为印度传统精神文明的重要构成,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古圣梵典《奥义书》在凝聚古代印度民族心魂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奥义书》精神体验的基点与信仰理念的核心乃是实现个人"自我"同宇宙精神契合通同的"梵我一如...
作为印度传统精神文明的重要构成,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古圣梵典《奥义书》在凝聚古代印度民族心魂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奥义书》精神体验的基点与信仰理念的核心乃是实现个人"自我"同宇宙精神契合通同的"梵我一如"境界和通过宗教修行超越轮回达到灵魂解脱两种诉求,以阿特曼"四位"说为表征的解脱观念与"梵我一如"思想并行不悖地贯穿于各种部类《奥义书》诗文的字里行间,这两方面内容共同构成了《奥义书》信仰的文化基础和哲理思维的深层蕴涵,支配、影响印度人的精神生活长达数千年之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信仰
梵我一如
轮回解脱
《奥义书》
印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摩奴法论》的社会伦理思想
2
作者
董平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18,共7页
印度教思想在价值指向上的"彼岸性"是清晰的,正是这种"彼岸性"成为其"精神性"的基本外观。与此同时,"此岸"的现实生存,作为无尽的生命循环之链的一个可以把握的现实环节,也具有导向精神价值之...
印度教思想在价值指向上的"彼岸性"是清晰的,正是这种"彼岸性"成为其"精神性"的基本外观。与此同时,"此岸"的现实生存,作为无尽的生命循环之链的一个可以把握的现实环节,也具有导向精神价值之终极实现的重要意义。种姓制度既是社会的基本分层结构,也是一种关于价值的观念系统,它还是社会伦理秩序的基础。不同种姓导向其未来生命"更为良好状态"的可能性取决于当前生命过程中对其各自职责的履行所达到的完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奴法论
印度教
解脱
伦理思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体道与解脱——洪州禅对慧能心性论的现实性提升
3
作者
李华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27-31,共5页
洪州禅的代表人物马祖道一提出“平常心是道”的观点,鼓励众生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真如佛性,获得解脱。道一的门下进一步发扬了这一思想。他们饱含个性的禅法,从现实的角度充实和发展了六祖慧能“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心性论,从而推进了...
洪州禅的代表人物马祖道一提出“平常心是道”的观点,鼓励众生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真如佛性,获得解脱。道一的门下进一步发扬了这一思想。他们饱含个性的禅法,从现实的角度充实和发展了六祖慧能“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心性论,从而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州禅
“平常心”
“道”
解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奥义书思想
被引量:
1
4
作者
姚卫群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35,共7页
奥义书对印度古代不少宗教都有重要影响。佛教的许多基本观念的形成与奥义书有关联。一些佛教理论是在改造批判奥义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还有一些佛教理论则直接采用了奥义书中的有关思想。早期佛教的教义与奥义书中的婆罗门教思想既...
奥义书对印度古代不少宗教都有重要影响。佛教的许多基本观念的形成与奥义书有关联。一些佛教理论是在改造批判奥义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还有一些佛教理论则直接采用了奥义书中的有关思想。早期佛教的教义与奥义书中的婆罗门教思想既有差别点,又有类似处。吸收了大量奥义书成分的婆罗门教和佛教成为印度古代两大主要宗教体系,对印度后世基本文化形态的构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印度哲学
奥义书
轮回
解脱
原文传递
印度宗教传统的三个面向——祭祀、解脱和虔信主义
5
作者
赵悠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9-149,共11页
中世纪以后的印度宗教与前代宗教的关系如何理解?通过祭祀、解脱与虔信主义三个早期的发展阶段特征,选择普迦等后世的文化切面作为参照,以分期和分层同时观察的方式,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印度宗教的延续性与断裂性。线性叙事易抹平宗教发展...
中世纪以后的印度宗教与前代宗教的关系如何理解?通过祭祀、解脱与虔信主义三个早期的发展阶段特征,选择普迦等后世的文化切面作为参照,以分期和分层同时观察的方式,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印度宗教的延续性与断裂性。线性叙事易抹平宗教发展的层累效应。在来源极其复杂的印度宗教中,有必要将阶段性特征同时作为反复介入的历史动力来看待,相似又各别的具体案例反映了它们带入主流价值体系的张力及其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宗教
祭祀
解脱
虔信主义
原文传递
题名
《奥义书》释奥
被引量:
1
1
作者
王燕
机构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出处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7-51,共5页
文摘
作为印度传统精神文明的重要构成,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古圣梵典《奥义书》在凝聚古代印度民族心魂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奥义书》精神体验的基点与信仰理念的核心乃是实现个人"自我"同宇宙精神契合通同的"梵我一如"境界和通过宗教修行超越轮回达到灵魂解脱两种诉求,以阿特曼"四位"说为表征的解脱观念与"梵我一如"思想并行不悖地贯穿于各种部类《奥义书》诗文的字里行间,这两方面内容共同构成了《奥义书》信仰的文化基础和哲理思维的深层蕴涵,支配、影响印度人的精神生活长达数千年之久。
关键词
传统信仰
梵我一如
轮回解脱
《奥义书》
印度
Keywords
traditional belief
Buddha and me in one
samsara and
moksa
Upanisad
India
分类号
B942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摩奴法论》的社会伦理思想
2
作者
董平
机构
浙江大学哲学系
出处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18,共7页
文摘
印度教思想在价值指向上的"彼岸性"是清晰的,正是这种"彼岸性"成为其"精神性"的基本外观。与此同时,"此岸"的现实生存,作为无尽的生命循环之链的一个可以把握的现实环节,也具有导向精神价值之终极实现的重要意义。种姓制度既是社会的基本分层结构,也是一种关于价值的观念系统,它还是社会伦理秩序的基础。不同种姓导向其未来生命"更为良好状态"的可能性取决于当前生命过程中对其各自职责的履行所达到的完善程度。
关键词
摩奴法论
印度教
解脱
伦理思想
Keywords
Manu Code
Hinduism
moksa
Ethical Ideology
分类号
B35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体道与解脱——洪州禅对慧能心性论的现实性提升
3
作者
李华华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27-31,共5页
文摘
洪州禅的代表人物马祖道一提出“平常心是道”的观点,鼓励众生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真如佛性,获得解脱。道一的门下进一步发扬了这一思想。他们饱含个性的禅法,从现实的角度充实和发展了六祖慧能“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心性论,从而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关键词
洪州禅
“平常心”
“道”
解脱
Keywords
Hongzhou Zen Buddhism
“an ordinary state of mind”
Tao
moksa
分类号
B956.9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奥义书思想
被引量:
1
4
作者
姚卫群
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35,共7页
文摘
奥义书对印度古代不少宗教都有重要影响。佛教的许多基本观念的形成与奥义书有关联。一些佛教理论是在改造批判奥义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还有一些佛教理论则直接采用了奥义书中的有关思想。早期佛教的教义与奥义书中的婆罗门教思想既有差别点,又有类似处。吸收了大量奥义书成分的婆罗门教和佛教成为印度古代两大主要宗教体系,对印度后世基本文化形态的构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
佛教
印度哲学
奥义书
轮回
解脱
Keywords
Buddhism
Indian Philosophy
Upanisads
Samsqra
moksa
分类号
B949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印度宗教传统的三个面向——祭祀、解脱和虔信主义
5
作者
赵悠
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9-149,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梵本《时论》中的古印度时间哲学研究”(项目编号:19CZX036)。
文摘
中世纪以后的印度宗教与前代宗教的关系如何理解?通过祭祀、解脱与虔信主义三个早期的发展阶段特征,选择普迦等后世的文化切面作为参照,以分期和分层同时观察的方式,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印度宗教的延续性与断裂性。线性叙事易抹平宗教发展的层累效应。在来源极其复杂的印度宗教中,有必要将阶段性特征同时作为反复介入的历史动力来看待,相似又各别的具体案例反映了它们带入主流价值体系的张力及其协调。
关键词
印度宗教
祭祀
解脱
虔信主义
Keywords
Indian religion sacrifice(Yana,祭祀)liberation(
moksa
,解脱)devotionalism(Bhakti,虔信主义)
分类号
B982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奥义书》释奥
王燕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摩奴法论》的社会伦理思想
董平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体道与解脱——洪州禅对慧能心性论的现实性提升
李华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奥义书思想
姚卫群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1
原文传递
5
印度宗教传统的三个面向——祭祀、解脱和虔信主义
赵悠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