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6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bility of Stochastic Logistic Model with Ornstein-Uhlenbeck Process for Cell Growth of Microorganism in Fermentation Process 被引量:2
1
作者 Tawfiqullah Ayoubi 《Applied Mathematics》 2019年第8期659-675,共17页
Current research is concerned with the stability of stochastic logistic equation with Ornstein-Uhlenbeck process. First, this research proves that the stochastic logistic model with Ornstein-Uhlenbeck process has a po... Current research is concerned with the stability of stochastic logistic equation with Ornstein-Uhlenbeck process. First, this research proves that the stochastic logistic model with Ornstein-Uhlenbeck process has a positive solution. After that, it also introduces the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stochastically stability of stochastic logistic model for cell growth of microorganism in fermentation process for positive equilibrium point by using Lyapunov function.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 establishes the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zero solution as mentioned in Appendix A due to the cell growth of microorganism &mu;max, which cannot be negative in fermentation process. Furthermore,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current research uses the 4-stage stochastic Runge-Kutta (SRK4) method to show the reality of the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BILITY fermentation PROCESS ORNSTEIN-UHLENBECK PROCESS Logistic Model Lyapunov Function 4-Stage Stochastic RUNGE-KUTTA method
下载PDF
Antimicrobial Profile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Isolated from Vegetables and Indigenous Fermented Foods of India against Clinical Pathogens Using Microdilution Method 被引量:4
2
作者 Ami PATEL Nihir SHAH +3 位作者 Padma AMBALAM J. B. PRAJAPATI Olle HOLST Asa LJUNGH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9期759-764,共6页
In dairy and food industries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have been used in form of starter culture that plays vital role in fermentation; as flavouring and texturizing or as preservative agents. There is increasing e... In dairy and food industries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have been used in form of starter culture that plays vital role in fermentation; as flavouring and texturizing or as preservative agents. There is increasing evidence that lactobacilli which inhabit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develop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and participate in the host's defence system[1]. During fermentation, most of the LAB produces a number of different compounds like organic acids, hydrogen peroxide, diacetyl, acetaldehyde, carbon dioxide, polysaccharides, and proteinaceous compounds called bacteriocins or bacteriocinogenic pept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microbial Profile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Isolated from Vegetables and Indigenous fermented Foods of India against Clinical Pathogens Using Microdilution method CFS
下载PDF
Effects of milling methods 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fermented and non-fermented dough
3
作者 Xiaoling Tian Binghua Sun +3 位作者 Xiaoxi Wang Sen Ma Li Li Xiaojie Qian 《Grain & Oi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年第3期77-86,共10页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wheat flour ar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production of bakery products,and the milling methods greatly influence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In this paper,we measured the particle size distr...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wheat flour ar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production of bakery products,and the milling methods greatly influence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In this paper,we measured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damaged starch contents,granular morphology,and pasting properties of the wheat flour,also carried out the uniaxial elongation test,the texture profile analysis,a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dough to evaluate effects of two milling methods,i.e.impact mill(IM)and hammer mill(HM),on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wheat flour and dough.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illing method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flour pasting temperature(except the flour H3 obtained by HM grinding three times)and springiness of dough.Flour samples milled by IM had a lower damaged starch content,higher trough viscosity,higher final viscosity and higher values of setback compared to samples processed by HM.After repeated milling of IM,the damaged starch content of the endosperm granules could be controlled below 1%(P<0.05).There was a gap between H1 and H2 in the elastic modulus value of the non-fermented dough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increased after fermentation,which was more obvious in the values of viscosity modulus.The more the milling times,the greater the elastic and viscosity modulus of dough of flour processed by both IM and H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ling methods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fermented dough Rheological properties
下载PDF
Weaning methods affect ruminal methanogenic archaea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in Holstein calves 被引量:4
4
作者 DONG Li-feng MA Jun-nan +1 位作者 TU Yan DIAO Qi-y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080-1092,共13页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weaning methods on the ruminal methanogenic archaea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in Holstein calves.Thirty-six newborn Holstein bull calves were a...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weaning methods on the ruminal methanogenic archaea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in Holstein calves.Thirty-six newborn Holstein bull calves were assigned to 1 of 3 treatments:(1)conventional weaning(d 56)and fed a high proportion of solid feed(CWS);(2)conventional weaning(d 56)and fed a high proportion of liquid feed(CWL);(3)early weaning(d 42)and fed with a high proportion of solid feed(EWS).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of the methyl coenzyme M reductase(mcr A)gene,which encodes theα-subunit of methyl coenzyme M reductase-the enzyme that catalyzes the final step in methanogenesi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rumen methanogens.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was observed for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or richness indices,but diversity indices increased(P<0.05)for calves fed high dietary solids.Predominant families across the three treatments were Methanobacteriaceae,Thermoplasmataceae and Methanomassiliicoccaceae.Calves in the EWS treatment had a higher(P<0.05)relative abundance of Methanobrevibacter sp.strain AbM4 and Methanosphaera stadtmanae,while calves in the CWL treatment had a higher(P<0.05)abundance of Methanosphaera sp.strain SM9.A positive(P<0.05)relationship was identified between butyrate and Methanobrevibacter sp.strain AbM4.In conclusion,the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methanogens in the rumen of Holstein calves varied under the different weaning methods.This study identifie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tyrate and Methanobrevibacter sp.strain AbM4,potentially reflecting correlations between ruminal fermentation variables and methanogenesis function.These in-depth analyses provid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weaning methods for intensified production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f methyl COENZYME M reductase(mcrA)gene METHANOGENIC archaea DIVERSITY rumen fermentation WEANING methodS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三孢布拉氏霉菌发酵产番茄红素工艺 被引量:1
5
作者 丁长河 樊俊敏 +3 位作者 尹萌 李亚丽 魏书音 高军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09,共8页
番茄红素除了呈现鲜艳的颜色外,还具有比较强的抗氧化等功能性作用,因而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等行业,与化学合成法相比,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番茄红素因为安全性更易于被消费者接受,因此提高天然番茄红素产量意义重大。文章以三孢布拉氏... 番茄红素除了呈现鲜艳的颜色外,还具有比较强的抗氧化等功能性作用,因而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等行业,与化学合成法相比,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番茄红素因为安全性更易于被消费者接受,因此提高天然番茄红素产量意义重大。文章以三孢布拉氏霉菌为发酵菌种,通过响应面法对发酵培养基的组成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从而提高番茄红素的产量与纯度。经过单因素分析和响应面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为玉米粉20 g/L、黄豆粉25 g/L、磷酸二氢钾0.6 g/L、硫酸镁0.9 g/L、玉米油12 g/L、发酵液初始pH 6.5、接种量6%、装液量40 mL/250 mL、正菌和负菌接种比例1∶15、培养温度26℃、转速180 r/min、振荡培养144 h,在42 h时加入0.4 g/L的2-氨基-6-甲基吡啶作为环化酶阻断剂,在此条件下番茄红素的产量为626.25 mg/L,比优化前提高了25.6%,该研究结果可为番茄红素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有助于更好地应用于肉品、饮料、保健品等行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孢布拉氏霉菌 番茄红素 发酵工艺 响应面法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发酵豆乳粉品质的影响
6
作者 吴丹枫 连新月 +4 位作者 黄文馨 陆紫妍 沈芸 易宇文 陈霞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3,共6页
以活菌数、水分含量、感官品质、消化特性、贮藏稳定性、干燥能耗和得率为指标,探究发酵豆乳粉的最佳干燥方式。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处理的发酵豆乳粉具有较高的乳酸菌活菌数、抗性淀粉含量和贮藏稳定性,并具有较好的色泽、外观和冲调... 以活菌数、水分含量、感官品质、消化特性、贮藏稳定性、干燥能耗和得率为指标,探究发酵豆乳粉的最佳干燥方式。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处理的发酵豆乳粉具有较高的乳酸菌活菌数、抗性淀粉含量和贮藏稳定性,并具有较好的色泽、外观和冲调性,但其能耗高,生产效率较低;喷雾干燥处理的发酵豆乳粉具有较好的色泽、外观和冲调性,且水分含量低,其乳酸菌活菌数和贮藏稳定性略低于真空冷冻干燥,贮藏6个月后的活菌数仍能保持在7.31 lg CFU/g,且其干燥速度快,能耗小,适于发酵豆乳粉的规模化生产;与其他两种方式相比,45℃热风干燥处理的发酵豆乳粉冲调性和贮藏稳定性最差。综上,考虑到生产效率、能耗优势和产品质量,建议在发酵豆乳粉生产中运用喷雾干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豆乳粉 干燥方式 贮藏期 品质
下载PDF
卵孢长根菇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优化
7
作者 刘国丽 陈珣 +5 位作者 肖军 马晓颖 张敏 张鹏 张曼 龚娜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140,共8页
以卵孢长根菇菌株H1为试材,以菌丝生物量为主要评价指标,在碳氮源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影响卵孢长根菇液体发酵培养生物量的主效因素进行筛选,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及Box-Benhnken响应面法对卵孢长根菇液体发酵培... 以卵孢长根菇菌株H1为试材,以菌丝生物量为主要评价指标,在碳氮源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影响卵孢长根菇液体发酵培养生物量的主效因素进行筛选,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及Box-Benhnken响应面法对卵孢长根菇液体发酵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以期获取优良液体菌种,为工厂化大规模生产卵孢长根菇提供保障。结果表明,适合卵孢长根菇的最适碳源为玉米粉,最适氮源为豆粕粉。当摇床转速150 r/min、培养温度为25℃时,优化后卵孢长根菇液体发酵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25.8 g/L、玉米粉26.0 g/L、KH_(2)PO_(4)1.0 g/L、豆粕粉1.5 g/L、酵母粉1.0 g/L、MgSO_(4)0.4 g/L、维生素B1(VB1)0.01 mg/L,其卵孢长根菇菌丝生物量可达23.2 g/L。与常规培养基对比,培养周期缩短3 d,菌丝活力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孢长根菇 Plackett-Burman试验 响应面 液体菌种 发酵培养基
下载PDF
延龄草总皂苷的黑曲霉发酵工艺及提取条件研究
8
作者 殷丹 金凡翔 +2 位作者 张军林 雷超 柯贤炳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4年第4期15-19,32,共6页
该文对延龄草总皂苷的最佳提取方法进行筛选,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发酵前后药液进行对比分析,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研究了黑曲霉接种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对延龄草中总皂苷提取率的影响... 该文对延龄草总皂苷的最佳提取方法进行筛选,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发酵前后药液进行对比分析,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研究了黑曲霉接种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对延龄草中总皂苷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龄草总皂苷最佳提取方法为75%乙醇回流法,其最佳发酵条件为黑曲霉接种量2.25%,发酵时间6d,发酵温度27℃,在此条件下总皂苷提取率为8.620%,与预测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龄草 总皂苷 黑曲霉 发酵 响应面法
下载PDF
不同处理对油菜秸秆营养品质及其牛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
9
作者 赵娜 郭万正 +5 位作者 樊启文 黄静 杜恩存 陈芳 徐志宇 魏金涛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81-187,共7页
为研究不同处理对油菜秸秆营养价值及瘤胃降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将油菜秸秆经高压、酶菌协同发酵、高压和酶菌协同发酵复合法处理,并测定其营养成分,并选用3头健康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黑安格斯阉牛,采用尼龙袋法测定油菜秸秆(RS)、高压... 为研究不同处理对油菜秸秆营养价值及瘤胃降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将油菜秸秆经高压、酶菌协同发酵、高压和酶菌协同发酵复合法处理,并测定其营养成分,并选用3头健康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黑安格斯阉牛,采用尼龙袋法测定油菜秸秆(RS)、高压油菜秸秆(HPRS)、酶菌协同发酵高压油菜秸秆(SFHPRS)的主要营养成分在瘤胃中的降解率和动态降解模型参数。试验结果表明:SFHPRS的总能、粗蛋白质含量都显著高于RS和HPRS(P<0.05);酶菌协同发酵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油菜籽秸秆中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提高相对饲用价值(RFV)、相对饲草品质(RFQ)及饲草分级指数(GI)(P<0.05)。RS、HPRS、SFHPRS的干物质、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72 h瘤胃降解率呈现出一致的规律,即SFHPRS>HPRS>RS,瘤胃消化0~72 h内SFHPRS的粗蛋白质瘤胃降解率显著高于RS、HPRS(P<0.05)。SFHPRS的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快速降解部分、有效降解率均显著高于RS、HPRS(P<0.05)。综上可知,本试验条件下,油菜秸秆进行酶菌协同发酵后,总能、粗蛋白质含量均有所提高,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下降。采用高压和酶菌协同发酵的复合法,能够更有效提高油菜秸秆饲料主要营养成分在瘤胃中的降解率,提升其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秸秆 高压 酶菌协同发酵 尼龙袋法 瘤胃降解特性
下载PDF
一株云南木霉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对茶炭疽病的防控研究
10
作者 刘辉 冯月玲 +5 位作者 朱秀英 郑周洲 刘思睿 周罗娜 潘雪珍 宋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7-638,共12页
为优化对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有拮抗作用的云南木霉菌Trichodema yunnanense的发酵培养条件,并明确发酵液对茶炭疽病的防控效果,以对C.camelliae的抑菌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云南木霉菌的发酵条件并... 为优化对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有拮抗作用的云南木霉菌Trichodema yunnanense的发酵培养条件,并明确发酵液对茶炭疽病的防控效果,以对C.camelliae的抑菌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云南木霉菌的发酵条件并获得发酵液,比较其对茶炭疽病的抑菌活性、离体叶片和盆栽茶树叶片防效及茶树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T.yunnanense的最佳发酵条件为马铃薯200 g·L^(-1)、甘露醇18.85 g·L^(-1)、酵母浸膏4.73 g·L^(-1)、装液量372.60 mL·L^(-1)、培养温度25℃、pH 6.6、12L∶12D。10%的发酵液对C.camelliae的抑菌率达92.61%,对感染茶炭疽病的离体茶树叶片与盆栽茶树叶片的防效分别为63.71%与68.95%,均显著高于哈茨木霉菌(T.harzianum)可湿性粉剂与多菌灵的防效。同时,10%发酵液处理后的茶树幼苗根长提升69.16%,根鲜重提升215.70%,株高增加42.13%,地上部鲜重增加212.11%。表明T.yunnanense发酵液兼具抗菌和促生作用。研究结果为T.yunnanense在茶炭疽病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木霉菌 茶炭疽病 发酵液 响应面 生物防控
下载PDF
一株耐高温β-胡萝卜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发酵工艺优化
11
作者 张疏雨 张善林 +4 位作者 李剑梅 柴林山 谢存一 朱万芹 云晶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9期62-69,74,共9页
以提升烟叶香韵为目的,对4株产香酵母菌进行发酵培养,通过产香感官评价、酶活分析、烟叶发酵成分分析(GC-MS法),筛选得到1株β-胡萝卜素降解产香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35。方法:①4株酵母菌发酵产香效果感官评价;②CS35... 以提升烟叶香韵为目的,对4株产香酵母菌进行发酵培养,通过产香感官评价、酶活分析、烟叶发酵成分分析(GC-MS法),筛选得到1株β-胡萝卜素降解产香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35。方法:①4株酵母菌发酵产香效果感官评价;②CS35菌株β-胡萝卜素降解效果分析、样品萃取及GC-MS靶向测试分析;③酶活测定、酶促反应体系研究;④菌株SC35发酵工艺优化及响应面优化。SC35在70℃高温环境下能有效加速β-胡萝卜素的降解,降解产物为1,3-环己二酮、氧化异佛尔酮、β-紫罗兰酮等,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菌株SC35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中各组分添加量依次为葡萄糖2.01%,NaNO20.20%,K2HPO40.10%,MgSO40.05%,FeSO4·7H2O 0.001%,KCl 0.05%;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7.65℃,发酵时间72 h,接种量0.99%,摇床转速140 r/min,装液量100 mL/250 mL,pH值5.5(自然)。采用优化后发酵工艺SC35粗酶液降解效率可达8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胡萝卜素降解率 粗酶液 发酵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黄芪发酵工艺条件探讨
12
作者 姜立春 喻香梅 +3 位作者 蒋道玉 周术怡 王迁 孔维波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1-8,共8页
为了优化黄芪发酵工艺条件,对影响黄芪微生物发酵的六因素(酶解种类、酵母接种量、料液比、温度、时间和pH值)进行单因素试验,并基于影响较显著的三因素(时间、温度、 pH值),以总黄酮含量和酒精度为响应值构建了三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 为了优化黄芪发酵工艺条件,对影响黄芪微生物发酵的六因素(酶解种类、酵母接种量、料液比、温度、时间和pH值)进行单因素试验,并基于影响较显著的三因素(时间、温度、 pH值),以总黄酮含量和酒精度为响应值构建了三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实验模型,优化了发酵条件.结果表明:黄芪最适发酵条件为时间8d、温度32℃和pH=4,该条件下黄芪总黄酮含量和酒精度分别为0.77mg/mL和2.53%vol,经实试验证优化结果可靠.该工艺对黄芪微生物发酵优化效果显著,可为黄芪发酵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总黄酮 发酵优化 响应面法
下载PDF
植物酸奶品质优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尹新雅 王爽 +1 位作者 朱玲 张晖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7-405,共9页
植物酸奶的出现为牛乳蛋白过敏、高胆固醇、关注动物福利和环境保护人群带来了福音。然而,植物酸奶因存在乳清析出、异味及酸度不高等品质问题降低了消费者的喜爱度,因此对植物酸奶品质优化进行研究在拓宽植物基食品的商业应用方面意义... 植物酸奶的出现为牛乳蛋白过敏、高胆固醇、关注动物福利和环境保护人群带来了福音。然而,植物酸奶因存在乳清析出、异味及酸度不高等品质问题降低了消费者的喜爱度,因此对植物酸奶品质优化进行研究在拓宽植物基食品的商业应用方面意义重大。本文概述了不同来源植物酸奶营养、风味及质构上存在的主要品质问题,着重阐述了植物酸奶品质调控的相关手段及措施,包括配方改良、加工条件优化、发酵方式改善三方面的作用方式及效果,探讨了植物酸奶体系稳定、植物蛋白溶解性提高、凝胶网络交联加强等方面的机理。不同调控措施对植物酸奶品质的改良效果存在差异、各有优缺点,有时需多种方法配合使用,以最大化改善植物酸奶品质问题。最后展望了一些潜在的植物酸奶品质调控措施,以期为生产高品质植物酸奶提供指导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酸奶 品质优化 配方 加工技术 发酵方式
下载PDF
不同发酵方式对酸豇豆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宇 周主贵 +7 位作者 刘健 辛明 李昌宝 冯锦清 李杰民 李天宇 叶冬青 零东宁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215,共5页
以新鲜豇豆为原料,采用自然发酵(CK组)、接种商业菌种(CS组)、接种自筛直投式菌剂(DVS组)3种方式发酵豇豆,测定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总酸、pH值及发酵成熟后豇豆的盐度、亚硝酸盐、氨基酸态氮、游离氨基酸、乳酸菌数、色差、感官品质、质... 以新鲜豇豆为原料,采用自然发酵(CK组)、接种商业菌种(CS组)、接种自筛直投式菌剂(DVS组)3种方式发酵豇豆,测定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总酸、pH值及发酵成熟后豇豆的盐度、亚硝酸盐、氨基酸态氮、游离氨基酸、乳酸菌数、色差、感官品质、质构特性,分析发酵方式对酸豇豆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DVS组的总酸增长速度最快,在1~6 d均高于CS组、CK组;CS组、DVS组的pH值下降速率比CK组快,在7 d时CS组p H值最低,DVS组仅次于CS组;在发酵至第7天时,DVS组菌落总数分别比CK组、CS组高33.86%、42.31%。发酵成熟后,DVS组的盐度、亚硝酸盐、b^(*)值最低,氨基酸态氮、游离氨基酸、乳酸菌数、感官评分、硬度、粘力、胶着性、咀嚼性最高,L^(*)值、a^(*)值、弹性与其他发酵方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可知,DVS组不仅发酵启动快,且酸豇豆成品的综合品质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豇豆 发酵方式 直投式菌剂 品质
下载PDF
发酵肉制品中的特征风味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鹏 赵金山 +1 位作者 臧金红 彭传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0-391,共12页
发酵肉制品是指在自然或者人工的控制条件下,以新鲜的肉类为原料,通过微生物或酶的发酵作用制成的一类产品。发酵肉制品中特征风味物质种类繁多,其中主要有酯类、醛类、醇类、酸类以及游离氨基酸等。由于消费者对发酵肉制品风味品质要... 发酵肉制品是指在自然或者人工的控制条件下,以新鲜的肉类为原料,通过微生物或酶的发酵作用制成的一类产品。发酵肉制品中特征风味物质种类繁多,其中主要有酯类、醛类、醇类、酸类以及游离氨基酸等。由于消费者对发酵肉制品风味品质要求的提高,风味物质的控制已经成为提升发酵肉制品品质的关键指标之一。发酵肉制品中的部分微生物特别是乳酸菌、酵母菌和葡萄球菌促进了肉制品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从而促进发酵肉制品独特风味的形成。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内外不同发酵肉制品中的主要风味物质、风味形成途径和检测方法,进一步归纳总结了能够产生这些风味物质的关键微生物以及产风味物质的微生物筛选方法,以期为后续发酵肉制品风味品质的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肉制品 特征风味物质 微生物 微生物筛选方法
下载PDF
发酵食品中酪胺的形成机制及其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月 裴慧洁 +4 位作者 何维 杨腊梅 马怡煊 李金海 杨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63-271,共9页
发酵食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会在含氨基酸脱羧酶的微生物作用下脱羧产生生物胺,过量食用后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威胁。酪胺在发酵食品中含量高、毒性大,因此研究安全有效的酪胺控制方法对提高发酵食品的安全性具有现实意义... 发酵食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会在含氨基酸脱羧酶的微生物作用下脱羧产生生物胺,过量食用后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威胁。酪胺在发酵食品中含量高、毒性大,因此研究安全有效的酪胺控制方法对提高发酵食品的安全性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发酵食品中酪胺的生理功能、危害及限量标准,重点介绍了酪胺的形成机制以及控制方法,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发酵食品的食用安全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胺 发酵食品 酪胺 形成机制 控制方法
下载PDF
基于两次发酵法遵义特色泡辣椒游离氨基酸组成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5
17
作者 许九红 王修俊 +3 位作者 聂黔丽 李佳敏 胡荣念 张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2-269,共8页
为探究两次发酵技术对泡辣椒品质的影响,以两次发酵遵义特色泡辣椒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分析其脆度、色泽、氨基酸态氮、游离氨基酸差异,并采用味道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进... 为探究两次发酵技术对泡辣椒品质的影响,以两次发酵遵义特色泡辣椒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分析其脆度、色泽、氨基酸态氮、游离氨基酸差异,并采用味道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进行综合评价,明确泡辣椒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组成与呈味的多样性。结果表明:4种泡辣椒(新鲜、传统自然一次发酵30 d、两次发酵、传统自然一次发酵150 d)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为0.05、0.17、0.24、0.18 g/100 g,两次发酵特色泡辣椒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最高,且脆度保持较好,色泽鲜红。在4个样品中分别检测出13、15、16、15种氨基酸,呈味特性表现为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对泡辣椒风味的影响最大,TAV值为9.67~45.67。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高达98.584%,能较好地反映出样品中游离氨基酸的综合信息,其中谷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半胱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对泡辣椒滋味影响程度最大,并由各个主成分的综合得分得到遵义特色泡辣椒综合得分最高。综合评价发现两次发酵遵义特色泡辣椒相较于新鲜与传统自然一次发酵泡辣椒中游离氨基酸的综合品质更好,此为泡辣椒发酵技术的改进及泡辣椒风味的人工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次发酵法 遵义特色泡辣椒 游离氨基酸 品质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发酵肉制品中酪胺形成途径与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兰沁洁 裴慧洁 +6 位作者 邓霖 张月 杨腊梅 何维 马怡煊 李金海 杨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0-388,共9页
发酵肉制品是指在自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经微生物或酶的作用,发生一系列变化,形成的具有特殊风味、色泽、质地和较长保存期的肉制品。发酵肉制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是其富含蛋白质,有极大的可能出现高含量的生物胺。其中以组胺和酪胺... 发酵肉制品是指在自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经微生物或酶的作用,发生一系列变化,形成的具有特殊风味、色泽、质地和较长保存期的肉制品。发酵肉制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是其富含蛋白质,有极大的可能出现高含量的生物胺。其中以组胺和酪胺的毒性最强,食用富含酪胺的食物会引起头痛、高血压等不良反应。因此控制发酵肉制品中的酪胺含量是极其有必要的。本文对发酵肉制品中酪胺的形成途径、控制方法及作用效果进行了综述。其中,主要形成途径是酪氨酸经脱羧酶作用脱羧,此外存在着与脂质氧化产物有关的化学途径,而较为有效的控制方法是添加辅料和接种发酵剂。本文以期为降低发酵肉制品中的酪胺含量,提高发酵肉制品的安全性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肉制品 酪胺 来源 形成途径 控制方法
下载PDF
核桃粕酱油的研制及品质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谭春雷 盛军 赵存朝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4-160,共7页
以螺旋压榨核桃粕、超临界萃取核桃粕和重力压榨核桃粕为原料,考察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料液比和盐水浓度对酱油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并对酱油的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发酵时间为32 d、发酵温度为42℃、料液比为1∶... 以螺旋压榨核桃粕、超临界萃取核桃粕和重力压榨核桃粕为原料,考察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料液比和盐水浓度对酱油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并对酱油的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发酵时间为32 d、发酵温度为42℃、料液比为1∶1.2、盐水浓度为13%时,3种核桃粕所得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0.75,0.56,0.65 g/100 g。对3种成品酱油进行理化指标检测,3种酱油总氮含量分别为1.05,0.93,0.95 g/dL,无盐固形物含量分别为11.15,11.27,11.67 g/dL,均符合相应国家标准。在3种酱油中共检测出16种游离氨基酸,其中螺旋压榨核桃粕所制酱油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最高,达6.16 g/dL,超临界萃取核桃粕和重力压榨核桃粕所制酱油中氨基酸总量分别为5.02,5.20 g/mL。研究表明3种核桃粕用来制作酱油的适合程度为螺旋压榨核桃粕>重力压榨核桃粕>超临界萃取核桃粕。核桃粕酱油的研制可为云南核桃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可促进云南酱油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粕酱油 发酵工艺 响应面法 游离氨基酸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不同发酵方式马铃薯泡菜代谢物
20
作者 陈冬菊 刘琨毅 +5 位作者 何二平 杨双鹤 杜欢 杨艳丽 吴荣书 董霞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2期135-143,共9页
以马铃薯为原料,采用四菌组合的泡菜益生菌菌粉接种发酵马铃薯泡菜,自然发酵马铃薯泡菜作对照,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马铃薯泡菜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以差异倍数≥2或≤0.5且P<0.05作为筛选标准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 以马铃薯为原料,采用四菌组合的泡菜益生菌菌粉接种发酵马铃薯泡菜,自然发酵马铃薯泡菜作对照,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马铃薯泡菜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以差异倍数≥2或≤0.5且P<0.05作为筛选标准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结果表明,新鲜原料(XX)和接种发酵5 d(JZD5)、XX和自然发酵5 d(ZRD5)、ZRD5和JZD5分别筛选到511、525、105种差异代谢物。XX和JZD5以及ZRD5的主要差异代谢为D⁃鸟氨酸、L⁃鸟氨酸、4⁃羧苯基甘氨、甘氨酰⁃苯丙氨酸、L⁃酪氨酸⁃L⁃丝氨酸、三羰基丙酸、2⁃氨基⁃4⁃氧戊酸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小肽,马铃薯泡菜的营养价值得到提高,同时还赋予其独特的风味。ZRD5和JZDR5中的主要差异代谢化合物有6⁃氨基己酸、DL⁃亮氨酸、茶氨酸、异柠檬酸等,这些差异代谢化合物赋予马铃薯生物活性成分和滋味成分,JZD5中还含有相对含量较高的糖醇类、有机酸类化合物,形成其优于自然发酵马铃薯泡菜的滋味品质。此外,ABC转运蛋白、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嘌呤代谢、辅因子的生物合成等相关代谢途径在马铃薯发酵泡菜品质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代谢组学 代谢通路 发酵方式 乳酸发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