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附魅、祛魅和返魅:昙阳子传记形象的历史演变——从王世贞《昙阳大师传》说去 被引量:4
1
作者 魏宏远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4-191,共8页
昙阳子形象建构是一场文化权利的争夺。王世贞、王锡爵以昙阳子种种灵异事件为契机,意图通过昙阳子信仰体系的建构以维系他们日益下降的世俗地位,为此展开了对昙阳子的一系列"附魅"活动。二王氏的政敌张居正、徐学谟等力图破... 昙阳子形象建构是一场文化权利的争夺。王世贞、王锡爵以昙阳子种种灵异事件为契机,意图通过昙阳子信仰体系的建构以维系他们日益下降的世俗地位,为此展开了对昙阳子的一系列"附魅"活动。二王氏的政敌张居正、徐学谟等力图破坏他们对这一新信仰体系的建构,以消除二王氏的社会影响,为此对昙阳子进行了一系列"祛魅"举措。在昙阳子两种形象的建构过程中,激烈的文化权利之争随着世俗权利的强行介入而暂时消歇,然而附着在昙阳子形象上的文化意义却在历史空间中不断流动,"附魅"与"祛魅"彼此纠缠在一起,同时因权利场域之外的第三者或属于另外场域的民间出于探求本相之目的而赋予昙阳子"返魅"意义,从而使昙阳子形象的建构愈显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世贞 昙阳子 《昙阳大师传》 《牡丹亭》
下载PDF
《牡丹亭》英译综述 被引量:2
2
作者 周莹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39-41,共3页
《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剧的经典之作,其译介活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世纪之交达到高潮,先后出现了多个完整的英语译本,译本风格各异,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但都能传递原文的精髓,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在国内外前辈翻译家的共同努力下... 《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剧的经典之作,其译介活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世纪之交达到高潮,先后出现了多个完整的英语译本,译本风格各异,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但都能传递原文的精髓,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在国内外前辈翻译家的共同努力下,《牡丹亭》成为我国戏剧典籍对外推广的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牡丹亭》 英译本 翻译策略
下载PDF
《牡丹亭》“几令《西厢》减价”主题因素管窥 被引量:1
3
作者 葛丽英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82-85,共4页
从创作主题看 ,《牡丹亭》“至情”的主题不仅是作者“以情代理”哲学思想的艺术体现 ,更代表了社会发展进步及审美群体的客观要求。它的出现反映了同时代人在封建桎梏中渴求人性解放的呼声 ,也迎合了时代多层次、多元化的审美情趣。它... 从创作主题看 ,《牡丹亭》“至情”的主题不仅是作者“以情代理”哲学思想的艺术体现 ,更代表了社会发展进步及审美群体的客观要求。它的出现反映了同时代人在封建桎梏中渴求人性解放的呼声 ,也迎合了时代多层次、多元化的审美情趣。它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以至“家传户诵 ,几令《西厢》减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主题
下载PDF
《牡丹亭》大团圆结局新解 被引量:1
4
作者 马瑜 楚爱华 《昆明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36-38,共3页
中国古典戏曲的大团圆结局,因其种种缺点经常遭到人们的否定和批判。《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是汤显祖试图协调个体与社会这一永恒矛盾,建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尝试,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不能与才子佳人式小说一概而论。
关键词 牡丹亭 大团圆结局 汤显祖 杜丽娘
下载PDF
中国歌剧的民族化道路与当代意识 被引量:5
5
作者 林戈尔 《音乐探索》 2015年第2期44-47,共4页
歌剧作为西方最为重要的艺术体裁之一传入中国已近百年。与此同时,我国作曲家在创作中国歌剧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在曲折前行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本文结合中国歌剧的历史与现状,试析在当代意识下,中国歌剧所走过的民族化道路的特点以... 歌剧作为西方最为重要的艺术体裁之一传入中国已近百年。与此同时,我国作曲家在创作中国歌剧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在曲折前行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本文结合中国歌剧的历史与现状,试析在当代意识下,中国歌剧所走过的民族化道路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所反映的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的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 民族化 当代意识 《牡丹亭》 《白毛女》
下载PDF
《牡丹亭》英译本中谐音双关的“达如其分”及其可表演性 被引量:1
6
作者 颜奇 《湘南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90-93,共4页
从“达如其分”以及戏曲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的角度对比分析了《牡丹亭》三个英文译本中谐音双关的翻译,经研究发现,译文主要采用了等效翻译、转换翻译和部分翻译三种方法。就可表演性而言,等效翻译最佳,转换翻译次之,部分翻译则失去了... 从“达如其分”以及戏曲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的角度对比分析了《牡丹亭》三个英文译本中谐音双关的翻译,经研究发现,译文主要采用了等效翻译、转换翻译和部分翻译三种方法。就可表演性而言,等效翻译最佳,转换翻译次之,部分翻译则失去了表演过程中的诙谐幽默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双关语翻译 “达如其分” 可表演性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牡丹亭》翻译风格比较研究
7
作者 丁一枫 于涛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1-71,共11页
随着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牡丹亭》已被多次翻译成其他语言。然而,学界对这部杰作的研究始终停留在翻译策略及文化交流的层面,从语料库角度的研究十分有限。基于《牡丹亭》白之和许渊冲的译本,本文采用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方法探讨两者在... 随着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牡丹亭》已被多次翻译成其他语言。然而,学界对这部杰作的研究始终停留在翻译策略及文化交流的层面,从语料库角度的研究十分有限。基于《牡丹亭》白之和许渊冲的译本,本文采用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方法探讨两者在词汇、句法和话语层面之间的差异。通过建立小型平行语料库,同时进行标准化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平均句长等数据的收集,以在定性分析前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白译使用了更加正式的词汇,而许译的词汇富有口语化特征;(2)和许译相比,白译用了更加复杂冗长的句子;(3)许译的可读性和可表演性更强。总得来说,白译具有明显的书面语特征,结构复杂,在符号和含义上都忠于原文,但可读性较差;而许译流畅细腻,具有和谐美,充分利用译语的特点,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使其内容更容易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翻译学 翻译风格 《牡丹亭》 白译 许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