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7年7月6-9日九江市柴桑区晴空连续大风成因分析
1
作者 何灵芬 徐韬 《江西科学》 2019年第6期930-934,共5页
对2017年7月6-9日柴桑区地面大风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结论有:此次晴空连续偏南大风的原因是6-9日夜间柴桑区高空和近地层出现强辐散,中层辐合,小尺度气压扰动,低空出现西南急流的脉动,动量下传,同时柴桑区的特殊地形,东倚庐山... 对2017年7月6-9日柴桑区地面大风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结论有:此次晴空连续偏南大风的原因是6-9日夜间柴桑区高空和近地层出现强辐散,中层辐合,小尺度气压扰动,低空出现西南急流的脉动,动量下传,同时柴桑区的特殊地形,东倚庐山,西靠岷山,中间为盆地,形成东北-西南向的峡谷,南端德安县宽,北面柴桑区窄,如果吹西南风,柴桑区正处于喇叭口的出口处,有明显狭管效应。而东面庐山的阻挡与热力作用也会增强经过柴桑区的西南风,利于偏南大风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大风 特殊地形 狭管效应 辐合辐散 小尺度扰动
下载PDF
大西南与小西南:抗战大后方战略主导下的西南空间分层 被引量:5
2
作者 张轲风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7-55,共9页
"西南"的空间分层现象(即大西南、小西南之分或广、狭义的西南区域界定)是伴随着国民政府对抗战大后方建设的地域设计而产生的,西南大后方建设一方面要求有"关系地带"或广大的"外卫屏障",另一方面强调重... "西南"的空间分层现象(即大西南、小西南之分或广、狭义的西南区域界定)是伴随着国民政府对抗战大后方建设的地域设计而产生的,西南大后方建设一方面要求有"关系地带"或广大的"外卫屏障",另一方面强调重心建设区域,与"外卫区域"有所区分。这一地域设计思路直接影响了当时的西南界定意见,形成了时人对西南"中心"与"外卫"区域的空间分层认识。受此影响,谢国度、黄汲清于1939年初从国防地理角度明确提出了大、小西南的意见。"西南"空间分层反映出抗战大后方战略主导下的国防地理对区域界定产生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南 小西南 抗战大后方战略 空间分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