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康定—磨西断裂强震危险背景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环文林 张萌 潘华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0期671-679,共9页
本文对四川西部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康定—磨西断裂的强震危险性作了分析探讨。该断裂位于川西—滇东第Ⅲ弧形挤出构造带的弧顶转折部位,这里应力高度集中,块体左旋大幅度滑移,断裂两侧垂直差异运动幅度达1000~2000 m,为大陆板块内部断裂... 本文对四川西部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康定—磨西断裂的强震危险性作了分析探讨。该断裂位于川西—滇东第Ⅲ弧形挤出构造带的弧顶转折部位,这里应力高度集中,块体左旋大幅度滑移,断裂两侧垂直差异运动幅度达1000~2000 m,为大陆板块内部断裂活动性较高的地震区。鲜水河断裂带是我国地震活动性和重复性都很高的一条左旋走滑断裂带,自1725年至今接近300年的时间里,鲜水河断裂带上重复出现了2期地震活动,地震重复周期为100~200年。康定—磨西断裂于1786年发生过7¾级大地震,此地震发生迄今已237年,断裂一直处于能量积累的相对平静期。近期地震活跃起来,2022年9月6.8级四川沪定磨西地震以后5.6级以下的中小震频繁发生,并沿着磨西断裂成带分布,是否预示着该断裂又重新活动起来,进入新的地震活动期?这些特征表明康定—磨西断裂具有大地震孕育发生的背景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定—摩西断裂 鲜水河断裂带 鲜水河-滇东挤出构造 地震活动重复周期 大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S6.8地震序列特征及发震构造
2
作者 罗钧 左可桢 +1 位作者 赵翠萍 唐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90-2201,共12页
2022年9月5日发生的泸定MS6.8地震是鲜水河断裂周边近六年来规模最大的破坏性地震,其对于分析川滇块体东边界潜在的强震活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研究采用双差定位技术对2009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27日在泸定震源区发生的11103次地震进... 2022年9月5日发生的泸定MS6.8地震是鲜水河断裂周边近六年来规模最大的破坏性地震,其对于分析川滇块体东边界潜在的强震活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研究采用双差定位技术对2009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27日在泸定震源区发生的11103次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利用波形拟合技术反演了主震(MS6.8)、12次震级大于或等于3.0的余震以及贡嘎山附近两次震级大于或等于5.0的强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序列b值结果,对泸定地震序列的特征和发震构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泸定MS6.8地震的发震断层为磨西断裂,主震及其余震发生在黑沟—燕子沟镇—田湾段.这次地震填补了磨西断裂段稀疏地震活动的空白区域,发震断层段大致长度约为40 km,走向大致为160°,呈基本直立状态.序列地震以左旋走滑型为主要错动类型.自2009年以来,泸定MS6.8地震主震西侧贡嘎山附近持续发生地震活动,尤其是2015年该区域出现了显著的地震活动集中现象.主震后,贡嘎山附近的浅源地震活动非常活跃,以拉张破裂为主要特征.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浅源地震活动属于触发活动,与磨西断裂带的地震活动不同.b值分析结果显示,磨西断裂带南东段湾东村至田湾的b值较低,约为0.5左右;而北西段湾东村至黑沟的b值较高,处于0.8~1.0之间.这表明磨西断裂带上的应力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能量主要在燕子沟至田湾高应力集中段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磨西断裂 地震精定位 震源机制 B值
下载PDF
川西磨西断裂湾东地热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
3
作者 黄珣 张云辉 +2 位作者 李晓 吕国森 郭宏洋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101,共11页
【目的】地热能开发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磨西断裂位于川西鲜水河断裂南段,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是未来地热能开发的重点区域。【方法】对四川磨西断裂湾东地热区开展水文地球化学研究,通过水化学相关性分析其水-岩作用过程... 【目的】地热能开发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磨西断裂位于川西鲜水河断裂南段,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是未来地热能开发的重点区域。【方法】对四川磨西断裂湾东地热区开展水文地球化学研究,通过水化学相关性分析其水-岩作用过程,利用地热温标、硅-焓混合模型等方法计算其热储温度、冷热水混合比例,采用氢氧同位素探明补给来源和补给高程。【结果和结论】结果显示:磨西断裂地热水的水化学类型包括HCO_(3)·Cl-Na型和HCO_(3)·SO_(4)-Ca·Mg型。地热水的水化学组分主要受水-岩作用(泥盆系大理岩方解石矿物溶解)影响,其中HCO_(3)·Cl-Na型地热水在磨西断裂深部受岩浆水混合和CO_(2)脱气作用影响。HCO_(3)·Cl-Na型地热水热储温度较高(159.16~228.57℃),沿磨西断裂循环深度较大;HCO_(3)·SO_(4)-Ca·Mg型地热水的热储温度较低(111.02~138.04℃),沿次级构造草科断裂运移,循环深度较小。地热水的补给来源均为大气降水和深部岩浆水,补给区为湾东地热区西部贡嘎山,补给高程在2 382~2 981 m。本次研究探明了湾东地热区存在2种不同成因模式,其水化学特征和热储温度差异显著,可为该区地热能开发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水 水-岩作用 热储温度 补给来源 成因模式 四川磨西断裂
下载PDF
磨西断裂变形与运动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赵德军 王道永 +1 位作者 吴德超 刘援朝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5-20,共6页
磨西断裂位于鲜水河活动断裂带的东南侧,北段为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与扬子陆块的分界,南段则伸入扬子地台内部,成为扬子地台西缘拗褶带与康滇地轴的分界,是扬子西缘不同构造单元的控制性断裂构造。通过宏观分析地层分布,磨西断裂北段磨... 磨西断裂位于鲜水河活动断裂带的东南侧,北段为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与扬子陆块的分界,南段则伸入扬子地台内部,成为扬子地台西缘拗褶带与康滇地轴的分界,是扬子西缘不同构造单元的控制性断裂构造。通过宏观分析地层分布,磨西断裂北段磨西磨子沟(新近崩塌出露),中段湾东剖面和南段新民腊树岗剖面的构造变形、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收集整理擦痕资料,再结合糜棱岩微观石英C轴组构特征,认为磨西断裂曾经历5次强烈活动:早期为正断性质,西低东高,控制两侧沉积分异(晋宁期);中期为韧性逆冲(印支期),形成糜棱岩;晚期新近纪中新世又一次韧性逆冲,之后又经历了脆性左旋逆冲、脆性左旋逆冲平移两次强烈活动(喜马拉雅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西断裂带 构造变形 运动学 C轴组构
下载PDF
四川泸定6.8级地震——鲜水河断裂带磨西段局部发起、全段参与的一次复杂事件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传友 孙凯 +3 位作者 马骏 李俊杰 梁明剑 房立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48-1666,共19页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川滇活动地块东边界的四川泸定地区发生6.8级强烈地震。在震中以北15km、以南25km的范围内开展震后现场考察,发现湾东村、幸福村、爱国村一带的磨西断裂沿线存在同震地表破裂迹象,而在震中以北、爱国村以南断裂通...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川滇活动地块东边界的四川泸定地区发生6.8级强烈地震。在震中以北15km、以南25km的范围内开展震后现场考察,发现湾东村、幸福村、爱国村一带的磨西断裂沿线存在同震地表破裂迹象,而在震中以北、爱国村以南断裂通过的位置没有发育同震地表破裂。野外调查获得的同震地表破裂走向为320°~355°,运动性质为左旋走滑,位移量为20~30cm,运动性质和走向与震源机制解获得的结果一致。深入分析认为,本次四川泸定6.8级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主要发育在泸定县磨西镇二台子以南—石棉县王岗坪乡爱国村之间,长度为15.5km。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并综合地震反演和形变观测已有结果等判定,四川泸定6.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鲜水河断裂的南东段,即磨西断裂。结合余震分布时空演化特征分析进一步揭示,以磨西断裂二台子—新民乡段为主震破裂段的运动导致了此次6.8级地震的发生,并触发了震中以北的南门关—两河口段断裂的活动。泸定6.8级地震是一次主震破裂段发动、其后全段参与的较为复杂的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6.8级地震 地表破裂 发震构造 鲜水河断裂带 磨西断裂
下载PDF
基岩区断层活动特征和时间的研究——以康定-磨西断裂段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刘行松 胥怀济 +5 位作者 史兰斌 唐汉军 计凤桔 林传勇 郭金弟 何永年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23-130,共8页
为了探讨基岩裸露区断层的活动特征、期次和时间,在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的康定-磨西断裂段采集了一系列断层岩和断层泥样品,运用TL、ESR、K-Ar、石英形貌分析和变形显微构造分析法进行了综合测试。结果表明,断裂段经历了多种机制(韧性剪... 为了探讨基岩裸露区断层的活动特征、期次和时间,在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的康定-磨西断裂段采集了一系列断层岩和断层泥样品,运用TL、ESR、K-Ar、石英形貌分析和变形显微构造分析法进行了综合测试。结果表明,断裂段经历了多种机制(韧性剪切和脆性断裂)、多期次、多种运动方式(左旋和右旋)的活动,最新一次较强烈活动的下限时间是晚更新世末或全新世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区 断层活动 时间 康定 磨西
下载PDF
大岗山水库蓄水前库区地震空间分布及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杜瑶 张致伟 +3 位作者 阮祥 韩进 邵玉平 王余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1期36-43,共8页
利用大岗山水库附近水库地震监测台网记录资料,对水库蓄水前库区附近中小地震活动开展精确定位和震源机制计算分析。重新定位结果显示水库库区附近地震主要丛集分布在4个区域,地震活动并未沿研究区内主干断裂展布,而是明显形成多条NE-S... 利用大岗山水库附近水库地震监测台网记录资料,对水库蓄水前库区附近中小地震活动开展精确定位和震源机制计算分析。重新定位结果显示水库库区附近地震主要丛集分布在4个区域,地震活动并未沿研究区内主干断裂展布,而是明显形成多条NE-SW向小规模地震条带。磨西断裂中北段以西地震活动在深度上呈现从北向南由浅向深渐变的特征,磨西断裂中南段附近则表现为从北向南由深向浅渐变,其中未来水库蓄水区域地震深度呈现北深南浅,该特征可能使得水库蓄水后库首或库中段更易受库水下渗影响而诱发地震活动。中小地震震源反演结果显示以走滑型错动为主,受小型断裂构造走向的随机性影响,震源机制节面走向无明显的优势方向,但节面倾角较大,节面均表现为近垂直向下延伸。库区附近应力场反演结果虽然表现出一定的离散特征,但总体上与大区域应力场一致,易发生走滑型错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岗山水库 双差定位 磨西断裂 震源机制 应力场
下载PDF
大岗山水库天然地震活动本底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阮祥 韩进 +1 位作者 谢蓉华 龙锋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7-168,共12页
大岗山水库位于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上,北西向的鲜水河活动断裂带南段的磨西断裂以及近南北向的大渡河断裂穿过库区,天然地震活动背景强烈。本文主要利用历史和现今中强震目录、大岗山水库地震台网观测数据,通过对库区附近地震活动性的分... 大岗山水库位于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上,北西向的鲜水河活动断裂带南段的磨西断裂以及近南北向的大渡河断裂穿过库区,天然地震活动背景强烈。本文主要利用历史和现今中强震目录、大岗山水库地震台网观测数据,通过对库区附近地震活动性的分析,讨论蓄水前库坝区及其周围天然地震活动背景,为蓄水后的地震活动跟踪研判提供依据。区域历史强震活动显示,历史上大区域内7级以上大震频发,其中1786年磨西7级地震震中距坝仅54km,且破裂延伸至水库蓄水区,震中烈度超过X度;现今地震能量释放则主要集中在水库东北方的龙门山断裂带,水库蓄水影响区内则主要以5级以下中小地震为主。水库地震监测区内,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库区西侧的两个小区域,一个位于泸定与康定交界附近,另一个则在水库水域西侧的磨西地区,呈NW—SE条带展布;地震活动性参数a、b值以及最大期望震级Mmax都反映库区以西和西北边地震危险性较高。水库地震监测区与水库蓄水影响区地震活动水平在时间趋势变化上有较好一致性,表明水库蓄水前已有显著的中小地震活动,可能影响到未来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底地震活动 水库诱发地震 磨西断裂 大岗山水库
下载PDF
Preliminary report of the September 5,2022 M_(S) 6.8 Luding earthquake,Sichuan,China 被引量:4
9
作者 Yanru An Dun Wang +12 位作者 Qiang Ma Yueren Xu Yu Li Yingying Zhang Zhumei Liu Chunmei Huang Jinrong Su Jilong Li Mingxiao Li Wenkai Chen Zhifan Wan Dengjie Kang Baoshan Wang 《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 CSCD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The 2022 M_(S)6.8 Luding earthquake is the strongest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 Western China, since the 2017 M_(S)7.0 Jiuzhaigou earthquake. It occurred on the Moxi fault in the southeastern segment of the Xians... The 2022 M_(S)6.8 Luding earthquake is the strongest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 Western China, since the 2017 M_(S)7.0 Jiuzhaigou earthquake. It occurred on the Moxi fault in the southeastern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a tectonically active and mountainous region with severe secondary earthquake disast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eismogenic mechanism and provide scientific support for future hazard mitigation, we summarize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the Luding earthquake, including seismotectonic background, seismicity and mainshock source characteristics and aftershock properties, and direct and secondary damage associated with the mainshock.The peak ground displacements in the NS and EW directions observed by the nearest GNSS station SCCM are ~35 mm and ~55 mm, respectively, resulting in the maximum coseismic dislocation of 20 mm along the NWW direction,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inistral slip on the Xianshuihe fault. Back-projection of teleseismic P waves suggest that the mainshock rupture propagated toward south-southeast. The seismic intensity of the mainshock estimated from the back-projection results indicates a Mercalli scale of Ⅷ or above near the ruptured area,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from instrumental measurements and field surveys. Numerous aftershocks were reported, with the largest being M_(S)4.5. Aftershock locations(up to September 18, 2022) exhibit 3 clusters spanning an area of 100 km long and 30 km wide. The magnitude and rate of aftershocks decreased as expected, and the depths became shallower with time. The mainshock and two aftershocks show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ocal mechanisms. For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the b-value from the Gutenberg-Richter frequency-magnitude relationship, h-value, and p-value for Omori’s law for aftershock decay are 0.81, 1.4, and 1.21,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is is a typical mainshock-aftershock sequence. The low b-value implies high background stress in the hypocenter region. Analysis from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images and UAV data show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aftershock area. Numerous small-size landslides with limited volumes were revealed, which damaged or buried the roads and severely hindered the rescue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ding earthquake moxi fault Aftershock statistics Earthquake disasters Intensity map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康定城南新榆林探槽组揭露的破裂特征与地震复发行为 被引量:6
10
作者 高帅坡 陈立春 +5 位作者 梁明剑 王栋 李彦宝 韩明明 冯嘉辉 卢丽莉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61,共9页
(古)地震破裂行为是地震危险性评估与重大工程建设抗减震设计的基础资料。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一条强烈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平均30余年就有一次7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拟建川藏铁路必经的康定城区一带是鲜水河断裂带古地震研究相... (古)地震破裂行为是地震危险性评估与重大工程建设抗减震设计的基础资料。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一条强烈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平均30余年就有一次7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拟建川藏铁路必经的康定城区一带是鲜水河断裂带古地震研究相对较弱的段落。为获得更为翔实的破裂特征与复发行为,选取康定新城南侧的新榆林一处断陷塘进行探槽组开挖,探槽共计2个,垂直于断陷塘布设,相距约6 m,长度均为18 m,深约3 m。探槽组揭露出宽约5 m的破裂带与构造楔等古地震破裂遗迹。根据断陷塘沉积序列及断层与沉积层的关系,探槽共识别出6次破裂事件,结合探槽20个^(14)C样品AMS测年结果与历史地震记录,事件年代限定为8714BC之前、8304—6316BC、6135—734BC、118BC—27AD、810—1230AD,以及1786年磨西73/4级地震事件。事件序列显示:新榆林一带,早期大震复发间隔较长,约3000 a左右;自约公元元年以来,活动加剧,复发间隔缩短至700~1000 a左右,与鲜水河断裂带北段的大震复发行为基本一致。对比和综合前人研究成果,鲜水河断裂带康定城区以南新榆林至二台子一带,大多事件都是同时破裂,但可能存在个别事件,只破裂了二台子一带。1893年以来,鲜水河断裂带再次进入显著的活跃期,鲜水河断裂带北段均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康定以南段自1786年磨西地震后一直趋于平静,未来存在发生地表破裂型强震的可能,在川藏铁路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大震监测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 古地震 磨西段 康定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走滑断层构造特征与天然气成藏意义 被引量:69
11
作者 马德波 汪泽成 +5 位作者 段书府 高建荣 江青春 姜华 曾富英 鲁卫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95-805,共11页
基于四川盆地中部高石梯—磨溪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利用断层构造解析方法,分析研究区走滑断层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意义。结果表明:(1)研究区古生界发育张扭性走滑断层,剖面上发育高陡直立、花状构造、&q... 基于四川盆地中部高石梯—磨溪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利用断层构造解析方法,分析研究区走滑断层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意义。结果表明:(1)研究区古生界发育张扭性走滑断层,剖面上发育高陡直立、花状构造、"Y"字形与反"Y"字形3种构造样式。平面上寒武系发育近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3组断层,呈线状延伸,整条断层由多条呈斜列状展布的次级断层组成;二叠系以近东西、北西向断层为主,分布在研究区中东部,且具有北多南少的特点。(2)近东西向、北西向断层为右行走滑断层,北东向断层为左行走滑断层。近东西向断层的走滑作用强,最大水平位移量约550 m,北东向断层的走滑作用弱。寒武系断层的活动强度强于二叠系断层。(3)走滑断层经历早加里东期、晚海西期2期活动,为2期地裂背景下先存构造薄弱带受到斜向拉张所致,主干断层具有一定的继承性。(4)走滑断层及周围裂缝提升了寒武系龙王庙组储集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控制着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岩溶储集层的分布,形成了该区多层系含气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高石梯-磨溪地区 寒武系 二叠系 走滑断层 构造特征 天然气成藏
下载PDF
四川石棉县草科乡大热水温泉成因探讨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正鹏 周大吉 孙东 《矿产与地质》 2021年第2期243-248,共6页
四川省石棉县以北的磨西断裂两侧温泉出露较多,温泉直接或间接受摩西断裂控制。在综合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从区域构造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草科乡温泉属于间接受磨西断裂控制。草科乡大热水温泉的补给区位于温泉出露位置南侧山区,补给... 四川省石棉县以北的磨西断裂两侧温泉出露较多,温泉直接或间接受摩西断裂控制。在综合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从区域构造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草科乡温泉属于间接受磨西断裂控制。草科乡大热水温泉的补给区位于温泉出露位置南侧山区,补给区海拔高程2673 m。大热水温泉的补给区位于南侧山区,受到侵入岩接触带与SN向的断层或节理裂隙密集带的影响,地下水向南运移,并在排泄区受控于草科断裂而出露于地表;其中SN向的断层或节理裂隙密集带受摩西断裂控制。本次研究的成果的意义在于摸清草科乡温泉的成因模式,对于后期温泉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热水温泉 磨西断裂 补径排条件 地热模型 四川石棉县
下载PDF
泸定地震诱发磨西断裂局部应力场偏转的离散元模拟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曾扬农 苏占东 +5 位作者 孙进忠 张建勇 唐磊 周剑 张涛 吴雪丽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56-66,共11页
基于磨西断裂附近的姑咱台站和天全台站YRY-4型四分量钻孔应变仪的监测数据,采用PFC^(2D)(5.0)离散元软件模拟泸定地震时磨西断裂局部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的时空演化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地震前后姑咱台站和天全台站的最大水平主应力(S_... 基于磨西断裂附近的姑咱台站和天全台站YRY-4型四分量钻孔应变仪的监测数据,采用PFC^(2D)(5.0)离散元软件模拟泸定地震时磨西断裂局部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的时空演化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地震前后姑咱台站和天全台站的最大水平主应力(S_(H))方向出现不同程度偏转。模拟结果与现场观测结果基本吻合,泸定地震时断裂的左旋错动会引起地壳浅表层产生压缩应力区和拉伸应力区,而且压缩应力区的偏转角变化值(Δθ)整体呈现逆时针偏转,拉伸应力区的Δθ整体呈现顺时针偏转,距离断裂越远,局部应力场偏转角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磨西断裂 局部应力场 应力偏转角 PFC^(2D)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高陡断裂构造变形特征与断裂性质 被引量:5
14
作者 田方磊 赵小辉 +3 位作者 刘欢 何登发 鲁国 张巧依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0-85,共16页
四川盆地中部高陡断裂发育,作为沟通多层系源、储、盖层的核心断层网络,对其构造变形特征的准确理解是认识其油气地质意义的关键,也是准确厘定其断裂性质的基础。本研究利用高精度三维连片资料,通过精细的层面、剖面综合构造解析,对川... 四川盆地中部高陡断裂发育,作为沟通多层系源、储、盖层的核心断层网络,对其构造变形特征的准确理解是认识其油气地质意义的关键,也是准确厘定其断裂性质的基础。本研究利用高精度三维连片资料,通过精细的层面、剖面综合构造解析,对川中地区高陡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准确厘定,对其断裂性质展开了深入探讨,得出如下结论:1)川中地区的高陡断裂,不论NWW-SEE向(或近E-W向)还是NE-SW向,不论Ⅰ级、Ⅱ级还是Ⅲ级,均具有显著的伸展变形分量。在剖面上,这些断裂产状陡直,呈板状斜列分布,具有正断层的一系列变形特征。2)证实川中地区的FI5、FI6、FI7、FI8、FI9及FNE01等主要断裂带存在走滑变形,且剪切变形机制均为右旋剪切。3)明确川中地区的大部分高陡断裂是加里东—海西早期发育并定型,部分在海西晚期—印支期复活的“右行张扭走滑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构造特征 断裂性质 高石梯—磨溪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走滑断层识别 被引量:9
15
作者 邱泽华 周路 +3 位作者 陈骁 关旭 吴勇 钱妤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47-655,I0006,共10页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二叠系栖霞组不断发现天然气,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张扭性走滑断层控制着油气分布,但目前对于走滑断层特征的研究较少,并且仅根据地震剖面识别走滑断层具有局限性。为此,从走滑断层形成的力学机制入手,分析构造...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二叠系栖霞组不断发现天然气,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张扭性走滑断层控制着油气分布,但目前对于走滑断层特征的研究较少,并且仅根据地震剖面识别走滑断层具有局限性。为此,从走滑断层形成的力学机制入手,分析构造样式及构造特征,并以海豚效应和丝带效应指导走滑断层识别;分析、对比多种地震属性优、缺点,优选最适合走滑断层识别的地震属性。研究认为:高石梯—磨溪地区走滑断层主要受里德尔剪切的单剪模式控制;剖面上表现为正花状构造、线状构造、“Y”字型构造及多期花状构造叠加等构造样式,具有断距小、层位错动不明显、以同相轴弯曲扰动为主的特征;平面上具有辫状构造、雁列状构造、马尾构造等多种构造样式,沿断层走向具海豚效应,沿断层倾向具丝带效应;基于波形相似性相干算法的地震属性分析识别走滑断层效果较差,曲率属性和蚂蚁体属性可较清晰地识别走滑断层平面展布特征。该方法可为其他同类地区走滑断层识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高石梯—磨溪地区 二叠系栖霞组 走滑断层 地震属性 构造样式
下载PDF
磨溪—高石梯区块断层对裂缝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徐珂 戴俊生 +1 位作者 冯建伟 任启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22,共13页
为了查明磨溪—高石梯区块断层展布与裂缝分布特征,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利用地震、测录井、岩芯及相关实验测试资料,识别不同断层类型,划分断层级别,开展裂缝定量预测工作,建立断层与裂缝分布关系模式。结果表明,磨溪—高石梯区块断... 为了查明磨溪—高石梯区块断层展布与裂缝分布特征,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利用地震、测录井、岩芯及相关实验测试资料,识别不同断层类型,划分断层级别,开展裂缝定量预测工作,建立断层与裂缝分布关系模式。结果表明,磨溪—高石梯区块断层在纵向上规模大,延伸长,断开层位多,具有明显的分层性,可划分为3个构造层,且在平面上具有显著的分区性和分带性。不同规模、走向及性质的断层对裂缝的分布影响显著,裂缝密度普遍在1.5~5.0条/m,最高为7.0条/m,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断层及其周缘。裂缝开度在断层发育带最高可达3 mm。磨溪—高石梯区块是一套断层-裂缝共生系统,主断裂控制次级断裂及裂缝的发育,次级断层控制局部裂缝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分析 裂缝分布 数值模拟 龙王庙组 磨溪—高石梯区块
下载PDF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2010 Suining Ms 5.0 Earthquake and its Geometry,Kinematics and Dynamics Analysis 被引量:6
17
作者 LU Renqi HE Dengfa +4 位作者 JOHN Suppe MA Yongsheng GUAN Shuwei SUN Yanpeng GAO Jin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277-1285,共9页
In January 2010, the Suining Ms5.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 with the epicenter in Moxi-Longnvsi structural belt and a focal depth of 10 km. Based on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s of seismic profiles ... In January 2010, the Suining Ms5.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 with the epicenter in Moxi-Longnvsi structural belt and a focal depth of 10 km. Based on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s of seismic profiles in this area, we recognized a regional detachment fault located at a depth of 9-10 km in the Presinian basement of the Suining area, transferring its slipping from NW to SE orientation. This detachment fault slipped from NW to SE, and underwent several shears and bends, which caused the basement to be rolled in and the overlaying strata fold deformation. It formed a fault-bend fold in the Moxi area with an approximate slip of 4 km. Correspondingly, the formation of the Moxi anticline is related to the detachment fault. With the earthquake's epicenter on the ramp of the detachment fault, there is a new point of view that the Suining earthquake was caused by re-activation of this basement detachment fault. Since the Late Jurassic perio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the detachment fault transfered its slip from the Longmen Mountains (LMS) thrust belt to the hinterland of the Sichuan Basin, and finally to the piedmont zone of southwest Huayingshan (HYS), which indicates that HYS might be the final front area of the LMS thrust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ining Ms5.0 earthquake Seismic interpretation Detachment fault moxi anticline Longmen Mountains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燕子沟—磨西镇区域磨西断裂综合探测 被引量:1
18
作者 肖瑞卿 匡野 +4 位作者 刘文涛 王向东 李飞 李彬 黄韬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S01期35-37,共3页
1研究背景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在青藏高原东南缘鲜水河断裂磨西段上发生M_(S)6.8地震,震中(29.59°N,102.08°E)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海螺沟景区内,震源深度16 km。刘行松等(1993)研究了基岩裸露区康定—磨西断裂... 1研究背景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在青藏高原东南缘鲜水河断裂磨西段上发生M_(S)6.8地震,震中(29.59°N,102.08°E)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海螺沟景区内,震源深度16 km。刘行松等(1993)研究了基岩裸露区康定—磨西断裂段的活动特征、期次和时间,得出该断裂段最新一次较强烈活动的下限时间是晚更新世末或全新世初;周荣军等(2001)通过航片解译及野外地震地质调查,认为鲜水河断裂磨西段以左旋走滑为主,伴有显著的垂直滑动分量;陈桂华等(2011,2018)对鲜水河断裂带雪门坎至石棉段进行了1∶5万条带状地质填图,对该断裂的几何结构、活动时代、走滑位移及速率、地震地表破裂、古地震及其重复间隔等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郑荣荧等(2022)研究了鲜水河断裂磨西段的浅表结构特征,认为该段整体表现为“陡倾角、多分支、电性差异、基岩破碎且物性差异大”的复杂特征。前人对该断裂进行过大量研究,但是并未对燕子沟—磨西镇区域范围内磨西断裂的空间展布开展精细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磨西断裂 地球物理勘探 遥感解译 槽探
下载PDF
使用新模型的巴颜喀拉块体东部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昌珑 徐伟进 +1 位作者 吴健 高孟潭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370-2379,共10页
巴颜喀拉块体及周边近年强震活动频繁,对块体东部及周边地区进行新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意义重大.本文对巴颜喀拉块体东部重新进行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使用的新模型和数据主要包括新的大地震发震构造的断层震源模型和时间相依的地震... 巴颜喀拉块体及周边近年强震活动频繁,对块体东部及周边地区进行新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意义重大.本文对巴颜喀拉块体东部重新进行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使用的新模型和数据主要包括新的大地震发震构造的断层震源模型和时间相依的地震活动性模型.本文的研究表明,与使用潜在震源区模型相比,使用断层震源模型在近断层处的地震危险性较高.使用时间相依的地震活动性模型时,接近大地震复发期望时间的断层的地震危险性较高.巴颜喀拉块体东部2016-2065年地震危险性较高的地区包括磨西断裂、安宁河断裂、哈南-青山湾-稻畦子断裂等.2066-2115年地震危险性较高的地区包括鲜水河断裂炉霍段、折多塘段、安宁河断裂等.如果使用旧的时间独立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模型,未来50年的地震危险性被低估的地区包括磨西断裂、安宁河断裂、哈南-青山湾-稻畦子断裂、德钦-中甸-大具断裂、东昆仑断裂等.未来50年的地震危险性被高估的地区有龙门山断裂、岷山断裂、虎牙断裂、鲜水河断裂炉霍段等.磨西断裂是使用新模型计算的未来50年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地震危险性最高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颜喀拉块体 大地震 断层震源模型 时间相依的地震活动性 磨西断裂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中部高石梯-磨溪地区FI9走滑断裂带构造特征与演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鲁国 田方磊 +2 位作者 何登发 刘欢 赵小辉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38-2253,共16页
四川盆地中部高石梯-磨溪地区已识别出多组走滑断裂,为深化川中地区走滑断裂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认识,基于川中地区深钻井及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详细刻画高石梯-磨溪地区FI9走滑断裂带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建立断层三维构造模型.通过... 四川盆地中部高石梯-磨溪地区已识别出多组走滑断裂,为深化川中地区走滑断裂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认识,基于川中地区深钻井及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详细刻画高石梯-磨溪地区FI9走滑断裂带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建立断层三维构造模型.通过构造回剥反演重建其形成演化过程.FI9走滑断裂带整体为近东西走向,延伸长度60 km,表现为右行张扭性走滑断层.断裂带在平面上发育马尾构造、线性构造、斜列构造、叠覆构造,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剖面上发育高陡线性构造、“Y”字形构造、花状构造等典型走滑构造样式.断裂带由7条主干断层组成,各断层片的规模、展布、倾向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存在差异.FI9走滑断裂带在基底先存断裂的基础上,经历了3期构造叠加活动:晚震旦世-早加里东期的雏形发育阶段、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的强烈活动阶段以及晚二叠世的局部复活阶段.断层在元古界-下古生界中具有不同的生长模式:(1)断层由基底逐渐向上生长,上下地层断距一致或逐渐减小;(2)断层核部位于下古生界中,断层在活动期逐渐向上、下扩展,在下古生界中断距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石梯-磨溪地区 走滑断层 构造特征 三维构造模型 构造演化 构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