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基于论元NP的作格分裂的语用阐释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刘艳
徐天戍
许西美
-
机构
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23-127,共5页
-
文摘
以跨语言语料为基础,从语用学视角探讨了基于作论元的名词短语(NP)的语义性质的作格分裂模式。格结构中的论元NP具有指示性。将充当论元的NP按指示性的强弱分为不同的NP类,即为NP指示性等级。调查表明,基于NP指示性等级的作格分裂模式不仅适用于格标语言,也适用于汉语这样的非格标语言。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汉语的作格分裂模式。
-
关键词
作格分裂
论元NP
指示性
格标语言
非格标语言
-
Keywords
split ergativity
argument NP
indexicality
case-marking language
non-case-marking language
-
分类号
H030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汉语多NP句的句法研究
- 2
-
-
作者
何丽萍
-
机构
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
出处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32-35,共4页
-
文摘
在生成语法理论框架下,在对徐杰关于汉语多NP句的解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Rizz、Haegeman、Chomsky的有关理论为指导,认为汉语多NP句中VP前只有一个NP有格位特征核查要求,其他NP因为具有外围性特征而占据句首位置,这些NP其实不是论元NP,因此没有格位特征核查要求。
-
关键词
汉语多NP句
论元NP
外围性特征
非论元NP
格位核查
-
Keywords
Chinese multi-NP sentences
argument NP
peripheral features
non-argument NP
case checking
-
分类号
H314
[语言文字—英语]
-
-
题名英语中动句中的NP移位
- 3
-
-
作者
林庆英
-
机构
闽江学院外语系
-
出处
《闽江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93-96,共4页
-
文摘
一直以来语言学界对英语中动词有着诸多争议,因此有必要换个视角对其进行作进一步的探讨。现以宋国明的研究为基础,尝试利用约束理论、题元准则和格理论等已有概念来解释中动句中的NP移位,并通过例子证明中动词带内外双主目的观点能在生成语法框架内得到很合理的解释。
-
关键词
中动词
主目
题元角色
格
名词短语移位
-
Keywords
middle verb
argument
theta role
case
NP movement
-
分类号
H314
[语言文字—英语]
-
-
题名多项名词组合的层次划分问题再探
被引量:1
- 4
-
-
作者
柯和造
-
机构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语言学系
-
出处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39,共13页
-
文摘
虽然以往的分析都支持"父亲的父亲的父亲"应该进行左向划分,然而已有的分析有的没有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必须进行左向划分,有的所援引的理论不合适,以致无法将分析推广到所有类型的"NP1的NP2的NP3"的名词组合上。文章认为,应该从关系名词和非关系名词的词汇句法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关系名词的组合必须进行左向划分,而非关系名词组合还有可能进行右向划分的现象。文章讨论了关系名词的内部句法投射,并提出使用an(a是一个名词,n≥3)作为关系名词的一种新的判定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出基于加工难度的理论无法解释非关系名词多项式组合既可以左向划分又可以右向划分这一语言事实。
-
关键词
关系名词
名词组合
隐含论元
指称依赖
加工难度
-
Keywords
relational noun
complex NP
implicit argument
referential dependence
processing difficulty
-
分类号
H146.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论VP结构习语的句法特征
- 5
-
-
作者
宁全新
-
机构
浙江警官学院
-
出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0-16,共7页
-
基金
2006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重点资助课题
项目编号:06CGYJ032G
-
文摘
本文依据题旨对应分析理论对VP结构习语的句法特征做详细的分析,并且就习语结构的明确性和非明确性在句法上所反映的不同变化、特性以及与普通语言的语义关系展开论证。研究表明题旨对应和习语结构的明确性是判断VP结构习语内在结构变化的重要表征依据。该分析理论对VP结构习语解释存在合理性,但在特定句法上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
关键词
VP结构习语
句法位移
题旨对应
NP论元
-
Keywords
VP-structure idioms
syntactic mobile behavior
thematic composition
np-argument
-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
-
题名双项名词句的歧价效应
- 6
-
-
作者
莫启扬
文旭
成军
-
机构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4-103,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7BYY039)的资助
-
文摘
双项名词句"NP1,NP2(都/也)V"是现代汉语常见的一种主谓谓语句,其特别之处在于具有"题元互换"的歧价效应,这为歧义的产生提供了基本的句法环境。文章从题元实现的角度讨论该句式的歧价效应及其产生歧义的句法、语义条件。双项名词句是SVO常式句话题化的结果,语序是一种"语用语序",其论旨关系因不受语序的句法限制而由SVO常式句中的确定性变为不确定性,"题元互换"的歧价效应因此而生。但歧义产生需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NP1和NP2都须具有[+有生性]的语义属性;动词V必须是二价动词;NP1不能由周遍性成分担任。
-
关键词
双项名词句
歧价效应
题元
歧义
-
Keywords
double NP construction
multi-valency effect
argument
ambiguity
-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