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贝氏莫尼茨绦虫感染绵羊对小肠局部黏膜淋巴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
3
1
作者
杨祎程
王雯慧
+4 位作者
祁珊珊
何晚红
扎西英派
张旺东
张林江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2-118,共7页
为了研究贝氏莫尼茨绦虫自然感染绵羊对小肠黏膜免疫组织的影响,分别从宏观、微观及亚微观水平对自然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的成年绵羊(感染组)肠道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并与正常成年绵羊(正常组)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感染组肠道所见虫体平...
为了研究贝氏莫尼茨绦虫自然感染绵羊对小肠黏膜免疫组织的影响,分别从宏观、微观及亚微观水平对自然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的成年绵羊(感染组)肠道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并与正常成年绵羊(正常组)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感染组肠道所见虫体平均长度为1.5m,头节主要吸附在空肠淋巴集结分布丰富的部位,一般寄生数量为1~2条。眼观,虫体寄生部位黏膜增厚,表面有大量灰白色黏液附着,其间可见点状出血。镜下,局部黏膜上皮脱落,而在完整的黏膜上皮处,其上皮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的数量都明显增多;固有层内毛细血管充血,淋巴细胞、浆细胞、弥散淋巴组织以及肠腺杯状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头节寄生处部分肠腺坏死;黏膜下层淋巴小结、淋巴集结显著增生,部分增生凸入固有层形成新的圆顶区;固有层与黏膜下层以及黏膜肌层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扫描电镜下,感染组肠黏膜上皮脱落;贝氏莫尼茨绦虫头节呈椭球状,有4个吸盘,无顶突,小沟,表面覆盖一层致密的微绒毛。研究结果表明,肠黏膜增厚,主要是局部黏膜免疫相关细胞在寄生虫虫体表面覆盖的微绒毛的不断刺激下,机体抗感染自身组织增生所致。成年绵羊对抗贝氏莫尼茨绦虫的感染可能是通过黏膜免疫相关组织增生来加强局部免疫力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贝氏莫尼茨绦虫
致病作用
局部黏膜免疫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贝氏莫尼茨绦虫成节及孕节间7个差异基因EST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
作者
罗盘棋
王新华
薄新文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129-133,共5页
本研究以新疆绵羊体内寄生的贝氏莫尼茨绦虫为研究材料,运用mRNA差异显示方法,研究了贝氏莫尼茨绦虫成节和孕节节片间差异基因信息。提取贝氏莫尼茨绦虫成虫成节和孕节的总RNA为模板,以3条Oligo-dT(Ⅰ,Ⅱ,Ⅲ)锚定引物和8条随机...
本研究以新疆绵羊体内寄生的贝氏莫尼茨绦虫为研究材料,运用mRNA差异显示方法,研究了贝氏莫尼茨绦虫成节和孕节节片间差异基因信息。提取贝氏莫尼茨绦虫成虫成节和孕节的总RNA为模板,以3条Oligo-dT(Ⅰ,Ⅱ,Ⅲ)锚定引物和8条随机引物配对的24种组合,进行DDRT-PCR扩增,经过8%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后以及银染方法,显示差异DNA条带。凝胶回收差异条带并进行再扩增,琼脂糖电泳检测,得到7个差异片段,经克隆测序及相似性比对,其中有6条均未见有报道,所以其应为新基因。Seq16与猪肉绦虫幼虫UNAM—cd2mRNA同源性达100%,UNAM-cd2 mRNA功能未知,与细粒棘球绦虫胃蛋白酶同源性达100%,与日本血吸虫G-10蛋白同源性达88%,G-10蛋白功能未知,与黑腹果蝇胚胎生殖腺同源性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PCR
贝氏奠尼茨绦虫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EST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绵羊自然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对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数量变化
3
作者
杨祎程
王雯慧
+4 位作者
何晚红
祁珊珊
扎西英派
张旺东
张林江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82-687,共6页
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对自然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的成年绵羊(感染组)与正常成年绵羊(对照组)的小肠各肠段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杯状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感染组小肠各段上皮内淋...
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对自然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的成年绵羊(感染组)与正常成年绵羊(对照组)的小肠各肠段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杯状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感染组小肠各段上皮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杯状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感染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169.11%、230.38%和233.42%(P<0.01);嗜酸粒细胞数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116.78%、123.87%和164.51%(P<0.01);浆细胞数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127.34%、72.97%和328.26%(P<0.01);杯状细胞数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33.40%、41.42%和133.17%。对照组和感染组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均逐渐减少,相反,对照组和感染组嗜酸粒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均逐渐增多,对照组小肠固有层浆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到空肠增加,空肠到回肠减少,感染组小肠固有层浆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均逐渐增多;对照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上皮内杯状细胞、浆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均差异极显著(P<0.01);感染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上皮内杯状细胞、浆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均差异极显著(P<0.01),感染组上皮内淋巴细胞空肠与回肠差异极显著(P<0.01),但十二指肠与空肠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贝氏莫尼茨绦虫感染成年绵羊后,成年绵羊通过特异性黏膜免疫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增生加强细胞免疫水平,浆细胞增生加强体液免疫水平,同时还通过非特异性黏膜免疫细胞,嗜酸粒细胞和杯状细胞的增生进一步加强黏膜免疫水平以抵抗贝氏莫尼茨绦虫对绵羊的感染。可见绵羊可以通过黏膜免疫相关细胞增生加强局部免疫力以监视虫体免疫逃逸来抵抗寄生虫的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贝氏莫尼茨绦虫
上皮内淋巴细胞
嗜酸粒细胞
浆细胞
杯状细胞
原文传递
题名
贝氏莫尼茨绦虫感染绵羊对小肠局部黏膜淋巴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
3
1
作者
杨祎程
王雯慧
祁珊珊
何晚红
扎西英派
张旺东
张林江
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出处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2-118,共7页
基金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807330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71549)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YS051-A25-017)
文摘
为了研究贝氏莫尼茨绦虫自然感染绵羊对小肠黏膜免疫组织的影响,分别从宏观、微观及亚微观水平对自然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的成年绵羊(感染组)肠道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并与正常成年绵羊(正常组)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感染组肠道所见虫体平均长度为1.5m,头节主要吸附在空肠淋巴集结分布丰富的部位,一般寄生数量为1~2条。眼观,虫体寄生部位黏膜增厚,表面有大量灰白色黏液附着,其间可见点状出血。镜下,局部黏膜上皮脱落,而在完整的黏膜上皮处,其上皮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的数量都明显增多;固有层内毛细血管充血,淋巴细胞、浆细胞、弥散淋巴组织以及肠腺杯状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头节寄生处部分肠腺坏死;黏膜下层淋巴小结、淋巴集结显著增生,部分增生凸入固有层形成新的圆顶区;固有层与黏膜下层以及黏膜肌层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扫描电镜下,感染组肠黏膜上皮脱落;贝氏莫尼茨绦虫头节呈椭球状,有4个吸盘,无顶突,小沟,表面覆盖一层致密的微绒毛。研究结果表明,肠黏膜增厚,主要是局部黏膜免疫相关细胞在寄生虫虫体表面覆盖的微绒毛的不断刺激下,机体抗感染自身组织增生所致。成年绵羊对抗贝氏莫尼茨绦虫的感染可能是通过黏膜免疫相关组织增生来加强局部免疫力而实现的。
关键词
绵羊
贝氏莫尼茨绦虫
致病作用
局部黏膜免疫
Keywords
ovis ariesb
moniezia benedeni
pathogenic effect
local mucosal immunity
分类号
S858.265.9 [农业科学—临床兽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贝氏莫尼茨绦虫成节及孕节间7个差异基因EST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
作者
罗盘棋
王新华
薄新文
机构
新疆兵团绵羊繁育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出处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129-133,共5页
文摘
本研究以新疆绵羊体内寄生的贝氏莫尼茨绦虫为研究材料,运用mRNA差异显示方法,研究了贝氏莫尼茨绦虫成节和孕节节片间差异基因信息。提取贝氏莫尼茨绦虫成虫成节和孕节的总RNA为模板,以3条Oligo-dT(Ⅰ,Ⅱ,Ⅲ)锚定引物和8条随机引物配对的24种组合,进行DDRT-PCR扩增,经过8%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后以及银染方法,显示差异DNA条带。凝胶回收差异条带并进行再扩增,琼脂糖电泳检测,得到7个差异片段,经克隆测序及相似性比对,其中有6条均未见有报道,所以其应为新基因。Seq16与猪肉绦虫幼虫UNAM—cd2mRNA同源性达100%,UNAM-cd2 mRNA功能未知,与细粒棘球绦虫胃蛋白酶同源性达100%,与日本血吸虫G-10蛋白同源性达88%,G-10蛋白功能未知,与黑腹果蝇胚胎生殖腺同源性84%。
关键词
DD—PCR
贝氏奠尼茨绦虫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EST
Keywords
DD-PCR
moniezia benedeni
Gene cloning
Sequence analysizing
EST
分类号
Q78 [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S858.27 [农业科学—临床兽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绵羊自然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对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数量变化
3
作者
杨祎程
王雯慧
何晚红
祁珊珊
扎西英派
张旺东
张林江
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
出处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82-687,共6页
基金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0807330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671549)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YS051-A25-017)
文摘
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对自然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的成年绵羊(感染组)与正常成年绵羊(对照组)的小肠各肠段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杯状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感染组小肠各段上皮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杯状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感染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169.11%、230.38%和233.42%(P<0.01);嗜酸粒细胞数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116.78%、123.87%和164.51%(P<0.01);浆细胞数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127.34%、72.97%和328.26%(P<0.01);杯状细胞数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33.40%、41.42%和133.17%。对照组和感染组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均逐渐减少,相反,对照组和感染组嗜酸粒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均逐渐增多,对照组小肠固有层浆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到空肠增加,空肠到回肠减少,感染组小肠固有层浆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均逐渐增多;对照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上皮内杯状细胞、浆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均差异极显著(P<0.01);感染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上皮内杯状细胞、浆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均差异极显著(P<0.01),感染组上皮内淋巴细胞空肠与回肠差异极显著(P<0.01),但十二指肠与空肠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贝氏莫尼茨绦虫感染成年绵羊后,成年绵羊通过特异性黏膜免疫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增生加强细胞免疫水平,浆细胞增生加强体液免疫水平,同时还通过非特异性黏膜免疫细胞,嗜酸粒细胞和杯状细胞的增生进一步加强黏膜免疫水平以抵抗贝氏莫尼茨绦虫对绵羊的感染。可见绵羊可以通过黏膜免疫相关细胞增生加强局部免疫力以监视虫体免疫逃逸来抵抗寄生虫的感染。
关键词
绵羊
贝氏莫尼茨绦虫
上皮内淋巴细胞
嗜酸粒细胞
浆细胞
杯状细胞
Keywords
goat
moniezia benedeni
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s)
eosinophile granulocytes(EOS)
plasma cells
goblet cells
分类号
S852.734 [农业科学—基础兽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贝氏莫尼茨绦虫感染绵羊对小肠局部黏膜淋巴组织的影响
杨祎程
王雯慧
祁珊珊
何晚红
扎西英派
张旺东
张林江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贝氏莫尼茨绦虫成节及孕节间7个差异基因EST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罗盘棋
王新华
薄新文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绵羊自然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对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数量变化
杨祎程
王雯慧
何晚红
祁珊珊
扎西英派
张旺东
张林江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