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溶液在抑菌及清除生物被膜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蔡志成 王媛媛 +3 位作者 桑晓涵 曾丽仙 邓文韬 王佳媚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104,共10页
细菌通过群体感应(QS)分泌信号分子和细胞外聚合物(EPS),使细菌聚集和黏附到生物和非生物表面,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抗性强、危害性大的生物被膜。目前,生物被膜在医疗、食品和农业等领域中的危害日益严重。尤其是一些致病菌不仅对人类健康... 细菌通过群体感应(QS)分泌信号分子和细胞外聚合物(EPS),使细菌聚集和黏附到生物和非生物表面,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抗性强、危害性大的生物被膜。目前,生物被膜在医疗、食品和农业等领域中的危害日益严重。尤其是一些致病菌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甚至会造成较大的社会经济损失。一些传统消毒、杀菌方法难以将其彻底清除,且存在二次污染风险。生物被膜在不同介质表面的强黏附性是其难以被清除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采用高活性的溶液进行浸泡、清洗是去除生物被膜的有效策略。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水中的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NS)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结构,有效抑制微生物黏附和聚集。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水作为一种高效消毒抑菌溶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食品去污和种子萌发领域。但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水中活性物质易消散,难以长期贮藏,导致其抑菌性能减弱。近年来,通过向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水中添加不同介质或联合其他技术制备的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溶液,有效延长了活性物质的衰退,使其逐渐成为消毒、抑菌研究的新方向。本文综述了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水和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溶液的杀菌作用机理及其对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重点介绍了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旨在为环境、医疗及食品行业的生物被膜清除和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溶液 生物被膜 抑菌作用 去污消毒 群体感应 活性氧 活性氮
下载PDF
腐蚀微生物种类及腐蚀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邱丽娜 张玮玮 +4 位作者 弓爱君 郑书佳 赵丹丹 赵伟宇 范荣荣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7-940,共14页
目前微生物腐蚀(MIC)在工业环境中已成为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其是造成腐蚀损坏、设备故障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部分经典的腐蚀理论能够解释一些微生物腐蚀的现象,但这些机理的片面性也逐渐暴露出来.随着对腐蚀菌种类的研究越... 目前微生物腐蚀(MIC)在工业环境中已成为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其是造成腐蚀损坏、设备故障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部分经典的腐蚀理论能够解释一些微生物腐蚀的现象,但这些机理的片面性也逐渐暴露出来.随着对腐蚀菌种类的研究越来越多,人们对微生物腐蚀机理的认识也更加全面深入.本文重点介绍了易导致腐蚀的微生物种类及特征,如硫酸盐还原菌、硝酸盐还原菌和铁氧化菌等,并总结了微生物腐蚀机理中基于生物能学和生物电化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过程、代谢产物腐蚀和浓差电池作用等理论,为工业中厌氧及好氧条件下微生物腐蚀的诊断、预测及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腐蚀 金属材料 腐蚀性微生物种类 生物膜 腐蚀机理 细胞外电子传递
下载PDF
肉源大肠杆菌与假单胞菌混合生物被膜形成分析
3
作者 季君珂 宓晓雨 +4 位作者 袁杨洋 程宇 张文栋 张晨 江芸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107-118,共12页
为研究肉源大肠杆菌与假单胞菌混合被膜形成,首先采用微孔板结晶紫染色法评估肉源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而探讨两种菌代表菌株组合混合被膜形成过程,分析被膜量、微观结构和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组... 为研究肉源大肠杆菌与假单胞菌混合被膜形成,首先采用微孔板结晶紫染色法评估肉源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而探讨两种菌代表菌株组合混合被膜形成过程,分析被膜量、微观结构和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组成的动态变化,并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绝对定量方法分析相关成膜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大肠杆菌与假单胞菌被膜形成能力均存在显著的菌株差异(P<0.05),其中强成膜能力菌株分别占25.81%和23.08%。不锈钢片平板计数结果显示2个菌株组合(大肠杆菌菌株D_(4-18)+假单胞菌菌株Y2-210、大肠杆菌菌株C-13+假单胞菌菌株Y_(2-1)1)的混合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不同,并且在不同成膜时间两种菌的相互作用发生变化。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发现微观结构也发生类似变化。混合被膜形成时EPS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分泌受到抑制,与两种单菌被膜的总EPS之和相比,混合成膜72 h和168 h蛋白质含量分别减少31%和48%,多糖含量分别减少38%和56%。基于单位菌数基因表达水平发现,浮游菌形成生物被膜后相关成膜基因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与单菌生物被膜相比,混合成膜时大肠杆菌papC和csgA基因表达水平在72 h和168 h极显著上调(P<0.01),而假单胞菌phoR和cbrA基因表达水平在72 h极显著下调(P<0.01)。基于单位面积基因绝对表达量发现,混合成膜时基因绝对表达量相比于单菌被膜发生不同程度变化。本研究可为揭示肉源腐败微生物混合被膜形成规律提供科学基础,为肉类生产加工中微生物风险评估及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源大肠杆菌 肉源假单胞菌 混合生物被膜 交互作用 基因表达
下载PDF
2种消毒剂对牙周超声洁牙机独立水路消毒效果的比较
4
作者 侯雅蓉 倪佳 +3 位作者 周俏怡 高钰琳 张小燕 陈晓川 《口腔疾病防治》 2023年第12期855-862,共8页
目的 比较体积分数3%过氧化氢溶液和500 mg/L含氯消毒液分别用于牙周超声洁牙机独立水路的消毒效果,为口腔科临床水路消毒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将牙周科18台超声洁牙机随机分成3组,1个对照组和2个实验组,每组6台。对照组更换无菌水... 目的 比较体积分数3%过氧化氢溶液和500 mg/L含氯消毒液分别用于牙周超声洁牙机独立水路的消毒效果,为口腔科临床水路消毒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将牙周科18台超声洁牙机随机分成3组,1个对照组和2个实验组,每组6台。对照组更换无菌水源和供水管,对机器及手柄连接线内不可更换的水路管道不做处理;实验组更换无菌水源和供水管,对不可更换的水路管道采用消毒剂消毒处理。实验1组采用3%过氧化氢溶液消毒,实验2组采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消毒。3组均在当天消毒前、消毒后即刻、消毒后1~10 d每天开诊前在洁牙机工作端出水口取水检测,进行水样细菌培养及菌落计数,比较组内及组间消毒前后菌落数,水中菌落数不超过100 CFU/mL为合格。消毒后在每组菌落数首次出现超标时进行一次细菌种类质谱鉴定分析。在消毒后第10天时扫描电镜观察3组水路管道内壁生物膜情况。结果 消毒前,3组细菌菌落计数均不合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49,P=0.111)。消毒后,各时间点对照组洁牙机出水口水样细菌菌落数均超标,培养出瓜类鞘氨醇单胞菌、哈特草螺菌、皮氏罗尔斯通氏菌3种细菌。实验1组消毒后第1、2天的水样菌落数达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毒后第3天起菌落数超标,同时培养出鞘氨醇单胞菌、哈特草螺菌、皮氏罗尔斯通氏菌3种细菌。实验2组消毒后第1~6天菌落数达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毒后第7天起每日菌落数超标,同时培养出哈特草螺菌和皮氏罗尔斯通氏菌2种细菌。实验2组消毒后的10 d平均菌落数少于实验1组(P<0.001)。电镜下见2个实验组生物膜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牙周超声洁牙机独立水路存在污染;3%过氧化氢溶液和500 mg/L含氯消毒液两种消毒剂对洁牙机内水路均有消毒作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消毒效果优于3%过氧化氢溶液;采用3%过氧化氢溶液消毒牙周超声洁牙机独立水路建议隔日消毒1次,采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则建议每周消毒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洁牙机 独立水路 内置水管 菌落计数 消毒管理 3%过氧化氢溶液 含氯消毒液 消毒时机 细菌质谱鉴定 生物膜
下载PDF
Cell-free supernatants of Bacillus inhibit the biofilms of Pseudomonas lundensis cultured with and without Acinetobacter johnsonii
5
作者 WU Shiyuan LU Zhong +3 位作者 SHI Honghui ZHANG Jun LU Haixia ZHU Junli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86-3900,共15页
[Objective] Pseudomonas as one of the dominant spoilage bacteria highly form biofilms in chilled meat products and processing environment when contaminating single or mixed with other species.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 [Objective] Pseudomonas as one of the dominant spoilage bacteria highly form biofilms in chilled meat products and processing environment when contaminating single or mixed with other species.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antibiofilm properties of the cell-free supernatants(CFSs) of three Bacillus species isolated from fermented food and rice seeds on Pseudomonas lundensis(PL) or and Acinetobacter johnsonii(AJ) as mono-or dual-species.[Methods] Biofilm biomass,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s),and biofilm structure were measured by crystal violet staining,spectrophotometry,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respectively,as well as transcription of biofilm-related genes determined by qPCR.[Results] The CFSs of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ZG08,B.velezensis B5,and B.subtilis YB11 inhibited the biofilm formation of PL and AJ without affecting their growth.The treatment with 50% CFSs of ZG08 and B5 decreased the cell viability of two biofilms by 12.73%–21.04%,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YB11(0.15%–4.38%).The inhibition rates of 50% CFSs of the three strains were 59.75%–79.59% against the PL biofilm and 63.62%–78.57% against the biofilm of PL+AJ,in which the CFS of YB11 had weaker activity.The content of exopolysaccharides and exoprotein in the two biofilms treated with these CFSs were reduced by 53.77%–73.30% and 54.84%–62.38%,respectively.The treatment with the three CFSs also reduced the adhesive cells,loosened biofilm structures,and thinned their thickness by 57.63%–74.49% and 60.43%–64.64%,respectively.Moreover,the CFSs of ZG08 and B5 effectively eradicated by 41.77%–69.79% against the mature biofilms of PL and PL+AJ,compared to weak activity of YB11.In addition,the antibiofilm activities of the three CFSs were stable under four enzyme digestion and heating conditions.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the CFSs of ZG08 and B5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the expression of six biofilm-related genes,lapA,alg44,pelG,luxR,wspR,and rpoS.[Conclusion] The CFSs of ZG08 and B5 have strong antibiofilm activities against PL and AJ as mono-or dual-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illus spp. cell-free supernatant ANTIbiofilm Pseudomonas lundensis Acinetobacter johnsonii biofilm of mixed species
原文传递
NEW STRATEGIES FOR THE CONTROL OF BACTERIAL INFECTIONS: MODULATORS OF QUORUM SENSING AND BIOFILM FORMATION FROM MALAGASY DALBERGIA SPECIES
6
作者 Tsiry Rasamiravaka Pierre Duez Mondher El Jaziri 《World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5年第4期83-83,共1页
Considering the WHO warning about the emergence of a’post-antibiotic’era during the 21st century in which common infections and minor injuries will have a dramatic impact on human death toll,search for new potential... Considering the WHO warning about the emergence of a’post-antibiotic’era during the 21st century in which common infections and minor injuries will have a dramatic impact on human death toll,search for new potential antibacterial drug targets became a necessary need.Targets that are extensively explored concern the mod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S MODULATORS OF QUORUM SENSING AND biofilm FORMATION FROM MALAGASY DALBERGIA species NEW STRATEGIES FOR THE CONTROL OF BACTERIAL INFECTIONS
原文传递
食源性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形成与种间相互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范熠 韩北忠 陈晶瑜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共5页
食源性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被膜是食品生产加工中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针对食品生产加工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该文在现有的理论和研究结果基础上,总结了食源性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形成规律,归纳介绍了混... 食源性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被膜是食品生产加工中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针对食品生产加工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该文在现有的理论和研究结果基础上,总结了食源性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形成规律,归纳介绍了混合被膜中微生物间以竞争和共生为主的种间相互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旨在为食品领域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种 生物被膜 相互作用 食品安全
下载PDF
活性氧调节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形成 被引量:4
8
作者 张超 陈国薇 +2 位作者 杨玉萍 吴淑燕 刘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89-193,共5页
通过使用可抑制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酶活性、降低细胞内源性活性氧(ROS)的抑制剂二苯基碘(DPI),以及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2种方法降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中ROS的产生,同时用外源补充H2O2的... 通过使用可抑制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酶活性、降低细胞内源性活性氧(ROS)的抑制剂二苯基碘(DPI),以及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2种方法降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中ROS的产生,同时用外源补充H2O2的办法来验证ROS对LM菌膜(BF)形成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DPI和NAC能够通过降低ROS的产生进而抑制LM菌膜的生成,细菌中外源补充活性氧(H2O2)对BF的生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研究说明,和高等动植物一样,LM中也存在类似于负责产生ROS的NADPH氧化酶,由其介导产生的ROS对LM的BF形成不可或缺,ROS可能是BF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信号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氧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菌膜
下载PDF
不同填料生物膜微型动物物种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朱荣芳 胡小兵 +3 位作者 卢学成 叶星 张新喜 钟梅英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2期185-192,共8页
为了探究不同填料生物膜上微型动物物种多样性异同,研究采用3种填料(多面空心球、K3悬浮填料、煤焦粉)处理模拟生活污水时微型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及其与水处理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生物膜中共出现微型动物57种,包括鞭毛虫7种、... 为了探究不同填料生物膜上微型动物物种多样性异同,研究采用3种填料(多面空心球、K3悬浮填料、煤焦粉)处理模拟生活污水时微型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及其与水处理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生物膜中共出现微型动物57种,包括鞭毛虫7种、肉足虫5种、纤毛虫42种和微型后生动物3种;煤焦粉上以小型鞭毛虫为优势类群,多面空心球与K3悬浮填料上由小型鞭毛虫、游泳型纤毛虫和固着型纤毛虫交替构成优势类群;悬浮型填料、堆积型填料上微型动物多样性H分别呈"M"型、"前高后低"型变化;煤焦粉对COD、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且稳定,去除率分别为(87±10)%、(92±6)%;煤焦粉生物膜上微型动物多样性H、丰富度R与NH_4^+—N去除率有明显正相关(P<0.01),均匀度λ与其显著负相关(P<0.05);填料上微型动物物种多样性H逐渐降低,但变化规律呈现不同形式;固着型纤毛虫为煤焦粉填料对NH_4^+—N去除的指示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动物 物种多样性 填料 生物膜 污水处理
下载PDF
食源性混合病原菌生物被膜行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因子转录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忠军 张钰皎 +3 位作者 胡炜东 孙子羽 苏杰 满都拉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87-295,共9页
以食源性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形成的混合菌生物被膜为研究对象,对其定性和定量检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单一菌和混合菌生物被膜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8种目的毒素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结... 以食源性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形成的混合菌生物被膜为研究对象,对其定性和定量检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单一菌和混合菌生物被膜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8种目的毒素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结晶紫染色法、银染法和扫描电镜法均表明混合菌在培养24 h时达到最大黏附度;混合菌生物被膜中3种细菌的活菌数均低于单菌生物被膜中的活菌数;28种毒素基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均被检出,且混合菌相对于单一菌生物被膜,上调量显著的有肠毒素基因sep、ser,显著下降的有溶血素基因hla和脱皮毒素基因etd,肠毒素基因seb表达量相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生物被膜 荧光定量PCR 银染法 扫描电镜 毒素因子
下载PDF
真菌密度感应分子 Farnesol 在表皮葡萄球菌和白假丝酵母菌混合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小燕 杨堃 +5 位作者 黄云超 郭凤丽 陈颖 雷玉洁 汤琦 刘馨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3-158,共6页
目的探讨真菌密度感应分子Farnesol在表皮葡萄球菌和白假丝酵母菌混合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表皮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35984及白假丝酵母菌标准株ATCC10231混合培养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加入Farnesol或不加入Farnesol分为Farnesol处... 目的探讨真菌密度感应分子Farnesol在表皮葡萄球菌和白假丝酵母菌混合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表皮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35984及白假丝酵母菌标准株ATCC10231混合培养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加入Farnesol或不加入Farnesol分为Farnesol处理组和对照组,孵育2、4、6、8、12、24、48、72、96h时用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二甲氧唑黄(XTT)比色法评价生物膜的体外生长动力学;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膜超微结构;荧光定量PCR分析各组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结晶紫染色法生物膜半定量检测显示,12、24hFarnesol处理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TT比色法生长动力学检测显示,Farnesol处理组在4、48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对照组混合生物膜结构较Farnesol处理组致密复杂。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培养6hFarnesol处理组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icaA、fbe、aap基因及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als3、hwp1、efg1基因的表达下调;培养24hFarnesol处理组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aap基因及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als3、hwp1、efg1基因的表达下调。结论在真菌密度感应分子Farnesol的干预下,对照组形成的混合生物膜较Farnesol处理组结构更为致密及复杂,这种结构的改变可能与Farnesol处理组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als3、hwp1、efg1基因的表达下调相关性更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葡萄球菌 白假丝酵母菌 混合生物膜 密度感应
下载PDF
培养条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混合生物被膜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晶晶 陈晶瑜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0-23,共4页
以常见食源性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孔板法对混合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不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5℃或30℃条件下,采用质量分数0.8%的胰酶大豆肉汤(TSB)或0.8%的脑心浸出液(BHI)培养基培养时,生... 以常见食源性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孔板法对混合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不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5℃或30℃条件下,采用质量分数0.8%的胰酶大豆肉汤(TSB)或0.8%的脑心浸出液(BHI)培养基培养时,生物被膜形成量较高;添加适量的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蔗糖可提高混合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培养基中Na Cl质量分数>8%时,混合生物被膜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双菌种生物被膜 培养条件
下载PDF
2种填料厌氧氨氧化生物膜脱氮性能及生物膜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傅金祥 李业辉 +2 位作者 由昆 于鹏飞 张黎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8-123,127,共7页
采用上流式生物膜反应器,在建立稳定的厌氧氨氧化处理系统基础上,经历了100 d的进水基质氮含量提升,对比考察了固定式帘式填料和束式填料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在提升进水基质氮含量阶段,2种生物膜填料脱氮性能在前期均呈现上升,中期略... 采用上流式生物膜反应器,在建立稳定的厌氧氨氧化处理系统基础上,经历了100 d的进水基质氮含量提升,对比考察了固定式帘式填料和束式填料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在提升进水基质氮含量阶段,2种生物膜填料脱氮性能在前期均呈现上升,中期略有下降但未出现明显抑制的状态,远优于其他活性污泥法厌氧氨氧化。但随着氮含量的进一步提升,两个反应器均出现恶化,经过高氮含量进水培养的厌氧氨氧化生物膜仍具有较高活性,厌氧氨氧化菌体明显增多。在第95天发现束式填料的组成结构更有利于厌氧氨氧化菌体稳定附着和增殖聚集。2种填料生物膜中优势菌种均厌氧氨氧化菌,在帘式填料和束式填料中相对丰度分别为25.9%和35.89%,其中对NO2--N耐受性能更好的Candidatus Kuenenia含量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生物膜 帘式填料 束式填料 优势菌种
下载PDF
纳米银对多菌种生物膜中粪肠球菌的杀菌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富华 李矛 +1 位作者 韦智君 张建凤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7-400,共4页
目的:研究纳米银对多菌种生物膜中粪肠球菌的杀菌作用。方法:用粪肠球菌、产黑色素普雷沃菌以及具核梭杆菌构建多菌种生物膜85个。分别用0.1%(12~15 nm、100 nm)纳米银悬浊液以及2%的次氯酸钠溶液处理,然后通过qPCR方法检测样本中粪肠... 目的:研究纳米银对多菌种生物膜中粪肠球菌的杀菌作用。方法:用粪肠球菌、产黑色素普雷沃菌以及具核梭杆菌构建多菌种生物膜85个。分别用0.1%(12~15 nm、100 nm)纳米银悬浊液以及2%的次氯酸钠溶液处理,然后通过qPCR方法检测样本中粪肠球菌的活菌量和粪肠球菌的细菌总量。配对t检验比较各组细菌样本临界循环数(Ct)。结果:各个实验组使用和不使用PMA之间粪肠球菌的细菌计数有着差别(P=0.000);将3个实验组使用和不使用PMA q PCR检测到的Ct值的差值进行比较:纳米银(12~15 nm)实验组最大,纳米银(100 nm)实验组次之,次氯酸钠实验组最小(P<0.05)。结论:纳米银对于多菌种生物膜中的粪肠球菌有着较强的杀菌作用,直径较小的纳米银杀菌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叠氮溴化丙锭 实时PCR 多菌种生物膜 粪肠球菌(E.faecalis)
下载PDF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给水管网生物膜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常魁 李娜娜 +1 位作者 高金良 袁一星 《城镇供水》 2008年第2期44-46,共3页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城市给水管网生物膜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分析城市给水管网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供水管网水质、水力等条件的影响。阐述应用传统微生物方法研究城市给水管网生物膜的局限性,并重点介绍了应用较多的聚合酶...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城市给水管网生物膜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分析城市给水管网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供水管网水质、水力等条件的影响。阐述应用传统微生物方法研究城市给水管网生物膜的局限性,并重点介绍了应用较多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核酸探针技术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认为,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拓宽并加深了给水管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管网 生物膜 分子生物学 种群结构
下载PDF
生物膜形成与发展二维动态模拟(英文)
16
作者 李天成 李鑫钢 朱慎林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A02期50-54,共5页
生物膜微观结构与形态特征直接影响废水生物处理效果。混合微生物可在适宜载体表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物膜,且其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采用差分-离散复合法动态模拟二维区域上的基质传递、生物膜形成与发展过程,并探讨生物质生长时... 生物膜微观结构与形态特征直接影响废水生物处理效果。混合微生物可在适宜载体表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物膜,且其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采用差分-离散复合法动态模拟二维区域上的基质传递、生物膜形成与发展过程,并探讨生物质生长时间与初始接种数等对生物膜结构与形态造成的影响。与传统生物膜模型不同之处在于其结构特性包括孔隙率、厚度和密度等都是模型输出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微生物生物膜 微观结构 形态特征 动态模拟
下载PDF
具有抑菌特性的乳杆菌对食源性病原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钰皎 陈忠军 +4 位作者 满都拉 孙子羽 苏杰 金晶晶 胡炜东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68-174,共7页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为指示菌,研究分离自内蒙古传统发酵食品中的5株乳杆菌对病原菌及其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5株乳杆菌对单一菌和混合菌生物被膜及AI-2分子相对活性均有抑制作用;ALAC-1和ALAC-5代谢产物抑...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为指示菌,研究分离自内蒙古传统发酵食品中的5株乳杆菌对病原菌及其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5株乳杆菌对单一菌和混合菌生物被膜及AI-2分子相对活性均有抑制作用;ALAC-1和ALAC-5代谢产物抑菌效果较好,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最好,ALAC-5抑菌率高达78.95%,ALAC-1可达69.47%;混合菌生物被膜对5株乳杆菌代谢产物的敏感性较弱,乳杆菌对其生物被膜抑制作用明显低于单一菌生物被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杆菌 生物被膜 抑菌特性 群体感应 混合菌生物被膜
下载PDF
培养条件对食源性混合病原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钰皎 胡炜东 +4 位作者 黄海英 赵雪平 孙子羽 满都拉 陈忠军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43-49,共7页
以食源性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其混合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分析及BoxBehnken试验,确定混合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最佳条件;通过96微孔板法分别测定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ryptone soybroth,TSB)、葡萄糖和NaCl对... 以食源性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其混合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分析及BoxBehnken试验,确定混合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最佳条件;通过96微孔板法分别测定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ryptone soybroth,TSB)、葡萄糖和NaCl对单一菌和混合菌在最佳条件下形成生物被膜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混合菌生物被膜的最佳培养基p H值为7,培养温度36℃,培养时间22 h;采用质量分数为1.6%的TSB培养基时,病原菌在最佳条件下形成的生物被膜黏附率最大;碳源促进了生物被膜的形成;NaCl质量分数大于0.4%时,食源性病原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受到一定抑制。综上,培养条件能够影响病原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生物被膜 培养条件 响应面法 病原菌生物被膜 营养条件
下载PDF
粮食加工品和肉制品中克罗诺杆菌的污染状况及致病性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敏 刘长虹 +3 位作者 陈颖 曲天铭 张九凯 王娉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995-3003,共9页
目的 了解我国粮食加工品和肉制品中克罗诺杆菌(Cronobacter spp.)的污染情况及致病性。方法对我国8个省份的226份粮食加工品和肉制品的克罗诺杆菌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对分离菌株进行种间鉴定,并针对阪崎克罗诺杆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 目的 了解我国粮食加工品和肉制品中克罗诺杆菌(Cronobacter spp.)的污染情况及致病性。方法对我国8个省份的226份粮食加工品和肉制品的克罗诺杆菌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对分离菌株进行种间鉴定,并针对阪崎克罗诺杆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分型及生物膜形成能力研究。结果 粮食加工品和肉制品中克罗诺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1.92%和12.50%。种间鉴定显示,115株分离菌株中有94株阪崎克罗诺杆菌。PFGE和结晶紫染色结果表明,94株阪崎克罗诺杆菌可被分为49个型别,均在36~60 h内达到最大菌膜生产量。结论 上述8个省份粮食加工品和肉制品中存在克罗诺杆菌污染,其中阪崎克罗诺杆菌有多种PFGE带型,且均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本研究可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标准制定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诺杆菌 分子分型 生物膜形成 种间鉴定
下载PDF
食品工业中混合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相互作用与新型控制策略 被引量:5
20
作者 檀利军 王敬敬 +3 位作者 彭知云 李玉锋 曾巧辉 赵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285-294,共10页
细菌黏附在食品或食品接触表面并形成生物被膜可能导致设备损坏、食品变质甚至人类疾病。混合菌生物被膜作为细菌在食品工业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与单菌生物被膜相比,对消毒剂和抗菌素往往具有更强的抗性。然而,混合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种... 细菌黏附在食品或食品接触表面并形成生物被膜可能导致设备损坏、食品变质甚至人类疾病。混合菌生物被膜作为细菌在食品工业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与单菌生物被膜相比,对消毒剂和抗菌素往往具有更强的抗性。然而,混合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种间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其在食品工业中的潜在作用仍有待探索。本文总结了混合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种间相互作用以及近年来的新型控制策略,并对未来食品工业中混合菌生物被膜的污染防控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混合菌生物被膜在食品工业中的深入研究以及制定高效的新型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以期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生物被膜 形成过程 相互作用 新型控制策略 食品安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