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5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Co–O nano-catalysts as a burn rate modifier for composite solid propellants 被引量:3
1
作者 D. Chaitanya Kumar RAO Narendra YADAV Puran Chandra JOSH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4期297-304,共8页
Nano-catalysts containing copper–cobalt oxides(Cu–Co–O) have been synthesized by the citric acid(CA) complexing method. Copper(II) nitrate and Cobalt(II) nitrate were employed in different molar ratios as the start... Nano-catalysts containing copper–cobalt oxides(Cu–Co–O) have been synthesized by the citric acid(CA) complexing method. Copper(II) nitrate and Cobalt(II) nitrate were employed in different molar ratios as the starting reactants to prepare three types of nano-catalysts. Well crystalline nano-catalysts were produced after a period of 3 hours by the calcination of CA–Cu–Co–O precursors at 550 °C. The phase morphologies and crystal composition of synthesized nano-catalysts were examin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 methods. The particle size of nano-catalysts was observed in the range of 90 nm–200 nm. The prepared nano-catalysts were used to formulate propellant samples of various compositions which showed high reactivity toward the combustion of HTPB/AP-based composite solid propellants. The catalytic effects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propellant samples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at higher temperatures. The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site solid propellant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the incorporation of nano-catalysts. Out of the three catalysts studied in the present work, Cu Co-I was found to be the better catalyst in regard to thermal decomposition and burning nature of composite solid propellants. The improved performance of composite solid propellant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high crystallinity, low agglomeration and lowering the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of oxidizer by the addition of Cu Co-I nano-cataly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 oxides nano-catalysts Solid propellant Burn rate Surface morphology Thermal analysis
下载PDF
Ultra-stable metal nano-catalyst synthesis strategy:a perspective 被引量:5
2
作者 Xiao-Qing Cao Jun Zhou +1 位作者 Song Li Gao-Wu Qin 《Rare Metals》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13-130,共18页
Supported metal nanoparticles(NPs)as an important heterogeneous catalyst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in various industrial processes.During the catalytic reaction,size of the particl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 Supported metal nanoparticles(NPs)as an important heterogeneous catalyst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in various industrial processes.During the catalytic reaction,size of the particl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ir catalytic performance.Generally,the small particles exhibit superior catalytic activity in comparison with the larger particles because of an increase in lowcoordinated metal atoms on the particle surface that work as active sites,such as edges and corner atoms.However,these small NPs are typically unstable and tend to migrate and coalescence to reduce their surface free energy during the real catalytic processes,particularly in high-temperature reactions.Therefore,a means to fabricate stable small metal NP catalysts with excellent sinter-resistant performance is necessary for maintaining their high catalytic activity.In this study,we have summarized recent advances in stabilizing metal NPs from two aspects including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strategies.The former mainly involve preparing uniform NPs(with an identical size and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in order to restrain Ostwald ripening to achieve stability,while the latter primarily involves fixing metal NPs in some special confinement materials(e.g.,zeolites,mesoporous silica and mesoporous carbons),encapsulating NPs using an oxide-coating film(e.g.,forming core-shell structures),or constructing 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s to improve stability.At the end of this review,we highlight our recent work on the preparation of high-stability metal catalysts via a unique interfacial plasma electrolytic oxidation technology,that is,metal NPs are well embedded in a porous MgO layer that has both high thermal stability and excellent catalytic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catalysts Thermal stability Sinterresistant SYNTHESIS STRATEGY
原文传递
Pd nano-catalyst supported on biowaste-derived porous nanofibrous carbon microspheres for efficient catalysis
3
作者 Xianglin Pei Siyu Long +4 位作者 Lingyu Zhang Zhuoyue Liu Wei Gong Aiwen Lei Dongdong Ye 《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3年第9期1289-1300,共12页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the presence of aromatic aldehydes and dyes in wastewater is a serious global concern.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the removal of these pollutants is their catalytic conversion, possib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the presence of aromatic aldehydes and dyes in wastewater is a serious global concern.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the removal of these pollutants is their catalytic conversion, possibly to valuable compounds. Therefore, the design of efficient, stable and long-lifetime catalysts is a worthwhile research goal. Herein, we used nanofibrous carbon microspheres (NCM) derived from the carbohydrate chitin present in seafood waste, and characterized by interconnected nanofibrous networks and N/O-containing groups, as carrier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 highly dispersed, efficient and stable Pd nano-catalyst (mean diameter ca. 2.52 nm). Importantly, the carbonised chitin’s graphitized structure, defect presence and large surface area could promote the transport of electrons between NCM and Pd, thereby endowing NCM supported Pd catalyst with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The NCM supported Pd catalyst was employed in the degradation of some representative dyes and the chemo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aromatic aldehydes;this species exhibited excellent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tability, as well as applicability to a broad range of aromatic aldehydes, suggesting its potential use in green industrial cat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waste chitin nanofibrous PALLADIUM nano-catalyst CATALYSIS
原文传递
高选择性部分氧化催化剂Au-Pd/TiO_(2)-SiO_(2)的设计合成与苯甲醇部分氧化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吴萍萍 舒洁 +3 位作者 王悦 张永辉 赵联明 白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9-196,共8页
贵金属纳米催化剂在苯甲醇部分氧化制备苯甲醛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产物苯甲醛选择性较低。采用一锅法制备TiO_(2)改性的Au-Pd/TiO_(2)-SiO_(2)纳米合金催化剂并用于苯甲醇部分氧化反应。对催化剂结构表征关联反应进行评价。结果表... 贵金属纳米催化剂在苯甲醇部分氧化制备苯甲醛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产物苯甲醛选择性较低。采用一锅法制备TiO_(2)改性的Au-Pd/TiO_(2)-SiO_(2)纳米合金催化剂并用于苯甲醇部分氧化反应。对催化剂结构表征关联反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少量TiO_(2)的引入会改善贵金属纳米颗粒在载体表面的分散度,调变了金钯合金表面的电子结构,提高反应活性,并显著提高载体表面Lewis酸位的数量,从而大幅提高苯甲醛选择性;大量TiO_(2)的引入会导致金钯合金程度降低,产生大量的Bronsted酸位,使得反应活性和产物选择性都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金属纳米催化剂 部分氧化 表面酸性 助剂效应
下载PDF
纳米催化剂催化臭氧化应用进展
5
作者 张妙雨 李再兴 +4 位作者 尹思婕 刘文佳 剧盼盼 孔兴华 刘艳芳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8-221,227,共5页
综述了类均相纳米催化剂在催化臭氧化中的应用现状,探讨了催化臭氧化的技术机理。生产中存在诸多类型的催化剂,纳米催化剂因其比表面积大、活性位点多、催化效率高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从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催化剂、钙钛矿纳米催化... 综述了类均相纳米催化剂在催化臭氧化中的应用现状,探讨了催化臭氧化的技术机理。生产中存在诸多类型的催化剂,纳米催化剂因其比表面积大、活性位点多、催化效率高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从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催化剂、钙钛矿纳米催化剂、碳基纳米催化剂不同材料角度进行归纳,对关于纳米催化剂应用于催化臭氧化中的处理效果予以介绍。指出了纳米催化剂的主要缺点和相应对策,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纳米催化剂催化臭氧化在实际工程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催化剂 催化臭氧化 催化剂
下载PDF
生物碳基纳米钯铜催化剂的优化制备及脱硝研究
6
作者 莫晓馨 张立浩 +3 位作者 吴雨晴 董翼 朱宗强 朱义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60-2472,共13页
针对目前高效处理水体硝酸盐污染的技术瓶颈,以毛竹生物碳为载体基材,通过湿化学-浸渍还原的手段制备生物碳基纳米钯铜双金属催化剂(Nano-PdCu-BC),并以其为粒子电极,协同传统的二维电化学反应器,搭建三维粒子电催化反应体系去除水体中... 针对目前高效处理水体硝酸盐污染的技术瓶颈,以毛竹生物碳为载体基材,通过湿化学-浸渍还原的手段制备生物碳基纳米钯铜双金属催化剂(Nano-PdCu-BC),并以其为粒子电极,协同传统的二维电化学反应器,搭建三维粒子电催化反应体系去除水体中的硝酸盐污染物.探究了催化剂制备的前驱液浓度、初始硝酸盐氮浓度、电流强度、催化剂投加量和初始pH值对电催化还原NO_(3)-N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浸渍还原的方法可以将钯铜双金属成功负载在毛竹生物碳载体上,获得纳米钯铜双金属催化剂.在前驱液为0.60g/LPdCl_(2)和0.15g/LCuCl_(2)的溶液组合,初始硝酸盐氮(NO_(3)-N)浓度为100mg/L、电流强度为220mA、初始pH值为7,催化剂投加量为0.80g/L的条件下,反应180min后硝酸盐氮去除率可达99.68%,N_(2)选择性约为44.25%;Nano-PdCu-BC电催化还原NO_(3)-N的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动力学常数k值为0.034/min;经3次循环使用后,NO_(3)-N去除率仍维持在95%以上,N_(2)选择性保持在40%以上;揭示了纳米钯铜双金属催化剂电催化还原硝酸盐的机理,纳米零价Cu位点吸附NO_(3)-N后被氧化为CuO,提供电子促进NO_(3)-N还原为NO_(2)-N,协同纳米零价Pd,通过为吸附激活原子氢H*间接还原NO_(3)-N,达到将NO_(3)-N还原为NH_4和N_(2)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生物碳 硝酸盐 纳米钯铜催化剂 电催化还原 原子氢自由基
下载PDF
Mn/Cr_(2)O_(3)催化剂的甲苯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7
作者 丁晨宇 张羽 +1 位作者 黄利宏 王宁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52,共8页
为了解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燃烧处理效率低的问题,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Cr_(2)O_(3)纳米粒子,再以浸渍法负载Mn组分,得到系列Mn Cr_(2)O_(3)催化剂,表征了其物理化学性质,评价了其催化甲苯氧化反应的性能。结果表明:相较于Cr_(2)O_... 为了解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燃烧处理效率低的问题,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Cr_(2)O_(3)纳米粒子,再以浸渍法负载Mn组分,得到系列Mn Cr_(2)O_(3)催化剂,表征了其物理化学性质,评价了其催化甲苯氧化反应的性能。结果表明:相较于Cr_(2)O_(3)催化剂,MnO_(x)的负载在诱导铬基载体产生有序介孔结构的同时,增大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有效提高了活性MnO_(x)的分散度,维持了Mn Cr_(2)O_(3)催化剂的结构稳定性,解决了活性组分易聚集失活的问题;当Mn质量分数为20%时,Mn Cr_(2)O_(3)催化剂展现出最高活性,甲苯转化率为50%,90%,100%时温度分别为210,229,240℃;同时,该催化剂在240℃、50 h的稳定性测试中,甲苯转化率能够保持在100%,这说明通过控制Mn组分的掺入量,能够有效调控系列Mn Cr_(2)O_(3)催化剂的孔道结构、金属-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及抗积炭能力,以期进一步优化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 催化氧化 铬基催化剂 纳米氧化铬
下载PDF
基于结构调控的Pt基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刘优林 李董艳 沈岳松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65-772,共8页
贵金属Pt基催化剂作为氧还原反应(ORR)中重要的催化剂之一,因储量有限且价格昂贵,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如何提高Pt的利用率是目前开发高性能氧还原催化剂的关键。特别是,对催化剂进行结构调控(形貌、晶相、晶面、电子结构),可以有效提... 贵金属Pt基催化剂作为氧还原反应(ORR)中重要的催化剂之一,因储量有限且价格昂贵,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如何提高Pt的利用率是目前开发高性能氧还原催化剂的关键。特别是,对催化剂进行结构调控(形貌、晶相、晶面、电子结构),可以有效提升Pt原子利用率及其本征活性,但由于表面效应和小尺寸效应使Pt纳米粒子具有较高的表面能和化学活性,导致它在化学反应中不稳定,影响催化剂的寿命。因此,开发具有高本征活性、高暴露活性晶面且结构稳定的Pt基催化剂依然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针对近年来该领域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讨论通过调控Pt基纳米催化剂的形貌、晶相、晶面和电子结构等结构要素,提高Pt基纳米催化剂氧还原性能的设计理念与制备技术。最后简要总结Pt基纳米催化剂面临的挑战和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调控 Pt基纳米催化剂 氧还原反应 形貌 晶面 晶相 电子结构
下载PDF
铂纳米团簇催化剂的制备及产氢性能研究
9
作者 李鲁冰 张蕾 +2 位作者 卫莉婷 苏进展 郭烈锦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4,32,共7页
电催化产氢技术对于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至关重要。基于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利用铁单原子锚定效应制备负载于多孔碳氮材料的超细铂纳米团簇材料Pt@Fe-N-C,并对材料进行结构表征以及电催化测试。结果表明:Pt@Fe-N-C继承了ZIF-8的正十二... 电催化产氢技术对于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至关重要。基于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利用铁单原子锚定效应制备负载于多孔碳氮材料的超细铂纳米团簇材料Pt@Fe-N-C,并对材料进行结构表征以及电催化测试。结果表明:Pt@Fe-N-C继承了ZIF-8的正十二面体的多孔结构,且其中的铁单原子通过锚定铂纳米团簇实现铂的良好分散。该材料在0.5 mol/L硫酸溶液中展现出优异的HER(电催化析氢反应)活性和稳定性,过电势η_(10)仅为17 mV,且在3000圈循环退化测试后,η_(10)仅增加4 mV。此外,在20 mV(vs.Ag/AgCl)过电势下,Pt@Fe-N-C的质量活性[12.43 mA/(cm^(2)·μg)]是商业铂碳[2.05 mA/(cm^(2)·μg)]的6.1倍。因此,利用单原子锚定效应分散铂是一种降低贵金属使用量的有效策略,并为今后发展低贵金属电催化材料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纳米材料 氢能 可再生能源
下载PDF
载镍铁双金属微纳米纤维的构筑及其氧催化性能
10
作者 徐若杰 王哲 《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21-29,共9页
开发高效的非贵金属氧还原/氧析出(oxygen reduction/evolution reaction,ORR/OER)双功能电催化剂对发展锌空气电池(zinc air batteries,ZABs)至关重要。文章以载有镍(Ni)、铁(Fe)金属的有机框架化合物为母体,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多... 开发高效的非贵金属氧还原/氧析出(oxygen reduction/evolution reaction,ORR/OER)双功能电催化剂对发展锌空气电池(zinc air batteries,ZABs)至关重要。文章以载有镍(Ni)、铁(Fe)金属的有机框架化合物为母体,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多级结构微纳米纤维,后经高温碳化,获得载有Ni、Fe双金属的微纳米碳纤维催化剂。探究了金属类型及负载方式对催化剂的ORR和OER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和Fe之间的协同作用能够有效增强Ni基催化剂的OER催化活性,但Ni的引入会抑制Fe基催化剂的ORR催化活性。通过分步负载法使得Ni和Fe金属原子分离锚定时制备得到的纤维催化剂(Ni@PCF-Fe),具有较好的ORR/OER双功能催化性能:ORR半波电位为0.793 V(vs.RHE),OER在10 mA/cm^(2)电流密度时的电位为1.590 V。以Ni@PCF-Fe与氧化钌(RuO2)为正极催化剂组装的ZABs具有较好的电化学储能性能:开路电压为1.43 V,功率密度为108.48 mW/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功能氧催化剂 过渡金属催化剂 微纳米纤维 氧还原/氧析出 锌空气电池
下载PDF
煤气化渣制备功能微纳材料研究进展
11
作者 丁子涵 马丽 +2 位作者 吴俊杰 石岩 郝南京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71-1684,共14页
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煤炭消费量巨大的现状.煤气化技术作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煤气化渣固废的排放问题也随之日益严重.目前煤气化渣处置方式以堆放和填埋为主,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煤炭消费量巨大的现状.煤气化技术作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煤气化渣固废的排放问题也随之日益严重.目前煤气化渣处置方式以堆放和填埋为主,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为了实现煤化工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煤气化渣高效处置的问题.煤气化渣中含有丰富的铝、硅、残碳资源,为制备高附加值材料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基于煤气化渣的产生过程,详细介绍了其成分与微观形貌,并系统阐述了煤气化渣合成介孔二氧化硅、多孔碳、碳–硅介孔复合材料、沸石以及沸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煤气化渣基功能微纳材料在吸附剂、催化剂、填充材料、超级电容器、微波吸收材料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最后,对煤气化渣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为煤气化渣的综合利用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渣 微纳材料 吸附剂 催化剂 填充材料
下载PDF
CeO_(2)/BiOBr/CNTs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抗生素性能研究
12
作者 李友凤 方程 +3 位作者 陈林羽 唐彩霞 吕国玲 肖菡曦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27,134,共7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CeO_(2)、CeO_(2)/BiOBr、CeO_(2)/CNTs和CeO_(2)/BiOBr/CNTs复合纳米材料催化剂,利用XRD、SEM、BET和UV-Vis等方法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织构特性进行表征。在长弧氙灯照射下模拟太阳可见光降解抗生素,研究复合纳米材...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CeO_(2)、CeO_(2)/BiOBr、CeO_(2)/CNTs和CeO_(2)/BiOBr/CNTs复合纳米材料催化剂,利用XRD、SEM、BET和UV-Vis等方法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织构特性进行表征。在长弧氙灯照射下模拟太阳可见光降解抗生素,研究复合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CeO_(2)与BiOBr、CNTs间的协同作用导致其对土霉素降解效果优于CeO_(2);CeO_(2)/BiOBr/CNTs对抗生素和可见光具有更高的吸收性能,比CeO_(2)/BiOBr和CeO_(2)/CNTs有更高的降解效率。在弱碱性环境下生成活性基团·OH,复合材料催化效果较好。复合材料禁带宽度都在可见光范围内,CeO_(2)的复合提高了材料的光利用效率,增强了材料的吸附性和电子-空穴对的迁移效率,进而提高其光催化活性。回收脱附实验表明,CeO_(2)/BiOBr/CNTs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BiOBr/CNTS 复合纳米材料 光催化降解 抗生素 催化剂机理
下载PDF
CO_2重整CH_4纳米ZrO_2负载Ni催化剂的研究(Ⅰ)——与常规载体上Ni催化剂的比较 被引量:38
13
作者 魏俊梅 徐柏庆 +3 位作者 李晋鲁 程振兴 王亚权 朱起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2-97,共6页
在 Ni负载量相近 (约 5 % )时 ,比较了由超临界干燥得到的纳米 Zr O2 -AS为载体制备的 Ni/Zr O2 -AS与几种常规载体 (γ-Al2 O3,Ti O2 ,Si O2 和 Zr O2 -CP)负载的 Ni催化剂对 CO2 重整 CH4制合成气反应的催化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γ-Al... 在 Ni负载量相近 (约 5 % )时 ,比较了由超临界干燥得到的纳米 Zr O2 -AS为载体制备的 Ni/Zr O2 -AS与几种常规载体 (γ-Al2 O3,Ti O2 ,Si O2 和 Zr O2 -CP)负载的 Ni催化剂对 CO2 重整 CH4制合成气反应的催化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γ-Al2 O3,Ti O2 ,Si O2 和 Zr O2 -CP负载 Ni催化剂表现出明显的失活过程 ,而 Ni/Zr O2 -AS催化剂在反应 2 0 0 h后活性未下降 .“纯 Zr O2 -AS”载体本身不仅能催化生成合成气的反应 ,而且活性稳定 .TPO测定结果表明 ,负载在这种活性 Zr O2 -AS载体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甲烷 合成气 镍催化剂 纳米ZRO2 载体效应 抗积炭能力 二氧化锆 负载型催化剂 催化活性
下载PDF
纳米燃速催化剂对7-氨基-6-硝基-4,5-二氧化呋咱热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维 李杰 +2 位作者 李晓萌 罗运军 谭惠民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48-51,59,共5页
用DSC和TG研究了Al2O3、Fe2O3、TiO2、SnO24种纳米燃速催化剂对7-氨基-6-硝基-4,5-二氧化呋咱(CL-18)热分解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它们均使CL-18的起始反应温度降低、终止反应温度升高;Fe2O3、TiO2、SnO2不仅提高了反应放热量而且使整个... 用DSC和TG研究了Al2O3、Fe2O3、TiO2、SnO24种纳米燃速催化剂对7-氨基-6-硝基-4,5-二氧化呋咱(CL-18)热分解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它们均使CL-18的起始反应温度降低、终止反应温度升高;Fe2O3、TiO2、SnO2不仅提高了反应放热量而且使整个反应变得相对平稳,随催化剂含量的增加最大失重速率温度先升高后降低,但CL-18的固态残留物量随催化剂含量的增加却一直减少;SnO2和Al2O3对CL-18的两个活化能影响较大,使CL-18的第一活化能分别降低了13.18kJ/mol和16.25kJ/mol,第二活化能分别降低了40.49kJ/mol和43.96kJ/mol;然而Fe2O3仅仅对第二活化能有较大影响,降低了40.41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氨基-6-硝基-4 5-二氧化呋咱 苯并氧化呋咱 纳米燃速催化剂 热分解
下载PDF
纳米催化剂对双基系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赵凤起 洪伟良 +6 位作者 陈沛 刘剑洪 罗阳 高红旭 王百成 田德余 李上文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3-16,20,共5页
研究了10种不同纳米催化剂对双基或RDX-CMDB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发现经表面处理的纳米复合物(n-TPCC)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纳米催化剂,它使得双基推进剂在6~10MPa呈现麦撒燃烧特征,8~10MPa的压力指数为-0.867;改进n-TPCC加入方法后,可... 研究了10种不同纳米催化剂对双基或RDX-CMDB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发现经表面处理的纳米复合物(n-TPCC)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纳米催化剂,它使得双基推进剂在6~10MPa呈现麦撒燃烧特征,8~10MPa的压力指数为-0.867;改进n-TPCC加入方法后,可显著提高n-TPCC在低压下的催化效率;在RDX-CMDB推进剂中,n-TPCC与碳黑复合后,其催化效率进一步提高,且使推进剂在12~22MPa出现了一个宽压力范围的平台区,燃速压力指数小于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催化剂 推进剂 燃烧性能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纳米催化技术降低柴油机NO_x排放 被引量:12
16
作者 蔡忆昔 雷利利 +2 位作者 王攀 郑荣耀 闫亚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67-71,共5页
针对目前国内外开展的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NPAC)技术转化NOx排放的热点科学问题,采用柠檬酸络合法制备了一种La0.8K0.2Mn0.5Co0.5O3(LKMCO)纳米催化剂,协同低温等离子体(non-thermalplasma,NTP)发生器建立了NPAC系统。通过发动机... 针对目前国内外开展的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NPAC)技术转化NOx排放的热点科学问题,采用柠檬酸络合法制备了一种La0.8K0.2Mn0.5Co0.5O3(LKMCO)纳米催化剂,协同低温等离子体(non-thermalplasma,NTP)发生器建立了NPAC系统。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了NPAC技术转化柴油机NOx排放的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NTP能量密度和排气温度对转化NOx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NTP不同放电频率工作下,O2浓度与原机相比明显降低,降幅最高为5.17%;随着能量密度的增加,NO2浓度升高,NO浓度降低。在放电频率为14.0kHz条件下,当能量密度大于80J/L时,NO2和NO浓度开始转化;在温度为280~350℃时,LKCMO催化剂发挥活性,NPAC技术作用下NOx转化效率得以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车 尾气排放 试验 低温等离子体 纳米催化剂
下载PDF
固体火箭推进剂用燃烧催化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8
17
作者 汪营磊 赵凤起 仪建华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共8页
从纳米燃烧催化剂、含能催化剂和双金属燃烧催化剂三方面综述燃烧催化剂的研究新进展。总结了各类催化剂的特点和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指出燃烧催化剂的发展方向,如纳米催化剂的团聚抑制和催化机理、含能催化剂能量与感度的统一以及双... 从纳米燃烧催化剂、含能催化剂和双金属燃烧催化剂三方面综述燃烧催化剂的研究新进展。总结了各类催化剂的特点和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指出燃烧催化剂的发展方向,如纳米催化剂的团聚抑制和催化机理、含能催化剂能量与感度的统一以及双金属催化剂的结构表征和含能化等。附参考文献55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纳米催化剂 含能催化剂 双金属催化剂 固体推进剂
下载PDF
树枝状聚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海峰 王玉荣 任艳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16-122,共7页
树枝状聚合物为纳米级单分散性大分子,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使之在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本文着重介绍了树枝状聚合物在超分子化学、生物医药、光化学、电化学和催化剂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 树枝状聚合物 应用研究进展 物理化学性质 超分子化学 单分散性 分子结构 生物医药 大分子 纳米级 光化学 催化剂 电化学
下载PDF
低温燃料电池担载型贵金属催化剂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文震 孙公权 +1 位作者 严玉山 辛勤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61-772,共12页
本文对近年来低温燃料电池用担载型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作了回顾;综述了不同的贵金属及其合金(如Pt,PtRu等)制备方法以及新型碳纳米材料作为催化剂载体的研究进展;对该领域今后的发展作了展望。
关键词 燃料电池 催化剂 纳米颗粒 担载型 碳纳米管 载体
下载PDF
纳米负载型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催化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沈伯雄 杨婷婷 +2 位作者 刘亭 王静 赵宁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5期27-32,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浸渍法制备了以陶瓷颗粒为骨架的纳米级V2O5-WO3/TiO2(C)催化剂,并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和扫描电子透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表征了催化剂的晶型和形貌。研究了TiO2凝胶热处理温度和WO...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浸渍法制备了以陶瓷颗粒为骨架的纳米级V2O5-WO3/TiO2(C)催化剂,并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和扫描电子透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表征了催化剂的晶型和形貌。研究了TiO2凝胶热处理温度和WO3负载量等重要参数对催化剂在以NH3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catalytic reduc-tion,SCR)系统中的反应温度窗口、抗硫性的影响。最后考察了催化剂在不同NH3/NO比、O2含量、空速等因素下的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在260~420℃的温度范围内,以陶瓷为骨架的负载型纳米V2O5-WO3/TiO2催化剂具有较高的SCR催化活性,且性能稳定;TiO2以锐钛形式存在的催化剂表现出高的抗硫性能,而TiO2以锐钛和金红石混晶形式存在时,抗硫性能比较差,但硫的中毒是可逆的,可再生;WO3负载量的增加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催化还原 纳米催化剂 脱硝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