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lications of The Gift of the Magi for Moral Education of Teenag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1
作者 Chen Linlin Wang Yuqing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3年第4期133-141,共9页
Adolescence is a pivotal moment in shaping one’s character and holds great implications for one’s values and personal growth.The Gift of the Magi by O.Henry portrays how an ordinary young couple in difficult financi... Adolescence is a pivotal moment in shaping one’s character and holds great implications for one’s values and personal growth.The Gift of the Magi by O.Henry portrays how an ordinary young couple in difficult financial circumstances managed to show their love for each other,eulogizing truth,goodness,and beauty in humanity.We conducted a thorough examin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moral values conveyed in The Gift of the Magi for teenager education using the“situation-emotion-symbol”model that is based on Randall Collins’theory of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in order to establish an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 model for moral education of teenagers.Our study reveals that situated cognition is useful in constructing the focus of attention for the moral education of teenagers;that shared emo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achieving moral education of teenagers;and that symbolic connections help teenagers put the virtues they’ve learned from The Gift of the Magi into action and provides effective measures that can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the cultiv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mong teenag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The Gift of the Magi moral education of teenagers situated cognition shared emotions symbolic connections
下载PDF
客家“下坝迎灯”仪式音声的符号隐喻与文化认同
2
作者 董晓梅 罗钢芹 《音乐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120-126,M0004,M0005,共9页
“下坝迎灯”是一种以迎灯、接灯为主题的客家元宵祭祖活动。仪式将中原汉人的迎花灯闹元宵传统与客家人的添丁敬祖思想相结合,构建了一个跨文化、虚拟的情景世界。其仪式展演中的各类“非语言性”和“语言性”音声符号,背后隐喻了客家... “下坝迎灯”是一种以迎灯、接灯为主题的客家元宵祭祖活动。仪式将中原汉人的迎花灯闹元宵传统与客家人的添丁敬祖思想相结合,构建了一个跨文化、虚拟的情景世界。其仪式展演中的各类“非语言性”和“语言性”音声符号,背后隐喻了客家社会的深层结构关系和文化认知观念。作为客家人的一种“族性符号”,“下坝迎灯”仪式音声隐喻了客家人的“中原文化情结”和“中原汉民身份”。在多族群杂居的客家社会,客家人正是以这样的“族性符号”来界定自我、区别他者,也以这样的“族性符号”来相互凝聚、互相团结,共同构建起一个客家社会的区域文化认同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坝迎灯” 仪式音声 客家 族性符号 隐喻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亚文化视域下虚拟主播的受众需求、互动机制和优化路径研究
3
作者 纪春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43-150,共8页
近年来,虚拟主播作为一种网络主播新类型,深受青少年亚文化群体的喜爱。研究发现,受众喜欢虚拟主播的原因主要有虚拟主播独具魅力的亚文化风格、虚实交错的神奇体验、在线陪伴弥补现实孤独、构建完美形象和身份认同等。受众与虚拟主播... 近年来,虚拟主播作为一种网络主播新类型,深受青少年亚文化群体的喜爱。研究发现,受众喜欢虚拟主播的原因主要有虚拟主播独具魅力的亚文化风格、虚实交错的神奇体验、在线陪伴弥补现实孤独、构建完美形象和身份认同等。受众与虚拟主播的互动类型多样,直播互动具有仪式化特点,亲密关系的构建基于商业逻辑基础上。作为新兴的媒介和产业形态,虚拟主播目前还存在过度消费导致虚拟主播和粉丝的双向功能异化、虚拟主播的圈层构建的狂热与无序、受众的过度介入导致互动边界模糊行为等问题。因此,政府与社会、网络平台、主播运营公司、受众、虚拟主播等各方应各负其责,共同促进虚拟主播行业规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主播 亚文化 个体需求 参与式文化 互动仪式链 符号消费
下载PDF
北疆文化仪式传播的话语圈层:情感轴、场景链、互嵌网
4
作者 陈海波 《阴山学刊》 2024年第3期1-6,27,共7页
智媒时代的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媒介生态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流量逻辑与价值逻辑相互博弈,新闻话语框架开始逐步转向适应主流媒体和仪式传播构建的跨媒介叙事。仪式传播通过场景、符号和互动三个维度进行意义生产。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对于... 智媒时代的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媒介生态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流量逻辑与价值逻辑相互博弈,新闻话语框架开始逐步转向适应主流媒体和仪式传播构建的跨媒介叙事。仪式传播通过场景、符号和互动三个维度进行意义生产。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对于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促进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提升内蒙古自治区正面形象具有重要的战略传播价值。北疆文化仪式传播的话语圈层包括三个向度:情感认同为轴,场景构建为链,多点互嵌为网。通过建构北疆文化仪式传播的话语圈层,实现场景的共塑与再造、文化谱系的多触点到达与认同、互动仪式的辐射延展与情感聚焦、共同记忆的唤醒与沉淀等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文化 仪式传播 话语圈层 情感聚焦 符号互动
下载PDF
活化与再生:乡村共同体建设的乡村记忆
5
作者 杨绘荣 安亚倩 庞欣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3-80,共8页
乡村记忆作为乡村场域下独特的文化景观,承载着乡村共同体的集体情感。乡村记忆的活化是实现乡村文化再生和助力乡村共同体建设的关键环节,它在传承乡村文化、聚合乡村社会资本并促进两者互动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然而在现代化进程... 乡村记忆作为乡村场域下独特的文化景观,承载着乡村共同体的集体情感。乡村记忆的活化是实现乡村文化再生和助力乡村共同体建设的关键环节,它在传承乡村文化、聚合乡村社会资本并促进两者互动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政策导向失衡、记忆载体破坏和仪式象征削弱等因素不断加速着乡村记忆的消逝,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乡村共同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基于此,为有效推动乡村共同体建设,可以从政策设计、空间场域和公共象征等维度探寻乡村记忆活化和乡村文化再生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象征 乡村共同体 活化乡村记忆
下载PDF
文化记忆中的共同体建构:广西壮剧《瑶娘》的文本衍变与仪式符号
6
作者 吴震东 王佳玮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4期85-95,共11页
“祭瑶娘”是广西壮族地区悼念瑶族女子“瑶娘”的集体祭祀活动。它作为一种民俗传统中的“凝聚性结构”,不仅囊括了诸多地方性的文化记忆要素,还喻示着民族亲缘血脉的历史性路标。在从仪式到戏剧的文本衍变过程中,壮剧《瑶娘》依托于... “祭瑶娘”是广西壮族地区悼念瑶族女子“瑶娘”的集体祭祀活动。它作为一种民俗传统中的“凝聚性结构”,不仅囊括了诸多地方性的文化记忆要素,还喻示着民族亲缘血脉的历史性路标。在从仪式到戏剧的文本衍变过程中,壮剧《瑶娘》依托于祭祀性的仪式传统,并将这段集体性的记忆进行编码和重构。壮剧《瑶娘》以“瘟疫叙事”为线索,利用戏剧空间展示面具、铜鼓、服饰等方言性的族群符号,同时勾勒出了特定地区的民族凝聚过程。壮剧《瑶娘》利用自身的媒介属性将文化记忆现时化,以生动的艺术实践延续着共享性的意义象征体系,这不仅将“地方知识”融合进“中华文化”,更以民族化的艺术审美实践回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剧《瑶娘》 文本衍变 仪式符号 文化记忆 共同体建构
下载PDF
情感与符号:互动仪式链视角下JK制服群体的建构与维系 被引量:1
7
作者 宋辰婷 谢玙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3期173-184,共12页
近年来各类网络虚拟社区林立,JK制服圈子成为时下最具热度的青年亚文化群体之一。在JK制服圈子出现热潮的同时,其内部时常爆发反常互动,甚至大规模冲突。然而在冲突之后,JK制服群体不仅没有解体,反而呈现出更为紧密的互动景象。在互联... 近年来各类网络虚拟社区林立,JK制服圈子成为时下最具热度的青年亚文化群体之一。在JK制服圈子出现热潮的同时,其内部时常爆发反常互动,甚至大规模冲突。然而在冲突之后,JK制服群体不仅没有解体,反而呈现出更为紧密的互动景象。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批判性地使用互动仪式链理论,通过分析JK制服群体这一亚文化群体的建构与维系机制发现,情感能量和符号体系作为核心要素,能够串联起亚文化群体日常的互动仪式,使亚文化群体得以初步建构并渐趋稳固;而符号体系的破坏以及情感能量的差异也会导致反常互动甚至冲突,即反常的互动仪式,但反常的互动仪式也有其调和与重构的独特作用,借此JK制服群体自身可以实现群内冲突的消解与群体的长久维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K制服 亚文化群体 互动仪式 符号体系 情感能量
下载PDF
仪式生产、符号象征与日常生活——武陵地区梯玛文化的三重维度
8
作者 李烨鑫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56,共7页
梯玛文化是武陵地区民间留存的一种古朴文化,蕴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备多维度的文化内涵。具体而言,仪式生产、仪式象征与日常生活构成了梯玛文化的三重维度。梯玛文化的仪式生产孕育于武陵地区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生境,形成了一... 梯玛文化是武陵地区民间留存的一种古朴文化,蕴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备多维度的文化内涵。具体而言,仪式生产、仪式象征与日常生活构成了梯玛文化的三重维度。梯玛文化的仪式生产孕育于武陵地区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生境,形成了一套与之契合的仪式体系,并通过仪式对象、仪式祭物、仪式道具等要素展现人们的世界观、历史观及艺术观;梯玛仪式的象征符号分为物、事、人三种类型,即仪式道具、仪式程序及行为、仪式实践主体,每一类型都具有自身的能指和所指,展现出丰富的象征意义;梯玛文化具有日常生活基因,其仪式成因、仪式主持、仪式时间、仪式内容和仪式功能皆反映出与日常生活的关联。这三重维度构成一个立体而丰富的整体,反映武陵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映射当时的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等,彰显出深远的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玛文化 仪式生产 符号象征 日常生活
下载PDF
仪式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建设的价值意蕴和实践理路
9
作者 张耀宇 赵丽萍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9期124-125,128,共3页
仪式作为兼具展演色彩和教育意义的象征性活动,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过程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仪式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建设具有促进其内涵式发展、拓宽教育载体、增强学生党员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的重要价值。可以通过加强仪... 仪式作为兼具展演色彩和教育意义的象征性活动,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过程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仪式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建设具有促进其内涵式发展、拓宽教育载体、增强学生党员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的重要价值。可以通过加强仪式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资源共享,开辟“校内+校外”的仪式空间,延展教育场域和善用仪式象征符号,创设教育情境等举措促进仪式教育更好融入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想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教育 高校学生党支部 思想建设 仪式空间 仪式符号
下载PDF
铸牢台湾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分析
10
作者 杨文军 陈星 《闽台关系研究》 2024年第3期71-81,共11页
个体通过互动仪式链可以达到共享情感状态,实现群体兴奋,进而演化为群体团结、情感能量、社会关系符号,这有助于建立统一的身份信息。互动仪式链理论为铸牢台湾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共同的行动为两岸青年交... 个体通过互动仪式链可以达到共享情感状态,实现群体兴奋,进而演化为群体团结、情感能量、社会关系符号,这有助于建立统一的身份信息。互动仪式链理论为铸牢台湾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共同的行动为两岸青年交流提供了特殊的情境,共同的情感刺激有助于台湾地区青年产生情感共鸣,群体符号和道德正义有助于激发台湾地区青年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应着力开拓互动仪式新形态,引导台湾地区青年形成正确认知;注重互动仪式情感共鸣,积聚台湾地区青年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情感能量;聚焦互动仪式符号形塑,继承和创新具有象征性的共同文化符号,增进台湾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培育互动仪式市场,为加速心灵契合、构建精神家园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青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互动仪式链 情感能量 文化符号
下载PDF
从“局外”到“局内”:大学体育课堂“边缘学生”归化研究
11
作者 张亚丽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4年第8期165-168,171,共5页
大学体育课堂中“边缘学生”的存在,成了课堂教育公平推进的阻碍,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在学业和人格上实现全面、均衡的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于教学实践,在探讨大学体育课堂“边缘学生”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 大学体育课堂中“边缘学生”的存在,成了课堂教育公平推进的阻碍,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在学业和人格上实现全面、均衡的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于教学实践,在探讨大学体育课堂“边缘学生”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了大学体育课堂“边缘学生”产生困境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提出大学体育课堂“边缘学生”的归化策略:以教育公平为引领,保障课堂“边缘学生”身心在场;营造温馨情感氛围,引发课堂“边缘学生”情感共振;塑造文化价值符号,增强课堂“边缘学生”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体育课堂 边缘学生 互动仪式链 情境 情感 符号
下载PDF
仪式乐舞的文本层次与叙事结构——以青海黄南藏族传统仪式乐舞为例
12
作者 王海龙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1期110-118,共9页
代表着青海黄南传统文化的藏族乐舞仪式“六月会”,具有跨族群文化内容和多元审美形态。其各类文本中的程式(巫)和程序细节(礼)成为远古神话的符号。其乐舞文化包含三层叙事结构:精神信仰的濡化叙事,涉及乐的语义表述,依托于仪式中的程... 代表着青海黄南传统文化的藏族乐舞仪式“六月会”,具有跨族群文化内容和多元审美形态。其各类文本中的程式(巫)和程序细节(礼)成为远古神话的符号。其乐舞文化包含三层叙事结构:精神信仰的濡化叙事,涉及乐的语义表述,依托于仪式中的程式与仪式人来进行;文化形态的情境叙事,涉及乐的语境表述,依托于仪式中以乐器为代表的能指来实现;娱情审美的情感叙事,涉及乐的互文表述,依托于音乐语言、音声、表演与受众的行为交互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月会” 仪式乐舞 神话符号 文本叙事
下载PDF
仪式传播视域下湄洲岛妈祖民俗的符号化表达
13
作者 刘志 王怡凡 《妈祖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48-52,共5页
妈祖民俗是妈祖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妈祖信俗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是集宗教仪式、地域民俗、视听表演于一体的群体性互动活动,而湄洲岛又居于妈祖文化地域空间的中心性地位。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以田野调... 妈祖民俗是妈祖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妈祖信俗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是集宗教仪式、地域民俗、视听表演于一体的群体性互动活动,而湄洲岛又居于妈祖文化地域空间的中心性地位。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以田野调查为主要方法,研究和探讨湄洲岛妈祖民俗仪式活动背后的符号意义以及如何构建一个秩序性规范性、组织性的仪式活动,从集体记忆、社群身份阐释仪式符号在民俗活动中是如何塑造、维系一个共通的意义空间,从而形成群体认同和个人认同,增强凝聚力达到维系社群秩序稳定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妈祖民俗 仪式传播 符号化表达
下载PDF
仪式活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和象征空间的建构过程及其机制研究——以南京大学校庆典礼为例 被引量:24
14
作者 侍非 毛梦如 +2 位作者 唐文跃 蒋志杰 高才驰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6-63,97,共9页
仪式活动是集体记忆、象征空间与地方认同建构源头,因其研究有助于揭示城市各空间尺度内的公共生活竞争的内在机制,因此已成为西方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命题;但此类以仪式活动为视角,揭示集体记忆、象征空间建构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在... 仪式活动是集体记忆、象征空间与地方认同建构源头,因其研究有助于揭示城市各空间尺度内的公共生活竞争的内在机制,因此已成为西方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命题;但此类以仪式活动为视角,揭示集体记忆、象征空间建构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在国内极少。鉴于其研究重要意义,文章以南京大学校庆典礼为例,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考察、访谈等多种定性与定量方法,探讨了自上而下的仪式活动,即校庆建构集体记忆、象征空间、地方认同的过程及其机制,为校园特别是新校园或扩建校园的纪念物建设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活动 集体记忆 象征空间 校庆 典礼
下载PDF
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增强控制感:双路径机制 被引量:7
15
作者 尹可丽 兰淼森 +1 位作者 李慧 赵子文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4-65,共12页
以中国普米族人的传统文化仪式"敬锅庄"为例,采用回忆任务、创设新颖仪式等方法考察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对普米族青少年及成人的控制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熟悉敬锅庄仪式的动作、象征意义或者具有更多情感体验的青少... 以中国普米族人的传统文化仪式"敬锅庄"为例,采用回忆任务、创设新颖仪式等方法考察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对普米族青少年及成人的控制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熟悉敬锅庄仪式的动作、象征意义或者具有更多情感体验的青少年的控制感更强。仪式动作与象征意义对控制感的影响存在双路径机制:仪式动作直接增强个体的控制感,象征意义通过积极情绪间接增强个体的控制感。象征意义与控制感的关系还因仪式主体不同有所区别:祈求庇佑通过积极情绪间接增强青少年的控制感,表达感恩通过积极情绪间接增强成年人的控制感。研究结果对探究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对个体控制感的影响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感 仪式动作 象征意义 积极情绪 敬锅庄仪式
下载PDF
政治仪式的权力策略——基于象征理论与实践的政治学分析 被引量:50
16
作者 王海洲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8-43,共6页
政治仪式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对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由各种权力关系所引发的合法性的构建或颠覆,都产生着巨大而隐蔽的影响。在各种政治仪式之权力策略的施行中,象征既是被激烈争夺的权威性资源,也是塑造和呈现政治文化及其价值... 政治仪式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对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由各种权力关系所引发的合法性的构建或颠覆,都产生着巨大而隐蔽的影响。在各种政治仪式之权力策略的施行中,象征既是被激烈争夺的权威性资源,也是塑造和呈现政治文化及其价值理念的重要力量。更为关键的是,"仪式化"扩展了政治仪式的作用范畴、深化了政治仪式的影响程度,赋予各种实践活动以政治仪式的内涵和属性,通过对象征之多义性的控制,使整个政治生活空间成为一种象征权力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仪式 象征 权力 仪式化
下载PDF
蚕桑文化的符号构成及礼治内涵解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陶红 张诗亚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1-177,共7页
人类文化都是以符号化的思维及符号化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不同符号的表达,蚕桑文化也不例外。远古时期的华夏民族群体生活中,留下了内涵丰富的以蚕桑为中心的图像符号、传说及史实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 人类文化都是以符号化的思维及符号化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不同符号的表达,蚕桑文化也不例外。远古时期的华夏民族群体生活中,留下了内涵丰富的以蚕桑为中心的图像符号、传说及史实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的原初面貌以及变迁发展。以桑、蚕、丝为主要内容的蚕桑文化元素,成为华夏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蚕丝及蚕丝服饰成为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礼治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桑文化 符号构成 礼治内涵
下载PDF
仪式与象征——论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仪式的文化意义 被引量:9
18
作者 高志英 马居里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35,共7页
宗教信仰与宗教仪式是相辅相成的,形而上的宗教信仰,大都经由一系列充满象征意义的宗教仪式而得以实践与传承。上刀山下火海是傈僳族原始宗教仪式中程序最为繁复,文化意义最为丰富的综合文化事项。运用宗教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泸水傈... 宗教信仰与宗教仪式是相辅相成的,形而上的宗教信仰,大都经由一系列充满象征意义的宗教仪式而得以实践与传承。上刀山下火海是傈僳族原始宗教仪式中程序最为繁复,文化意义最为丰富的综合文化事项。运用宗教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泸水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展演场景中仪式过程为考察对象,对解读该仪式的文化象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刀山 下火海 仪式 象征 文化意义
下载PDF
文化传统视域下武术教育仪式的生成、流变与重构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晓晨 赵光圣 陈朋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78-85,共8页
人的教育不仅需要科学知识塑造下健全的理性,更需要文化氤氲下完整而丰满的感性。然近代以来武术教育却在西方体育范式的裹挟下注重以技能为主的知识理性培养,更在科学与民主思维过滤下边缘了武术文化中固有的非理性熏陶,致使其教育性... 人的教育不仅需要科学知识塑造下健全的理性,更需要文化氤氲下完整而丰满的感性。然近代以来武术教育却在西方体育范式的裹挟下注重以技能为主的知识理性培养,更在科学与民主思维过滤下边缘了武术文化中固有的非理性熏陶,致使其教育性不足。采用文献资料、现场观察、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非理性典型——武术教育仪式的内涵、流变和当代重构进行了梳理,认为,武术教育仪式作为一种示人规范的教育手段,内蕴宗教信仰、伦理、情感等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以降的反传统使传统武术教育仪式内涵发生了祛魅化的文化流变,原初的教育效果被破坏;回归传统之际,提出一般流程及象征性、教育性、表演性、地方性等武术教育仪式重塑的基本原则,以期为提升武术的教育性提供参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统 武术教育仪式 武术文化符号 教育性
下载PDF
维克多·特纳与象征符号和仪式过程研究——写在《象征之林》中文版出版之际 被引量:36
20
作者 王建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9,共5页
本文回顾了维克多.特纳学术思想发展的历程,分析了他在《象征之林》中关于象征符号和仪式过程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并就其中可以展开讨论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关键词 特纳 象征符号 仪式过程 《象征之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