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tator诱导的玉米白化突变体插入位点的遗传分析及代谢途径的构建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婷婷 翟立红 +6 位作者 苏旭 冯静 李娟 高友军 陶勇生 张祖新 郑用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4571-4578,共8页
【目的】利用Mutator(Mu)诱变群体获得、验证叶色白化突变体的Mu因子插入位点;解析玉米叶色变异相关基因及其代谢网络。【方法】以含有活性MuDR转座子的W22∷Mu为父本,与玉米自交系综31(Z31)杂交产生的M2和M3家系群体为材料,经表型性状... 【目的】利用Mutator(Mu)诱变群体获得、验证叶色白化突变体的Mu因子插入位点;解析玉米叶色变异相关基因及其代谢网络。【方法】以含有活性MuDR转座子的W22∷Mu为父本,与玉米自交系综31(Z31)杂交产生的M2和M3家系群体为材料,经表型性状的遗传分析和Mu插入位点的分离获得白化突变体,经生物信息学方法解析白化突变体产生的相关基因,同时构建产生白化突变代谢网络。【结果】对870个M2家系的16000余单株和M3种植的36个家系近700单株进行考察,获得了遗传稳定的白化突变体41株。经Mu-TAIL-PCR分析获得35条Mu因子插入序列;对靶位点序列分析,获得的14个靶位点可能与叶绿素合成及光合作用有关;利用其中6个靶位点构建了5条玉米叶色突变产生白化的叶绿素代谢网络途径。【结论】初步证实了Mu转座子插入的27个靶位点与叶色白化突变体的关联;建立了6个靶位点的玉米叶色突变产生白化的叶绿素代谢网络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ZeamaysL.) 白化突变体 mutator转座子 mu-TAIL-PCR 叶绿素代谢
下载PDF
玉米Mutator转座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少斌 张力 +3 位作者 刘慧 曹松屹 王雪 夏爽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7,共3页
玉米Mutator(Mu)转座子具有转座活性高、诱变能力强的特点,利用Mu插入突变可以构建大型玉米突变体库,从而有利于分离和克隆玉米的重要功能基因。介绍了Mu转座子的种类和特性,以及Mu因子在玉米突变群体构建和基因克隆中的应用,旨在为利... 玉米Mutator(Mu)转座子具有转座活性高、诱变能力强的特点,利用Mu插入突变可以构建大型玉米突变体库,从而有利于分离和克隆玉米的重要功能基因。介绍了Mu转座子的种类和特性,以及Mu因子在玉米突变群体构建和基因克隆中的应用,旨在为利用Mu转座子开展玉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玉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mutator转座子 突变体
下载PDF
Construction of Mutation Library in Haemophilus parasuis by Inserting Tn5 Transposon and the Screening of Attenuated Strain 被引量:1
3
作者 贺云霞 徐慧 +6 位作者 叶飞 孙慧玲 王宏俊 龚玉梅 张莉 黄秀芬 张培君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2期295-300,共6页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to obtain attenuated strain of Haemophilus parasuis.[Method] Tn5 transposon technology was used to construct a library of mutants.Positive mutants were screened by kanamycin resistance.Fals...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to obtain attenuated strain of Haemophilus parasuis.[Method] Tn5 transposon technology was used to construct a library of mutants.Positive mutants were screened by kanamycin resistance.False positive was identified by PCR and then removed.Mice were infected to detect the virulence of mutants.The bionomics of attenuated strains were detected,too.[Result] The attenuated mutants showed similar reproductive activity to that of wild strain.The virulence of mutants was still stable after 30 passages.[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vided foundation for exploring the virulence factors and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H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emophilus parasuis transposon mutation library Attenuated strains
下载PDF
Mutator转座子及MULE在植物基因与基因组进化中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4
4
作者 刁现民 Damon Lisch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77-487,共11页
Mutator(Mu)转座子是植物中已发现的转座最活跃的转座子,其高的转座频率及趋向于单拷贝功能基因转座的特性,使该转座子成为玉米功能基因克隆的主要方法。Mu转座子的同源类似因子广泛存在于被子植物基因组中,而且同一基因组中往往具有多... Mutator(Mu)转座子是植物中已发现的转座最活跃的转座子,其高的转座频率及趋向于单拷贝功能基因转座的特性,使该转座子成为玉米功能基因克隆的主要方法。Mu转座子的同源类似因子广泛存在于被子植物基因组中,而且同一基因组中往往具有多种变异类型。它不仅具有其他DNA转座子在基因和基因组进化中的普遍作用,而且具有能够承载基因组内功能基因和基因片段的载体功能,这种载体Mu转座子(Pack-MuLEs)能够在基因组内移动众多的基因片段,从而对基因和基因组进化产生作用。Mu转座子的同源序列发生在水稻与狗尾草之间的水平转移提供了高等植物核基因水平转移的首个例证。对Mu转座子的了解促进了我们对动态基因组概念的认识。文章对Mutator转座子的发现、转座特征、基因标签应用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Mu转座子家族的同源序列进行了分类,讨论了该转座子在基因组进化中的作用,分析了应加强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tator 转座子 基因组进化 muLE 载体mu转座子
下载PDF
玉米ZmCIPK23基因Mutator插入突变体的鉴定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果 陈勋基 +5 位作者 李建平 郝晓燕 常晓春 足木热木 郑军 黄全生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85-1190,共6页
【目的】玉米ZmCIPK23基因的候选突变体连续与玉米自交系B73回交并自交,最终得到以B73为背景的纯合突变体,为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材料基础。【方法】从玉米Mutator(Mu)突变体库中定向筛选到玉米ZmCIPK23基因的候选突变体。在田间种植... 【目的】玉米ZmCIPK23基因的候选突变体连续与玉米自交系B73回交并自交,最终得到以B73为背景的纯合突变体,为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材料基础。【方法】从玉米Mutator(Mu)突变体库中定向筛选到玉米ZmCIPK23基因的候选突变体。在田间种植候选突变体,利用巢式PCR对这些后代植株进行鉴定,选择阳性植株与B73杂交。通过连续的回交及自交,最终获得该基因的纯合突变体。【结果】通过PCR鉴定,获得了以B73为背景的ZmCIPK23基因纯合的突变体zmcipk23。【结论】获得了玉米Zm CIPK23基因的Mu插入的纯合突变体zmcipk23,为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mutator转座子 Zm CIPK23 突变体
下载PDF
玉米Mutator转座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益军 徐明良 +1 位作者 邓德祥 卞云龙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9,共5页
Mutator转座子因其拷贝数高、正向突变频率高、倾向于插入低拷贝的DNA序列等独特的遗传特性,已成为基因组学研究中重要的诱变剂之一。本文对Mutator转座子的发现、Mutator家族的分类、Mutator转座子的特性、Mutator元件的表观调控、Muta... Mutator转座子因其拷贝数高、正向突变频率高、倾向于插入低拷贝的DNA序列等独特的遗传特性,已成为基因组学研究中重要的诱变剂之一。本文对Mutator转座子的发现、Mutator家族的分类、Mutator转座子的特性、Mutator元件的表观调控、Mutator转座子标签在植物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作了综述。对Mutator系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mutator转座子 标签
下载PDF
蓖麻基因组中一种Mutator-like类型MITEs元件的结构分析和鉴定
7
作者 周新成 王海燕 +3 位作者 胡梅珍 李正绪 卢诚 王文泉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7-331,共5页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蓖麻基因组Mutator-like类型MITEs元件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蓖麻基因组上共鉴定出76个小于3 kb的Mutator-like类型MITEs元件,其中长度小于1 000 bp的元件有53个,占69.7%。这些MITEs元件中有42个位于基因间...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蓖麻基因组Mutator-like类型MITEs元件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蓖麻基因组上共鉴定出76个小于3 kb的Mutator-like类型MITEs元件,其中长度小于1 000 bp的元件有53个,占69.7%。这些MITEs元件中有42个位于基因间隔区,11个位于基因内含子区,位于5'UTR和3'UTR区的分别有8个和4个,另有1个位于基因编码区。29个MITEs元件带有转座酶以外的功能基因片段,成为pack-MITEs。多个pack-MITEs带有相同的非转座酶基因片段。Mutator-like类型的MITEs对蓖麻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组的进化有潜在的影响,值得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TES mutator-like 蓖麻 转座子
下载PDF
玉米Mutator转座子系统的应用及展望
8
作者 高志勇 谢恒星 +1 位作者 李吉锋 刘史力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5期168-172,共5页
转座子标签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分子生物技术,是一种利用TEs插入高等植物基因组中造成基因突变,然后通过分离TEs插入的旁邻序列,克隆出突变基因的策略。这种策略在高等植物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十分有用。玉米转座子系... 转座子标签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分子生物技术,是一种利用TEs插入高等植物基因组中造成基因突变,然后通过分离TEs插入的旁邻序列,克隆出突变基因的策略。这种策略在高等植物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十分有用。玉米转座子系统主要有En/Spm系统、Ac/Ds系统和Mutator系统三大类。其中Mutator转座子易于插入到基因内部及基因周围,引起的正向突变频率为10^(-5)~10^(-4),比野生玉米高出近30倍,所引起的突变大部分为隐性突变。由Mutator转座子引起的突变,可以通过TAIL-PCR的方法,对相关的突变基因进行克隆。当前通过这种方法,已经克隆出一些重要的基因。本文主要介绍了Mutator转座子的应用,并对Mutator转座子系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mutator转座子 应用 展望
下载PDF
Mutator转座子介导的玉米甜质突变体侧翼序列克隆 被引量:2
9
作者 成业 么大轩 +2 位作者 刘云婷 胡文静 段会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31,共4页
为了探讨Mu转座子使玉米发生甜质突变的分子机理,利用Mu-AFLP方法分离Mutator转座子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并根据侧翼序列的延伸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P1、P2,验证转座子插入的真实性,同时对插入位点所在的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 为了探讨Mu转座子使玉米发生甜质突变的分子机理,利用Mu-AFLP方法分离Mutator转座子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并根据侧翼序列的延伸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P1、P2,验证转座子插入的真实性,同时对插入位点所在的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侧翼序列长299 bp,插入位点位于第3染色体,该转座子的插入属于真实插入;突变基因全长5 746 bp,共编码592个氨基酸;所编码蛋白的理论分子量为67.5 k Da,疏水性氨基酸含量为42.06%,具有10个跨膜结构域,属于亲水性内膜蛋白。该结果为更好地利用Mutator转座子创制甜玉米新种质奠定了基础,也对揭示玉米胚乳发育与淀粉合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mutator转座子 玉米 mu-AFLP
下载PDF
玉米Mutator转座子突变体库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见坤 郑军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8-244,共7页
Mutator转座子以其高的正向突变率、倾向插入基因富含区和低拷贝序列区等独特的遗传特性,使其在玉米基因功能的研究以及突变体库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群体大小、群体优缺点以及利用途径等方面对Mutator介导的玉米突变体库... Mutator转座子以其高的正向突变率、倾向插入基因富含区和低拷贝序列区等独特的遗传特性,使其在玉米基因功能的研究以及突变体库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群体大小、群体优缺点以及利用途径等方面对Mutator介导的玉米突变体库作了详细的介绍,以期能为我国玉米基础研究工作者提供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mu转座子 突变体 突变体库
下载PDF
Mutator超家族转座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从春生 李玉斌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1-144,共14页
转座子是一类可以在基因组中不同遗传位点间移动的DNA序列,在其转移过程中有时会伴随自身拷贝数的增加。作为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座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宿主基因及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在宿主的演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 转座子是一类可以在基因组中不同遗传位点间移动的DNA序列,在其转移过程中有时会伴随自身拷贝数的增加。作为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座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宿主基因及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在宿主的演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依据转座过程中间体类型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I类转座子和II类转座子。Mutator超家族转座子是20世纪70年代在玉米(Zea may L.)中发现的一类特殊的转座子,其属于II类转座子,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包含遗传特征明晰可分的众多转座子家族。此外,该超家族转座子转座频率高,倾向于插入基因富含区及低拷贝序列区,可快速产生大量新的突变体,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正向及反向遗传学研究。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结果,围绕Mutator超家族转座子的分类组成、结构特征、转座机制、插入偏好、靶位点重复序列以及玉米自主性MULEs元件展开综述,并对转座子研究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旨在与研究领域内的同行探讨相关研究的可能突破点、未来发展方向及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tator超家族 mu家族 muLEs元件 转座机制 插入偏好 靶位点重复序列
下载PDF
Isolating the Mutator Transposable Element Insertional Mutant Gene mio16 of Maize Using Double SelectedAmplification of Insertion Flanking Fragments (DSAIFF)
12
作者 ZHONG Wen-juan ZHANGMei-dong +4 位作者 YANG Liu-qi WANG Ming-chun ZHENG Yong-lian YANG Wen-peng GAO You-ju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0期1592-1600,共9页
Mutator transposable element (Mu) has been used as an effective tool to clone maize (Zea mays L.) genes. One opaque endosperm mutant (miol6) was identified in a pool of Mu inserted mutants. A modified method, te... Mutator transposable element (Mu) has been used as an effective tool to clone maize (Zea mays L.) genes. One opaque endosperm mutant (miol6) was identified in a pool of Mu inserted mutants. A modified method, termed the double selected amplification of insertion flanking fragments (DSAIFF), was employed to isolate the Mu flanking fragments (MFFs) of miol6. The target site duplications (TSDs) isolated from the Msp I and Mse I digested MFFs had a same 9-bp sequence and were confirmed to be the flanking sequence of one identically inserted gene. Co-segregation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MFF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mutant opaque endosperm, and miol6 was mapped in silico onto the physical position ranged from 229 965 021 to 229 965 409 bp of the maize chromosome 4.09 bin. The full-length cDNA of the wild-type gene was obtained by an RT-PCR primer-scanning technique, and Mio16 was found to putatively encode a homolog of the Arabidopsis MAP3K delta-1 protein kinase. RT-PCR result the mRNA expression of miol6 region anchored by primers Mu20 and af276 was not interrupted by Mu insertion. Further researches will be done to elucidate how the expression of miol6 is alternated by Mu inser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Zea mays L.) mutator (mu transposable element mu flanking fragments (MFFs) double selected amplification of insertion flanking fragments (DSAIFF) miol6
下载PDF
Mu转座子介导的玉米插入突变体的鉴定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果 李见坤 +1 位作者 王国英 郑军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11年第5期572-578,共7页
选取5个对干旱胁迫响应的玉米蛋白磷酸酶基因,从Mu突变体库中定向筛选到这些基因共92个Mu转座子插入的候选突变体。在田间种植这些候选突变体的后代,每个12粒。利用巢式PCR对这些后代植株的目标插入位点进行鉴定,选择阳性植株与B73杂交... 选取5个对干旱胁迫响应的玉米蛋白磷酸酶基因,从Mu突变体库中定向筛选到这些基因共92个Mu转座子插入的候选突变体。在田间种植这些候选突变体的后代,每个12粒。利用巢式PCR对这些后代植株的目标插入位点进行鉴定,选择阳性植株与B73杂交或回交。在92个候选突变体中,有21个为可遗传的Mu转座子插入突变体;其中8个突变体的Mu插入位点在目的基因的5'非翻译区,10个在内含子区,3个在外显子区。通过连续回交和自交,获得了这些突变体的纯合株系。本研究为这些基因的功能分析奠定了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mu转座子 蛋白磷酸酶 巢式PCR 突变体
下载PDF
玉米Mu转座子及其在反向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14
作者 崔庆新 李玉玲 +1 位作者 杨美丽 冯兴跃 《农业科技通讯》 2010年第1期35-38,共4页
Mutator(Mu)是迄今为止发现活性最强的转座子。虽然对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已成功用于遗传研究,Mu转座子插入法也已成为克隆玉米基因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B73玉米基因组测序已基本完成,并且在MaizeGDB数据库可以随时查询相关信息,... Mutator(Mu)是迄今为止发现活性最强的转座子。虽然对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已成功用于遗传研究,Mu转座子插入法也已成为克隆玉米基因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B73玉米基因组测序已基本完成,并且在MaizeGDB数据库可以随时查询相关信息,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研究基因的功能更为方便。本文简要介绍了Mu转座子的发现、类型、基本特征,重点介绍了Mu转座子在反向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mu转座子 反向遗传学 突变体
下载PDF
全基因组分析玉米MuDR转座因子插入突变体库(英文) 被引量:2
15
作者 冯静 傅学乾 +3 位作者 王婷婷 陶勇生 高友军 郑用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2-777,共6页
在功能基因组研究中,插入诱变被广泛用于基因敲除。玉米Mutator转座子因其具有较高的转座活性常被用于构建大型玉米插入突变体库。本研究利用具有活性MuDR因子的玉米材料与优良玉米自交系Z31杂交,获得1000个M1单株,自交构建M2群体,研究M... 在功能基因组研究中,插入诱变被广泛用于基因敲除。玉米Mutator转座子因其具有较高的转座活性常被用于构建大型玉米插入突变体库。本研究利用具有活性MuDR因子的玉米材料与优良玉米自交系Z31杂交,获得1000个M1单株,自交构建M2群体,研究MuDR因子在基因组中插入位点特性。利用优化的MuTAIL-PCR方法分离出695条MuDR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经初步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374条非冗余的插入位点,其中的298条序列能够被定位在玉米基因组物理图谱单个位点上。实验结果揭示了MuDR因子插入的一些特性:在10条染色体上随机分布,偏向于插入到基因序列中,并在某些功能基因中有明显插入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mutator转座子 muDR因子 侧翼序列 插入位点 muTAIL-PCR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and isolation of Mu-flanking fragments from maize 被引量:4
16
作者 Yijun Wang Guangming Yin +4 位作者 Qin Yang Jihua Tang Xiaomin Lu Schuyler S. Korban Mmghang Xu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07-213,共7页
Transposable elements have been utilized as mutagens to create mutant libraries for functional genomics. Isolation of genomic segments flanking the insertion Mutator (Mu) is a key step in insertion mutagenesis studi... Transposable elements have been utilized as mutagens to create mutant libraries for functional genomics. Isolation of genomic segments flanking the insertion Mutator (Mu) is a key step in insertion mutagenesis studies. Herein, we adopted a modified AFLP method to identify and isolate Mu-flanking fragments from maize. The method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steps: 1) double-digestion of genomic DNA with Bgl II/Msp I and ligation of digested fragments to the Bgl II- and Msp I-adaptors; 2) enrichment of a subset of Bgl II/Msp I fragments followed by selective amplification of the Mu-flanking fragments; 3) simultaneous display of AFLP bands derived from the flanking regions for both insert and native Mu transposons; 4) identification and isolation of AFLP bands resulting from Mu insertions by comparing the banding profiles between Mu-induced mutants and their parental lines; and 5) confirmation of flanking fragments related to these Mu insertions. Using this approach, we have isolated flanking fragment(s) resulting from Mu insertion for every Mu-induced mutant, and one such fragment, M196-FF, is found to contain a partial sequence of the DNA topoisomerase I gene Topl. Moreover, the modified AFLP method including all restriction enzymes, adaptors and primers has been optimized in this study. The modified AFLP method has been proved to be simple and efficient in the isolation of Mu-flanking fragments and will find its usefulness in the functional genomics of mai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tator transposon flanking fragment AFLP MAIZE
下载PDF
Impaired suppressive activities of human MUTYH variant proteins against oxidative mutagenesis
17
作者 Kazuya Shinmura Masanori Goto +3 位作者 Hong Tao Shun Matsuura Tomonari Matsuda Haruhiko Sugimur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7期6935-6942,共8页
AIM:To investigate the suppressive activity of MUTYH variant proteins against mutations caused by oxidative lesion,8-hydroxyguanine(8OHG),in human cells.METHODS:p.R154H,p.M255V,p.L360P,and p.P377L MUTYH variants,which... AIM:To investigate the suppressive activity of MUTYH variant proteins against mutations caused by oxidative lesion,8-hydroxyguanine(8OHG),in human cells.METHODS:p.R154H,p.M255V,p.L360P,and p.P377L MUTYH variants,which were previously found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polyposis and cancer,were selected for use in this study.Human H1299 cancer cell lines inducibly expressing wild-type(WT) MUTYH(type 2) or one of the 4 above-mentioned MUTYH variants were established using the piggyBac transposon vector system,enabling the genomic integration of the transposon sequence for MUTYH expression.MUTYH expression was examined after cumate induction using 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and immunofluorescence analysis.The intra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MUTYH variants tagged with FLAG was also immunofluorescently examined.Next,the mutation frequency in the supF of the shuttle plasmid pMY189 containing a single 8OHG residue at position 159 of the supF was compared between empty vector cells and cells expressing WT MUTYH or one of the 4 MUTYH variants using a supF forward mutation assay.RESULTS:The successful establishment of human cell lines inducibly expressing WT MUTYH or one of the 4 MUTYH variants was concluded based on the detection of MUTYH expression in these cell lines after treatment with cumate.All of the MUTYH variants and WT MUTYH were localized in the nucleus,and nuclear localization was also observed for FLAG-tagged MUTYH.The mutation frequency of supF was 2.2 × 10-2 in the 8OHG-containing pMY189 plasmid and 2.5 × 10-4 in WT pMY189 in empty vector cells,which was an 86-fold increase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8OHG.The mutation frequency(4.7 × 10-3) of supF in the 8OHG-containing pMY189 plasmid in cells overexpressing WT MUTY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the empty vector cells(P < 0.01).However,the mutation frequencies of the supF in the 8OHG-containing pMY189 plasmid in cells overexpressing the p.R154H,p.M255V,p.L360P,or p.P377L MUTYH variant were 1.84 × 10-2,1.55 × 10-2,1.91 × 10-2,and 1.96 × 10-2,respectively,meaning tha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mutation frequency between the empty vector cells and cells overexpressing MUTYH mutants.CONCLUSION:The suppressive activities of p.R154H,p.M255V,p.L360P,and p.P377L MUTYH variants against mutations caused by 8OHG are thought to be severely impaired in human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hydroxyguanine mutatION muTYH muTYH-associated polyposis Oxidative mutagenesis supF forward mutation assay piggyBac transposon Colorectal polyposis
下载PDF
玉米Mutator转座子的结构特征与作用性质
18
作者 高志勇 谢恒星 +1 位作者 刘楠楠 刘史力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7-50,共4页
玉米转座子系统主要有En/Spm系统、Ac/Ds系统和Mutator系统3大类,其中Mutator转座子易于插入到基因内部及基因周围,引起的正向突变频率为10-4~10-5,比野生玉米高出近30倍,所引起的突变大部分为隐性突变。由转座子引起的突变,可以通过TAI... 玉米转座子系统主要有En/Spm系统、Ac/Ds系统和Mutator系统3大类,其中Mutator转座子易于插入到基因内部及基因周围,引起的正向突变频率为10-4~10-5,比野生玉米高出近30倍,所引起的突变大部分为隐性突变。由转座子引起的突变,可以通过TAIL-PCR的方法对相关的突变基因进行克隆。本文主要对Mutator转座子的种类、结构特征和作用性质进行综述,并对Mutator转座子的研究应用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mutator转座子 结构特征
原文传递
玉米Mutator转座子结构特征和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高志勇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28,共5页
Mutator(Mu)转座子是已发现的植物中转座活性最强的转座子,其较高的转座频率以及趋向于插入单拷贝功能基因转座的特性,使其成为构建玉米突变体库的一个主要方法。当前玉米B73品系基因组测序已经基本完成,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研究玉米基... Mutator(Mu)转座子是已发现的植物中转座活性最强的转座子,其较高的转座频率以及趋向于插入单拷贝功能基因转座的特性,使其成为构建玉米突变体库的一个主要方法。当前玉米B73品系基因组测序已经基本完成,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研究玉米基因的功能更为方便。文中简要介绍Mu转座子的结构特征以及Mu的分类,介绍3种克隆Mu转座子标签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技术,对Mu研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展望Mu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mu转座子 结构特征 基因克隆
原文传递
玉米rMrh/Mrh双元转座系统体细胞转座特性分析
20
作者 谭景胜 赵官涛 +1 位作者 朱莉 李玉斌 《生物技术进展》 2024年第4期601-609,共9页
基因组中转座子的插入和剪切都会使插入位点的序列发生改变,包括基因突变,进而导致表型变异或基因组进化。Mrh/rMrh是玉米Mutator超家族中首个经遗传学鉴定的双元转座子系统,其中仅有非自主性转座子rMrh完成了基因克隆及序列测定。通过... 基因组中转座子的插入和剪切都会使插入位点的序列发生改变,包括基因突变,进而导致表型变异或基因组进化。Mrh/rMrh是玉米Mutator超家族中首个经遗传学鉴定的双元转座子系统,其中仅有非自主性转座子rMrh完成了基因克隆及序列测定。通过遗传杂交后代的表型分离比确定Mrh活性系中仅有一个自主性转座子Mrh调控报告基因a1位点的rMrh发生转座。为了明确rMrh转座子在玉米体细胞中的转座剪切修复对宿主a1基因功能的影响,以及分处两个遗传位点的自主性Mrh转座子对同一a1位点rMrh剪切转座后序列修复类型的影响,对转座修复位点的PCR扩增产物进行了分子克隆及测序。结果显示,rMrh在玉米体细胞中a1位点转座后产生两种足迹类型,一种是精确修复,另一种是末端反向重复序列(terminal inverted repeat,TIR)残留。同时,在不同遗传位点的自主性转座子Mrh的调控下,rMrh在玉米体细胞中原初位点发生转座剪切时的修复类型相对单一,既能通过精确修复恢复宿主基因功能,也会因为残留碱基导致宿主基因功能的突变,但是不同遗传位点的自主性转座子Mrh的修复产物序列不尽相同。研究结果明确了经典Mrh/rMrh双元转座子系统中rMrh的转座剪切修复特性,在丰富对Mutator转座子遗传特性认识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应用这一转座子系统创制玉米新种质资源和功能基因组学遗传材料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元转座系统 rMrh/Mrh 玉米 mutator 体细胞转座足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