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uccess of Natural Products in Drug Discovery 被引量:4
1
作者 Mouhssen Lahlou 《Pharmacology & Pharmacy》 2013年第3期17-31,共15页
Drug discovery leading to robust and viable lead candidates’ remains a challenging scientific task, which is the transition from a screening hit to a drug candidate, requires expertise and experience. Natural product... Drug discovery leading to robust and viable lead candidates’ remains a challenging scientific task, which is the transition from a screening hit to a drug candidate, requires expertise and experience. Natural products and their derivatives have been recognized for many years as a source of therapeutic agents and of structural diversity. However, in addition to their chemical structure diversity and their biodiversit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has revolutionized the screening of natural products in discovering new drugs. Applying these technologies compensates for the inherent limitations of natural products and offer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re-establish natural products as a major source for drug discovery. The present article attempts to describe the utilization of compounds derived from natural resources as drug candidates, with a focus on the success of these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of finding and discovering new and effective drug compounds, an approach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natural product drug dis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diversity DRUG DISCOVERY EFFICACY natural Products New Technologies Structural and Chemical diversity SUCCESS STEPS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Utilisation on the Floristic Composition of Meadow Communities 被引量:1
2
作者 Anna Kryszak Jan Kryszak Agnieszka Strychalska Agnieszka Klarzynska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2年第9期1061-1067,共7页
This study presents research results which comprise the following selected communities: Phalaridetum arundinaceae, Alopecuretum pratensis, community with Deschampsia caespitosa, Holcetum lanati, Lolio-Cynosuretum, co... This study presents research results which comprise the following selected communities: Phalaridetum arundinaceae, Alopecuretum pratensis, community with Deschampsia caespitosa, Holcetum lanati, Lolio-Cynosuretum, community Poa pratensis-Festuca rubra. The investigated phytocenoses developed in conditions of lack of utilisation, occasional cutting, occasional alternating meadow-pasture utilisation, pastures with uncut left-overs, 2 cuts and light grazing of the sward by cattle and 2-3 cuts. For the above-mentioned communities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were assessed: total species number and mean number of species in a phytosociological rel6ves besides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H'), proportion of synanthropic species, natural valorisation number according to Ogwit and fodder value score (FVS). Regular sward utilisa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exerts a positive impact not only on the natural values as evidenced by the total and mean number of species in a phytosociological survey and higher biodiversity index (H') but it also impacts the sward fodder value scores of meadows and pastures. The strongest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floristic composition of meadow communities and their stability is exerted by sporadic, incorrect utilization as it favours taking over of green areas by grass expansive species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ies of low natural and use values (community with Deschampsia caespitosa, Ass. Holcetum lanati and community with Agropyron repens). The strongest impact on the maintenance of meadow and pasture biological stability in the examined region is exerted by their regular, moderate cutting or graz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adow communities HABITAT UTILISATION floristic diversity natural valorisation
下载PDF
辽宁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
3
作者 荆烁 林阳 +3 位作者 刘利恒 王世忠 步兆东 胡志宝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5-109,133,共6页
以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草灌、灌木、灌乔、乔木4个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为对象,研究该区域物种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沿进展演替方向,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动趋势,在灌乔阶段降至最低... 以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草灌、灌木、灌乔、乔木4个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为对象,研究该区域物种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沿进展演替方向,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动趋势,在灌乔阶段降至最低。不同演替阶段各层次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为草本层最高。沿进展演替方向,草灌阶段土壤密度最大;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质量分数呈上升趋势;全磷及有效磷质量分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因子均在草灌阶段最低。灌木、灌乔、乔木阶段,土壤粉粒及黏粒占比呈上升趋势。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密度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孔隙度则呈减小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灌木层仅丰富度指数与速效钾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草本层均匀度指数与有机质、全钾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密度显著负相关;丰富度指数与黏粒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森林培育时,应构建完整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层片,调控不同演替阶段的物种数量和养分含量,以提高群落稳定性,保护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努鲁儿虎山 自然保护区 演替 物种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
4
作者 龚仁琥 程玉芬 +1 位作者 王业清 宗宇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157-164,共8页
以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域监测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其种类组成多样性、区系成分、空间分布等特性及资源保护现状。结果表明,研究区已知有兰科植物36属100种,生活型齐全,珍稀濒危级别高;兰科植物区系成... 以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域监测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其种类组成多样性、区系成分、空间分布等特性及资源保护现状。结果表明,研究区已知有兰科植物36属100种,生活型齐全,珍稀濒危级别高;兰科植物区系成分复杂,特有性明显,分布不均匀,小生境影响偏大,保护地位重要。应从优化三区区划、提升保护能力、加强兰科植物认知普及、与时俱进创新保护方法等方面持续性做好兰科植物的保护工作,以期为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兰科植物未来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兰科植物 多样性 区系成分 分布特征 资源保护
下载PDF
深圳南山区天然森林群落多样性及演替现状 被引量:65
5
作者 汪殿蓓 暨淑仪 +2 位作者 陈飞鹏 邢福武 彭少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415-1422,共8页
对南山区 5个主要天然森林群落 (铁榄群落、鼠刺 +降真香群落、鸭脚木群落、假苹婆群落、水翁 +假苹婆群落 )的组成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 ,并与相邻的香港地区地带性森林群落 (黄桐群落 )作比较。结果表明 ,依照亚热带及南亚热带森... 对南山区 5个主要天然森林群落 (铁榄群落、鼠刺 +降真香群落、鸭脚木群落、假苹婆群落、水翁 +假苹婆群落 )的组成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 ,并与相邻的香港地区地带性森林群落 (黄桐群落 )作比较。结果表明 ,依照亚热带及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规律 ,南山区天然林处于不同的演替发育阶段 :铁榄群落处于演替第 3阶段 ;鼠刺 +降真香群落处于第 4阶段 ;其它 3个群落处于第 5阶段 ,均未达到稳定的顶极群落阶段。随着铁榄群落、鼠刺 +降真香群落、鸭脚木群落、假苹婆群落、水翁 +假苹婆群落这个演替序列 ,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是 :先逐渐上升 ,到达一个峰值 ,再缓慢下降。 Shannon- Wiener指数和 Pielous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规律与物种丰富度相同 ,Simpson指数变化曲线与这些指数相反 ,但这些指数反映的结果是一致的。综合多个指数分析 ,鸭脚木群落物种多样性最大 ,即当群落中阳生性树种与中生性树种优势度相差不大时 ,群落具有最大的物种多样性。多样性比较结果显示 ,南山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大大低于香港黄桐群落 ,5个群落的 Shannon- Wiener指数在 2 .0 4~ 2 .95 3之间 ,明显低于黄桐群落 ,其 Shannon- Wiener指数为 4.74;Simpson指数 0 .1~ 0 .2 68,黄桐群落为 0 .0 5 ;Pielous均匀度指数 64.2 %~ 7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森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群落组成结构 群落演替 深圳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方琳 王理德 +5 位作者 韩富贵 何芳兰 张莹花 郭春秀 柴成武 魏林源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59-1464,共6页
采用重要值、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对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不同年限退耕地自然恢复的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退耕地在50a自然恢复过程中... 采用重要值、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对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不同年限退耕地自然恢复的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退耕地在50a自然恢复过程中共出现植物34种,14科,其中灌木6种,草本28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的17.65%和82.35%;藜科(8种)、禾本科(6种)、蒺藜科(4种)植物占总物种数的52.94%。(2)研究区退耕后50a植物群落演替经历为:田旋花→藜→苦苣菜→骆驼蒿→骆驼蓬→盐生草→黑果枸杞→红砂→盐爪爪的演替过程。(3)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随退耕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出波动式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均匀度指数则呈现出在退耕初期(1~5a)先下降然后呈波动式上升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群落物种组成逐渐减少,植物群落演替向前发展的大致经历分为4个阶段:退耕1~5a为一年生草本和宿根植物迅速恢复阶段,退耕5~15a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向多年生草本演替阶段,退耕15~30a为多年生草本向多年生灌木演替阶段,退耕30~50a为多年生灌木植物稳定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下游 退耕地 物种多样性 自然演替
下载PDF
黔中喀斯特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研究--以贵州省普定县为例 被引量:17
7
作者 司彬 姚小华 +2 位作者 任华东 李生 何丙辉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69-674,共6页
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将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演替过程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 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将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演替过程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从草丛阶段开始增加,草本层到藤刺灌丛阶段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则增长到次生乔林阶段达到峰值。草丛阶段和草灌阶段物种多样性为草本层>灌木层;藤刺灌丛阶段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最低,草本层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大小对比因测度方法不同而有差异;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物种多样性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在人为干扰较小的情况下,植物群落由草本植物占优势逐渐向灌木和乔木树种占优势转移,并最终形成喀斯特森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植被 自然演替 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黔中
下载PDF
滇东喀斯特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司彬 姚小华 +2 位作者 任华东 李生 何丙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2-139,共8页
将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林阶段、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麻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高山栎林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选取典型样地,分析了各演替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应用物种丰... 将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林阶段、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麻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高山栎林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选取典型样地,分析了各演替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滇东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草本层和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表现为波浪式前进趋势;乔木层的多样性先上升到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达到最大,然后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群落总体的多样性也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除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灌木层的多样性大于草本层外,其余各阶段均为草本层多样性大于灌木层并大于乔木层,乔木层多样性最低.云南松作为乔、灌层的先锋种,作用突出;壳斗科植物则为乔木层的建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植被 自然演替 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滇东
下载PDF
桂西喀斯特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16
9
作者 司彬 姚小华 +2 位作者 任华东 李生 何丙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3-118,共6页
桂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可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选取典型样地,分析了各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 桂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可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选取典型样地,分析了各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植被演替过程中,除草本层外,各生活型物种丰富度从草丛阶段开始增加,到次生乔林阶段达到峰值.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略有波动,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都逐渐下降,到顶级群落阶段达到最低;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各测度指数均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各测度指数达到峰值的阶段不同.草丛阶段物种多样性为草本层大于灌木层;进入草灌阶段以后,灌木层多样性上升并逐渐超过草本层;当乔木出现后,乔木层多样性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植被 自然演替 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桂西
下载PDF
江西九连山不同恢复模式林分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斌 张参参 +5 位作者 汪金松 李张敏 欧阳园丽 陈维 陈伏生 卜文圣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52,共11页
[目的]分析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两种恢复模式下林分结构、物种组成与原始林的差异,了解不同恢复模式下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为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选择九连山境内由人工种植杉木自然恢复36年形成... [目的]分析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两种恢复模式下林分结构、物种组成与原始林的差异,了解不同恢复模式下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为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选择九连山境内由人工种植杉木自然恢复36年形成的针阔混交林、皆伐后自然恢复32年的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和未受人为干扰的原始森林(以下分别简称为杉木林、次生林、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分析3种林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幼树1 cm≤DBH<5 cm、小树5 cm≤DBH<10 cm和成年树DBH≥10 cm)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优势度、群落结构和功能群变化等,探究不同恢复模式下亚热带森林物种多样性恢复的特征变化。[结果]杉木林共有木本植物4983株,隶属于29科75种;次生林共有2879株,隶属于26科73种;原始林共有4770株,隶属于38科126种。原始林与杉木林幼树的胸高断面积为次生林的2倍;小树阶段3种林分无显著差异;次生林和杉木林成年树的胸高断面积分别为原始林的37%和70%。杉木林与次生林在种-面积、种-多度及种-物种等级上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幼树阶段,次生林物种数随着抽取个体数增加积累速度高于杉木林;成年树阶段,杉木林物种个数的积累速度要快于次生林。杉木林和次生林总体的物种丰富度比较接近,约为原始林的55%,但次生林幼树及成年树的物种丰富度少于杉木林。总体上次生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地高于杉木林,各生长阶段并无显著差异。次生林在幼树、小树阶段的DBH和树高均显著大于杉木林,成年树阶段的DBH则显著小于杉木林。次生林各生长阶段的先锋种重要值均为最大,杉木林成年树的耐荫种重要值最小。[结论]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物种个数都能朝着当地顶级群落演替。相对于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人工恢复的杉木林在短期恢复中有利于物种个体数及生物量的积累,能更快的形成复杂垂直结构的森林群落;但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更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群落演替 人工恢复 自然恢复 亚热带森林
下载PDF
黑石顶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8
11
作者 阳小成 陈章和 周先叶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0-224,共5页
采用时空替代结合样地跟踪的方法,对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船底窝的皆伐火烧迹地上永久样地的植被恢复过程(0~50年)中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随植被恢复演替的进展,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总体逐渐升高,优势度趋于... 采用时空替代结合样地跟踪的方法,对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船底窝的皆伐火烧迹地上永久样地的植被恢复过程(0~50年)中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随植被恢复演替的进展,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总体逐渐升高,优势度趋于下降,而群落的均匀度基本上保持比较高而稳定的状态。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该样地植被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发现多数环境因子对研究地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太明显,只有群落的透光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相对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石顶 植被恢复 次生演替 物种多样性 关联度分析
下载PDF
香港三种人工林下植物多样性的调查 被引量:36
12
作者 庄雪影 邱美玲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96-202,共7页
报道了作者于1995年6月至19%年1月期间对香港3种人工林-红胶木林、相思树林、荷树及其混交林林下植物区系调查的初步结果。在10个面积为200-400m2的人工林样方中,共记载了184种非栽培的植物种类,它们分属于70个科139属,其中42%的... 报道了作者于1995年6月至19%年1月期间对香港3种人工林-红胶木林、相思树林、荷树及其混交林林下植物区系调查的初步结果。在10个面积为200-400m2的人工林样方中,共记载了184种非栽培的植物种类,它们分属于70个科139属,其中42%的种类是树木,约占香港树木区系的20%。最常见的植物种类通常具有可以被鸟类传播的小型浆果或核果,它们也是天然次生林中的常见种。这些人工林样方的树木多样性(Shannon指数)在0-2.66之间,随着人工林的年龄增长呈增加的趋势。人工林在加速森林植被的恢复和促进退化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植物种源严重贫乏地区森林植被恢复的重要手段。在营造速生人工林时,适当引入鸟播的野生树种,可加速人工林的自然演替速度和提高人工林的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人工林 自然演替 植物多样性
下载PDF
中亚热带原生和次生湿性常绿阔叶林种子植物区系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9
13
作者 包维楷 刘照光 +2 位作者 刘朝禄 袁亚夫 汪泽卫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408-418,共11页
对瓦屋山的湿性常绿阔叶林破坏后自然恢复的次生群落及其与原生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比较研究表明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砍伐破坏后在封山条件下经过 4 2年的自然恢复形成的植被 ,已经形成常绿阔叶外貌 ,其物种多样性丰富 ,区系组成已经与破... 对瓦屋山的湿性常绿阔叶林破坏后自然恢复的次生群落及其与原生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比较研究表明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砍伐破坏后在封山条件下经过 4 2年的自然恢复形成的植被 ,已经形成常绿阔叶外貌 ,其物种多样性丰富 ,区系组成已经与破坏前相似 ;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典型珍稀濒危和标志种已经随森林环境的恢复而迅速回归或就地保存 ;虽然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乔木层尚存在较多落叶伴生种 ,但优势种已与破坏前相似。有力地说明了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砍伐破坏后物种自然恢复迅速、恢复效果也较好 ,暗示自然恢复是该区常绿阔叶林及其生物多样性恢复和重建的有效途径之一 ,而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可作为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的有效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常绿阔叶林 次生常绿阔叶林 自然恢复 区系多样性
下载PDF
云南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被引量:12
14
作者 冯建孟 徐成东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6-50,共5页
通过物种分布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对植物分布区类型的统计分析,探讨了云南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分布区类型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中国特有成分和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随着海拔的升高均呈单调递增格局;而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所占... 通过物种分布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对植物分布区类型的统计分析,探讨了云南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分布区类型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中国特有成分和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随着海拔的升高均呈单调递增格局;而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呈单调递减格局.在整个海拔梯度上,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中亚分布成分所占比重均很小,甚至未发现,这可能与研究区域内湿润的气候或生境有关.海拔梯度上泛热带分布与热带亚洲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均明显高于其他区系成分,表明该区域的植物区系与热带亚洲和泛热带植物区系之间的紧密联系.海拔梯度上不存在区系平衡点,这可能与研究区域所处的低纬度以及较小的海拔高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滚河自然保护区 种子植物 分布区类型 多样性 垂直格局
下载PDF
矿山渣场植物与植被现状调查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蔡兴华 何丙辉 +1 位作者 李旭光 王亮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1-106,共6页
通过对研究区内28个矿山渣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划属川东平行岭谷植被小区,共有物种138科401属651种,数量较少,植物多样性相对较低;不同类型矿山渣场植被类型在不同恢复阶段差异较大,早期阶段均以草丛为主,其中马... 通过对研究区内28个矿山渣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划属川东平行岭谷植被小区,共有物种138科401属651种,数量较少,植物多样性相对较低;不同类型矿山渣场植被类型在不同恢复阶段差异较大,早期阶段均以草丛为主,其中马唐、狗尾草、小白酒草是较普遍的优势种.群落演替速度以低硫煤矿渣场植被演替较快,硫铁矿渣场植被自然演替缓慢;渣场土层厚度与土壤含水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二者均影响渣场植被群落的分布;土壤pH值严重影响植被分布,但植被恢复和演替可以降低高硫煤矿渣场土壤酸性,以致于森林和灌丛分布的区域土壤呈弱碱性.研究结果为矿山生态恢复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渣场 自然演替 植物多样性
下载PDF
广西容县红锥天然林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1
16
作者 谭一波 申文辉 +2 位作者 郑威 何峰 陆国导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8-102,共5页
通过对广西容县红锥天然林群落的调查,研究了群落物种组成、结构特征和演替趋势,为红锥天然林群落保护及其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红锥天然林共有物种60种,隶属于34科53属,单种属占88.7%;红锥在群落中占有主要... 通过对广西容县红锥天然林群落的调查,研究了群落物种组成、结构特征和演替趋势,为红锥天然林群落保护及其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红锥天然林共有物种60种,隶属于34科53属,单种属占88.7%;红锥在群落中占有主要优势,马尾松和乌榄为乔木层散生种;群落内丰富度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垂直结构由林冠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组成;群落处于以中生性树种为主的偏中生常绿阔叶林阶段,样地所有木本植物总径级在5~25 cm出现断层,但1~5 cm径级幼苗数量多,群落演替趋势表现为稳定增长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红锥天然林 物种组成 多样性 垂直结构 径级结构 演替趋势
下载PDF
巴山山地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及物种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7
17
作者 魏振荣 肖云丽 李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0年第2期99-104,共6页
巴山山地是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区,亦是长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探讨该地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该地区的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采用时空互代法对巴山山地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 巴山山地是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区,亦是长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探讨该地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该地区的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采用时空互代法对巴山山地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及其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巴山山地退耕地植被演替依次经过1年生植被草本群落、多年生草本群落、杂灌草群落及以栓皮栎、橿子栎或栓皮栎为建群种的阔叶林群落等不同阶段,形成地带性植物群落大致需要40~50 a;2)物种多样性会随立地环境的变化有所差异,阴坡的各物种多样性指标明显高于阳坡,但其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演替初期,植被群落的物种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相对较低,随着植被群落演替的进行,各指标均呈波浪上升趋势;当植被恢复25 a时,各多样性指数均达到最大,分别为23、2.5、0.89和0.8;到地带性植物群落阶段时,其各物种多样性指标又略有降低并趋于稳定。该结论对于充分利用植被自然恢复进行生态改善,并根据植被演替进程采取相应的人工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自然恢复 演替 物种多样性 退耕地 巴山
下载PDF
湖南省南岳原生性森林群落的研究 Ⅲ.长叶石栎林 被引量:9
18
作者 左家哺 朱巽 +2 位作者 田伟政 彭代文 李明红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1年第5期377-384,共8页
湖南省南岳原生性森林群落长叶石栎林是一种尚未报道过的群落新类型 ,即长叶石栎 +多脉青冈 -尾叶山茶 -求米草群丛 (Association of Lithocarpus henryi+Cyclobalanopsismultinervis- Camellia caudata- Oplismenusundulatifolius) ,... 湖南省南岳原生性森林群落长叶石栎林是一种尚未报道过的群落新类型 ,即长叶石栎 +多脉青冈 -尾叶山茶 -求米草群丛 (Association of Lithocarpus henryi+Cyclobalanopsismultinervis- Camellia caudata- Oplismenusundulatifolius) ,属于典型的常绿落叶阔叶林。该群落属的区系成分主要是北温带和泛热带 2种分布区类型 ,其中温带性质成分占主体 ;而种的区系成分主要是华夏、东亚、华东 -华中 3种分布式样 ,具有华东 -华中区系的过渡交替色彩。群落可以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其中乔木层又可分为 2个亚层 ,该群落能稳定相当一段时间 ,更新演替过程中虽然会保持常绿落叶阔叶林性质 ,但其优势种可能被尾叶山茶、多脉青冈等树种取代。该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接近季雨林与稀树草原之间的水平 ;Shannon- Weaver、Brillouin和 Mc Intosh等 3个多样性指数及其对应的均匀度指数可能适合研究群落物种多样性 ;在研究群落物种多样性时必须要多用一些公式进行测定才可能避免出现错误的结果。不同的物种相对多度分布格局模型在拟合群落不同层次时其结果并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叶石栎林 原生性森林群落 新类型 区系特点 层次结构 更新演替 物种多样性 南岳 湖南
下载PDF
重庆市核心区半自然林地群落物种组成及其更新演替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伟 林立 +3 位作者 祝浩翔 曹冉 唐源英 王海洋 《林业调查规划》 2016年第2期23-28,共6页
采用典型样方法,调查重庆市核心区半自然林地的物种组成及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物种共计150种,分属于132属74科;有5个植被型,14个群系,植物群落分布以落叶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分别占调查群落的36.7%和31.6%;生活型谱以高位... 采用典型样方法,调查重庆市核心区半自然林地的物种组成及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物种共计150种,分属于132属74科;有5个植被型,14个群系,植物群落分布以落叶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分别占调查群落的36.7%和31.6%;生活型谱以高位芽为主,占48.23%,乔木和常绿落叶树种比为1∶1.1;不同样地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常绿阔叶林多样性指数最低;群落中更新能力较强的树种有香樟、梧桐、女贞、栾树、麻栎等,更新不足的树种有马尾松、刺桐;可推广于城市森林建设的植物有香樟、栾树、梧桐、麻栎、刺槐、胡颓子、黄荆等。并为城市风景林构建和城市生态恢复林构建推荐了优势群落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自然林地群落 物种组成 更新演替 多样性指数 城市森林 生态恢复 重庆市核心区
下载PDF
哈巴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特征及其多样性保护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学靖 余昌元 《林业调查规划》 2020年第1期47-51,共5页
基于对哈巴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多样性专题考察,总结归纳保护区植被景观特征及水平、垂直分布规律。对保护区植被演替状况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认为,显域植被类型显示出顶级群落特征,云南松林、华山松林、高山松林为水平地带相对稳定的... 基于对哈巴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多样性专题考察,总结归纳保护区植被景观特征及水平、垂直分布规律。对保护区植被演替状况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认为,显域植被类型显示出顶级群落特征,云南松林、华山松林、高山松林为水平地带相对稳定的次生(亚演替)顶级群落。充分挖掘各种天然植被的保护价值,并从自然性、稀有特有性、生物多样性、脆弱性、生态系统重要性、易受干扰性6个方面确定保护区需要优先保护的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多样性保护 分布特征 植被演替 保护价值 优先保护 哈巴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