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Discovery of the 341 Ma Gabbro at Xiongcun District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Lhasa Terrane, Tibet 被引量:1
1
作者 LANG Xinghai LIU Dong +9 位作者 DENG Yulin TANG Juxing XIE Fuwei YANG Zongyao CUI Zhiwei WANG Xuhui LI Zhijun ZHANG Zhong ZHANG Jinshu HUANG Y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420-421,共2页
Objective Lhasa terrane has recorded the geologic history conceming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Paleo-Tethys and the intra-continental convergence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Yin and Harrison, 2000). Previous inve... Objective Lhasa terrane has recorded the geologic history conceming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Paleo-Tethys and the intra-continental convergence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Yin and Harrison, 2000).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have focused on the initial timing of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and the Cretaceous-Cenozoic magmatism and sedimentation (Wang Tianyang et al., 2017), however, there are only few studies concerning the Paleozoic evolution in Lhasa terrane. This paper mainly reports a new discovery of 341 Ma gabbro,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Xiongcun copper-gold district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Lhasa terrane, Tibet. As an important magmatic record during the Paleozoic evolution process of Lhasa terrane,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Xiongcun gabbro will provide new constraint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Paleo-Tethys Ocean in the Late Devonian to Early Carbonifer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 Gabbro tibet Xiongcun district
下载PDF
Geology and mineralization of the Tiegelongnan supergiant porphyry-epithermal Cu(Au, Ag) deposit(10 Mt) in western Tibet, China: A review
2
作者 Huan-huan Yang Qin Wang +15 位作者 Yan-bo Li Bin Lin Yang Song Yi-yun Wang Wen He Hong-wei Li She Li Jian-li Li Chang-cheng Liu Shi-bin Feng Tang Xin Xue-lian Fu Xin-juan Liang Qi Zhang Bei-qi Wang Yang Li 《China Geology》 2022年第1期136-159,共24页
The Tiegelongnan Cu(Au,Ag)deposit in central Tibet contains more than 10 Mt of copper ranking 29 th in the world.It is characterized by typical porphyry-epithermal alteration and mineraliza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he Tiegelongnan Cu(Au,Ag)deposit in central Tibet contains more than 10 Mt of copper ranking 29 th in the world.It is characterized by typical porphyry-epithermal alteration and mineraliza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porphyry-epithermal copper deposit in Tibet,new zircon U-Pb age and sulfur isotope data along with published data in the Tiegelongnan are presented to investigate the 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 mechanism.Ore-related intrusive rocks in the Tiegelongnan including Early Cretaceous(about 120 Ma)granodiorite porphyry and diorite porphyr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Bangongco-Nujiang ocean.Sulfur mainly comes from deep magma,and ore-forming fluid is affected by both magmatic and meteoric water.The metallogenic setting of Tiegelongnan is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Andea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in South America.The cover of the Meiriqiecuo Formation volcanic rocks,Lhasa-Qiangtang collision and India-Eurasian collision have significance in the preservation and uplift of the deposit.The formation,preservation and discovery of Tiegelongn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xploration of ancient porphyry-epithermal deposits in Tib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ant porphyry-epithermal copper deposit Mineralization and alteration 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 mechanism Tiegelongnan Duolong ore district Early Cretaceous Mineral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Bangongco-Nujiang metallogenic belt tibet
下载PDF
Os isotopic evidence for a carbonaceous chondritic mantle source for the Nagqu ophiolite from Tibet and its implications 被引量:3
3
作者 HUANG QiShuai SHI RenDeng +3 位作者 LIU DeLiang ZHANG XiaoRan FAN ShuaiQuan DING L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1期92-98,共7页
Early-crystallizing chromian spinel(Cr-spinel) in the Nagqu ophiolite has high Os and low Re contents,and it is resistant to alteration during serpentinization,weathering and metamorphism.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 Early-crystallizing chromian spinel(Cr-spinel) in the Nagqu ophiolite has high Os and low Re contents,and it is resistant to alteration during serpentinization,weathering and metamorphism.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rimitive magma is preserved in Cr-spinel,which makes it suitable for determining the initial Os-isotope composition of the mantle source.This study presents Cr-spinel Os isotopes and zircon U-Pb ages for cumulate dunite and gabbro,respectively,in the same cumulate section of the ophiolite at Nagqu in Tibet.The results shed light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lithospheric mantle.The Nagqu ophiolite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Bangong-Nujiang suture zone.It is a remnant of the Neotethyan oceanic crust,and contains cumulate dunite and gabbro.Zircon from the gabbro yielded a weighted mean 206 Pb/238 U age of 183.7±1 Ma.Cr-spinel exhibits Os values of 0.2 to 0.3,suggesting that the mantle source for the dunite is similar to that of carbonaceous chondrites.Thus,the Tibetan lithosphere is primarily a relic of Tethyan oceanic lithosphere,which has form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ormal asthenospheric mantle in the Mesozoic.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o combine the spinel Os isotopes with accurate zircon U-Pb ages to constrain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ntle source for the ophiol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组成 碳质球粒陨石 那曲地区 蛇绿岩 OS 幔源 锆石U-Pb年龄 西藏
原文传递
西藏多龙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集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4
作者 唐菊兴 杨欢欢 +16 位作者 李宏伟 王勤 李彦波 李社 林彬 李发桥 翟建军 唐晓倩 杨超 董玉杰 李建力 付雪莲 陈守关 袁盛朝 王梦蝶 张琪 张荣坤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共13页
本文在总结多龙矿集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矿山深边部的潜力分析,以期为下一步的找矿预测提供勘查思路。多龙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集区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北西侧,主要由铁格隆南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 本文在总结多龙矿集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矿山深边部的潜力分析,以期为下一步的找矿预测提供勘查思路。多龙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集区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北西侧,主要由铁格隆南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拿若大型斑岩-隐爆角砾岩筒型铜(金)矿床,多不杂、波龙、多不杂西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尕尔勤、地堡那木岗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点组成,共探获铜资源量超过1500万t,伴生金超250 t,伴生银3900 t。多龙矿集区形成于早白垩世(120 Ma)班公湖-怒江洋盆北向俯冲的陆缘弧环境,物质源区为壳幔混合源,成矿岩浆岩主要为中酸性的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系列,具有弧岩浆特征。俯冲板片的折返是多龙矿集区深部岩浆形成和侵位的主要动力学机制,成矿后安山质火山岩(110 Ma)的覆盖对矿床起到重要的保存作用。多不杂矿区F2逆断层将矿体分割成上、下两部分,下部分矿体是找矿的重点方向。铁格隆南矿区深钻揭露了由南向北的逆冲断层,该逆冲断层将矿体错断并推覆到“红层”沉积之上,其下盘是寻找另一半隐伏矿体的方向。尕尔勤矿区大面积发育指示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硅帽”,明显富集Au、Ag、As、Sb、Bi、Cu等元素,Au、As、Sb、Hg等呈现较好的元素组合异常,具有寻找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潜力。地堡那木岗矿区发育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蚀变(高岭石化、地开石化、明矾石化等)和矿物组合(铜蓝、蓝辉铜矿、斑铜矿等),且物探、化探、遥感异常套合良好,是未来矿产勘查的重点。区内逆冲断层对矿床的改造作用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对进一步的勘查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多龙矿集区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 地质特征 成矿潜力评价
下载PDF
西藏札达日乌孜细石器地点石制品研究
5
作者 朱之勇 熊娟 +3 位作者 唐睿 于春 席琳 张建林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2,共8页
本文采用类型学、数量统计等方法,对2019年在西藏札达县日乌孜细石器地点调查中所获得的石制品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可知,其石制品类型包括普通石核、楔形细石核、锥形细石核、石叶、细石叶、尖状器、石锥、砍砸器及各类刮削器等,属典... 本文采用类型学、数量统计等方法,对2019年在西藏札达县日乌孜细石器地点调查中所获得的石制品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可知,其石制品类型包括普通石核、楔形细石核、锥形细石核、石叶、细石叶、尖状器、石锥、砍砸器及各类刮削器等,属典型细石器遗存。根据文化内涵及特征,推断日乌孜细石器地点为一处古人类的临时石器加工场所,年代可能处于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阶段,即距今7200~6000年之间。本项研究详细揭示了日乌孜细石器地点的文化面貌,有利于推动西藏西部的细石器研究走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札达县 日乌孜 细石器
下载PDF
近40年西藏那曲南部湖泊变化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13
6
作者 黄卫东 廖静娟 沈国状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2-128,共7页
以遥感图像、SRTM的DEM数据为数据源,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并计算了1970—2010年那曲南部地区12个湖泊面积,并结合DEM数据计算其中9个湖泊1990—2010年间水位变化情况;然后分析该地区降水量、气温、最大潜在蒸发量、冻土、冰川雪... 以遥感图像、SRTM的DEM数据为数据源,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并计算了1970—2010年那曲南部地区12个湖泊面积,并结合DEM数据计算其中9个湖泊1990—2010年间水位变化情况;然后分析该地区降水量、气温、最大潜在蒸发量、冻土、冰川雪线的变化规律;计算湖泊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并以简单的水文模型分析了湖泊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12个湖泊中除了格仁错面积减少以外,其他湖泊面积在40 a间都处在增长状态,其中湖泊面积增长主要发生在2000—2010年,这期间12个湖泊增长总面积达743.88 km2,占40 a总增长面积的63.95%;9个湖泊的水位也呈上升趋势。造成这些湖泊面积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近45 a气温上升造成的冰雪、冻土融化,降水量增加,而且该地区蒸发量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变化 气候变化 冻土冰川雪线变化 西藏那曲 遥感
下载PDF
西藏那曲地区草地植被及土壤养分状况调查 被引量:25
7
作者 万运帆 高清竹 +5 位作者 林而达 李玉娥 秦晓波 江村旺扎 王宝山 李文福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5期7-11,共5页
对西藏那曲地区草地植被状况、土壤水分、养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从牧草生长还是从土壤水分、养分状况来看,那曲地区东西部草地存在显著差异,东部草地明显好于西部草地。东部草地的平均土壤含水量比西部草地高50%,植... 对西藏那曲地区草地植被状况、土壤水分、养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从牧草生长还是从土壤水分、养分状况来看,那曲地区东西部草地存在显著差异,东部草地明显好于西部草地。东部草地的平均土壤含水量比西部草地高50%,植被覆盖度约是西部草地的2.36倍,单位面积产草量约是西部草地的3倍。那曲地区草地土壤偏碱性,东部草地土壤pH值比西部低0.6。东部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钾含量都很丰富,土壤质地均为壤质;西部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钾含量都很低,土壤砂化较严重。东西部草地土壤速效磷差别不大,并且含量都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那曲 草地 调查 土壤养分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带那曲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8
作者 李奋其 刘伟 耿全如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81-790,共10页
大规模的早白垩世火山岩呈孤岛状广泛展布于冈底斯北部地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那曲地区圈定出晚白垩世、中-晚侏罗世火山岩。在充分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出露状况较好的那曲县城晚白垩世火山岩、哈尔麦中-晚侏罗世火山岩进行了... 大规模的早白垩世火山岩呈孤岛状广泛展布于冈底斯北部地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那曲地区圈定出晚白垩世、中-晚侏罗世火山岩。在充分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出露状况较好的那曲县城晚白垩世火山岩、哈尔麦中-晚侏罗世火山岩进行了野外调研,它们均为安山质火山岩系,均与一套黑色砂板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同时对其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便于进行区域对比。那曲地区的中生代火山岩多数锆石具有生长环带,部分锆石显示核边结构。采自那曲东县城、哈尔麦的2件安山岩样品的年龄分别为116.3±1.4 Ma、111.37±0.73 Ma,它们的形成时代基本一致,应该为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区域对比表明,早白垩世火山作用是北冈底斯带最为强烈的一次火山活动,其活动时间大致在110 Ma左右,之后是早白垩世岛弧型深成中酸性侵入活动。冈底斯北带早白垩世火山作用究竟与狮泉河-嘉黎大洋俯冲有关,还是与班公湖-怒江洋壳俯冲有关,目前尚难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早白垩世火山岩 那曲地区 西藏冈底斯
下载PDF
西藏拿若斑岩铜金矿床成矿斑岩年代学、岩石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35
9
作者 祝向平 陈华安 +5 位作者 刘鸿飞 马东方 李光明 张红 刘朝强 卫鲁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9-128,共20页
西藏拿若矿床位于西藏多龙矿集区北部,是2010年新发现的一个斑岩铜矿。三期花岗闪长斑岩在拿若斑岩铜矿内侵位,前两期花岗闪长斑岩是拿若矿床的主要成矿斑岩;成矿前的闪长岩在拿若矿床东南侧侵位。本文开展了拿若矿床斑岩和闪长岩的锆石... 西藏拿若矿床位于西藏多龙矿集区北部,是2010年新发现的一个斑岩铜矿。三期花岗闪长斑岩在拿若斑岩铜矿内侵位,前两期花岗闪长斑岩是拿若矿床的主要成矿斑岩;成矿前的闪长岩在拿若矿床东南侧侵位。本文开展了拿若矿床斑岩和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全岩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分析。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三期花岗闪长斑岩在120Ma集中侵位,闪长岩略早于花岗闪长斑岩侵位(121 Ma)。三期花岗闪长斑岩具有相似的岩石化学特征,均富集轻稀土、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高场强元素,Eu异常不明显,显示出岛弧岩浆岩的特征,均具有高Sr低Y的特征,可能表明三期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同一个岩浆房;三期花岗闪长斑岩均具有高Al2O3、富钠、低镁和高Sr低Y的特征,显示出埃达克岩的特征;前两期花岗闪长斑岩的(87Sr/86Sr)i值分别为0.7054~0.7058和0.7056~0.7057,εNd(t)分别为-3.7^-2.9和-3.5^-3.2,εHf(t)值分别变化于3.6~6.7和3.6~7.4,表明前两期花岗闪长斑岩起源于新生的下地壳角闪岩相,有较多幔源物质混入;第三期花岗闪长斑岩具有较高εNd(t)值(-1.3~1.6)和εHf(t)值(5.1~8.1),表明第三期花岗闪长斑岩也起源于下地壳,但地壳物质混入较少。闪长岩也具有岛弧岩浆岩的特征,具有与花岗闪长斑岩相似的(87Sr/86Sr)i值(0.7052~0.7057)和略高的εNd(t)值(0.2~3.3)与εHf(t)值(1.2~9.5),表明闪长岩也起源于新生的下地壳,源区中壳源物质混入相对更少。闪长岩和成矿的花岗闪长斑岩铜背景值均较高,可能表明成岩源区内Cu丰度较高。含矿斑岩中地壳物质混入较多,可能表明成矿斑岩在侵位过程中从地壳中萃取了较多成矿元素。成矿晚期花岗闪长斑岩中Cu含量明显较低,可能是末期岩浆在岩浆房中释放了较多成矿元素所致;多期岩浆活动释放的成矿元素有利于成矿元素在成矿流体中持续富集成矿,多期岩浆侵位是形成斑岩铜矿的必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拿若斑岩铜矿 多龙矿集区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岩浆演化 岩石化学
下载PDF
西藏那曲地区流纹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3
10
作者 彭智敏 耿全如 +1 位作者 张璋 丛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50-1059,共10页
对西藏那曲地区的中—晚侏罗世拉贡塘组流纹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得出该流纹岩的时代为116.6Ma±0.81Ma,属早白垩世,与区域上多尼组和则弄群的时代一致,属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说明该火山岩不属拉贡塘组,应不整合于拉贡塘组... 对西藏那曲地区的中—晚侏罗世拉贡塘组流纹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得出该流纹岩的时代为116.6Ma±0.81Ma,属早白垩世,与区域上多尼组和则弄群的时代一致,属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说明该火山岩不属拉贡塘组,应不整合于拉贡塘组之上。流纹岩SiO2含量均值为71.01%,富集Rb、Th元素,亏损P、Eu、Ti元素,εHf(t)值集中在-0.030~2.277之间,平均值为0.75,对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为682~782Ma和1015~1175Ma,大于流纹岩的形成时代。流纹岩具同碰撞型火山岩的特征,不具传统岛弧环境的特征,构造环境可能存在两种可能: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已经结束,进入陆-陆碰撞阶段,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开始碰撞;班公湖-怒江洋还未完全关闭,残留洋与拉萨地块发生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下地壳不断加厚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酸性流纹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那曲地区 班公湖-怒江洋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HF同位素
下载PDF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与(超)大型矿集区的形成:科学问题与思考 被引量:15
11
作者 顾雪祥 唐菊兴 +2 位作者 王成善 陆彦 王乾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4-349,共6页
青藏高原及邻区是中国唯一的一块具有世界规模级的成矿富集区 ,迄今所发现的大型、超大型矿床 /矿集区 ,在时间抑或空间上均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反映了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过程相伴随的青藏高原周边及内部岩石圈... 青藏高原及邻区是中国唯一的一块具有世界规模级的成矿富集区 ,迄今所发现的大型、超大型矿床 /矿集区 ,在时间抑或空间上均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反映了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过程相伴随的青藏高原周边及内部岩石圈薄弱地带的壳幔置换过程、层圈交换作用、流体活动及其地球化学分馏过程 ,是控制大型、超大型矿床 /矿集区形成的主要因素。青藏高原成矿大陆动力学研究是阐明该区矿产资源分布规律和进一步发现大型、超大型矿床 (矿集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 矿集区 青藏高原 成矿作用 矿产资源 流体作用
下载PDF
西藏多不杂矿集区斑岩铜矿地球化学指标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吴德新 赵元艺 +4 位作者 刘朝强 许虹 李玉昌 李玉彬 雷晓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5-196,共12页
多不杂矿集区位于西藏改则县北部,是近些年发现的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在以多不杂为中心,东西长约30km,南北宽约10km的范围内,包括多不杂、波龙、色那、拿顿、拿若、尕尔勤和铁格龙7个矿区。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矿集区钻孔岩... 多不杂矿集区位于西藏改则县北部,是近些年发现的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在以多不杂为中心,东西长约30km,南北宽约10km的范围内,包括多不杂、波龙、色那、拿顿、拿若、尕尔勤和铁格龙7个矿区。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矿集区钻孔岩芯样品地球化学数据进行旋转正交因子处理和成矿元素Cu与稀土元素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Y、微量元素U、Th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轻重稀土元素均在Cu矿(化)体部位相对富集。另外微量元素U、Th(尤其是Th),与金属元素Cu含量随深度的变化也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Cu矿化部位相对富集。研究表明稀土元素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Y与微量元素U、Th可能是一种潜在有效的矿产勘查地球化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不杂矿集区 斑岩铜矿 地球化学指标 西藏
下载PDF
西藏那曲地区草地承包制度及其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魏学红 孙磊 +1 位作者 赵玉红 王宝山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2-174,共3页
为提高西藏草地的效益和生态保护的目的,通过那曲地区草地承包制的调查,采用文献检索与综合分析法,分析了那曲地区草地承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细化并认真落实草地家庭承包制度,进一步完善草地承包责任制,规范草地流转行为,建... 为提高西藏草地的效益和生态保护的目的,通过那曲地区草地承包制的调查,采用文献检索与综合分析法,分析了那曲地区草地承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细化并认真落实草地家庭承包制度,进一步完善草地承包责任制,规范草地流转行为,建立健全草地监理体系等完善草地承包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承包 经营模式 可持续发展 西藏那曲
下载PDF
西藏多龙超大型铜(金)矿集区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勤 唐菊兴 +2 位作者 陈毓川 侯俊富 李彦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79-896,共18页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认为多龙矿集区内斑岩型、隐爆角砾岩筒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等三种共生矿床类型属同一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空间上分别位于这一成矿系统低位域、低位域顶部及高位域,其空间相对位置可作为成矿系统内相关类型矿...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认为多龙矿集区内斑岩型、隐爆角砾岩筒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等三种共生矿床类型属同一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空间上分别位于这一成矿系统低位域、低位域顶部及高位域,其空间相对位置可作为成矿系统内相关类型矿床的勘查找矿标志。基于深部岩体的识别和矿田构造格架的建立,完善了多龙矿集区深部岩浆在地壳浅部就位和成矿的过程,构建起多龙矿集区区域成矿模式。根据该成矿模式,多龙矿集区尕尔勤、地堡那木岗及矿集区南东部等地区是下一步开展矿产勘查的有利区块;矿体形成后可能被成矿后构造错断,这一认识可以作为寻找深部隐伏矿体的勘查依据。最后指出这一成矿模式对区域找矿方向的指示意义,认为区域找矿预测中应加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生代古陆边缘岩浆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剥蚀与保存机制的研究;用于识别深部岩体的非常规找矿新方法可应用于斑岩相关矿床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 成矿模式 找矿方向 多龙矿集区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山南地区箭筈豌豆与春青稞混播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曹仲华 魏军 +1 位作者 杨富裕 曹社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3-78,共6页
【目的】探索箭筈豌豆(Vicia SativaL.cv)与春青稞(Hordeum VulgareL.cv)在西藏山南地区的适宜混播比例,为当地混播人工草地的建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箭筈豌豆和春青稞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5种人工草地种植模式(V:1... 【目的】探索箭筈豌豆(Vicia SativaL.cv)与春青稞(Hordeum VulgareL.cv)在西藏山南地区的适宜混播比例,为当地混播人工草地的建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箭筈豌豆和春青稞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5种人工草地种植模式(V:100%箭筈豌豆+0%春青稞;VH1:70%箭筈豌豆+30%春青稞;VH2:50%箭筈豌豆+50%春青稞;VH3:30%箭筈豌豆+70%春青稞;H:0%箭筈豌豆+100%春青稞)的混播效果。【结果】混播可明显提高产草量和牧草品质,不同混播比例间的产草量及饲草粗蛋白(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钙(Ca)和磷(P)含量差异显著(P<0.05);随着箭筈豌豆混播比例的增加,饲草粗蛋白、粗脂肪、Ca和P含量随之增加,而NDF、ADF含量降低。【结论】5种种植模式中,混播比例以50%箭筈豌豆+50%春青稞为佳,在该种植模式下,产草量较高,品质较好,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提高。该混播比例可以在西藏山南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箭等豌豆 春青稞 混播效应 西藏山南地区
下载PDF
藏北聂荣县查吾拉区中侏罗统巴通阶与基底岩系角度不整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尚林 王根厚 +4 位作者 胡敬仁 方斌 马伯永 岳宗玉 王仁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9-242,共4页
在聂荣县查吾拉区一带首次发现中侏罗统巴通阶与下伏前奥陶系基底变质岩系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在包括查吾拉区在内的索县-左贡地层分区中,中侏罗统仅有巴通阶超覆不整合于“浅基底”变质岩系之上。反映了南、北羌塘盆地之间的中央隆... 在聂荣县查吾拉区一带首次发现中侏罗统巴通阶与下伏前奥陶系基底变质岩系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在包括查吾拉区在内的索县-左贡地层分区中,中侏罗统仅有巴通阶超覆不整合于“浅基底”变质岩系之上。反映了南、北羌塘盆地之间的中央隆起带不仅在双湖一带发育,而且在查吾拉区以东地区同样也发育。这一发现对该地层分区构造古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聂荣县查吾拉区 中侏罗统巴通阶 浅基底 超覆不整合
下载PDF
藏南扎西康矿集区姐纳各普金矿床地质与流体包裹体特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洪梁 李光明 +5 位作者 李应栩 董随亮 卿成实 付建刚 刘洪 黄瀚霄 《矿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84-696,共13页
姐纳各普金矿床位于藏南金锑成矿带东段,是近年来在扎西康矿集区内新发现的岩金矿床。矿床产于蚀变辉绿岩中,矿体受北西-南东向韧脆性断裂及层间破碎带控制。矿石类型有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2种,呈网脉状、角砾状及定向构造,土状、结晶、... 姐纳各普金矿床位于藏南金锑成矿带东段,是近年来在扎西康矿集区内新发现的岩金矿床。矿床产于蚀变辉绿岩中,矿体受北西-南东向韧脆性断裂及层间破碎带控制。矿石类型有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2种,呈网脉状、角砾状及定向构造,土状、结晶、碎裂、糜棱结构;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毒砂、辉锑矿、方铅矿、闪锌矿及自然金,脉石矿物以石英、绢云母及绿泥石为主;围岩蚀变主要为黄铁绢英岩化和绿泥石化;据脉体穿插和矿物共生组合,将原生热液成矿期分为石英-黄铁矿(早)、石英-金-贱金属硫化物(中)和石英-碳酸盐矿物(晚)3个阶段。对矿石中石英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矿床主成矿阶段(中)流体包裹体主要为由纯CO_2、水溶液和富CO_2-水溶液流体包裹体3种所构成的非均一捕获流体包裹体组合(F.I.A.),均一温度为221.7~279.4℃,盐度为1.57%~6.74%,流体密度为0.58~0.88 g/cm^3,属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富CO_2的H_2O-Na Cl-CO_2±CH_4±N_2体系。主成矿阶段内见均一温度相近的不同类型包裹体和同类型具不同气液比的包裹体共存于同一视域,显示成矿流体的不混溶性,成矿温度为218.6~280.4℃,成矿压力为73~93 MPa。据成矿压力估算得成矿深度为5.8~7.9 km,成矿时的地温梯度为35~45℃/km。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流体性质表明,姐纳各普金矿床为与岩浆或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与中新世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挤压向伸展作用的转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型金矿 矿床地质 流体包裹体 扎西康矿集区 藏南
下载PDF
西藏努日铜多金属矿床蚀变矿物的近红外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锦荣 吕新彪 +5 位作者 黄照强 孙赫 秦志平 邹睿馨 范兴炉 黄啸宇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西藏努日大型铜多金属矿床蚀变作用强烈,主要蚀变类型包括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等。其中,绿泥石—绢云母类蚀变与深部斑岩体热液矿化作用密切相关。通过对20个钻孔岩心开展系统的近红外光谱测量,准确地鉴定了蚀变矿物类型、近... 西藏努日大型铜多金属矿床蚀变作用强烈,主要蚀变类型包括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等。其中,绿泥石—绢云母类蚀变与深部斑岩体热液矿化作用密切相关。通过对20个钻孔岩心开展系统的近红外光谱测量,准确地鉴定了蚀变矿物类型、近红外性质,计算了样品白云母族矿物结晶度指数等,定量地研究了蚀变作用的强度。结果表明,绿泥石光谱波长值与铜钨钼矿化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其中铁镁绿泥石与成矿关系密切;白云母族矿物光谱波长值与铜钨钼矿化呈一定的负相关性,其中钠云母与成矿关系明显;钠云母光谱结晶度指数越大,矿物形成温度越高,越接近含矿热液活动中心,矿化作用越强。在今后努日矿区深部寻找斑岩型矿床的找矿勘查中,应系统地开展近红外光谱测量,准确鉴别蚀变矿物、结合结晶度指数的指标来判断含矿热液活动中心,以指导勘查工程的布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努日矿区 近红外光谱 吸收峰位 铜多金属矿 热液中心
下载PDF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西藏巴宜区森林景观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卢杰 王戈 +3 位作者 马骏 于强 高郯 牛腾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2-158,共7页
西藏巴宜区降水量丰富,但地质灾害频发,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取决于森林景观空间结构的优劣,这对于区域生态稳定至关重要。以西藏巴宜区为研究区,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识别并构建区域森林景观空间网络,并运用复... 西藏巴宜区降水量丰富,但地质灾害频发,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取决于森林景观空间结构的优劣,这对于区域生态稳定至关重要。以西藏巴宜区为研究区,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识别并构建区域森林景观空间网络,并运用复杂网络特征指标及鲁棒性分析方法分析该森林景观空间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及抗破坏能力。结果表明:西藏巴宜区的森林景观空间网络度分布呈现幂律分布,具有无标度性特征,该网络具有非均匀特性,网络结构稳定性较差,且随机攻击下的边与节点恢复鲁棒性优于恶意攻击下的恢复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巴宜区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森林生态网络 复杂网络分析方法 结构鲁棒性
下载PDF
西藏改则多龙矿集区地堡那木岗矿床钾玄质二长花岗斑岩锆石LA-MC-ICP-MS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20
作者 韦少港 唐菊兴 +7 位作者 宋扬 刘治博 王勤 林彬 王艺云 方向 杨欢欢 冯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9-206,共18页
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斑岩铜金矿成矿带,改则县多龙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集区是近几年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最为瞩目的找矿发现。本文首次对多龙矿集区地堡那木岗矿床二长花岗斑岩进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及锆石... 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斑岩铜金矿成矿带,改则县多龙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集区是近几年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最为瞩目的找矿发现。本文首次对多龙矿集区地堡那木岗矿床二长花岗斑岩进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及锆石LA-MC-ICP-MS U-Pb测年。二长花岗斑岩SiO_2为66.31%~67.31%,Al_2O_3为15.16%~15.33%,MgO为1.30%~1.47%,CaO为1.53%~1.65%,TFe_2O_3为3.29%~3.74%,K_2O为3.72%~3.98%,Na_2O为4.48%~4.96%,K_2O/Na_2O为0.80~0.89,铝饱和指数为1.00~1.07,里特曼指数为2.82~3.43,属于为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岩石。其明显富集轻稀土及大离子亲石元素(Th、U、K、Pb及Rb),亏损重稀土及高场强元素(Ta、Nb、Ti及Zr),稀土总量为131.81×10^(-6)~151.59×10^(-6)之间,轻稀土与重稀土比值为10.67~10.97,(La/Yb)_N为14.03~15.23,δEu为0.75~0.78,具有中等负铕异常,显示出典型岛弧岩浆岩的特征,表明二长花岗斑岩可能是处于俯冲带背景下由洋壳俯冲板片脱水产生流体交代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二长花岗斑岩La/Nb值为3.36~3.50,La/Ta值为40.71~42.79,指示了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可能遭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其锆石具有明显的岩浆结晶环带,锆石U-Pb测年显示,Th/U值为0.56~1.10,岩石成岩年龄为112.6±1.3Ma。结合前人资料可知,多龙矿集区内岛弧岩浆岩存在117~124 Ma和107~112 Ma两个明显的主要成岩期,地堡那木岗矿床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矿集区岩浆动活后期。综合分析认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在早白垩世晚期(112.6±1.3Ma)尚未关闭,仍正在向北俯冲于羌塘地块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龙矿集区 LA-MC-ICP-MS锆石U-Pb年龄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构造背景 二长花岗斑岩 西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