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Bradybaenid Landsnails in NW Sichuan (Gastropoda:Pulmonata:Stylommatophora)
1
作者 吴岷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04-513,共10页
A new species Pseudiberus (Pseudiberus) maoensis sp.nov.was proposed,and the first dissection study was carried out upon Bradybaena (Bradybaena) pseudocampylaea (Moellendorff),Bradybaena (Bradybaena) sueshanensis Pils... A new species Pseudiberus (Pseudiberus) maoensis sp.nov.was proposed,and the first dissection study was carried out upon Bradybaena (Bradybaena) pseudocampylaea (Moellendorff),Bradybaena (Bradybaena) sueshanensis Pilsbry,and Bradybaena (Bradybaena) controversa monotaeniata Pilsbry.All examined specimens as well as types are housed in the Institute of Zoology,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icoidea Bradybaenidae nw sichuan Malacofauna New species
下载PDF
川西北早志留世陆源碎屑──碳酸盐混积缓坡 被引量:27
2
作者 张廷山 兰光志 +2 位作者 陈晓慧 俞剑华 边立曾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7-36,共10页
研究区位于扬子地块西北缘,由一套巨厚的页岩、泥岩层夹生物礁及透镜状和不规则层状风暴生屑灰岩、瘤状灰岩组成。根据区内特征的岩石类型及其组合、分布和相应的化石生态,作者认为本区兰多维列期至早温洛克期时为一典型的陆源碎屑-... 研究区位于扬子地块西北缘,由一套巨厚的页岩、泥岩层夹生物礁及透镜状和不规则层状风暴生屑灰岩、瘤状灰岩组成。根据区内特征的岩石类型及其组合、分布和相应的化石生态,作者认为本区兰多维列期至早温洛克期时为一典型的陆源碎屑--碳酸盐混积均斜缓坡,并且从浅到深划分为滨岸、浅缓坡、深缓坡及盆地等亚环境。滨岸区位于潮间带,以潮坪碳酸盐岩为代表;浅缓坡位于浪基面至风暴浪基面之间,岩性组合为A、B类风暴岩,A、B类瘤状灰岩、生物礁灰岩及粘结岩;深缓坡位于风暴浪基面至最大风暴浪基面之间,岩性以D、E类风暴岩、C类瘤状灰岩及泥页岩组合为特征;盆地处于最大风暴浪基面之下,为黑色泥页岩沉积。结合早志留世时全球冰川作用,文中讨论了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坡 岩相组合 早志留世 陆源碎屑 碳酸盐
下载PDF
川西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三段-四段白云岩特征与成因——来自于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的约束 被引量:15
3
作者 钱一雄 武恒志 +5 位作者 周凌方 黄康俊 邓美洲 李勇 董少峰 王琼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61-1180,共20页
白云岩化是影响储层发育是否的重要沉积-成岩过程。作者通过在对川西地区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雷三至雷四段的岩相学,碳、氧、锶、镁同位素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划分出含膏的泥晶云岩AD0、泥晶云岩D0、泥粉晶云岩D1、粉细晶云岩D... 白云岩化是影响储层发育是否的重要沉积-成岩过程。作者通过在对川西地区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雷三至雷四段的岩相学,碳、氧、锶、镁同位素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划分出含膏的泥晶云岩AD0、泥晶云岩D0、泥粉晶云岩D1、粉细晶云岩D2、微生物云岩MD、含灰质藻云岩CD(交代结构)以及去云化的泥粉晶云岩(CD0CD1)等七类白云岩。白云石有序度及铁、锰含量较低。阴极发光以暗紫、暗紫红、蓝紫为主;次为玫瑰红、橙红及橙黄红色。δ^(13)CPDB=1. 95‰~2. 46‰,δ^(18)OPDB=-4. 05‰~2. 70‰;^(87)Sr/^(86)Sr=0. 70778~0. 70807,δ^(26)Mg=-1. 872‰~-2. 124‰,其中δ^(13)C_(PDB)、^(87)Sr/^(86)Sr的平均值与中三叠世全球海水相似;δ^(18)O_(PDB)为弱负漂及正偏移。从D2、D1至D0、AD0,Sr、Na和大部分微量元素含量及比值和δ^(18)O_(PDB)逐渐增加; AD0、少量D0或MD相对富含硅、铝,并与高(低镁)方解石、黏土、有机质等共生。离子组成反映出白云石的前驱物以方解石型为主,少量为文石、原白云石结构。存在广盐、稍咸和超盐度的碱性等沉积环境。白云岩形成主要受向上变浅米级旋回序列,干燥、炎热为主、偶夹潮湿古气候以及古地貌-古水文条件等因素影响。存在浅潟湖的萨勃哈(AD0或D0)、环潮缘至局限台地(D0-D1、微生物诱导MD)、潮间-潮下的微生物礁(席)构成的障壁的台缘带(MD-CD1-CD)、潮坪-开阔台地(D0-D2-CD1、MD)等环境,以萨勃哈和受蒸发泵-密度差驱动的"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模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类型 岩相学 地球化学 白云岩化模式 雷口坡组 川西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栖霞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35
4
作者 关新 陈世加 +2 位作者 苏旺 乐幸福 张浩然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7-76,共10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已成为近期重点及热点勘探领域之一。针对该地区栖霞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和主控因素不清的问题,通过露头及岩心观测、岩石薄片鉴定、储层物性测试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栖霞组储层岩石学、储集空间及物性特征,...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已成为近期重点及热点勘探领域之一。针对该地区栖霞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和主控因素不清的问题,通过露头及岩心观测、岩石薄片鉴定、储层物性测试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栖霞组储层岩石学、储集空间及物性特征,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古地貌恢复,讨论了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栖霞组储集层岩石类型主要为晶粒白云岩、豹斑状灰岩/白云岩以及少量颗粒灰岩;储集空间以晶间孔、晶间溶孔为主,溶孔(洞)及裂缝次之,具有中—低孔渗特征,其中中—粗晶白云岩储层物性最佳。栖霞组储层分布受沉积相和沉积古地貌控制,其中台缘滩、台内滩等高能沉积相带是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沉积古地貌高地不但控制了高能相带的分布,而且还有利于后期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的发生。位于栖霞组沉积古地貌高地的中坝—双鱼石构造带,台缘滩相白云岩储层发育,是该区最重要的勘探区带。在该区首次提出的沉积古地貌控制优质储层分布这一重要认识为该区储层地震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白云岩 主控因素 沉积古地貌 栖霞组 川西北地区
下载PDF
石灰岩表面溶针孔的初步研究——以川西北九寨沟、南斯拉夫第那尔喀斯特区域为例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捷 李升峰 陈舒泛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本文讨论了壳状石内地衣作用于石灰岩表形成的尺度在10^(-4)~10^(-3)m的“溶针孔”的形成机理及其研究的潜在理论价值和实用意义。
关键词 石灰岩 溶针孔 岩溶 地衣 南斯拉夫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中三叠统——古生界压力封存箱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8
6
作者 陈聪 张健 +5 位作者 罗冰 文龙 林怡 张亚 谢忱 徐国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47,共11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北)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存在着常压、高压和超高压等多个压力带,前人在研究该区"压力封存箱"时,通常以目前该盆地超压区的分布为依据划分出"压力封存箱"的范围,但是对于压力封存箱的...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北)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存在着常压、高压和超高压等多个压力带,前人在研究该区"压力封存箱"时,通常以目前该盆地超压区的分布为依据划分出"压力封存箱"的范围,但是对于压力封存箱的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的研究则鲜见。为此,利用井震联合解释、Easy%R_o热动力学模型、平衡剖面技术等手段,刻画川西北中三叠统—古生界压力封存箱的构成,恢复其形成过程,并研究封存箱内中二叠统栖霞组和中泥盆统观雾山组气藏的形成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北中三叠统—古生界存在自源型异常高压封存箱,封存箱范围西至①号隐伏断裂,东至九龙山构造,北至米仓山古隆起南缘山前断褶带构造,南至双鱼石构造南段,该压力封存箱以九龙山构造至双鱼石构造带中线为界分为东、西2个次箱;②该压力封存箱距离龙门山断裂带越远超压程度越高,压力封存箱与外界存在着明显的压力差,箱内压力系数介于1.4~2.0,箱外为正常压力系数;③古生界压力封存箱形成于印支运动早期,经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调整形成现今格局;④中三叠统—寒武系油气为喜马拉雅期所形成的箱内成藏,压力封存箱内存在着多套烃源灶,气源充足,顶板和隔板具有较强的封盖性,源储匹配良好,油气优先富集于距离箱顶板较近的优质储层中。结论认为,该区古生界深层海相地层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其中双鱼石—中坝地区栖霞组为最有利的勘探层系,观雾山组是潜在的有利勘探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 泥盆纪 二叠纪 压力封存箱 异常高压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模式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早中志留世生物礁发育特征初探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廷山 高卫东 +1 位作者 兰光志 强平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1-8,共8页
川西北地区早中志留世生物礁,是生活在以陆源沉积物为主的浅海陆棚环境中生屑滩上的点礁,生屑滩的形成为风暴作用所致,其发育受到埋藏反馈作用的影响。大量的陆源物质注入及带入的过剩养料是抑制生物礁发育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志留世 生物礁 生物群落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川西北岷山灰岩区喀斯特堰塞湖形成中的生物作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3年第1期32-39,T002,共9页
川西北岷山灰岩区内的喀斯特堰塞湖是一种特殊的湖泊地貌类型,它是在一定的地质地貌条件及水化学条件下由生物作用参与并促进生物型灰华的快速沉积并堰塞河道而成。野外沉积构造和湖泊形态观察、水化学分析及室内对灰华体的光学显微镜... 川西北岷山灰岩区内的喀斯特堰塞湖是一种特殊的湖泊地貌类型,它是在一定的地质地貌条件及水化学条件下由生物作用参与并促进生物型灰华的快速沉积并堰塞河道而成。野外沉积构造和湖泊形态观察、水化学分析及室内对灰华体的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表明,生物作用以多种方式存在着。多种生物(苔藓、藻类、灌草丛等)在生物型灰华堤堰的形成(也即喀斯特堰塞湖的形成)过程中的不同生物作用(包括同化作用、拦截作用、毛管作用、捕获粘结作用及构架作用)贯穿于灰华沉积的复杂循环过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堰塞湖 石灰华 生物作用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门山北段隐伏构造带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43
9
作者 杨跃明 陈聪 +6 位作者 文龙 陈骁 粱瀚 刘冉 关旭 罗冰 谢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15,共8页
2014年以来,四川盆地西北部(以下简称川西北)龙门山山前带双鱼石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发现,先后在中二叠统栖霞组、中泥盆统观雾山组钻获多口工业气井。随着勘探工作的稳步推进,深入开展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前锋带—山前带构... 2014年以来,四川盆地西北部(以下简称川西北)龙门山山前带双鱼石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发现,先后在中二叠统栖霞组、中泥盆统观雾山组钻获多口工业气井。随着勘探工作的稳步推进,深入开展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前锋带—山前带构造特征研究,是认识该区上古生界气藏特征、拓展油气勘探领域的重要前提。为此,基于新部署的线束三维地震、重磁电资料以及ST9等井的实钻成果,解剖了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前锋带—山前带的构造特征,进而分析了该区隐伏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天然气成藏条件和勘探前景。结果表明:(1)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前锋带(1)号隐伏断裂之下发育大型隐伏构造带,其地层受挤压褶皱变形,发育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以下的海相地层;(2)由南到北(1)号断裂底部滑脱层位由浅变深,从南部的寒武系滑脱,向北部逐渐转换为基底卷入,古生界及其以上地层整体抬升,越向北抬升幅度越大,断裂上下盘之间的位移距离、褶皱幅度也越大,北部相对南部上古生界构造整体抬升约1 500 m;(3)在剑阁以西—广元地区,(1)号断裂东侧整体表现出"三级台阶"的构造格局。结论认为: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前锋带(1)号断裂下盘隐伏构造带面积达1 800 km2,具有优越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其中观雾山组和栖霞组储集条件、保存条件好,是川西北深层海相层系天然气勘探拓展寻找新突破的重要领域,具有现实的油气勘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北部 龙门推覆构造带 隐伏断裂下盘 隐伏构造 天然气成藏条件 勘探区
下载PDF
四川地区近代地应力场与发震机制规律探讨 被引量:4
10
作者 祁林 蒋能强 孙林松 《四川地质学报》 1994年第2期81-87,共7页
根据四川地区北西向新构造的形成时间、切割关系、水系控制、内部压力、断裂活动、震中分布、裂度展布等特征,采用平面应力状态理论分析方法,确定现今区域主压应力为NE-SW向,在其控制下的局部发震机制及主压应力方向与区域主压... 根据四川地区北西向新构造的形成时间、切割关系、水系控制、内部压力、断裂活动、震中分布、裂度展布等特征,采用平面应力状态理论分析方法,确定现今区域主压应力为NE-SW向,在其控制下的局部发震机制及主压应力方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有别,并有规律可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西向断裂 应力集中带 发震机制 四川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双鱼石构造带栖霞组高频层序特征及控储作用
11
作者 张连进 林攀 +3 位作者 兰雪梅 王俊杰 张新怡 彭军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0-383,共14页
为进一步明确川西北地区双鱼石构造带栖霞组超深层气藏白云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本文在高频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指导下,运用野外剖面实测、钻井岩芯观察及薄片鉴定等研究手段,结合钻井、录井及测井资料,详细研究了栖霞组的高频... 为进一步明确川西北地区双鱼石构造带栖霞组超深层气藏白云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本文在高频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指导下,运用野外剖面实测、钻井岩芯观察及薄片鉴定等研究手段,结合钻井、录井及测井资料,详细研究了栖霞组的高频层序特征,探讨了高频层序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栖霞组可划分为9个五级层序(PS1—PS9)、2个四级层序和1个三级层序;横向上五级层序发育稳定,可进行良好的追踪对比,层序界面均为岩性岩相突变面,以泥状灰岩/泥晶化生屑颗粒灰岩、泥晶化生屑颗粒灰岩/晶粒白云岩最为常见;五级层序具有向上水体变浅、水动力能量增强、颗粒含量增多、粒度变粗、生屑颗粒灰岩与白云岩增多增厚、物性变好等特征;垂向上自下而上由滩间海向滩缘及滩核沉积微相演化。高频层序格架中以PS7时期白云岩最为发育,单个五级层序中储层可发育在中上部、下部或整个层序内,其中以中上部储层最为发育,原因在于滩体受高频海平面波动而频繁暴露,中上部更容易遭受大气淡水溶蚀作用而形成溶蚀孔洞,下部或整个五级层序储层发育时更多是受后期热液流体影响所致。因此在三级相对海平面下降背景下,五级高频海平面升降对碳酸盐台地滩相环境储层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层序特征 储层分布规律 栖霞组 双鱼石构造 二叠纪 川西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