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0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DCA管理模式在神经外科盲插鼻空肠管的应用效果
1
作者 许亚婷 朱瑞英 +1 位作者 孙敏 王晓芬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4期185-188,共4页
目的探析PDCA管理模式在盲插鼻空肠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神经外科行盲插空肠管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置管时间完成分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n=33,给予常规盲插鼻空肠管法)、观察组(n=34,运用PDCA管理模式护理干预盲插鼻空肠管... 目的探析PDCA管理模式在盲插鼻空肠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神经外科行盲插空肠管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置管时间完成分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n=33,给予常规盲插鼻空肠管法)、观察组(n=34,运用PDCA管理模式护理干预盲插鼻空肠管)。对比两组患者盲插鼻空肠管成功率、护理人员满意程度、护理质量评价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盲插鼻空肠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高于对照组(P<0.05)。对两种模式下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观察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质量意识、临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PDCA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盲插鼻空肠管成功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体验,对护理工作而言有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管理 盲插鼻空肠管 护理评价 护理质量
下载PDF
1例前臂游离皮瓣修补复发性外鼻基底细胞癌病人的护理
2
作者 王圆 宋维娜 +1 位作者 陈霞 宁晓 《全科护理》 2024年第11期2175-2176,共2页
总结1例前臂游离皮瓣修补复发性外鼻基底细胞癌(BBC)病人的临床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动态评估转移皮瓣;制订口腔护理方案,促进口鼻瘘愈合;调整鼻腔支撑管,保持鼻腔通畅;加强围术期心理疏导;实施基于全病程个案管理的延续护理,建立长... 总结1例前臂游离皮瓣修补复发性外鼻基底细胞癌(BBC)病人的临床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动态评估转移皮瓣;制订口腔护理方案,促进口鼻瘘愈合;调整鼻腔支撑管,保持鼻腔通畅;加强围术期心理疏导;实施基于全病程个案管理的延续护理,建立长期随访方案。经过14 d的多学科护理,病人皮瓣愈合良好,顺利出院。术后随访半年,病人鼻腔通畅,外形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细胞癌 前臂游离皮瓣 复发 口鼻瘘 鼻腔支撑管 心理护理 延续护理
下载PDF
机械摇晃法在呼吸重症鼻肠管患者鼻饲给药中的应用
3
作者 文彬 唐丽安 +3 位作者 姜晓燕 刘霞琴 石方妮 周虹君 《蛇志》 2024年第2期151-153,166,共4页
目的探讨传统鼻饲法与机械摇晃法在呼吸重症鼻肠管患者鼻饲给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呼吸重症监护室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80例留置鼻肠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鼻饲法,实验组采用... 目的探讨传统鼻饲法与机械摇晃法在呼吸重症鼻肠管患者鼻饲给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呼吸重症监护室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80例留置鼻肠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鼻饲法,实验组采用机械摇晃法,比较两组患者首次鼻饲给药后灌注器内残留药物量、鼻肠管堵管例数、溶解药物的温开水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首次鼻饲给药后灌注器内残留药物量、鼻肠管堵管例数均低于对照组,溶解药物的温开水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机械摇晃法与传统鼻饲法相比,更适用于呼吸重症鼻肠管患者鼻饲给药,可减少混悬药液残留量及溶解药物温开水用量,减少了患者的摄水量,有利于避免鼻肠管堵管和降低鼻肠管非计划性拔管及管道重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摇晃法 呼吸重症 鼻肠管 鼻饲给药
下载PDF
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联合阿奇霉素及咽鼓管吹张治疗儿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廖清花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联合阿奇霉素及咽鼓管吹张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ASOM)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7月新余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4例ASOM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 目的:探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联合阿奇霉素及咽鼓管吹张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ASOM)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7月新余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4例ASOM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联合咽鼓管吹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炎症因子、症状缓解时间、复发率及家属疗效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及降钙素原(P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耳痛、听力、耳内堵塞、耳鸣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家属疗效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联合阿奇霉素及咽鼓管吹张应用于儿童ASOM治疗中,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炎症因子,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率,提高家属疗效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 阿奇霉素 咽鼓管吹张 儿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
下载PDF
儿童鼻胃管末端位置判断的循证实践
5
作者 方继红 朱晶 +3 位作者 王利敏 张美英 武凤芹 朱秀秀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36-1140,共5页
目的:将儿童鼻胃管末端位置判断的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评价其应用效果,为规范儿科护士鼻胃管末端位置判断方法,提升导管专科护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遵循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的证据转化模式,总结儿童鼻胃管末端位置判断的相关证据,制... 目的:将儿童鼻胃管末端位置判断的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评价其应用效果,为规范儿科护士鼻胃管末端位置判断方法,提升导管专科护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遵循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的证据转化模式,总结儿童鼻胃管末端位置判断的相关证据,制定相应的临床审查指标、分析实施过程中的障碍因素与促进因素,构建并实施证据应用策略,比较证据应用前后鼻胃管末端位置判断准确率、鼻胃管脱管发生率,以及护士对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和鼻胃管相关操作及位置判断知识的知晓率。结果:共制定了5条审查指标,循证实践后护士对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和鼻胃管末端位置判断及相关操作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鼻胃管末端位置判断准确率从54.5%提高至97.1%,鼻胃管脱管发生率从24.2%降低至2.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鼻胃管末端位置判断循证实践的实施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参考,提高了护理人员循证知识水平和证据应用依从性,有效提高了患儿鼻胃管末端位置判断精准率,降低了患儿鼻胃管脱管发生率,促进了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鼻胃管 鼻饲 位置 循证实践
下载PDF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与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临床对比研究
6
作者 张芳 邹莹 +2 位作者 王亚乐 彭树文 刘洁梅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1期71-74,共4页
目的 对比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与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鼻泪管阻塞(NLDO)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鼻泪管阻塞患者,按就诊天数的单双号分为A组(单号日期, 25例)、B组(双号日期,25例)。A组实施鼻内镜下泪道逆行置管术, B组实施鼻内镜下泪囊... 目的 对比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与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鼻泪管阻塞(NLDO)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鼻泪管阻塞患者,按就诊天数的单双号分为A组(单号日期, 25例)、B组(双号日期,25例)。A组实施鼻内镜下泪道逆行置管术, B组实施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29.25±3.18)min、在院时间(0.85±0.23)d明显短于B组的(51.74±3.26)min、(4.47±1.26)d,出血量(5.03±1.06)ml少于B组的(46.45±11.12)ml(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B组(24.00%),但术后1年复发率(28.00%)高于B组(4.00%)(P<0.05)。结论 鼻内镜下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鼻泪管阻塞较泪囊鼻腔造口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较容易、出血量少等优势,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较泪道逆行置管术则更有利于预防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泪管阻塞 鼻内镜 泪囊鼻腔造口术 泪道逆行置管术 临床疗效 对比
下载PDF
一种鼻导管用固定器的设计与应用
7
作者 杨方方 孙秀梅 高日语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4年第6期128-130,共3页
鼻导管的减压和固定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能有效避免管路移位、脱落。本研究介绍了一种鼻导管用固定器的设计和使用方法,其具备减压、牢固和舒适的特性,能有效避免鼻腔因长时间佩戴导管所致的皮肤压力性损伤问题,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关键词 鼻导管 胃管 鼻肠管 压力性损伤 固定
下载PDF
留置泪道引流管对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疗效的影响
8
作者 杜文杰 李畅昌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3期68-70,共3页
目的探究泪道引流管对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效果的影响。方法70例(70眼)慢性泪囊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5例(35眼)。两组均接受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对照组未留置泪道引流管,观察组留置泪道引流管。观... 目的探究泪道引流管对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效果的影响。方法70例(70眼)慢性泪囊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5例(35眼)。两组均接受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对照组未留置泪道引流管,观察组留置泪道引流管。观察对比两组疗效、伤口吻合愈合情况、肉芽组织增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伤口吻合口逐渐上皮化占71.43%(25/35),观察组伤口吻合口逐渐上皮化占91.43%(32/3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肉芽组织增生率为22.86%(8/35),观察组肉芽组织增生率为5.71%(2/3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留置泪道引流管应用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中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吻合口逐渐上皮化及降低肉芽组织生长,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置泪道引流管 鼻内镜 泪囊鼻腔吻合术
下载PDF
三种吸氧方法治疗重型病毒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9
作者 袁明亮 明文娟 叶忠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鼻氧管、氧气面罩和氧袋面罩三种吸氧方法治疗重型病毒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13例重型病毒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2例接受鼻氧管吸氧氧疗(鼻氧管组),40例接受氧气面罩吸氧氧疗(氧气面罩组),41例接受氧袋面罩吸氧氧疗... 目的探讨鼻氧管、氧气面罩和氧袋面罩三种吸氧方法治疗重型病毒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13例重型病毒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2例接受鼻氧管吸氧氧疗(鼻氧管组),40例接受氧气面罩吸氧氧疗(氧气面罩组),41例接受氧袋面罩吸氧氧疗(氧袋面罩组)。对比三组患者吸氧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监测结果[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OI)、血氧饱和度(SpO_(2))],OI<300 mm Hg(1 mm Hg=0.133 kPa)持续时间、治疗有效率及气管插管率。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的pH值、PaO_(2)、PaCO_(2)、OI、SpO_(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氧袋面罩组治疗48 h后的pH值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袋面罩组治疗24、48 h后的PaO_(2)高于本组治疗前,且高于氧气面罩组及鼻氧管组同时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袋面罩组治疗24、48 h后的OI高于氧气面罩组及鼻氧管组同时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24、48 h后的SpO_(2)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袋面罩组患者的OI<300 mm Hg持续时间为(8.32±3.82)d、治疗有效率为70.7%、气管插管率为19.5%;氧气面罩组患者的OI<300 mm Hg持续时间为(9.34±4.36)d、治疗有效率为67.5%、气管插管率为22.5%;鼻氧管组患者的OI<300 mm Hg持续时间为(12.35±4.64)d、治疗有效率为56.3%、气管插管率为31.3%。氧袋面罩组及氧气面罩组患者的OI<300 mm Hg持续时间均短于鼻氧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袋面罩组及氧气面罩组患者的OI<300 mm Hg持续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气管插管率两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气面罩、氧袋面罩吸氧氧疗应用于重型病毒性肺炎患者较鼻氧管吸氧氧疗可更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病毒性肺炎 鼻氧管 氧气面罩 氧袋面罩 吸氧氧疗 血气分析 临床转归
下载PDF
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的应用
10
作者 张婷 薛飞 +6 位作者 季俊峰 程友 刘厚军 吴明海 焦红叶 许莉 周文光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8-22,共5页
目的探讨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的应用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2年3月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采用鼻内镜下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治疗鼻泪管阻塞患者26例(31眼)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的应用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2年3月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采用鼻内镜下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治疗鼻泪管阻塞患者26例(31眼)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法,观察临床疗效。结果26例(31眼)患者术后随访6~48个月,痊愈率为61.3%(19/31),显效率12.9%(4/31),有效率9.7%(3/31),无效率16.1%(5/31),总有效率83.9%(26/31)。结论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采用鼻内镜下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创伤小,疗效确切。术后应定期随访处理,以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 鼻腔泪囊造口术 泪道阻塞 黏膜瓣 T管
下载PDF
经鼻胃管肠内喂养对食管癌患者放化疗期间营养状况及身体状态的影响
11
作者 程艳莉 王苗苗 +2 位作者 钟慧娟 陈莺歌 袁高峰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4年第4期553-558,共6页
目的探讨经鼻留置胃管管饲(NGT)对食管癌患者放化疗期间营养状况及身体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宿迁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行同步放化疗的食管癌患者,按照营养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分别接受... 目的探讨经鼻留置胃管管饲(NGT)对食管癌患者放化疗期间营养状况及身体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宿迁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行同步放化疗的食管癌患者,按照营养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分别接受NGT肠内喂养组(n=50)和口服营养补充(ONS)组(n=50)。比较两组患者干预8周前后的营养状态[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G-SGA)、体质指数(BMI)及相关血清营养指标]、身体状态[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及放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NRS 2002、PG-SGA和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NGT组NRS 2002及PG-SGA评分明显低于ONS组,而KPS评分明显高于ONS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血清营养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NGT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铁及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ONS组(P<0.05)。两组患者放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放化疗的食管癌患者而言,早期NGT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身体状态,临床应用价值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胃管肠内喂养 食管癌 营养状况 身体状态 营养风险筛查2002 患者主观整体评估 体质指数 放化疗
下载PDF
改良鼻胃管固定法在预防鼻黏膜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效果
12
作者 王小春 樊利妮 +1 位作者 张洁 常利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 观察改良鼻胃管固定法对鼻黏膜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8月陕西省肿瘤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18例需要留置鼻胃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8例)和干预组(60例)。两组的鼻胃管材料、型号相... 目的 观察改良鼻胃管固定法对鼻黏膜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8月陕西省肿瘤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18例需要留置鼻胃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8例)和干预组(60例)。两组的鼻胃管材料、型号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胶带固定法,干预组采用改良鼻胃管固定法。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组的鼻黏膜压力性损伤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鼻部疼痛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导管移位、脱管、自行拔管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护理舒适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鼻胃管固定法可有效预防鼻黏膜压力性损伤,减轻鼻部疼痛,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及舒适度,降低导管移位、脱管和自行拔管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胃管固定 改良固定法 鼻黏膜压力性损伤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注射器和胃管接管的连接结构的设计及应用
13
作者 杨非利 刘娇 +1 位作者 于冉冉 孟璇璇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4年第9期109-111,共3页
鼻饲营养是临床常见的营养支持方法之一,能够为患者提供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或要素饮食,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还可避免肠道长期旷置造成的继发伤害。本研究介绍一款注射器和胃管接管连接结构的设计和使用方法,其结构新颖,呈... 鼻饲营养是临床常见的营养支持方法之一,能够为患者提供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或要素饮食,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还可避免肠道长期旷置造成的继发伤害。本研究介绍一款注射器和胃管接管连接结构的设计和使用方法,其结构新颖,呈分体式,方便组合使用,可再循环,不仅提升了可操作空间,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使用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饲 营养支持 连接结构 注射器 胃管接管 临床护理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decompression tubes with metallic sten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ight-sided malignant colonic obstruction 被引量:7
14
作者 Yoshiyuki Suzuki Konosuke Moritani +2 位作者 Yuki Seo Takayuki Takahash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9年第16期1975-1985,共11页
BACKGROUND Emergency surgical resection is a standard treatment for right-sided malignant colonic obstruction; however, the procedure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rates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lthough a bridge to surg... BACKGROUND Emergency surgical resection is a standard treatment for right-sided malignant colonic obstruction; however, the procedure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rates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lthough a bridge to surgery can be created to obviate the need for emergency surgery, its effects on long-term outcomes and the most practical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right-sided malignant colonic obstruction remain unclear.AIM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management approach for right-sided malignant colonic obstruction.METHODS Forty patients with right-sided malignant colonic obstruction who underwent curative resection from January 2007 to April 2017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We compared the perioperative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patients who received bridges to surgery established using decompression tubes and those created using self-expandable metallic stents(SEMS).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the overall survival duration(OS) and the secondary endpoints were the diseasefree survival(DFS) duration and the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morbidity rates.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an intention-to-treat basis.RESULTS There were 21 patients in the decompression tube group and 19 in the SEMS group.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ioperative morbidity rates of the two groups. The OS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decompression tube group than in the SEMS group(5-year OS rate; decompression tube 79.5%,SEMS 32%, P = 0.043).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bridge to surgery using a decompression tube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OS(hazard ratio, 17.41; P = 0.004). The 3-year DFS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decompression tube group than in the SEMS group(68.9% vs 45.9%; log-rank test,P = 0.032). A propensity score–adjusted analysi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ognosis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decompression tube group than in the SEMS group.CONCLUSION The bridge to surgery using trans-nasal and trans-anal decompression tubes for right-sided malignant colonic obstruction is safe and may improve long-term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ght-sided colon cancer Large BOWEL OBSTRUCTION Self-expandable metallic stent Trans-anal tube Trans-nasal tube
下载PDF
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血氧状态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15
作者 郭小霞 谢秀春 +2 位作者 吴夏颖 王苗 李静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9期83-87,共5页
目的分析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血氧状态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择取2017年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60例NRDS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2017... 目的分析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血氧状态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择取2017年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60例NRDS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2017年2月至2019年8月)和观察组(2019年9月至2022年3月),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联合NCPA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经胃管微创注入PS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吸入氧浓度(Fi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及FiO_(2)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及白细胞计数(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RP、IL-18水平及WB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呼吸系统阻力(Rrs)、肺动态顺应性(Cr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Rrs低于对照组,Crs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胃管微创注入PS联合NCPAP可减轻NRDS患儿的炎症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肺功能及血氧状态恢复,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管微创注入 肺表面活性物质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氧状态 炎症反应
下载PDF
危重症患者内镜引导下可视化鼻肠管置管方法及效果
16
作者 刘晓玲 刘恩红 +5 位作者 王雪纯 孙亮 曾雅妮 白怡 贾珊珊 郑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3-76,共4页
目的探索内镜引导下可视化鼻肠管置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危重症患者按鼻肠管置管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床旁盲插置入鼻肠管,观察组采用内镜引导下可视化置入鼻肠管。结果观察组首次置管成功率显... 目的探索内镜引导下可视化鼻肠管置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危重症患者按鼻肠管置管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床旁盲插置入鼻肠管,观察组采用内镜引导下可视化置入鼻肠管。结果观察组首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置管耗时显著短于对照组,置管过程中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波动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大便潜血、鼻腔黏膜出血及渗血、误入气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内镜引导下可视化鼻肠管置管可提高患者首次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少置管过程中患者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变化,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患者 肠内营养 鼻肠管 内镜 可视化置管 内镜图谱 大便潜血 鼻腔黏膜出血
下载PDF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文华 刘欣旭 李越胜 《当代医学》 2023年第17期27-30,共4页
目的探究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传统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组行鼻内镜下咽鼓... 目的探究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传统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组行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咽鼓管功能、听力损失、生命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咽鼓管功能障碍、捏鼻鼓气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咽鼓管功能障碍、捏鼻鼓气法评分均低于术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听力损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听力损失均小于术前,且治疗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躯体、社会、精神、心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躯体、社会、精神、心理评分均高于术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咽鼓管功能,减少听力损失,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 咽鼓管功能 听力损失 生命质量
下载PDF
经一次性使用鼻胃肠管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干预效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诗扬 王太阳 +1 位作者 秦金梅 崔晓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5期2774-2777,共4页
目的观察经一次性使用鼻胃肠管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河南省胸科医院接收的200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经一次性使用鼻胃肠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分为对照组(100例,行经... 目的观察经一次性使用鼻胃肠管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河南省胸科医院接收的200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经一次性使用鼻胃肠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分为对照组(100例,行经口进食辅以肠外营养干预)与试验组(100例,经一次性使用鼻胃肠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结果治疗后试验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期间腹泻、腹胀、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26.00%)(P<0.05)。结论经一次性使用鼻胃肠管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应用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优于行经口进食辅以肠外营养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衰竭 经一次性使用鼻胃肠管早期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下载PDF
不同鼻饲置管方式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临床研究
19
作者 颜惠萍 陈小玲 张美莉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3期45-48,共4页
目的 探讨早产儿采取不同鼻饲置管方式喂养对其成长、营养状态、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出生的早产儿9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鼻饲置管的不同方式分作A、B、C3组,A组早产儿采取间歇鼻饲注入喂养方式;B组早... 目的 探讨早产儿采取不同鼻饲置管方式喂养对其成长、营养状态、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出生的早产儿9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鼻饲置管的不同方式分作A、B、C3组,A组早产儿采取间歇鼻饲注入喂养方式;B组早产儿采取持续鼻饲输注喂养方式,C组早产儿采取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方式,分别记录3组早产儿成长情况,同时检测3组早产儿喂养前后营养状态及肠道菌群变化,观察3组早产儿喂养耐受情况。结果 3组早产儿住院时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早产儿体质量正常时间、完全肠道内喂养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与B组早产儿(P<0.05)。3组早产儿喂养前经检测,营养状态、肠道菌群测定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喂养4周后,C组早产儿营养指标测定结果均高于A、B两组早产儿,同时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菌测定结果高于A、B两组早产儿(P<0.05)。C组早产儿出现喂养不耐受总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早产儿(P<0.05)。结论 早产儿接受鼻饲置管喂养时,可首选间歇持续注入喂养方式,相比单纯间歇或单纯持续喂养早产儿耐受性更加,促进营养吸收及早产儿成长,值得运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鼻饲置管方式 早产儿 营养状态 肠道菌群
下载PDF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中应用脑室引流管的疗效分析
20
作者 胡志邦 包勇正 +7 位作者 姜磊 王春晖 马晓娟 徐萍 印秀文 杨诗雨 马敬 邹文兰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3年第6期718-722,共5页
目的评估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中应用脑室引流管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的慢性泪囊炎患者60例(66眼),其中男性8例(9眼),女性52例(57眼);年龄20~79岁,平... 目的评估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中应用脑室引流管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的慢性泪囊炎患者60例(66眼),其中男性8例(9眼),女性52例(57眼);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57.33岁;病程3个月~40年,平均病程5.33年;侧别,左侧28例,右侧26例,双侧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34眼)和对照组30例(32眼)。治疗组泪囊鼻腔内依据泪囊大小留置10#或12#脑室引流管,对照组泪囊鼻腔内不放置脑室引流管。术后随访半年,评估各组手术相关指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局部疼痛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8.43±16.51)min vs(51.40±13.46)min、(44.00±18.50)mL vs(44.67±14.85)mL、29.41%vs 25.00%。P>0.05]。治疗组治愈28眼,好转5眼,复发1眼,有效率97.05%;对照组治愈19眼,好转6眼,复发7眼,有效率78.12%;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室引流管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引流管 慢性泪囊炎 泪囊鼻腔造口术 鼻内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