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s of Lakes in Nam Co Basin, 1991–2011
1
作者 Xu Wang Aiguo Zhou Ziyong Su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30-138,共9页
Lakes in Tibet Plateau with littl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serve as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climate change. This study analysed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long term climate variables to examine the hydrological respo... Lakes in Tibet Plateau with littl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serve as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climate change. This study analysed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long term climate variables to examine the hydrological response of lakes in Nam Co Basin. The area changes of lakes were extracted by Landsat TM/ETM+ and analysed by SRTM 3 DEM. And the ICESat elevation data between 2003 and 2009 were used to observe the lake level of the Nam Co Lak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new formed glacier lakes increased by 36% and the area of glacier lakes increased by 36.7%(0.97 km^2) from 1991 to 2011. At the same time,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Nam Co Lake expanded by 3.71%(72.64 km^2) of the original size in 1991, with a tendency value of 3.63 km^2 per year. The lake level of the Nam Co Lake shows an increase tendency of 0.24 m per year during 2003-2009. These variations appear to be related to an increase in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of 0.06 oC per year, and an increase in annual precipitation of 2.1 mm per year in summer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 increased number of lakes and increased area of glacial lakes reached a peak at an altitude of 5 500-5 600 m a.s.l.. The number of new formed glacier lakes and the area of glacier lakes tend to higher altitudes. Climate change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variation of the glacier lakes and the Nam Co L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er lake nam co basin remote sensing.
原文传递
2007-2011年西藏纳木错流域积雪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7
2
作者 万欣 康世昌 +3 位作者 李延峰 陈锋 丛志远 张国帅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00-1409,共10页
通过2007-2011年纳木错站人工积雪观测资料,对西藏纳木错流域MODIS两种积雪产品(MOD10A1和MOD10A2)进行了精度验证,分析了纳木错流域积雪累积和消融的空间差异,以及流域积雪覆盖率的时空变化;利用纳木错站人工积雪观测资料及自动气象站... 通过2007-2011年纳木错站人工积雪观测资料,对西藏纳木错流域MODIS两种积雪产品(MOD10A1和MOD10A2)进行了精度验证,分析了纳木错流域积雪累积和消融的空间差异,以及流域积雪覆盖率的时空变化;利用纳木错站人工积雪观测资料及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纳木错流域积雪要素(积雪深度、雪水当量、积雪密度)的时间变化及其与气候参数(气温、降水量、风速等)的关系.结果表明:纳木错流域MOD10A2数据的积雪识别精度(67.1%)高于MOD10A1(42.2%),总识别精度(73.0%)略低于MOD10A1数据(78.4%).纳木错流域积雪累积和消融存在空间差异,积雪在流域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脉最先累积,之后为流域东部,最后为流域西部;积雪消融的空间变化则相反.由此导致流域积雪日数南部最大、东部次之、西部及西北部最小.纳木错流域各积雪要素的年内变化存在双峰值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10-11月和1月,积雪在10-11月受降水和气温共同作用,12月至次年3月主要受气温影响.纳木错流域的平均积雪覆盖率为21.9%,受湖泊效应影响区域(主要为东部地区)达到50.6%,而其他区域仅为18.3%.同时,受湖泊效应影响,纳木错平均积雪深度、积雪水当量均显著大于周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MODIS 湖泊效应 纳木错流域 西藏
下载PDF
纳木错流域冰川和湖泊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6
3
作者 陈锋 康世昌 +1 位作者 张拥军 游庆龙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1-647,共7页
利用纳木错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气象资料、地形图、遥感资料以及野外实地观测资料,对该流域过去37年来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冰川、湖泊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1970年以来,纳木错区域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其中冬季升温幅度高于夏季;降水... 利用纳木错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气象资料、地形图、遥感资料以及野外实地观测资料,对该流域过去37年来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冰川、湖泊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1970年以来,纳木错区域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其中冬季升温幅度高于夏季;降水量变化冬、夏两季均呈增加趋势,但冬季增加量不显著。在整体升温的背景下,纳木错流域冰川整体呈退缩趋势。1970~2007年间,流域内冰川面积减少37.1km2,占流域冰川面积的18.2%,年变化率为-1.0km2/a。流域内扎当冰川和拉弄冰川末端GPS观测表明,1970~2008年间冰川末端分别退缩381.8m和489.5m,年均退缩量为10.3m和13.4m。1970~2007年间,纳木错湖面积增加了72.6km2,增加速率为2.0km2/a。1970~1991年、1991~2000年和2000~2007年三个阶段的年增加速率不断增大,分别为1.1、2.8、3.4km2/a;湖泊水位在夏季升高非常显著,与湖泊面积的扩张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冰川 湖泊 纳木错流域
下载PDF
纳木错曲嘎切流域夏季冰川水文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高坛光 康世昌 +2 位作者 周石硚 刘景时 韩文武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25-731,共7页
2007年5-10月,对纳木错曲嘎切流域上、下游水文过程进行观测,初步分析了曲嘎切流域冰川径流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2007年扎当冰川消融期径流主要集中在7-8月,该时段的径流在上、下游分别占整个消融期的69.0%和49.4%;径流在消融期前后日... 2007年5-10月,对纳木错曲嘎切流域上、下游水文过程进行观测,初步分析了曲嘎切流域冰川径流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2007年扎当冰川消融期径流主要集中在7-8月,该时段的径流在上、下游分别占整个消融期的69.0%和49.4%;径流在消融期前后日变化不明显,消融期出现明显的冰川融水峰值.2007年5-10月流域上、下游径流深度为1 302.5 mm和855.3 mm,流域径流模数为57.5 L.s-1.km-2.径流与气温和降水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气温对上、下游径流的变化起主导作用,但上游因冰川面积所占比例较大,气温的主导作用则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木错 曲嘎切流域 扎当冰川 水文特征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西藏纳木错流域冻土环境初步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田克明 刘景时 +1 位作者 康世昌 李潮流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24-1332,共9页
利用在西藏纳木错流域念青唐古拉山北坡(NQN,海拔5400m)和西北保吉乡(BJ,海拔4730m)布设的两台带有四层土壤探头自动气象站(AWS)2005—2006年冬季10个月观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NQN日及月平均气温均低于BJ,但变化幅... 利用在西藏纳木错流域念青唐古拉山北坡(NQN,海拔5400m)和西北保吉乡(BJ,海拔4730m)布设的两台带有四层土壤探头自动气象站(AWS)2005—2006年冬季10个月观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NQN日及月平均气温均低于BJ,但变化幅度均小于BJ,土壤冻结时间比BJ长,两处的气温梯度为0.31℃/100m。与安多月平均气温比较,推断NQN存在高山多年冻土。NQN大气—土壤及土壤内热传输速度快于BJ;冻结期内土壤中未冻水含量在0^-2.5℃时发生跃变且与土壤温度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同深度处NQN土未冻水含量较小。土壤温度日变化在0~40cm深度处较明显,40cm深度以下变化很小,未冻水含量日变化在5cm深度较明显,20cm以下变化微弱。利用两观测点冻结深度(Df)与冻结积温(Tg)的良好相关建立模型,NQN为:Df-n=0.0016Tg+1.69,R2=0.9958;BJ为:Df-b=0.002Tg+1.13,R2=0.9424,并由此推断出两观测点最大季节冻结深度分别为1.69m和1.13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木错流域 冻土 土壤含水量 土壤温度 最大季节冻深
下载PDF
旅游产业发展背景下高寒牧区退化草地生态治理途径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祥妹 彭元柳 岳洁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435-1444,共10页
高寒牧区退化草地生态治理是实现我国新时期生态与环境建设目标的基础与前提之一。本研究以西藏纳木错流域为案例区,综合考虑纳木错景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背景,基于354个牧户调研数据,在构建ⅣProbit计量模型的基础上探讨牧户草地生态... 高寒牧区退化草地生态治理是实现我国新时期生态与环境建设目标的基础与前提之一。本研究以西藏纳木错流域为案例区,综合考虑纳木错景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背景,基于354个牧户调研数据,在构建ⅣProbit计量模型的基础上探讨牧户草地生态治理行为特征及选择因素。研究发现:1)牧户旅游业参与度影响其草地生态治理意愿和行为,参与旅游产业的牧户具有更高的退化草地生态治理意愿;2)纳木错流域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乡村公共事务的自主治理水平,是高寒牧区退化草地生态治理的主要驱动力之一;3)从农户微观角度和微观行为出发、自下而上的乡村治理路径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与前提。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欠发达地区以提高农户参与率为前提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是有效提升乡村退化环境生态治理成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旅游产业发展 社区参与式退化草地生态治理途径 ⅣProbit模型 西藏纳木错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