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蒙古族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 Ⅰ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4
1
作者 赵灵燕 毕力夫 +1 位作者 苏秀兰 张瑞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目的研究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Vitamin Dreceptor,VDR)ApaⅠ多态性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内蒙古地区179例蒙古族妇女VDR... 目的研究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Vitamin Dreceptor,VDR)ApaⅠ多态性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内蒙古地区179例蒙古族妇女VDR基因ApaⅠ多态性,并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上述人群无优势手臂骨密度。结果ApaⅠ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aa:49.16%Aa:41.34%AA:9.50%。协方差分析显示,在所有受试者中VDRApaⅠ基因型与无优势手臂BMD无相关性。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妇女人群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可能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遗传多态性 骨密度 蒙古族妇女
下载PDF
罟罟冠的演变与形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莉莎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4,共7页
罟罟冠作为蒙古族典型的服饰品,在我国服装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许多学者认为罟罟冠有100多年的历史,经过考证其历史至少在400年以上;除蒙古族使用外,罟罟冠还是许多其他民族已婚妇女的冠饰。在消失400年后的今天... 罟罟冠作为蒙古族典型的服饰品,在我国服装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许多学者认为罟罟冠有100多年的历史,经过考证其历史至少在400年以上;除蒙古族使用外,罟罟冠还是许多其他民族已婚妇女的冠饰。在消失400年后的今天它又重新出现在蒙古草原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元时期 蒙古族 罟罟冠 演变 形制
下载PDF
电视剧《胡杨女人》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
3
作者 张淑梅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05-108,共4页
蒙古族题材电视剧《胡杨女人》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意识形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重点;自然景观沙漠胡杨被赋予了有足够市场增值潜能的文化价值而被挖掘开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蒙古族女性、蒙古族老人等也作为体现蒙古... 蒙古族题材电视剧《胡杨女人》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意识形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重点;自然景观沙漠胡杨被赋予了有足够市场增值潜能的文化价值而被挖掘开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蒙古族女性、蒙古族老人等也作为体现蒙古族文化根本的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这是可贵的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 蒙古族题材 《胡杨女人》 民族文化资源 挖掘
下载PDF
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清代蒙古族少女形象--宣鼎小说《夜雨秋灯录》的复仇与报恩母题
4
作者 王立 李雪纯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3-141,共9页
晚清宣鼎小说《夜雨秋灯录》写蒙古族少女龙梭三娘,因父遭陷流落江湖,得江翁助,与未婚夫团圆。三娘求助蒙古公主,为江翁之子脱罪。故事为多母题的分解与组合,女主人公能深谋远虑,运用蒙古语的语言技能,获公主信任。小说写她具有危机意识... 晚清宣鼎小说《夜雨秋灯录》写蒙古族少女龙梭三娘,因父遭陷流落江湖,得江翁助,与未婚夫团圆。三娘求助蒙古公主,为江翁之子脱罪。故事为多母题的分解与组合,女主人公能深谋远虑,运用蒙古语的语言技能,获公主信任。小说写她具有危机意识,关注外界信息,用心结识公主,而公主豪侠仗义助其实现正义复仇。龙梭三娘形象来自明代小说《西洋记》。龙梭意象带有女性意味,预示超凡化龙腾飞的命运。宣鼎小说具有文化融合中的人性(亲情、友情与同情心等)、伦理规则(血亲复仇、报恩诚信等)指向,彰显了个体生命存在状态与家国间的有机联系,在复仇(报恩)母题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如跨域报家仇、入深山猎巨鸟怪兽以报恩等,是民国还珠楼主等武侠小说题材蓝本之一。小说跨民族、跨文化的侠义“共同体”精神书写,具有当代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小说 宣鼎 蒙古人形象 侠女复仇 文化融合
下载PDF
从《胡杨女人》谈蒙古族题材电视剧发展
5
作者 郝凤彩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00-104,共5页
蒙古族题材电视剧《胡杨女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主题对于普世价值的选择、剧中民俗元素的体现及跨民族嫁接增加看点的独特创作模式。这些为文化产业化背景下,蒙古族题材电视剧的产业化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蒙古族题材 电视剧 《胡杨女人》 产业化创作
下载PDF
蒙古族题材电视剧中文化符号及其传播——以电视连续剧《胡杨女人》为例
6
作者 陈煜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09-113,共5页
蒙古族题材电视剧以民族文化符号为载体,展示了丰富的蒙古民族生活,反映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对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崭新的抒写。电视剧《胡杨女人》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符号扩大了传播效果。
关键词 电视剧 蒙古族题材 文化符号 传播 《胡杨女人》
下载PDF
华锐藏族妇女发饰探源 被引量:1
7
作者 郭登彪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8-90,共3页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华锐藏区,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产生了其独特的文化。本文就华锐藏族妇女独特的发饰做了初步的历史考究与现实比较,得出华锐藏族妇女的发饰是在本民族原有服饰的基础上受了蒙古族的影响而形成的。
关键词 华锐 妇女 发饰 蒙古族
下载PDF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妇女头饰探析
8
作者 王凡 王松 《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13年第1期63-66,共4页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妇女头饰,是卫拉特蒙古族服饰中最精彩的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其发式、发套、发辫、挂饰等,既是卫拉特蒙古人才华智慧、生活习俗、审美情趣和思想信念的展现,也是对当时社会经济的体现。
关键词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 妇女 头饰 发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