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陈彦小说自然观念之变及其意义
1
作者 杨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3,共12页
以文学地理论,陈彦数部长篇小说中所敞开的世界,均可归入广义的“秦岭叙述”一并讨论。但作为深具地理、文化和精神意涵的“秦岭”,在不同作品中意义的重心并不相同。《西京故事》中罗天福一家所居之“塔云山”,远离城市,风景优美,且秉... 以文学地理论,陈彦数部长篇小说中所敞开的世界,均可归入广义的“秦岭叙述”一并讨论。但作为深具地理、文化和精神意涵的“秦岭”,在不同作品中意义的重心并不相同。《西京故事》中罗天福一家所居之“塔云山”,远离城市,风景优美,且秉有重要的精神意涵,却是主人公可以远望却难以生活于其间的所在。《装台》中叙述之“镇安”乡村之于韩梅的意义亦是如此。其间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颇为鲜明。《主角》视野更为阔大,从宁州到省秦,不独地理空间扩大,秦岭作为人物精神参照的意义更加丰富,也更具文化和精神意涵。至新作《星空与半棵树》,“人事”与“自然”交互影响所敞开之全新可能,已然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思维的窠臼,包含着新时代乡村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内容。从“内在于人间世”到“内在于天地自然”,陈彦自然观念之变,乃是极为复杂的时代和现实议题的重要表征,远非文学观念的调适所能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彦 风景政治 社会主义实践 自然诗学 生态文明观
下载PDF
名山风景区诗画意蕴及其生成机制研究——以浙江天台寒岩-明岩景区为例
2
作者 叶森 董璁 刘晓明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0-138,共9页
【目的】学界多关注诗画艺术与市井宅园的关联与相互作用,缺乏对于自然山水之诗画意蕴表达及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故着眼于实际案例,尝试分析人文艺术与自然胜境间的耦合作用,力求明晰传统园林意匠“取法自然”之具体衍化过程。【方法】... 【目的】学界多关注诗画艺术与市井宅园的关联与相互作用,缺乏对于自然山水之诗画意蕴表达及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故着眼于实际案例,尝试分析人文艺术与自然胜境间的耦合作用,力求明晰传统园林意匠“取法自然”之具体衍化过程。【方法】立足风景园林实体层面,围绕天台寒岩-明岩景区这一典型案例,以史考与史论为依据,结合现场测绘与实地踏勘开展研究。【结果】以寒岩-明岩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名山风景区多以优越的自然禀赋为先导,以历朝持续开发为前提,由文士阶层通过诗画创作完成了审美主体之于山水客体的“离身认知”;士人欣赏/游历山水过程中形成之美学经验运用于城市私宅园林营建之工程实践,又进一步实现了从“离身认知”向“具身认知”的跃迁。【结论】通过梳理总结寒岩-明岩本身之自然禀赋与文艺创作间的相互影响与正反馈机制,为当地合理开发利用风景旅游资源、打造文旅融合新局面、推动地区产业升级提供启示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山风景区 寒岩-明岩 史料分析 实景三维建模 自然禀赋 诗画蕴藉 取法自然
下载PDF
陈献章“诗教”思想研究
3
作者 范国增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8期195-198,共4页
“诗教”是陈献章的教育方式方法。其“诗教”实践是以宗自然的心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天道、人道、诗道构建“诗教”哲学基础。以道德教育为“诗教”实践的目的,要引导、教育学生形成君子人格。以情感教育为“诗教”实践的中心,引导学生... “诗教”是陈献章的教育方式方法。其“诗教”实践是以宗自然的心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天道、人道、诗道构建“诗教”哲学基础。以道德教育为“诗教”实践的目的,要引导、教育学生形成君子人格。以情感教育为“诗教”实践的中心,引导学生求真、求实、情感互动。以自我探索为“诗教”实践的方法,要求学生敢于立志、精于用心、善于反求诸身。陈献章的“诗教”实践培育了一代优秀学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献章 诗教 宗自然 君子人格 自得
下载PDF
在自然中重构家园:施蒂夫特《雪山水晶》中诗意世界的塑造及其生态审美意蕴
4
作者 吕婧 曾悦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7-124,共8页
“风景小说家”阿达尔贝特·施蒂夫特在《雪山水晶》中构建了一处至善至美的诗意生态空间。生态美学是近现代以人与自然和谐相融为核心的审美观。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分析施蒂夫特《雪山水晶》中自然生态空间、精神生态空间和生态审美... “风景小说家”阿达尔贝特·施蒂夫特在《雪山水晶》中构建了一处至善至美的诗意生态空间。生态美学是近现代以人与自然和谐相融为核心的审美观。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分析施蒂夫特《雪山水晶》中自然生态空间、精神生态空间和生态审美关系,可以找出生态美学与作品写作方法的联系,探究生态审美观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审美的差异性,以期通过文学解读来实现人对自然的再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蒂夫特 生态审美 诗意空间 人与自然
下载PDF
论中国当代生态诗中的自然生态书写
5
作者 孔晓悦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3-99,共7页
自然生态是地球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所谓自然生态,就是指相对独立的自然界。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中国当代作家们创作了诸多生态诗。这些生态诗中有诸多关于自然生态的描写。而不论是对自然生态复魅的神性书写,还是回归审美对自然的诗... 自然生态是地球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所谓自然生态,就是指相对独立的自然界。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中国当代作家们创作了诸多生态诗。这些生态诗中有诸多关于自然生态的描写。而不论是对自然生态复魅的神性书写,还是回归审美对自然的诗性书写,抑或是对人与自然生灵和谐共生状态的书写,都体现着诗人们独特的生态自然思想与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诗 自然生态 复魅 诗性 和谐共生
下载PDF
论王新军小说中的“自然书写”
6
作者 谢春丽 《甘肃高师学报》 2024年第3期18-22,共5页
王新军是当代西部重要的乡土作家之一,他的“自然书写”更好地展现了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创作特征,对于乡土生活诗意的审美、对生命神性的崇拜以及对城市文明的批判共同构筑了作家“自然书写”的世界,而这样的书写也正体现了当下作家们对... 王新军是当代西部重要的乡土作家之一,他的“自然书写”更好地展现了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创作特征,对于乡土生活诗意的审美、对生命神性的崇拜以及对城市文明的批判共同构筑了作家“自然书写”的世界,而这样的书写也正体现了当下作家们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的现实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王新军 乡土小说 自然 诗意 生命
下载PDF
诗意生态视角下沣西新城渭河新沙湾景观规划研究
7
作者 周叶舟 郭明 《绿色科技》 2024年第7期1-5,共5页
以沣西新城渭河新沙湾公园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与营造诗意景观环境为目标,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阅等方法进行上位解读和现状分析,得出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点。为此明确了“三生”共融的规划思路,并应用到新沙湾景观规划研究... 以沣西新城渭河新沙湾公园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与营造诗意景观环境为目标,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阅等方法进行上位解读和现状分析,得出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点。为此明确了“三生”共融的规划思路,并应用到新沙湾景观规划研究中;提出了“在水一方”的设计主题,以场地文化为灵魂,以创新港生态为依托,融入多样化的配套功能,构建天人合一的诗意景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研究探索总结出以“法诗画之美,保护生境,开拓画境,延续意境”的设计策略,旨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典范,以期为今后构建诗意生态的景观环境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生态 “三生”共融 天人合一 新沙湾公园
下载PDF
Poetic Language: Heidegger and Us
8
作者 Jun Wang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6年第8期479-485,共7页
Late Heidegger's thinking of language is on the way to pure language, for Heidegger tries to overcome the impurity and equipment-treating of language. The pure language shows itself as poetic language. Poetic languag... Late Heidegger's thinking of language is on the way to pure language, for Heidegger tries to overcome the impurity and equipment-treating of language. The pure language shows itself as poetic language. Poetic language overcomes the impurity of everyday language and theoretic language before it reveals itself as Saying and Silence,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poetry and thought, and the possible poetic dwelling. However, Heidegger's poetic language has its limitation, which calls for our rethinking of his thinking of poetic language and language itself and makes us bring forth the contemporary nature of poetic language. In this sense, poetic language is to become the purest language or language of the very beginning. Also three sorts of languages are differentiated: language of desire, language of equipment, and language of truth (poetic language), of which poetic language is simultaneously the game of language of desire, language of equipment, and language of truth (poetic language). Poetic language in the contemporary times helps us to think about our fate in our times and urges us to build our own dwelling h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idegger poetic language GAME contemporary nature
下载PDF
Two Dimensions to Interpret the Poem “Mountain Graveyard” Based on Structuralist Poetics
9
作者 李玲梅 《海外英语》 2013年第11X期198-199,共2页
To interpret and appreciate a po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ist Poetics, its value will be revealed from two dimensions: its static structure and dynamic meaning. On one hand, Structuralist Poetics following ... To interpret and appreciate a po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ist Poetics, its value will be revealed from two dimensions: its static structure and dynamic meaning. On one hand, Structuralist Poetics following the critic mode of New Criticism by analyzing its structure and language; on the other hand Structuralist Poetics goes beyond that static way of criticism and combines a poem with other literary works, readers'capabilities of reading and other factors together, thus constructs more mean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ist poeticS vraisemblance intertextualit
下载PDF
“诗意栖居”的生态伦理智慧及其当代价值——基于中国古诗的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爱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68-75,共8页
“诗意栖居”,是当代人们向往的生态愿景。我国古诗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物候生态伦理思想,而且蕴含着“诗意栖居”的伦理智慧。古代诗人领悟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所蕴含的物候生态伦理语言,发现人们生活中的诗意栖居方式,并将其融会于诗中。“... “诗意栖居”,是当代人们向往的生态愿景。我国古诗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物候生态伦理思想,而且蕴含着“诗意栖居”的伦理智慧。古代诗人领悟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所蕴含的物候生态伦理语言,发现人们生活中的诗意栖居方式,并将其融会于诗中。“诗意栖居”蕴含着对物候生态伦理特征与和谐生态美之感悟,蕴含对“生生之道”生态伦理精神的坚守和传承以及生态伦理行为自律。古诗中蕴含着的物候生态伦理思想和诗意栖居的生态伦理智慧,可以促进人们感悟物候生态伦理特征及生态美,坚守和传承“生生之道”生态伦理精神,增强生态伦理行为自律,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消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诗 “诗意栖居” 物候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智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载PDF
一部史学、诗性兼备的厚重之作——简评陈贻焮《杜甫评传》并论当代杜甫研究之格局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怀东 潘雪婷 《杜甫研究学刊》 2023年第1期101-112,共12页
杜甫其人其诗是中国诗歌史、文化史上伟大的存在,特点鲜明,影响巨大。20世纪以来的杜甫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陈贻焮先生的《杜甫评传》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陈先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学术积累,娴熟地运用知人论世、诗史互... 杜甫其人其诗是中国诗歌史、文化史上伟大的存在,特点鲜明,影响巨大。20世纪以来的杜甫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陈贻焮先生的《杜甫评传》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陈先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学术积累,娴熟地运用知人论世、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力求深刻而全面地厘清杜甫的经历及其与时代的互动。他高度关注杜诗,并致力还原杜诗的创作情境、分析杜诗的思想艺术等工作。这部评传具有强烈而鲜明的诗学品质和诗性精神,从而实现了古今贯通,具有一种特别的艺术感染力。一代有一代之学问,杜甫研究仍有大量遗留的复杂问题亟待解决,尤其要加强文本细读并开阔研究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贻焮 《杜甫评传》 知人论世 史诗互证 诗性
下载PDF
戏剧张力中的诗性意蕴——评话剧《沧桑巨变——我们的卧鱼岛》
12
作者 刘明厚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61,共5页
话剧《沧桑巨变——我们的卧鱼岛》以刀鱼为隐喻,不仅再现了渔民江海与城里姑娘白月纯真质朴的爱情,还讲述了他们的儿子江河面对滚滚而来的经济大潮见利忘义的故事。这部具有戏剧张力和诗性意蕴的话剧,自觉审视了新时代新机遇下出现的... 话剧《沧桑巨变——我们的卧鱼岛》以刀鱼为隐喻,不仅再现了渔民江海与城里姑娘白月纯真质朴的爱情,还讲述了他们的儿子江河面对滚滚而来的经济大潮见利忘义的故事。这部具有戏剧张力和诗性意蕴的话剧,自觉审视了新时代新机遇下出现的道德盲区,传递出有关人与自然的哲思,以小见大地再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卧鱼岛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民 隐喻 人与自然 诗性意蕴
下载PDF
一幅诠释生态美学思想的文学画卷——论迟子建《候鸟的勇敢》
13
作者 楚金波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64-70,共7页
20世纪90年代,当对工业文明反思和超越的“生态文明”时代到来时,中国学者在中西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了新的研究空间———生态美学。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考人之生态本性的建构,探讨人诗意栖居的存在状态。正当生态... 20世纪90年代,当对工业文明反思和超越的“生态文明”时代到来时,中国学者在中西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了新的研究空间———生态美学。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考人之生态本性的建构,探讨人诗意栖居的存在状态。正当生态美学思想从哲学到生态学再到美学层层推进研究之时,当代作家迟子建悉心创作了长篇小说《候鸟的勇敢》,该书从自然生态维度的审美书写、人物形象的生态本性建构、独特的生态空间构建和生态人文主义精神的传达四个维度,以生动的文学画境具体诠释了当代生态美学的思想,为读者带来一场穿行于文学画卷和美学思想之间的阅读盛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子建 《候鸟的勇敢》 生态美学 自然复魅 诗意地栖居
下载PDF
灵石何氏家族诗学与乾隆后期的京城诗学生态
14
作者 郭庆财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05-112,共8页
灵石何氏家族是著名的文化家族,十一世何思钧携家入京城定居并主动融入京城文化圈是家族发展的重要关捩。教育、科举、作诗乃是何氏父子京城交游的重要纽带,且由此递生了师生关系、友朋关系、姻亲关系,进而影响到何氏家族诗学的面貌。... 灵石何氏家族是著名的文化家族,十一世何思钧携家入京城定居并主动融入京城文化圈是家族发展的重要关捩。教育、科举、作诗乃是何氏父子京城交游的重要纽带,且由此递生了师生关系、友朋关系、姻亲关系,进而影响到何氏家族诗学的面貌。首先就试帖诗而言,何氏兄弟参与的京城试律诗会是“以诗求友”的文学活动,促生了大量试帖诗,激发了他们对试帖技巧、艺术的探索,这也成为家族科第蝉联的重要助力。其次就别体诗而言,在乾隆后期京城诗坛流派纷呈的环境中,何道生能兼取唐宋诗风又偏重性灵,且把这种诗学精神传递给了后世族人,何氏族人作诗亦标举“性灵”,这对何氏诗歌中的亲情书写具有深化和提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石何氏 京城诗学生态 以诗求友 性灵
下载PDF
权力·女性·情欲·自然——身体诗学视域下余秀华创作解读
15
作者 胡艳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85-93,共9页
身体是理解余秀华创作的重要密钥。先天的残疾使余秀华之于身体有着超乎寻常的敏锐与感知,强烈的身体意识贯穿于其文学创作之中,承载着作家丰富的生命情感体验。权力规训下的身体痛感体验、女性视角下的独特身体体验、情欲炙烤下的身体... 身体是理解余秀华创作的重要密钥。先天的残疾使余秀华之于身体有着超乎寻常的敏锐与感知,强烈的身体意识贯穿于其文学创作之中,承载着作家丰富的生命情感体验。权力规训下的身体痛感体验、女性视角下的独特身体体验、情欲炙烤下的身体书写、自然体悟中的生命启示是解读余秀华身体诗学的四重空间。独特的个体身体感知成为余秀华创作的源泉和中心,但在一定程度上其又使诗人困守于有限的个体身体体验内,限制了诗人创作对灵魂与世界的深化与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秀华 身体诗学 权力 女性 情欲 自然
下载PDF
从自然到生态,中国诗歌经历了什么?
16
作者 李少君 《长江学术》 2023年第2期27-35,共9页
在中国文化中,自然至关重要。自然是家园,还被认为是永恒的象征,甚至是中国人的信仰。而中国古典诗歌中,自然同样举足轻重。陶渊明是第一个自然诗人,把自然当作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王维的诗可以说将自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以致成为山... 在中国文化中,自然至关重要。自然是家园,还被认为是永恒的象征,甚至是中国人的信仰。而中国古典诗歌中,自然同样举足轻重。陶渊明是第一个自然诗人,把自然当作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王维的诗可以说将自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以致成为山水诗的最佳典范。李白与自然一体,他仿佛就是大自然的一个部分。杜甫则是在自然中获得慰藉和安心。苏东坡游于山水之间,不仅仅是游走,他还游心。但是由于现代性生态危机的出现,自然再次被关注,变成了生态问题。只有重新学习借鉴古代的自然观,才能最终解决现代生态问题。古典诗歌的境界说、地方性传统都值得重新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诗学 生态诗歌 地方性传统 生态批评
下载PDF
人文与科学的对话:论曼德尔施塔姆的博物观
17
作者 杨利亭 《枣庄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49-54,共6页
自然学科的理性思维范式是对人文学科感性印象的协调与补充,而这一点,早在20世纪10年代,就已被俄罗斯现代诗人兼诗论家曼德尔施塔姆所预示并予以实践。他的博物观——有机生命诗学,不仅以平视的眼光看待不同学科之间的独特性与共通性,... 自然学科的理性思维范式是对人文学科感性印象的协调与补充,而这一点,早在20世纪10年代,就已被俄罗斯现代诗人兼诗论家曼德尔施塔姆所预示并予以实践。他的博物观——有机生命诗学,不仅以平视的眼光看待不同学科之间的独特性与共通性,而且还洞见了前人及同时代人所未察觉到的自然物象与人文景观的共融形态。他将自然诗学的观点融入自己的诗歌和批评,既使多种学科交叉与共融成为可能,也让自然、历史与神话产生了新的对话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德尔施塔姆 博物语言观 博物诗学观 有机生命诗学
下载PDF
战斗性、诗性与人民性: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街头诗的媒介特性
18
作者 刘相美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0-96,共7页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街头诗运动成绩突出,街头诗作为媒介算不上性能优良却仍风行一时,原因正在于其战斗性、诗性与人民性的特质。“破壁人”的存在使街头诗在易于湮灭的同时获得战斗性内容与媒介意义,“造壁人”的书写、张贴行为被视...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街头诗运动成绩突出,街头诗作为媒介算不上性能优良却仍风行一时,原因正在于其战斗性、诗性与人民性的特质。“破壁人”的存在使街头诗在易于湮灭的同时获得战斗性内容与媒介意义,“造壁人”的书写、张贴行为被视作战斗的一环,成为街头诗最具说服力的信源佐证。街头诗的“悬置”诗性使自身呈现多种样态的同时,也赋予其承担不同宣传任务和因时而变的可能。借助以墙壁为主体的媒介符号矩阵,街头诗最终得以通过多种转喻机制作用到为人民赋权的革命进程中。政治性、战斗性、诗性最终统归于人民大众,人民性成为作为媒介的街头诗的终极价值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头诗 人民性 战斗性 诗性 晋察冀边区
下载PDF
贾达群《弦乐四重奏》结构诗学分析
19
作者 郑中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4,I0004,共7页
中国结构主义作曲家贾达群的弦乐四重奏创作,是他实验、总结、创新手法重要的“试验田”,其中集结了在结构律性与结构灵性方面的创作理念与技法。从作曲家本人的结构诗学理论出发,在其创作的弦乐四重奏音乐本体分析中探求内在“逻辑与... 中国结构主义作曲家贾达群的弦乐四重奏创作,是他实验、总结、创新手法重要的“试验田”,其中集结了在结构律性与结构灵性方面的创作理念与技法。从作曲家本人的结构诗学理论出发,在其创作的弦乐四重奏音乐本体分析中探求内在“逻辑与规则”,在节奏、音高、音色、力度四大结构元素所呈现出的天然结构态,单一性结构、层结构、体结构的多重结构对位,透过天地万物寻求被赋予“类生命”的结构灵性,充分印证结构诗学在音乐语言的组织方式以及音响呈现多维样态的“力”与“诗”,在理论—创作的螺旋式分析路径中,力争在哲学层面探寻其潜在的天然、自然引力与控制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诗学 天然结构态 功能结构网 自然结构力
下载PDF
自然及其“神性”:论雷平阳的生态诗学
20
作者 李秋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12-117,共6页
雷平阳生态诗学以云南地理环境为坐标,将诗歌写作之经验、情感与想象倾注在对自然生态的关切和描摹之中,努力呈现特定区域的自然万物之“神性”意味。雷平阳的诗歌写作,以呼唤“神性”自然与理想人性之复归的方式,以独特的“环境想象”... 雷平阳生态诗学以云南地理环境为坐标,将诗歌写作之经验、情感与想象倾注在对自然生态的关切和描摹之中,努力呈现特定区域的自然万物之“神性”意味。雷平阳的诗歌写作,以呼唤“神性”自然与理想人性之复归的方式,以独特的“环境想象”,回应着消费文化、现代文明对自然环境与原始文化的侵蚀,完成了对一个被“怯魅”的自然之“复魅”。诗人对云南地域多元的宗教现象,特别是佛教及衍生文化情有独钟,诗作借助宗教元素表现了与民族情感、心理相联结的生态思想,开掘其隐含的文化意味与审美价值。雷平阳的诗歌在回归诗性“自然”的同时,也在向人性之初复归,用以抵制、补偿科技理性带来的伤害和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平阳 生态诗学 自然 “神性” “复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