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cipitation Pulses and Soil CO_2 Emission in Desert Shrubland of Artemisia ordosica on the Ordos Plateau of Inner Mongolia,China 被引量:8
1
作者 JIN Zhao DONG Yun-She +1 位作者 QI Yu-Chun M. DOMROES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6期799-807,共9页
Precipitation is the major driver of ecosystem functions and processes in semiarid and arid regions. In such waterlimited ecosystems, pulsed water inputs directly control the belowground processes through a series of ... Precipitation is the major driver of ecosystem functions and processes in semiarid and arid regions. In such waterlimited ecosystems, pulsed water inputs directly control the belowground processes through a series of soil drying and rewetting cycle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poradic addition of water on soil CO2 effux, an artificial precipitation event (3 mm) was applied to a desert shrub ecosystem in the Mu Us Sand Land of the Ordos Plateau in China. Soil respiration rate increased 2.8 4.1 times immediately after adding water in the field, and then it returned to background level within 48 h. During the experiment, soil CO2 production was between 2 047.0 and 7 383.0 mg m^-2. In the shrubland, soil respiration responses showed spatial variations, having stronger pulse effects beneath the shrubs than in the interplant spaces.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soil respiration responses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heterogeneity of soil substrate availability. Apart from precipitatio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pool were also identified as determinants of soil CO2 loss in desert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ert shrub ecosystem mu us sand land soil respiration response water addition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runoff in a sandy area in southern Mu Us sandy land 被引量:8
2
作者 WU YongSheng HASI Eerdun +1 位作者 Wugetemole WU Xi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2012年第2期270-275,共6页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key role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 in redistribution processes of limited water resources in semi-arid sandy ecosystems,surface runoff over BSCs in a sandy area in the southern Mu Us san...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key role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 in redistribution processes of limited water resources in semi-arid sandy ecosystems,surface runoff over BSCs in a sandy area in the southern Mu Us sandy area was observed in this stud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unoff occurred twice among six rainfall events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Runoff yields varied among types of BSCs,and that they increas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light algae crusts,dark algae crusts and moss crusts.These findings showed that runoff yields were increas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SCs.The percentage of runoff in individual rainfall events increased from light algae crusts to moss crusts,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redistribution ratios of different types of BSCs differed.Surface runoff of BSCs may be influenced by rainfall,rain intensity,degree of water saturation of the BSCs before the rain and degree of development of BSCs.Formation of BSCs on the surface of sand dunes chang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water in this semi-arid sandy ecosystem,which increased the heterogeneity of resources such as water and nutrients.Therefore,making appropriate disturbances of BSCs during storm season is beneficial to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semi-arid sandy eco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特征 地表径流 多沙区 毛乌素沙地 生物土壤结皮 沙地生态系统 半干旱沙地 降雨径流
原文传递
Sand stabilization effect of feldspathic sandstone during the fallow period in Mu Us Sandy Land 被引量:21
3
作者 HAN Jicha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5年第4期428-436,共9页
Depended on the analysis of ground snow situation, soil moisture loss speed and soil structure after planting crops of Mu Us Sandy Land remedied with feldspathic sandstone in the fallow period, it is concluded that fe... Depended on the analysis of ground snow situation, soil moisture loss speed and soil structure after planting crops of Mu Us Sandy Land remedied with feldspathic sandstone in the fallow period, it is concluded that feldspathic sandstone mixed with sand improved the sand stabilization in the governance of Mu Us Sandy Land in the fallow period. The sandy land remedied with feldspathic sandstone had big snow coverage, 25%-75% higher than normal sand; soil moisture losses slowed down, and moisture content rose by over 3 times; soil structure had been improved, and water stable aggregate content increased by 6.52%-18.04%; survival rate of protection forest increased to 85%; and ground flatness is less than 1%. The above conditions weakened sand rising conditions of Mu Us Sandy Land in the fallow period and formed two protective layers of snow cover and soil frozen layer under cold weather so as to prevent against wind ero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ldspathic sandstone sand stabilization mu us sandy land DESERTIFICATION land consolidation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区内毛乌素沙地1987—2022年植被覆盖时空演变
4
作者 尹永会 孔祥生 +6 位作者 吴浩然 刘玖芬 王凯 陈熹卓 王寒冰 张晶 王小天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4-682,共9页
毛乌素沙地作为我国四大沙地之一,是沙漠化和防沙治沙研究的重点区域。遥感已成为地表时空分析的重要手段,但当前毛乌素沙地区域基于长时间序列、中高分辨率影像研究不足。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结合Landsat-5 TM、Landsat-7 E... 毛乌素沙地作为我国四大沙地之一,是沙漠化和防沙治沙研究的重点区域。遥感已成为地表时空分析的重要手段,但当前毛乌素沙地区域基于长时间序列、中高分辨率影像研究不足。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结合Landsat-5 TM、Landsat-7 ETM+和Landsat-8 OLI长时序归一化植被指数,采用Sen+Mann-Kendall方法探究鄂尔多斯地区毛乌素沙地1987—2022年近35年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并结合气象数据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地区毛乌素沙地植被不断改善,植被覆盖整体呈增长趋势,NDVI变化量为+0.0028 a^(-1),NDVI增势呈先缓-后急-再缓的趋于平稳的阶段式变化特征;(2)植被改善的区域面积占比达98%以上,退化区域面积占比小于0.5%,空间上植被覆盖改善东部优于西部,南北部优于中部;(3)植被覆盖变化与自然水热变化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趋势分析 谷歌地球引擎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盐池地区固定沙丘主要固沙灌木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关联性研究
5
作者 牛程旭 张定海 +1 位作者 张志山 王艳莉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关联性的研究对预测种群的演替趋势和植被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毛乌素沙地固定沙丘上固沙灌木的地理位置和生长发育阶段数据,采用单变量、双变量成对相关函数和Monte-Carlo拟合检验方法,对油蒿(Artemisiaordosica...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关联性的研究对预测种群的演替趋势和植被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毛乌素沙地固定沙丘上固沙灌木的地理位置和生长发育阶段数据,采用单变量、双变量成对相关函数和Monte-Carlo拟合检验方法,对油蒿(Artemisiaordosica)、杨柴(Hedysarummongolicum)和柠条(Caraganakorshinskii)三种优势种群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1)三个种群在小尺度下呈现聚集分布,大尺度下呈现随机或均匀分布;杨柴和柠条种群在研究尺度范围内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2)种间关系表明:油蒿和杨柴在小于5 m尺度下负相关,其他尺度下基本不具有相关性。(3)种群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之间的种内关联关系表明:在小尺度下,3个种群的种内关系基本呈正相关;在大尺度下,油蒿种内关系呈负相关,杨柴和柠条的种内关系不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固沙灌木 点格局分析 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性
下载PDF
风滚植物高立式沙障防风效应研究
6
作者 苏宇 袁立敏 +3 位作者 党晓宏 蒙仲举 辛静 郭强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7-13,共7页
“风滚”扩散是植物种子传播与个体扩张的重要形式,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草地、沙地均存在大量的风滚植物,冬春季在气流作用下运动并堆停在各种障碍物周围,其中,网围栏拦截形成风滚植物障体较为常见,此类障体对过境风沙也会产生明显的... “风滚”扩散是植物种子传播与个体扩张的重要形式,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草地、沙地均存在大量的风滚植物,冬春季在气流作用下运动并堆停在各种障碍物周围,其中,网围栏拦截形成风滚植物障体较为常见,此类障体对过境风沙也会产生明显的阻挡作用。为探究风滚植物障体的防风效应,本研究模拟了网围栏拦截不同数量的风滚植物,设计了具有密、中、疏3种疏透度的风滚植物高立式沙障(障高H为1 m),通过野外试验研究了防风效能、风沙动力学粗糙度及风速流场特征,并探索了高度、疏透度等沙障工程参数对防风效益的影响,为防沙治沙新方法与新技术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风滚植物高立式沙障能够影响周边风场特征,可影响至障后7 H距离、0~90 cm高度范围(;2)密、中、疏3种沙障均能够显著降低过境风速强度,具有较好的防风效能。3种沙障风速最小值均出现在障后3 H距离处,但随着疏透度的减小,沙障防风效能呈现增加的趋势,防风效能最高值出现在密型沙障后10 cm处,可达到50%。(3)密、中、疏3种沙障均能够增加地表粗糙度,3种沙障整体上呈现密型>中型>疏型的趋势,粗糙度最大值出现在密型沙障,可达2.97 cm。风滚植物高立式沙障能有效对过境风速产生影响,具有很好的防风效应,能够为防沙治沙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障 透风程度 风速流场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9
7
作者 雷金银 吴发启 +1 位作者 王健 郭建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0-45,共6页
保护性耕作措施是干旱区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新型耕作技术。为了探讨其区域适应性,在2004~2007年期间,以毛乌素沙地南缘的靖边县北部风沙区农田为研究对象,选用了免耕、秸秆覆盖、覆膜和传统翻耕(CK)4种措施,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进行... 保护性耕作措施是干旱区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新型耕作技术。为了探讨其区域适应性,在2004~2007年期间,以毛乌素沙地南缘的靖边县北部风沙区农田为研究对象,选用了免耕、秸秆覆盖、覆膜和传统翻耕(CK)4种措施,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免耕地的地温在春播初期略比传统翻耕低0.1℃,但随后迅速回升,覆膜在玉米生长期都高于其他措施。耕作措施对播种前土壤容重没有显著影响,而对收获后土壤容重影响显著,与传统翻耕相比,免耕降低了表层土壤容重1.65%,但次层20~40 cm容重增加了1.8%。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增加了土壤含水量,顺序依次为秸秆覆盖>覆膜>免耕>翻耕,且在作物需水关键期免耕和秸秆覆盖下的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保证作物需水,提高水分利用率,分别为8%、22.0%和13.3%。使作物分别增产4.44%、13.14%和19.26%。因此,保护性耕作在风沙区有利于改善农田土壤物理条件,提高作物产量,适于在风沙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物理性质 作物产量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沙漠砂对水泥砂浆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6
8
作者 张国学 宋建夏 +4 位作者 杨维武 杨建森 贾军 张晓天 崔自治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63-65,共3页
在对腾格里沙漠砂和毛乌素沙地砂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测定的基础上,进行了沙漠砂配置砂浆和混凝土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腾格里沙漠砂和毛乌素沙地砂可以作为工程用砂,用于抹面砂浆和一般土木工程中的混凝土细骨料.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砂 毛乌素沙地砂 化学组成 物理性质 水泥砂浆 混凝土 细骨料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沙打旺根围AM真菌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20
9
作者 贺学礼 白春明 赵丽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711-2716,共6页
对毛乌素沙地5个不同生态条件下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根围土壤0~50cm土层AM真菌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样地和采样深度下AM真菌孢子密度和定殖率存在显著差异,最高定殖率和最大孢子密度均出现在10~30cm土层;定边样地... 对毛乌素沙地5个不同生态条件下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根围土壤0~50cm土层AM真菌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样地和采样深度下AM真菌孢子密度和定殖率存在显著差异,最高定殖率和最大孢子密度均出现在10~30cm土层;定边样地孢子密度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样地;塔湾样地菌丝和总定殖率最高,宁条梁和塔湾样地泡囊定殖率高于其他样地.总球囊霉素(TG)和易提取球囊霉素(EEG)含量均在塔湾样地最高,分别为1.18mg.g-1和0.65mg.g-1.土壤pH对孢子密度、泡囊和丛枝定殖率、TG和EEG均有极显著正效应,TG和EEG分别与孢子密度、土壤有机C、碱解N和速效P呈极显著正相关.沙漠土壤球囊霉素占有机C的比例高于农田土壤,可能是沙漠土壤有机C的主要来源之一.球囊霉素可作为评估沙漠土壤AM真菌活动和土壤生态状况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真菌 球囊霉素 有机C 沙打旺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南缘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雷金银 吴发启 +2 位作者 马璠 马波 李荣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1-166,共6页
为了探讨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的区域适应性,从2004开始,以靖边县北部风沙区农田为研究对象,选用了免耕、秸秆覆盖、覆膜和传统翻耕(CK)4种措施,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比较分析了4种措施下... 为了探讨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的区域适应性,从2004开始,以靖边县北部风沙区农田为研究对象,选用了免耕、秸秆覆盖、覆膜和传统翻耕(CK)4种措施,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比较分析了4种措施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免耕地的地温在春播初期略比传统翻耕低0.1℃,但随后迅速回升,覆膜在玉米生长期都高于其他措施。耕作措施对播种前土壤容重没有显著影响,而对收获后土壤容重影响显著,与传统翻耕相比,免耕降低了表层土壤容重2.3%,但次层20~40cm容重增加了1.8%。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增加了土壤含水量,顺序依次为秸秆覆盖〉覆膜〉免耕〉翻耕,且在作物需水关键期免耕和秸秆覆盖下的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下初始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都高于翻耕,而覆膜低于翻耕。保护性耕作措施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适于在该风沙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物理性质 作物产量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陆平 廖超英 +1 位作者 李晓明 孙长忠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16,共5页
对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樟子松林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表现出差异。与流沙地相比,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强。随林龄增加土壤微生... 对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樟子松林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表现出差异。与流沙地相比,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强。随林龄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呈上升趋势,6年生到20年生阶段增幅最大;土壤酶活性总体上不断加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且在林龄和土层深度两个方向上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在流沙地上栽植樟子松人工林后,土壤生物学特性不断改善,土壤肥力水平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樟子松固沙林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南缘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雷金银 吴发启 +1 位作者 王健 李荣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共7页
采用免耕(NT)、秸秆覆盖(SM)、覆膜(PM)和翻耕(CT)4种耕作措施,研究保护性耕作对毛乌素沙地南缘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下表层0~20 cm土壤pH值低于覆膜、翻耕。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下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 采用免耕(NT)、秸秆覆盖(SM)、覆膜(PM)和翻耕(CT)4种耕作措施,研究保护性耕作对毛乌素沙地南缘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下表层0~20 cm土壤pH值低于覆膜、翻耕。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下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有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随着耕作时间的变化,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都有所增加,免耕、秸秆覆盖、覆膜和翻耕有机质相对于试验开始前分别增加了33.0%、32.3%、31.1%和6.5%,而碱解氮和速效磷有下降的趋势,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其下降率低于翻耕。保护性耕作不利于全氮的积累,经过3年试验后,免耕、秸秆覆盖和覆膜措施下的土壤全氮含量都低于翻耕。耕作措施对全磷的影响不大。说明保护性耕作是实现沙区农田生产力持续发展、保持土壤养分和防治土壤退化行之有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退化 毛乌素沙地 靖边县北部
下载PDF
采煤塌陷对土壤水分损失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欣 王健 刘彩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058-5062,共5页
摸清采煤塌陷对土壤水分作用是塌陷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前提。根据相似可比原则,应用空间对比法研究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井工矿——补连塔0~100 cm层土壤含水量对采煤塌陷的响应,探索半干旱风沙区采煤塌陷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为... 摸清采煤塌陷对土壤水分作用是塌陷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前提。根据相似可比原则,应用空间对比法研究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井工矿——补连塔0~100 cm层土壤含水量对采煤塌陷的响应,探索半干旱风沙区采煤塌陷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为困难立地土地复垦提供理论指导。试验结果如下:煤矿井工开采形成的裂缝(隙)加剧了土壤水分损失,造成塌陷区含水量明显降低,3个试验样地的土壤水分损失量顺序:2005年塌陷区〉2004年塌陷区〉未塌陷区。试验样地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表现为塌陷后0~60 cm层含水量明显下降(P〈0.01);空间变化表现为塌陷后坡底和丘间低地含水量明显下降(P〈0.01)。开采塌陷加剧土壤水分损失主要是由于塌陷造成土壤非毛管孔隙增多,促进了土壤水分垂直蒸发;塌陷裂缝(隙)的发育增大了土壤水分侧向蒸发;同时塌陷错落面的形成也增大了土壤水分蒸发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采煤沉陷 土壤水分损失 土地复垦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丘水分垂直变化规律及风蚀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符超峰 梅凡民 赵景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110,116,共7页
为了进一步揭示毛乌素沙地含水量垂直变化的规律和风蚀意义,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含水量测定、沙粒粒度测定和计算模拟,系统地研究了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3类沙丘含水量垂直变化的趋势,模拟了含水量垂直变化对输沙率垂直差异和沙丘形态演... 为了进一步揭示毛乌素沙地含水量垂直变化的规律和风蚀意义,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含水量测定、沙粒粒度测定和计算模拟,系统地研究了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3类沙丘含水量垂直变化的趋势,模拟了含水量垂直变化对输沙率垂直差异和沙丘形态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裸露流动沙丘迎风坡含水量在1.33%~3.79%之间波动;背风坡含水量在0.39%~5.04%范围内波动;丘间洼地含水量在2.12%~6.36%之间波动,裸露流动沙丘含水量的垂直变化可分为自上而下的5个沙层。灌木覆盖沙丘迎风坡的含水量在0.74%~11.92%之间波动;背风坡的含水量在0.89%~12.08%之间波动;丘间洼地的含水量在1.34%~9.24%之间波动,沙丘含水量的垂直变化存在差异明显的3个沙层。人工乔木覆盖沙丘的相对输沙率介于裸露流动沙丘和灌木覆盖沙丘之间。沙丘含水量2%~3%的垂直变化就能引起沙丘形态演化。在含水量垂直变化和沙丘背风坡和丘间洼地的阻滞下,沙丘形态演化存在3个阶段。在沙尘暴预报过程中需要考虑沙丘形态、沙丘含水量的垂直变化等因素对输沙率的影响,以提高预报工作的精度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丘 含水量 风蚀 毛乌素沙地 输沙率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优势灌丛对两种松树幼苗的保育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田丽 王孝安 李晓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8044-8053,共10页
选择毛乌素沙地优势灌丛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和沙柳(Salix psammophila)作为保育植物,选择2年生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幼苗作为目标植物,将其分别种植在开阔地、柠条... 选择毛乌素沙地优势灌丛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和沙柳(Salix psammophila)作为保育植物,选择2年生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幼苗作为目标植物,将其分别种植在开阔地、柠条、紫穗槐和沙柳4种微生境下,连续3a监测油松和樟子松幼苗的存活和生长动态,从而确定毛乌素沙地优势灌丛是否对植物幼苗的定居有促进作用。结果表明:柠条、紫穗槐和沙柳冠层下光照强度、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都显著低于开阔地,致使土壤湿度增高,油松幼苗总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开阔地,而樟子松幼苗总存活率仅紫穗槐冠层下显著高于开阔地(P<0.05)。紫穗槐冠层下油松和樟子松幼苗总存活率均最高(P<0.05),外来种紫穗槐可选为保育植物。保育灌丛下松树幼苗的主枝生长良好,并未受到抑制,但第1年主枝生长长度最小。光照强度和土壤湿度是决定主枝生长长度的重要因素。保育灌丛高度和冠幅面积与油松和樟子松幼苗存活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固氮灌丛(紫穗槐和柠条)对松树幼苗存活有持续的促进作用,但柠条冠幅结构紧密,可能因为对光的竞争,减弱了促进作用。沙柳灌丛下松树幼苗的存活率较低。油松幼苗具有一定程度的耐阴性,樟子松幼苗喜光性强,保育灌丛下油松幼苗存活率显著高于樟子松幼苗(P<0.05)。总的来说,保育灌丛对松树幼苗的定居有促进作用,保育植物技术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恢复措施,应用在毛乌素沙地的植被恢复中来。但是,保育灌丛的选择要考虑是本土种或外来种,以及灌丛的高度、冠幅大小、冠幅结构和化学效应,恢复物种的选择要考虑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保育植物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育灌木 松树 促进作用 恢复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特细砂混凝土的正交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彩波 宋建夏 +3 位作者 周殿宇 刘玉柱 王德平 王树盛 《宁夏工程技术》 CAS 2010年第4期337-339,共3页
以毛乌素沙地砂作为混凝土细骨料在沙漠地区的工程实践中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混凝土配合比的正交试验,分析了水灰比、砂率及减水剂掺量对于沙地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工作性的影响,确定了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并制备... 以毛乌素沙地砂作为混凝土细骨料在沙漠地区的工程实践中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混凝土配合比的正交试验,分析了水灰比、砂率及减水剂掺量对于沙地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工作性的影响,确定了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并制备出工作性能较好、强度达到C45的沙地特细砂混凝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砂 混凝土 正交试验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17
作者 姜丽娜 马洁 +3 位作者 刘建康 王少杰 赵健宇 白建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半干旱沙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3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封育草地、飞播林地和人工柠条林地)为研究对象,以退化草地为对照,通过采集0-40 cm范围内... [目的]探讨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半干旱沙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3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封育草地、飞播林地和人工柠条林地)为研究对象,以退化草地为对照,通过采集0-40 cm范围内3个土层的土壤,研究了其土壤理化指标和土壤综合肥力。[结果]①在不同措施下土壤表层(0-10 cm)含水量显著增加,而在深层(10-40 cm)土壤则显著降低;与之相反的是土壤表层容重显著降低,而在深层土壤差异不显著,呈现弱变异;植被恢复显著降低了上层(0-20 cm)土壤pH值,而对20-40 cm土层差异不显著;此外,同一植被类型下随着土层加深土壤含水量(SWC)、容重(BD)、pH值均逐渐增加。②不同措施下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含量显著增加,封育样地SOM最高,飞播样地土壤TN最高,而速效磷(AP)含量显著降低,土壤全磷(TP)、SOM、TN等养分含量具有表聚性,土壤AP和速效氮(AN)含量在不同植被恢复、不同土层之间存在差异性。③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呈现为:飞播样地(0.794)>封育样地(0.662)>对照样地(0.637)>柠条林地(0.603),即土壤质量在飞播样地最高,而在柠条林地最低。[结论]3种植被恢复模式均对土壤各理化指标有显著影响,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导致土壤各指标在垂直剖面上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毛乌素沙地适宜进行飞播造林,而不宜大面积种植人工柠条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措施 土壤理化性质 毛乌素沙地 土壤综合肥力
下载PDF
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简介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欢元 韩霁昌 +2 位作者 杜宜春 张海欧 童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2期160-161,186,共3页
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已经被大规模推广应用于毛乌素沙地土地综合整治。主要介绍该技术的提出背景、简要技术内容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砒砂岩 复配成土
下载PDF
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在毛乌素沙地土地整治工程中的推广应用 被引量:33
19
作者 韩霁昌 付佩 +4 位作者 王欢元 罗林涛 胡延涛 马增辉 王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5期7287-7293,共7页
研究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在毛乌素沙地土地整治工程中的推广应用。在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勘测、设计,综合考虑项目选址、农田设计、灌溉设计、道路和防护林设计等,将该技术在毛乌素榆林市榆阳区进行了推广应用。运... 研究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在毛乌素沙地土地整治工程中的推广应用。在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勘测、设计,综合考虑项目选址、农田设计、灌溉设计、道路和防护林设计等,将该技术在毛乌素榆林市榆阳区进行了推广应用。运用该技术累计整治规模约2 100公顷,新增耕地约1 573.3公顷。技术的推广应用形成了毛乌素沙地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化经营为一体的土地综合整治利用新模式,增加耕地的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保证了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漠 砒砂岩 复配成土 土地整治 推广应用
下载PDF
不同固沙植被下沙丘土壤水分动态比较 被引量:5
20
作者 冯伟 李卫 杨文斌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8-115,共8页
以毛乌素沙地覆盖度>90%的油蒿、50%~60%的沙柳、35%~40%的樟子松固定沙丘为研究对象,流动沙丘为对照,采用自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降雨、0~200 cm土壤含水量及200 cm以下渗漏量,分析5—11月不同固沙植被下沙丘土壤水分动态差异,以... 以毛乌素沙地覆盖度>90%的油蒿、50%~60%的沙柳、35%~40%的樟子松固定沙丘为研究对象,流动沙丘为对照,采用自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降雨、0~200 cm土壤含水量及200 cm以下渗漏量,分析5—11月不同固沙植被下沙丘土壤水分动态差异,以期为固沙植被稳定性评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较低覆盖度樟子松与高盖度油蒿、沙柳相比更具固沙优势。3种固沙植被表层0~30 cm土壤水分受降雨影响大,对>20 mm降雨均产生响应;60~200 cm土壤水分时间变化特征存在差异,樟子松与对照变化趋势一致,油蒿和沙柳仅对40 mm降雨产生响应;0~200 cm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没有相同规律,变异性较大,樟子松变幅最大,为(5.03±3.09)%;深层渗漏特征基本一致,均有极少量水分渗漏到200 cm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固沙植被 EC-5 深层渗漏 土壤体积含水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