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不同地形饲用植物对藏羊偏食性的影响
1
作者 王金兰 曹文侠 李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213-7225,共13页
食性选择是家畜的一种复杂生理和生态适应过程,也是放牧家畜采食行为的核心问题,对草地放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地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家畜个体特征对采食行为的影响上,而不同地形的植物如何影响家畜采食行为尚... 食性选择是家畜的一种复杂生理和生态适应过程,也是放牧家畜采食行为的核心问题,对草地放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地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家畜个体特征对采食行为的影响上,而不同地形的植物如何影响家畜采食行为尚不明晰。以祁连山不同地形(阶地、河漫滩、阴坡、半阴坡、半阳坡和阳坡)饲用植物(禾本科、莎草科、豆科、杂类草、可食灌木及群落)为对象,采用舍饲自助餐式实验法开展藏羊对不同地形植物的采食选择研究,探讨藏羊对不同地形植物的偏食性,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影响藏羊偏食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禾本科植物的营养品质在阴坡最高,莎草科和豆科植物的营养品质在阶地最高,杂类草和整个植物群落的营养品质在阳坡最高。(2)藏羊对禾本科、莎草科、杂类草及整个植物群落的干物质采食量均在阳坡最高,分别为42.6、68.7、69.8 g/h和237.6 g/h,而均在河漫滩最低,分别为7.3、8、21.8 g/h和69 g/h。(3)藏羊对阳坡的禾本科、莎草科、杂类草及整个植物群落的偏食性最高,偏食性指数分别为5、8、8.1和27.7,而对河漫滩饲用植物的偏食性最低。(4)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植物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是影响藏羊偏食性的最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草地动植物互作关系及制定科学放牧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对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藏羊 牧草营养品质 偏食性 食性选择
下载PDF
高寒山区不同发酵方式对羊粪养分、重金属和微生物含量的影响
2
作者 曾祥明 王建瑶 +2 位作者 杨雪 龚婷婷 宋德荣 《养殖与饲料》 2024年第6期7-10,共4页
[目的]探索不同发酵方式对羊粪的处理效果,为高寒山区羊粪处理提供借鉴依据。[方法]将羊粪(以下羊粪均为新鲜羊粪和半腐熟羊粪混合)分为3组在室内进行发酵处理,Ⅰ组加入有机肥发酵剂、Ⅱ组覆盖薄膜自然发酵、Ⅲ组自然发酵,经75d发酵后... [目的]探索不同发酵方式对羊粪的处理效果,为高寒山区羊粪处理提供借鉴依据。[方法]将羊粪(以下羊粪均为新鲜羊粪和半腐熟羊粪混合)分为3组在室内进行发酵处理,Ⅰ组加入有机肥发酵剂、Ⅱ组覆盖薄膜自然发酵、Ⅲ组自然发酵,经75d发酵后测定羊粪养分、重金属和微生物指标。[结果]整个发酵期间,氮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磷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钾含量呈上升趋势。羊粪发酵75d后,总养分(N+P_(2)O_(5)+K_(2)O)、氮(N)、五氧化二磷(P2O5)、氧化钾(K2O)的质量分数分别为6.97%、2.72%、2.56%、1.69%,总砷(As)、总汞(Hg)、总铅(Pb)、总铬(Cr)含量分别为0.60、0.09、22、25 mg/kg,粪大肠菌群数小于3.0个/g、蛔虫卵死亡率100%。[结论]添加有机肥发酵剂的羊粪发酵温度较高,羊粪发酵腐熟后氮、磷、钾元素含量均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有机质、微量元素、重金属等指标均符合有机肥标准,可采用发酵方式处理羊粪,提高羊粪中营养物质的再利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山区 羊粪发酵 有机肥 营养元素 发酵温度
下载PDF
内蒙古贺兰山冬春季岩羊种群现状及保护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付宾 黄师梅 +9 位作者 谢建冲 梁军 苏云 王晓勤 王兆锭 徐建国 张继武 时光 滕丽微 刘振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829-5839,共11页
为调查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岩羊(Pseudois nayaur alashanicus)的种群现状,通过样线法在2017、2018年冬季,2018、2019年春季进行了调查,利用R 4.0.3中的Distance 1.0.2对样线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估测保护区内岩羊的种群数量及... 为调查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岩羊(Pseudois nayaur alashanicus)的种群现状,通过样线法在2017、2018年冬季,2018、2019年春季进行了调查,利用R 4.0.3中的Distance 1.0.2对样线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估测保护区内岩羊的种群数量及密度,分析其种群结构。结果显示,调查共观测到岩羊6299只,其中,2018年冬季种群数量最高,约为2654(2230—3161)只(括号内为95%数量置信区间),种群密度为3.921(3.293—4.668)只/km2。与2003年同季节的调查数据对比发现,保护区内岩羊的种群数量在15年间增长迅速,岩羊的种群密度累计增长了约53.17%,年平均增长3.54%。岩羊集群形式:混合群(88.03%,80.95%)为岩羊冬、春最主要的集群形式,且混合群的数量冬季多于春季,独羊出现的次数最低(1.99%,2.86%),不同的集群类型在不同的季节的差异极显著(P<0.001);岩羊平均群大小:春季为(13.439±12.085)只,冬季为(9.011±8.610)只,调查季节中集群大小多为1—10只,岩羊的不同季节的群大小差异极显著(P<0.001)。种群成体与幼体比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范围为1.411—2.673,雌雄比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范围为0.934—1.469,种群结构的季节性差异极显著(P<0.001)。集群类型、群大小及群组成的调查表明,不同季节间岩羊种群结构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岩羊 种群数量 种群结构 种群动态
下载PDF
天山南麓绵羊沙门菌耐药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4
作者 刘晟辰 陶大勇 +2 位作者 齐萌 徐世文 陈伟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9-18,共10页
为了研究天山南麓地区绵羊沙门菌(Salmonella)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流行现状,本试验从天山南麓地区选择10个采样点采集绵羊粪样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采用K-B药敏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并通过PCR法检测耐药基因。结果表明:共分离出67株沙门菌... 为了研究天山南麓地区绵羊沙门菌(Salmonella)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流行现状,本试验从天山南麓地区选择10个采样点采集绵羊粪样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采用K-B药敏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并通过PCR法检测耐药基因。结果表明:共分离出67株沙门菌,分离株对青霉素、磺胺异噁唑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8.51%、68.66%,其次为氨苄西林、链霉素、阿莫西林、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49.25%、47.76%、46.27%和43.28%,分离株多重耐药率为55.22%。分离株耐药基因中KN和sul1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00.00%和98.51%,aadA1、aph(3')-IIa、TEM、ant(3'')-Ia和CTX-M的检出率均在50%以上,分别为82.09%、71.64%、62.69%、58.21%和50.75%。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的综合分析表明天山南麓地区沙门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流行状况较为严重,呈区域性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南麓 绵羊 沙门菌 药物敏感性 耐药基因
下载PDF
宁夏贺兰山地区岩羊保护现状及对策
5
作者 李岳诚 马瑞 《现代畜牧科技》 2023年第12期119-122,共4页
通过对宁夏贺兰山地区岩羊保护现状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该地区在岩羊保护方面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岩羊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该文介绍宁夏地理环境、贺兰山地区特有的岩羊资源以及保护现状,分析该地区岩羊保护面... 通过对宁夏贺兰山地区岩羊保护现状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该地区在岩羊保护方面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岩羊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该文介绍宁夏地理环境、贺兰山地区特有的岩羊资源以及保护现状,分析该地区岩羊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当前宁夏贺兰山地区岩羊保护的政策与法规,提出一系列对策,促进该地区岩羊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贺兰山 岩羊保护 现状对策
下载PDF
春季岩羊种群生态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王小明 李明 +1 位作者 唐绍祥 刘志霄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7-33,共7页
本文通过对贺兰山春季岩羊的研究得出,贺兰山的岩羊为晨昏性活动动物,两个活动高峰分别在500~900和1700~2000。在春季,岩羊群主要以小群为主,且主要是混合群,平均群大小为5.6头;整个贺兰山的岩羊密度为3.6... 本文通过对贺兰山春季岩羊的研究得出,贺兰山的岩羊为晨昏性活动动物,两个活动高峰分别在500~900和1700~2000。在春季,岩羊群主要以小群为主,且主要是混合群,平均群大小为5.6头;整个贺兰山的岩羊密度为3.6头/km2;岩羊的雌雄性比为11.36,并指出目前偷猎仍然影响着种群的性比;雄性岩羊的自然死亡年龄在6.5~10.5岁,其中以9.5岁是其自然死亡的高峰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岩羊 种群 生态学特征 春季
下载PDF
贺兰山岩羊种群生态及保护 被引量:43
7
作者 王小明 刘志霄 +2 位作者 徐宏发 李明 李元广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5,共5页
作者于1994年11月、1995年7~8月和9~10月在宁夏贺兰山对岩羊种群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贺兰山岩羊的最适生态分布见于海拔1801~2000m,岩羊每天有两个活动高峰,分别为早晨和下午。在观察到的448只岩... 作者于1994年11月、1995年7~8月和9~10月在宁夏贺兰山对岩羊种群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贺兰山岩羊的最适生态分布见于海拔1801~2000m,岩羊每天有两个活动高峰,分别为早晨和下午。在观察到的448只岩羊中,发现平均群大小为5.5只,2~8只为一群的占总数的708%。岩羊种群的雌雄性比为1∶12,雌幼比为1∶044,贺兰山的岩羊处于增长趋势。目前在贺兰山,影响岩羊生存的主要因素是偷猎、人为干扰和家畜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岩羊 种群生态 保护
下载PDF
贺兰山岩羊种群结构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20
8
作者 余玉群 郭松涛 +3 位作者 白庆生 李志刚 胡天华 吕海军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0-204,共5页
2001年3月至2002年2月,每月定期在固定的样线上,采用样线法对贺兰山3929只岩羊种群结构进行调查。小群体是贺兰山岩羊种群的基本特征,全年群平均数为5 5只,独羊全年存在,以雄性成体为主,在雌性群中,母仔群全年稳定,占雌性群的44 0%。岩... 2001年3月至2002年2月,每月定期在固定的样线上,采用样线法对贺兰山3929只岩羊种群结构进行调查。小群体是贺兰山岩羊种群的基本特征,全年群平均数为5 5只,独羊全年存在,以雄性成体为主,在雌性群中,母仔群全年稳定,占雌性群的44 0%。岩羊雌性群群体大小平均3 5只,雄性群群体平均4 5只,混合群群体平均8 0只;全年雌性多于雄性,雌性群小于雄性群。群体表现为雌性群群体小,群体数量多;混合群体大,群体数量少。混合群群体大小范围离散,雄性群次之,雌性群群体范围变化最小。全年雌幼比为100∶48。雌雄性比全年100∶71,其中,2~6月份,雌雄性比为100∶130~155;7~12月份,雌雄性比为100∶43~68。另外,文中还指出3 5~8 5龄雄羊占63 9%,1 5~3 5龄和超过8 5龄老年雄性岩羊所占的百分率明显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岩羊 种群结构 季节性变化 群体组成
下载PDF
宁夏贺兰山岩羊春季种群生态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显理 翟浩 +3 位作者 张铁师 李正 马勇玺 李志刚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8-270,共3页
以实体观测垂距法对贺兰山春季岩羊种群数量、性别、年龄结构等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春季岩羊种群密度为(13.13±2.27)只/km^2,总数量为(11 161±1 930)只,1997—2005年春季岩羊数量累计增长了50.48%,年平均增长率为6... 以实体观测垂距法对贺兰山春季岩羊种群数量、性别、年龄结构等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春季岩羊种群密度为(13.13±2.27)只/km^2,总数量为(11 161±1 930)只,1997—2005年春季岩羊数量累计增长了50.48%,年平均增长率为6.01%,比1983—1997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3%有明显降低.2005年春季成体与幼体个数比为3.44∶1,成体中雌性与雄性个数比为1∶1.04,群体中混合群占59.6%,雄性群占19.3%,雌性群占21.1%,独羊占8.2%,群体大小范围为2~28只,平均为6.6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岩羊 种群数量 种群结构 种群动态
下载PDF
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岩羊种群数量变化调查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楚光 王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3期159-162,共4页
通过1999年和2001年对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岩羊种群数量的调查,结合前人1997 年和1983年所做的工作,认为贺兰山岩羊的数量呈持续增长势头.由于保护工作的开展,人类在低山地区的活动的减少为岩羊腾出大量空间,这是岩羊数量增长的主要原... 通过1999年和2001年对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岩羊种群数量的调查,结合前人1997 年和1983年所做的工作,认为贺兰山岩羊的数量呈持续增长势头.由于保护工作的开展,人类在低山地区的活动的减少为岩羊腾出大量空间,这是岩羊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数量调查各样带记录差异明显,0样线分别占44.1%和63.5%说明保护区内的岩羊分布并不均匀,生境已呈破碎化,部分生境的植被因干旱及岩羊过度啃食出现严重退化;尽管1997年以来,岩羊的年增长低于1983-1997年间平均年增长的水平,但仍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数字,并已经影响到植被的恢复和其它野生动物的发展.建议在岩羊密度较大的地段有计划的进行人工淘汰,以调节岩羊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岩羊 种群 数量变化
下载PDF
贺兰山独体羊岩画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毓红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4-187,共4页
贺兰山岩画里最普遍、最重要的独体岩画是完全由羊形式结构的。一个羊形式就是一个独体岩画。这种独体羊岩画形式是由点、线和面三个形式元素搭配组合而成的一种肖似符号。这种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固定的联系:一个符号表达一个意... 贺兰山岩画里最普遍、最重要的独体岩画是完全由羊形式结构的。一个羊形式就是一个独体岩画。这种独体羊岩画形式是由点、线和面三个形式元素搭配组合而成的一种肖似符号。这种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固定的联系:一个符号表达一个意义,没有符号重叠。每一个贺兰山独体羊符号都是对一个个有着明确指称对象的事物或概念的命名。这种命名活动反映了人对世界的认知能力。贺兰山独体羊岩画是一种原始肢体语言,它具备已知的原始语言的一切特点:表义的具体性、细微性和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独体岩画 羊形式
下载PDF
天山北坡季节牧场牧草营养动态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李柱 赵德云 +1 位作者 李瑞年 赵万羽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5期1-4,共4页
对天山北坡四季牧场牧草营养动态测定分析 ,结合放牧绵羊体重变化态势 ,揭示“夏壮、秋肥、冬瘦、春乏”这一传统草原畜牧业的规律。转变经营方式。
关键词 季节牧场 牧草 营养动态 天山北坡 草原畜牧业
下载PDF
贺兰山雄性岩羊种群两个时期生命表的比较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小明 刘振生 +1 位作者 李新庆 李志刚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7-472,共6页
2004年4—5月,利用102架自然死亡的雄性岩羊角,分析了贺兰山雄性岩羊种群的生命表、年龄 结构和存活曲线,并与1995年的研究做了比较。结果表明,1.5-4.5龄的死亡率为0%~7.4%,5.5~10.5龄 的死亡率为14.9%~25.0%,11.5-15.... 2004年4—5月,利用102架自然死亡的雄性岩羊角,分析了贺兰山雄性岩羊种群的生命表、年龄 结构和存活曲线,并与1995年的研究做了比较。结果表明,1.5-4.5龄的死亡率为0%~7.4%,5.5~10.5龄 的死亡率为14.9%~25.0%,11.5-15.5龄的死亡率为40.7%~100%;与1995年相比,第一死亡高峰出现的 年龄段基本相同,而第二死亡高峰出现的年龄段则明显推迟;有64.7%的个体可以活到8龄以上,有7.8%的 个体可以活到13龄以上,与1995年也存在一定差异;1.5~4.5龄的期望寿命与1995年基本一致,但从5.5龄 以后,期望寿命明显提高;与1995年相比,4.5龄以下的死亡率差异不显著;5.5~9.5龄的死亡率差异显著, 而10.5龄以上的死亡率差异极显著。贺兰山岩羊种群虽经10年发展变化,但雄性岩羊的存活曲线依然接近A 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生命表 贺兰山
下载PDF
发情交配期贺兰山岩羊的集群特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新庆 刘振生 +3 位作者 王小明 崔多英 李志刚 胡天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4,共6页
2003年和2004年的11~12月,采用样线法和全事件取样法研究了贺兰山岩羊的集群特征。共观察到岩羊715群,共计2473只。发情前期平均群大小3.5±2.8只(n=241),发情期平均群大小3.4±3.2只(n=297)。发情前期与发情期雄... 2003年和2004年的11~12月,采用样线法和全事件取样法研究了贺兰山岩羊的集群特征。共观察到岩羊715群,共计2473只。发情前期平均群大小3.5±2.8只(n=241),发情期平均群大小3.4±3.2只(n=297)。发情前期与发情期雄性群、雌性群、雌雄群、混合群及母子群大小问均无显著差异。发情前期到发情期群类型组成差异极显著,发情期雌雄群、混合群和独羊比例显著上升;雄性群、雌性群和母子群比例显著下降。发情前期到发情期,雄性岩羊在雄性群、雌雄群、混合群和独羊中的分布差异极显著,成年雌性岩羊在雌性群、雌雄群、混合群、母子群和独羊中的分布差异极显著。发情期4个年龄等级雄性在雄性群、雌雄群、混合群和独羊中分布差异极显著,4个年龄等级雄性岩羊都倾向分布于混合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集群特征 发情交配期 贺兰山
下载PDF
贺兰山岩羊的数量与分布 被引量:28
15
作者 刘振生 王小明 +2 位作者 李志刚 翟昊 胡天华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共8页
2003年11~12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贺兰山东坡(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西坡(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岩羊(Pseudois nayaur)种群的数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岩羊实体141群746只。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 2003年11~12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贺兰山东坡(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西坡(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岩羊(Pseudois nayaur)种群的数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岩羊实体141群746只。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均有岩羊分布,但东坡岩羊的平均群大小为6·03只,西坡为3·24只;东坡的遇见率为0·32只/km,西坡的遇见率为0·19只/km。卡方检验表明,贺兰山东、西坡的平均群大小和遇见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东坡是岩羊的主要分布区。利用DISTANCE5·0软件估计贺兰山东坡岩羊的密度为5·144只/km2,种群数量为10611只;西坡的密度为2·532只/km2,种群数量为1714只;整个贺兰山地区岩羊的估计密度是4·445只/km2,种群数量为12178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分布 数量 密度 贺兰山
下载PDF
贺兰山岩羊不同年龄和性别昼间时间分配的季节差异 被引量:53
16
作者 刘振生 王小明 +2 位作者 李志刚 崔多英 李新庆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0-357,共8页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在每个月的11—20日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利用SJ1型电子事件记录器观察记录岩羊的取食、休息、运动、站立和其他行为。冬季每天的观察时间为8:00—17:00,春、秋季...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在每个月的11—20日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利用SJ1型电子事件记录器观察记录岩羊的取食、休息、运动、站立和其他行为。冬季每天的观察时间为8:00—17:00,春、秋季为7:00—18:00,夏季为6:00—20:00。采用非参数估计中的2个相关样本的Wilcoxon检验、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U检验和K个独立样本的KruskalWallisH检验对岩羊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季节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岩羊行为的年时间分配,取食行为最高[(63.49±7.82)%];其次是休息[(19.32±6.79)%];运动和站立较低[分别占(8.03±0.91)%和(6.66±0.57)%];其他行为所占比例最低[(2.67±0.34)%];一年中7月取食行为最低,休息最高;而在2月取食最高,运动、站立和其他行为变化不大。②春夏秋3个季节的昼间取食行为均呈现2个(清晨和黄昏)明显高峰;冬季1天中取食均达到60%以上,其他行为明显高于另外3个季节。③不同年龄年取食行为:成体和亚成体>幼体;休息:成体和亚成体<幼体;运动和站立:幼体<成体和亚成体;亚成体的运动高于成体,而站立低于成体。④不同性别月取食行为:雄性在2月最高,其余月份均低于70%;而雌性虽然也是2月最高,但从11月—次年2月均超过70%;休息行为雌雄接近;运动行为雄性高于雌性。贺兰山岩羊的昼间时间分配与许多温带有蹄类动物一样,食物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以及岩羊自身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生理时期是决定其昼间时间分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贺兰山
下载PDF
春冬两季贺兰山岩羊集群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14
17
作者 曹丽荣 刘振生 +4 位作者 王小明 胡天华 李涛 翟昊 侯建海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8-33,共6页
20 0 3年 1 1~ 1 2月和 2 0 0 4年 4~ 6月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羊 (Pseudoisnayaur)春冬两季集群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春季观察到的 2 1 8群 1 3 70只岩羊样本和冬季观察到的 3 1 0群 1 3 3 6只岩羊样本进行了比较 ,发现春季... 20 0 3年 1 1~ 1 2月和 2 0 0 4年 4~ 6月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羊 (Pseudoisnayaur)春冬两季集群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春季观察到的 2 1 8群 1 3 70只岩羊样本和冬季观察到的 3 1 0群 1 3 3 6只岩羊样本进行了比较 ,发现春季平均岩羊群大小为 (5. 5 7± 5 .3 8)只 ,冬季平均岩羊群大小为 (4. 2 9± 5 . 48)只 ,春冬两季岩羊集群大小季节性变化不显著 (P >0. 0 5 )。贺兰山岩羊在春冬两季 2~ 8只的群所占比例均居多 (春季 :85 . 3 % ;冬季 94 8% )。春季贺兰山岩羊群以雌性群 (4 0 . 3 % ,n =88)为主 ,冬季以混合群(4 9 7% ,n =1 5 4)和雌性群 (4 8 4% ,n=1 5 0 )为主。春冬两季雌性群平均大小间 (P >0 . 0 5 ) ,雄性群平均大小间 (P >0 . 0 5 )和混合群平均大小间 (P >0 . 0 5 )均无显著性差异。将春季和冬季贺兰山岩羊的雌雄比与雌幼比相比 ,春季观察到的雄性个体偏多 ,冬季观察到的幼体较春季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春冬两季 集群特征
下载PDF
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集群特征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8
18
作者 刘振生 李新庆 +3 位作者 王小明 李志刚 胡天华 翟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782-2788,共7页
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在贺兰山对岩羊(Pseudois nayaur)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将其集群类型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雌雄群、母仔群、混合群和独羊6种类型。共观察到岩羊1023群次,计4866只次,平均群大小为(4.86±2.54)只,最大的群... 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在贺兰山对岩羊(Pseudois nayaur)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将其集群类型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雌雄群、母仔群、混合群和独羊6种类型。共观察到岩羊1023群次,计4866只次,平均群大小为(4.86±2.54)只,最大的群为51只,最小的为独羊。其中,母仔群459群(44.87%)为最多的集群类型,其余为混合群(20.72%)、雄性群(14.86%)、独羊(9.09%)、雌雄群(5.57%)、雌性群(4.89%)。母仔群出现的频次在4个季节均最高,除母仔群外,春季雄性群出现的频次最高,而夏、秋、冬季都是混合群出现的频次最高,不同类型集群出现频次的季节间差异极显著。在4个季节中都以2~5只的群居多,其出现的频次占各季节群数50%以上,不同季节群大小差异极显著,而不同集群类型群大小季节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除独羊外,不同季节混合群大小差异极显著,母仔群、雌性群大小差异显著,而雄性群、雌雄群大小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贺兰山岩羊集小群是其显著特点,随着季节的变化,其集群类型、集群大小均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集群类型 集群大小 贺兰山
下载PDF
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 被引量:28
19
作者 刘振生 王小明 +1 位作者 李志刚 崔多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277-4285,共9页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痕迹检验法对贺兰山岩羊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岩羊偏好的取食地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地形为平滑起伏的坡、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矮...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痕迹检验法对贺兰山岩羊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岩羊偏好的取食地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地形为平滑起伏的坡、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矮小稀疏且距离远,接近低矮但密度较大的灌木,食物较多,位于<30°和>35°半阴半阳坡的下坡位,接近水源,人为干扰距离500~1 000 m,距裸岩2~5 m,隐蔽级25%~75%;夏季岩羊偏好的卧息地具有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和>3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及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地形为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和灌木均矮小稀疏且距离较远,食物较少,位于>35°阴坡的上坡位,接近水源,人为干扰距离远,接近裸岩,隐蔽程度低。岩羊的取食和卧息生境在乔木高度和距水源距离上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余生态因子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取食生境相比,岩羊选择的卧息生境具有乔木稀疏且距离较远、灌木较少、低矮且距离较远、食物丰富度低、坡度大、远离人为干扰、接近裸岩和隐蔽程度低的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食物丰富度、灌木高度、距水源距离、隐蔽级、灌木密度、灌木距离、乔木高度和乔木距离8个生态因子可以区分取食样方与任意样方,正确判别率为85.8%;而区分卧息样方与任意样方时,距水源距离、灌木高度、距裸岩距离、人为干扰距离、食物丰富度、灌木密度和灌木距离共7个生态因子发挥作用,正确判别率为8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取食生境 卧息生境 逐步判别分析 贺兰山
下载PDF
贺兰山岩羊冬春季取食生境的比较 被引量:29
20
作者 刘振生 王小明 +2 位作者 李志刚 崔多英 李新庆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80-589,共10页
2003年11~12月和2004年4~6月,在贺兰山设定了25条固定样线,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岩羊冬春季的取食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冬季对12种取食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选择位于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为灰榆,乔木密度<4株、高... 2003年11~12月和2004年4~6月,在贺兰山设定了25条固定样线,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岩羊冬春季的取食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冬季对12种取食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选择位于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为灰榆,乔木密度<4株、高度4~6m,灌木密度>5株、高度>1.3m,食物质量>50g,人为干扰距离<500m,距裸岩距离<2m的地方取食。而春季对11种取食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选择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为灰榆,乔木密度<4株、高度<6m,灌木密度5~10株、高度1.3~1.7m,食物质量>100g,海拔高度<2000m,距水源距离<500m,隐蔽级50%~75%的地点。冬春季岩羊对植被类型、地形特征、优势乔木、乔木密度、乔木高度、灌木密度、灌木距离、食物丰富度、坡向、坡度、距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和隐蔽级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冬季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达24.493%,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权系数出现在植被类型、优势乔木、乔木高度、乔木距离、灌木密度、灌木高度、海拔高度、距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春季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达28.777%,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权系数出现在植被类型、乔木距离、灌木高度、灌木距离、食物丰富度、海拔高度和人为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随着北方地区冬春季食物数量和质量的剧烈变化,贺兰山岩羊对取食生境的利用对策也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与其他分布区的岩羊相比,贺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生境使其在取食生境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生境选择 主成分分析 贺兰山 春季 冬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