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ment of habitat suitability of the snow leopard (Panthera uncia) in Qomolangm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based on MaxEnt modeling 被引量:17
1
作者 De-Feng Bai Peng-Ju Chen +3 位作者 Luciano Atzeni Lhaba Cering Qian Li Kun Shi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373-386,共14页
Habitat evaluation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and fundamental step in the management of wildlife populations and conservation policy plann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d species presence data provide the ... Habitat evaluation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and fundamental step in the management of wildlife populations and conservation policy plann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d species presence data provide the means by which such evaluation can be done. Maximum Entropy (MaxEnt) is widely used in habitat suitability modeling due to its power of accuracy and additional descriptive properties To survey snow leopard populations in Qomolangma (Mt. Everest)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QNNR), Xizang (Tibet), China, we pooled 127 pugmarks, 415 scrape marks, and 127 non-invasive identifications of the animal along line transects and recorded 87 occurrences through camera traps from 2014-2017. We adopted the MaxEnt model to generate a map highlighting the extent of suitable snow leopard habitat in QNN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curacy of the MaxEnt model was excellent (mean AUC=0.921). Precipitation in the driest quarter, ruggedness, elevation, maximum temperature of the warmest month, and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were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habitat suitability for snow leopards, with contribution rates of 20.0%, 14.4%, 13.3%, 8.7%, and 8.2% respectively The suitable habitat area extended for 7 001.93 km^2, representing 22.72% of the whole reserve. The regions bordering Nepal were the main suitable snow leopard habitats and consisted of three separate habitat patches Our findings revealed that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conditions, ruggedness, and elevations of around 4 000 m a.s.I, influenced snow leopard preferences at the landscape level in QNNR. We advocate further research and cooperation with Nepal to evaluate habitat connectivity and to explore possible proxies of population isolation among these patches. Furthermore, evaluation of subdivisions within the protection zones of QNNR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and enhance pro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omolangm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now leopard MAXENT Habitat suitability assessment TIBET
下载PDF
Vegetation change in the Mt. Qomolangma Nature Reserve from 1981 to 2001 被引量:8
2
作者 ZHANG Wei ZHANG Yili +4 位作者 WANG Zhaofeng DING Mingjun YANG Xuchao LIN Xuedong LIU Linsh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7年第2期152-164,共13页
Based on the NOAA AVHRR-NDVI data from 1981 to 2001, the digitalized China Vegetation Map (1:1,000,000), DEM,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vertical character... Based on the NOAA AVHRR-NDVI data from 1981 to 2001, the digitalized China Vegetation Map (1:1,000,000), DEM,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ver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vegetation changes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Mt. Qomolangma Nature Reserve have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re is remarkable spatial difference of natural vegetation changes in the Mt. Qomolangma Nature Reserve and stability is the most common status. There are 5.04% of the whole area being seriously degraded, 13.19% slightly degraded, 26.39% slightly improved, 0.97%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54.41% keeping stable. The seriously and slightly degraded areas, which mostly lie in the south of the reserve, are along the national boundaries. The areas of improved vegetation lie in the north of the reserve and the south side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The stable areas lie between the improved and degraded areas. Degradation decreases with elevation. (2) Degeneration in the Mt. Qomolangma Nature Reserve mostly affects shrubs, needle-leaved forests and mixed forests. (3) The temperature change affects the natural vegetation changes spatially while the integration of temperature changes, slopes and aspects affects the natural vegetation change along the altitude gradients. (4) It is the overuse of resources that leads to the vegetation degeneration in some parts of the Mt. Qomolangma Nature Reser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 qomolangma (Everest) nature reserve AVHRR vegetation degradation HIMALAYAS
下载PDF
VEGETATION CHANGE IN THE MT.QOMOLANGMA NATURAL RESERVE FROM 1981 TO 2001 被引量:1
3
作者 ZHANG YILI & ZHANG WEI Dr.Zhang Yili is a researcher of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ITP),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 Dr.Zhang Wei comes from the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IGSNRR),CAS.. 《China's Tibet》 2007年第4期8-19,共12页
1 Introduction On 18 May 1989,the Mt.Qomolangma (Everest)Natural Reserve(abbr.MQNR)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formally came into existence and it was listed as World Network of Biosphere Reserves(WNBR)in May 2005.The ... 1 Introduction On 18 May 1989,the Mt.Qomolangma (Everest)Natural Reserve(abbr.MQNR)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formally came into existence and it was listed as World Network of Biosphere Reserves(WNBR)in May 2005.The MQNR is a comprehensive reserve,which mainly protects alpine ecosystems,plateau natural landscapes,geological remains and Tibet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ON CHANGE IN THE mt.qomolangma NATURAL reserve FROM 1981 TO 2001 mt
下载PDF
近30年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 被引量:81
4
作者 聂勇 张镱锂 +1 位作者 刘林山 张继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28,共16页
利用1976、1988和2006年的3期陆地卫星遥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解译方法并结合专家知识分类规则自动提取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珠峰保护区)3个时期的冰川信息,并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图谱的方法对冰川时空分布特征和变... 利用1976、1988和2006年的3期陆地卫星遥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解译方法并结合专家知识分类规则自动提取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珠峰保护区)3个时期的冰川信息,并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图谱的方法对冰川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及其原因与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2006年珠峰保护区内冰川面积为2710.17±0.011km2,为研究区总面积的7.41%,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海拔4700~6800m的高山区;(2)1976-2006年,珠峰保护区冰川持续退缩明显,总面积减少501.91±0.035km2,冰湖扩张迅速(净增加36.88±0.035km2);研究区南坡子流域冰川退缩率(16.79%)高于北坡子流域(14.40%);珠峰保护区冰川以退缩为主,退缩冰川主要分布于海拔4700~6400m,退缩区上限海拔为6600~6700m;(3)1976年以来,气温显著上升和降水减少是冰川退缩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冰川变化 冰川退缩 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 喜马拉雅山
下载PDF
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被引量:32
5
作者 王斌 彭波涌 +3 位作者 李晶晶 普穷 胡慧建 马建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056-3064,共9页
通过样线法调查并综合有关文献,录得珠峰保护区鸟类342种,并对其鸟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其中留鸟218种,夏候鸟67种,冬候鸟43种,旅鸟及迷鸟1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8种,二级保护鸟类31种;东洋界132种,古北界156种,广布种54种,特... 通过样线法调查并综合有关文献,录得珠峰保护区鸟类342种,并对其鸟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其中留鸟218种,夏候鸟67种,冬候鸟43种,旅鸟及迷鸟1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8种,二级保护鸟类31种;东洋界132种,古北界156种,广布种54种,特有种19种。多样性指数2.4340,均匀性指数0.4371。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将保护区明显阻隔为南坡和北坡两种不同的生态景观。南坡鸟类群落以森林鸟类为主,东洋界成分占67%,垂直分带明显,多样性系数3.3983,均匀度指数0.6396;北坡鸟类群落以湿地和荒漠鸟类为主,古北界成分占77%。呈斑块状分布,多样性指数1.8751,均匀度指数0.4199,南、北坡鸟类群落的相似百分率为15.70,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群落结构 多样性 珠穆朗玛峰 自然保护区 西藏
下载PDF
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区系及其垂直变化 被引量:15
6
作者 胡一鸣 姚志军 +5 位作者 黄志文 田园 李海滨 普琼 杨道德 胡慧建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8-37,共10页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着以世界最高峰为代表的极高山生态系统,在生态和生物的演化及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受交通、自然环境等条件限制,外界对其哺乳动物区系的了解尚不完整。我们于2010年9月至2012年10月在保护区的调查点内...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着以世界最高峰为代表的极高山生态系统,在生态和生物的演化及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受交通、自然环境等条件限制,外界对其哺乳动物区系的了解尚不完整。我们于2010年9月至2012年10月在保护区的调查点内利用样带法、访问调查法、自动感应照相系统监测法和夹日法进行了5次哺乳动物区系调察,共确认10目23科81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有34种,占总数的42.0%;地域特征明显,高地型17种和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14种,共占38.3%。区内可以划分为6个自然带,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表现为随海拔先升高后降低,并以2 500-3 300 m的物种数最多,共48种。区系组成南、北翼差异显著,南翼的76种哺乳动物中,东洋界41种,古北界25种;而北翼的29种中,东洋界仅2种,古北界23种。南翼3 300 m以下东洋界优势明显,而4 000 m以上古北界则占绝对优势,据此我们认为保护区位于东洋界和古北界分界线上,且分界线在3 300-4 000 m之间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哺乳动物区系 青藏高原 垂直变化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玮 张镱锂 +4 位作者 王兆锋 丁明军 杨续超 蔺学东 阎宇平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21,137,共11页
利用1981~2001年美国NASA Pathfinder NOAA/NDVI数据,以11∶00万植被图为基础,结合气温降水资料、DEM数据和2000年人口空间化数据,研究了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空间格局和海拔梯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81~2001年珠... 利用1981~2001年美国NASA Pathfinder NOAA/NDVI数据,以11∶00万植被图为基础,结合气温降水资料、DEM数据和2000年人口空间化数据,研究了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空间格局和海拔梯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81~2001年珠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以稳定为主,有5.09%的区域发生严重退化,13.34%的区域发生退化,54.31%的区域保持稳定,26.31%的区域变好以及0.95%的区域植被显著变好。退化和严重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南部,国境沿线;植被变好地区集中分布在保护区北部,雅鲁藏布江南岸。稳定区域位于退化区域和变好区域之间。植被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2400m ̄4000m带上。②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丛构成了区域植被退化的主体。③从空间上看,主要是气温变化对植被变化有影响。在海拔梯度上,气温变化和坡度共同影响植被变化。④在珠峰自然保护区内,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造成了部分地区的植被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 自然保护区 植被退化 海拔梯度 资源利用方式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分布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李国庆 阚瑷珂 +4 位作者 王绪本 高志勇 汪涵 陈露 永忠 《湿地科学》 CSCD 2009年第4期289-298,共10页
利用2000~2009年覆盖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MOD09A1和MOD13Q1数据集的相关数据,该保护区1∶5万DEM,并结合2008年9月采集的野外湿地数据,进行了基于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改进型调整植被指数(MSAVI)、地表水分指数(LSWI)、海拔... 利用2000~2009年覆盖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MOD09A1和MOD13Q1数据集的相关数据,该保护区1∶5万DEM,并结合2008年9月采集的野外湿地数据,进行了基于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改进型调整植被指数(MSAVI)、地表水分指数(LSWI)、海拔和坡度5个参数的保护区湿地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类型主要为河流、湖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主要分布在海拔4100~4700m且坡度≤4°的佩枯错、浪强错、多布扎等湖泊密集的高原湖盆地区、佩枯错与浪强错之间的平原地带和保护区中部及北部坡度较缓的河谷地区,大部分湿地分布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内;2000~2008年保护区湿地以季相变化为主,6~9月(湿季)湿地面积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2%;6~9月湿地面积年际变化幅度小于保护区总面积的0.1%;坡度和海拔是影响保护区湿地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和提取该地区湿地空间分布范围的有效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 MODIS影像 增强型植被指数 改进型调整植被指数 地表水分指数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石松林 王娟 +2 位作者 李景吉 彭培好 高志勇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897-1902,共6页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标本整理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有兰科植物35属63种,以陆生兰(42种)为主,附生兰(19种)和腐生兰(2种)也占有一定比例;属的地理...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标本整理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有兰科植物35属63种,以陆生兰(42种)为主,附生兰(19种)和腐生兰(2种)也占有一定比例;属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10个类型和2个变型,以北温带分布型(33.3%)和热带亚洲分布型(21.2%)为主;种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5个类型和1个变型,以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型(64.5%)为主;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区系成分与南迦巴瓦峰地区联系最为密切,其次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和贡嘎山自然保护区,与秦岭地区和小黑山自然保护区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植物 生物多样性 区系地理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杜鹃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沈丽 石松林 +2 位作者 李景吉 彭培好 陈文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553-2561,共9页
根据野外样方调查数据,采用双向种指示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DCCA),对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杜鹃灌丛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并分析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域38个高山杜鹃样地中,共记载的维... 根据野外样方调查数据,采用双向种指示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DCCA),对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杜鹃灌丛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并分析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域38个高山杜鹃样地中,共记载的维管束植物有35科68属135种,出现频度较高的种有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高山大戟(Euphorbia stracheyi)、髯花杜鹃(Rhododendron anthopogon)、雪层杜鹃(R.nivale)、扫帚岩须(Cassiope fastigiata)、鳞腺杜鹃(R.lepidotum)、木根香青(Anaphalis xylorhiza)、刚毛杜鹃(R.setosum)等。(2)TWINSPAN等级分类将该区域高山杜鹃灌丛38个样地划分为14个群丛类型。(3)样地DCCA二维排序图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和海拔是影响该区域高山杜鹃灌丛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4)该区域高山杜鹃灌丛群落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不断降低;而Pielou指数与海拔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多样性 TWINSPAN DCCA 物种多样性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石松林 彭培好 +2 位作者 李景吉 陈文德 高志勇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459-1465,共7页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标本整理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进行研究,为探讨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起源以及该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资料。结果表明:(1)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193种,隶属于31科59...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标本整理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进行研究,为探讨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起源以及该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资料。结果表明:(1)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193种,隶属于31科59属,其中优势科为鳞毛蕨科(51种)、水龙骨科(41种)、蹄盖蕨科(22种)、铁角蕨科(10种),优势属为耳蕨属(27种)、鳞毛蕨属(20种)、瓦韦属(17种)。(2)科的分布区类型有8种,以泛热带分布型(55.56%)为主;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4种,以泛热带分布型(23.81%)、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型(19.05%)为主;蕨类植物以土生(55.88%)为主,石生(24.35%)和附生(21.76%)也占有一定比例,缺乏水生蕨类。(3)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成分与南迦巴瓦峰地区联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横断山地区和尼泊尔,与九塞沟自然保护区、秦岭地区有一定的联系,与西双版纳地区的关系较为疏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 蕨类植物 区系地理 分布型
下载PDF
2000—2007年珠峰自然保护区植被时空变化与驱动因子 被引量:5
12
作者 阚瑷珂 王绪本 +2 位作者 高志勇 李国庆 罗永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61-1271,共11页
采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珠峰自然保护区2000—2007年之间的植被时空变化过程和驱动机制问题。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斜率计算获取了基于EVI数据的珠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趋势,以及表现2000—2007年植被变化的矢量图层。利用GIS时间... 采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珠峰自然保护区2000—2007年之间的植被时空变化过程和驱动机制问题。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斜率计算获取了基于EVI数据的珠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趋势,以及表现2000—2007年植被变化的矢量图层。利用GIS时间动画技术,建立了7个时间点内不同间隔的植被时空演化过程快照,并结合ArcEngine构建了植被变化监测的时序分析流程,提取和分析了植被变化过程的时空特征。依据年平均温和年降水量观测记录进行了植被变化的气候因子分析,依据道路、河流缓冲区的居民点密度与植被退化面积比例的相关性,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并讨论了不同植被退化区域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变化驱动因子。拟合了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植被变化的相关性,从统计数据方面讨论了珠峰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植被变化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珠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的总体趋势以稳定为主,但植被退化趋势超过了变好趋势。同时,核心区植被变好趋势明显,实验区植被退化趋势严重。保护区南坡植被受气候变化干扰小,保持了大部分变好趋势;北坡由于降水减少造成湿地植被退化,对草地的长势带来消极作用。人类活动与植被状态变化有密切关系,在沟谷地带的破坏作用明显。并且,植被退化趋势与农业耕地面积扩大以及放牧影响关联紧密,而牲畜饲养与林业发展都未对保护区植被变化造成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峰自然保护区 植被变化 时空变化特征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基于PCA的森林生物量遥感信息模型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徐天蜀 张王菲 岳彩荣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59-1762,共4页
森林生物量和遥感多光谱数据、植被指数及地学因子存在相关关系,但这些因子间可能存在着多重相关性,如利用这些因子直接建模估测森林生物量,则可能出现病态模型。因此,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遥感及地学因子的主成分,再建立主成分... 森林生物量和遥感多光谱数据、植被指数及地学因子存在相关关系,但这些因子间可能存在着多重相关性,如利用这些因子直接建模估测森林生物量,则可能出现病态模型。因此,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遥感及地学因子的主成分,再建立主成分与生物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估测森林生物量,达到既可保留多个遥感及地学因子的主要信息,又可避免因子间共线性的问题,以及降维,简化模型的作用。文章以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面样地胸径每木调查数据,结合生物量相对生长式,得样地生物量。利用2006年印度卫星(IRS)数据,包括B2、B3、B4、B5四个波段,提取DVI、NDVI、PVI、RVI、VI3、SLAVI六种植被指数,利用DEM提取海拔、坡度、坡向值共13个遥感及地学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取13个因子的主成分,第一主成分至第五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98.7%。以前5个主成分值作自变量,建立主成分与地面生物量的回归模型,模型经方差分析及相关性检验,达到显著相关水平,相关系数R=0.7129,可用于森林生物量估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物量 主成分(PCA) 遥感模型 IRS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河北小五台山半翅目昆虫的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顾欣 杨秀娟 任国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6期22358-22360,共3页
[目的]探明河北小五台自然保护区的蝽类物种及其组成情况。[方法]2009年在河北小五台山选取5条不同样带,对半翅目昆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共采集标本3 246只,隶属于21科98属145种,其中蝽科最多,占43.31%;蝽科、缘蝽科、同... [目的]探明河北小五台自然保护区的蝽类物种及其组成情况。[方法]2009年在河北小五台山选取5条不同样带,对半翅目昆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共采集标本3 246只,隶属于21科98属145种,其中蝽科最多,占43.31%;蝽科、缘蝽科、同蝽科、姬缘蝽科和盲蝽科共同构成该地区的优势类群,这5个科的个体数量占总采集数量的76.59%。半翅目群落种-多度关系接近于正态分布模型。涿鹿杨家坪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数和个体数量最高;蔚县王喜洞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数和个体数量最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蔚县小五台、蔚县山涧口和蔚县王喜洞半翅目昆虫群落相似度较高,蔚县金河口和涿鹿杨家坪的相似度较高。[结论]该研究为自然保护区昆虫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翅目 物种多样性 小五台山 河北
下载PDF
珠峰自然保护区吉隆-波曲峡谷地学景观成景过程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露 覃建雄 管磊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5-139,共5页
基于近年来在珠峰自然保护区开展的景观资源调查,分析保护区南坡吉隆-波曲峡谷地学景观系统,在喜马拉雅地质演化研究基础上,详细剖析5期成景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学景观形态是第四纪时间序列演化的地表响应.研究区地学景观资源完整连续... 基于近年来在珠峰自然保护区开展的景观资源调查,分析保护区南坡吉隆-波曲峡谷地学景观系统,在喜马拉雅地质演化研究基础上,详细剖析5期成景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学景观形态是第四纪时间序列演化的地表响应.研究区地学景观资源完整连续,构成中喜马拉雅南翼地学景观大道,在青藏高原南斜面景观体系中独成一体.提出结合地学景观资源特色和南亚贸易陆路大通道口岸优势,开展国际通道型旅游,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对国际社会研究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景观 成景过程 吉隆-波曲峡谷 珠峰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森林生物量与印度卫星数据及地学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天蜀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3-16,共4页
以2006年印度卫星数据(IRS-P6)为信息源,提取4个波段值、6种波段比值、4种植被指数,利用DEM提取海拔、坡度、坡向3个地学因子,共17个变量,选取5种线性及非线性方程,对高黎贡山常绿阔叶林地面样地生物量与17个遥感及地学因子进行相关性分... 以2006年印度卫星数据(IRS-P6)为信息源,提取4个波段值、6种波段比值、4种植被指数,利用DEM提取海拔、坡度、坡向3个地学因子,共17个变量,选取5种线性及非线性方程,对高黎贡山常绿阔叶林地面样地生物量与17个遥感及地学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IRS-P6的B2,B3,B5波段以及海拔与生物量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波段比值、植被指数、坡度、坡向与生物量的相关性较差,只有少量因子达到显著相关水平.通过变量筛选及回归方程选择,IRS-P6数据可用于较大尺度森林生物量的估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物量 印度卫星数据(IRS—P6) 回归分析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地形特征分异的土地利用分布研究--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石运杰 蔡葵 +4 位作者 吴文春 徐娅楠 李珂羽 拉巴次仁 拱子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4-400,共7页
为了协调地形特征显著区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活动,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DEM和Landsat OLI数据,研究土地利用在高程、坡度和地形位级上的分布指数,并构建土地利用垂直带谱,进而分析了研究区2017年基于地形特征分异... 为了协调地形特征显著区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活动,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DEM和Landsat OLI数据,研究土地利用在高程、坡度和地形位级上的分布指数,并构建土地利用垂直带谱,进而分析了研究区2017年基于地形特征分异的土地利用分布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各高程级上地类表现出垂直分布规律,由低到高各主导地类表现为林地、耕地、建设用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草地、水域、裸地-草地、裸地、冰川及永久积雪-冰川及永久积雪;各坡度级上地类分布较为复杂,随坡度级升高,分布着耕地、水域、建设用地-耕地、草地、裸地、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裸地、冰川及永久积雪、建设用地-草地、林地、裸地、冰川及永久积雪-草地、林地、冰川及永久积雪;各地形位级的地类分布呈现出层级性,随地形位级增加,主导地类基本分布规律为水域-耕地、建设用地-耕地、草地、裸地-林地、草地、冰川及永久积雪-林地、冰川及永久积雪。研究区土地利用受地形因子影响较大,不同地形级别上的土地利用以自然地类为主导,分布格局相对稳定,但高原土地利用活动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也产生着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特征分异 地形位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辽宁老秃顶子南坡植物生活型谱及其海拔变化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宝财 张华 +3 位作者 祝业平 李剑源 李延明 马明军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9-502,共4页
基于研究区植物名录和野外样线调查统计数据,采用Raunkiaer生活型分类系统,对辽宁老秃顶子南坡植物生活型谱及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老秃顶子南坡植物生活型组成以地面芽植物为主,占40.8%;其次是... 基于研究区植物名录和野外样线调查统计数据,采用Raunkiaer生活型分类系统,对辽宁老秃顶子南坡植物生活型谱及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老秃顶子南坡植物生活型组成以地面芽植物为主,占40.8%;其次是高位芽植物和1年生植物,分别占21.8%和21.5%,隐芽植物也较多,占14.5%,地上芽植物很少,仅占1.4%.该生活型谱总体上反映了本区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且漫长的气候特点;(2)老秃顶子南坡植物群落的生活型谱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特征为:山麓~海拔1180m,随着海拔的升高,群落中中型高位芽植物比例明显增大,而地面芽植物比例明显减小;海拔1180m~山顶,随着海拔的升高,群落中中型高位芽植物比例明显减小,小型高位芽植物比例明显增大,至山顶高位芽植物基本消失,而地面芽植物比例则由9.1%显著增加到山顶的7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活型 生活型谱 海拔梯度 老秃顶子南坡 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Glacial change in the vicinity of Mt. Qomolangma (Everest), central high Himalayas since 1976 被引量:23
19
作者 NIE Yong ZHANG Yili +1 位作者 LIU Linshan ZHANG Jip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0年第5期667-686,共20页
Glacier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and covers in alpine regions and especially sensitiv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Remote sensing has proved to be the best method of investigating the extent of glacial variations... Glacier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and covers in alpine regions and especially sensitiv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Remote sensing has proved to be the best method of investigating the extent of glacial variations in remote mountainous areas. Using Landsat thematic mapping (TM) and multi-spectral-scanner (MSS) images from Mt. Qomolangma (Everest) National Nature Preserve (QNNP), central high Himalayas for 1976, 1988 and 2006 we derived glacial extent for these three periods. A combination of object-oriented image interpretation methods, expert knowledge rules and field surveys were employed.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glacial area in 2006 was 2710.17 + 0.011 km2 (about 7.41% of the whole study area), and located mainly to the south and between 4700 m to 6800 m above sea level; (2) from 1976 to 2006, glaciers reduced by 501.91± 0.035 km2 and glacial lakes expanded by 36.88 + 0.035 kin2; the rate of glacier retreat was higher in sub-basins on the southern slopes (16.79%) of the Himalayas than on the northern slopes (14.40%); most glaciers retreated, and mainly occurred at an elevation of 4700-6400 m, and the estimated upper limit of the retreat zone is between 6600 m and 6700 m; (3)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and decrease in precipitation over the study period are the key factors driving retre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al change glacial retreat HIMALAYAS mt. qomolangma (Everest) national nature Preserve remote sensing
原文传递
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种大帽藓叶表面及叶尖的微形态结构 被引量:1
20
作者 沙毕热木.斯热义力 许东华 +1 位作者 王德萍 买买提明.苏来曼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41-745,751,共6页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新疆阿尔金山的5种大帽藓属(Encalypta Hedw.)植物的叶表面和叶尖进行了微形态观察.结果表明:高山大帽藓(E.alpina Smith)中肋粗壮,达于叶尖并突出成细长毛尖,叶腹面的分叉疣多呈马蹄形,严密地覆盖在叶表面...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新疆阿尔金山的5种大帽藓属(Encalypta Hedw.)植物的叶表面和叶尖进行了微形态观察.结果表明:高山大帽藓(E.alpina Smith)中肋粗壮,达于叶尖并突出成细长毛尖,叶腹面的分叉疣多呈马蹄形,严密地覆盖在叶表面,疣上具粗糙纹饰,叶背面具不规则乳突,排列疏松;尖叶大帽藓(E.rhaptocarpa Schwgr.)叶先端急尖,中肋粗壮,具长毛尖,疣的中下部两两相连,形成分叉疣,疣表面具纵向纹饰;剑叶大帽藓(E.spathulata Müll.Hal.)中肋突出叶尖形成透明毛状长尖,毛尖细胞长,疣在基部分叉丛生;西藏大帽藓(E.tibetana Mitt.)先端钝或急尖,无毛尖,中肋达于叶尖下终止,叶背腹表面疣疏松,空隙大,疣上有层层叠加状纹饰;钝叶大帽藓(E.vulgaris Hedw.)先端圆钝,中肋在叶先端前消失,疣粗糙,疣上有层层叠加状纹饰,具粘液.5种植物叶片的背、腹面具不同的分叉粗疣,疣的大小、形态、着生位置、疣上的纹饰各不相同;这些细微特征可作为大帽藓属属下分类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帽藓属 叶面 叶尖 微形态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