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1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优化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左开荣 陈力 +3 位作者 代红 李伦成 李政雄 周艺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5期94-98,共5页
目的 探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结合双流注射技术在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6月来我院检查的120例头颈部CTA成像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60例。A组采用对比剂团注追踪技术,B组采用小剂... 目的 探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结合双流注射技术在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6月来我院检查的120例头颈部CTA成像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60例。A组采用对比剂团注追踪技术,B组采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联合双流注射技术,两组分别进行头颈部CTA成像,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客观评分,并对两组对比剂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图像大部分都能满足诊断,头颈部较大血管能清楚显示,但B组脑血管边缘分支显示更清楚,脑静脉污染较少,因此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B组高于A组(P<0.05)。两组图像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分叉部、左颈内动脉虹吸部、左大脑中动脉M1段、左大脑后动脉P1段、左椎动脉起始部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客观评分,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分叉处及左大脑中动脉M1段的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剂使用量比较,B组低于A组(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采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联合双流注射技术较常规对比剂团注追踪技术更能获得稳定、优良的图像质量,同时对比剂用量显著减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血管成像 团注追踪技术 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 双流注射技术 图像质量
下载PDF
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用于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浩 武乐乐 +1 位作者 曹阿丹 胡舸帆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12-14,共3页
目的分析经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特点及对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的诊断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患者118例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均进行经头颈部CTA检查,将获取... 目的分析经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特点及对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的诊断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患者118例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均进行经头颈部CTA检查,将获取的图像,完成最大密度投影和血管三维重建,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的诊断特点,对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脑血管动脉狭窄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及阴性预测值更高,118例脑血管动脉狭窄患者显示982条血管,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与DSA检查的符合率为86.97%(854/982),118例脑血管动脉狭窄患者显示颅内侧支动脉1422条,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与DSA检查的符合率为97.54%(1387/1422)。结论针对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患者,以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对患者血管病变的分布情况、动脉狭窄程度的检查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分辨患者侧支循环等级,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技术 脑血管疾病 动脉狭窄 诊断
下载PDF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联合低管电压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3
作者 杨彦兵 阮小伟 +3 位作者 王泽润 于梓婷 杨利莉 汪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3-558,共6页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联合低管电压(70 kVp)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的40例患者,管电压70 kVp,管电流智能调控Smartm...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联合低管电压(70 kVp)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的40例患者,管电压70 kVp,管电流智能调控SmartmA模式。对原始数据进行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V60%、ASiR-V90%)及DLIR(DLIR-L、DLIR-M、DLIR-H),比较不同算法及水平重建图像的主观及客观评价指标。结果颈部及颅内动脉不同水平ASiR-V及DLIR重建图像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ASIR-V及DLIR重建水平增加,颈部及颅内图像噪声均减低,DLIR-H与ASiRV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减低24.30%、29.42%;颈部及颅内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均升高,DLIR-H重建图像SNR、CNR最高。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C4段、椎动脉V4段SNR、CNR与ASiR-V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NR分别提高55.60%、43.90%、44.66%,CNR分别提高55.57%、44.24%、45.10%;大脑中动脉SNR、CNR较ASiR-V60%提高45.39%、4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R-V90%主观评分较ASiR-V60%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LIR主观评分随重建水平升高而升高,DLIR-H较DLIR-M、DLIR-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LIR-H及DLIR-M的主观评分高于ASiR-V60%与ASiR-V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低管电压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与ASiR-V相比,DLIR可以进一步降低图像噪声,提升图像质量和诊断信心,其中DLIR-H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 深度学习图像重建 迭代重建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分析头颈部CTA的应用价值研究
4
作者 韦家旭 所世腾 +3 位作者 李传争 唐强强 郭鹏 王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8期159-161,共3页
目的以有创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参考标准,通过与手动后处理法比较,探讨在头颈部C 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过程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AI)辅助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 目的以有创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参考标准,通过与手动后处理法比较,探讨在头颈部C 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过程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AI)辅助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9月在本院行头颈动脉CTA并于1月内行头颈动脉造影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10.9)岁。通过与手工法图像后处理进行比较,评价AI法后处理的工作效率、VR图像质量、标准符合率以及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对42例患者的84条双侧颈动脉进行分析,人工智能平均完成时间为(1.23±0.17)min,比手工方法(7.95±2.42)min缩短约6.72min,平均时间增益率为84%。人工智能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88.1%(37/42)和9.5%(4/42),手动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19.0%(8/42)和69.0%(29/42)。两种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DSA为“金标准”,其中正常33根,闭塞10根,狭窄41根;在检测闭塞上手工和AI测量准确率均100%,狭窄率手工及人工智能测量结果分别为49.7%±20.9%、51.9%±26.3%,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24),组内相关系数为0.879;结论基于图像分割技术对头颈部CTA血管成像进行后处理,可以显著缩短后处理时间,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VR后处理的图像质量优于手工方法,诊断血管闭塞和狭窄的准确性与手工方法相当,可以更好地辅助影像医生进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头颈ctA ct血管成像 图像后处理
下载PDF
局减法和全减法对头颈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5
作者 张红伟 张云翔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1373-1376,共4页
目的探讨局减法和全减法对头颈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医院收治的90例疑似脑动脉瘤或脑梗的患者,按扫描范围分为A、B两组。A组(45例)为局减组,B组(45例)为全减组,根据图像质量评分将图... 目的探讨局减法和全减法对头颈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医院收治的90例疑似脑动脉瘤或脑梗的患者,按扫描范围分为A、B两组。A组(45例)为局减组,B组(45例)为全减组,根据图像质量评分将图像分为优、良、差3级,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均能获得减影像,两组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两组图像质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5,P>0.05)。A组图像辐射剂量低于B组(t=6.834,P=0.041)。结论局减法可保证图像质量,同时也能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ct血管成像 辐射剂量 局减法
下载PDF
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效果及准确度分析
6
作者 董坤 邱建中 陈广义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5期153-156,共4页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病症的早期诊断价值以及准确度。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9月睢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行CT平扫、头颈部CTA,以...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病症的早期诊断价值以及准确度。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9月睢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行CT平扫、头颈部CTA,以临床诊断结果作为参考金标准,对比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77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诊断确诊75例。CT平扫诊断检出阳性69例,阴性8例;头颈部CTA诊断阳性75例,阴性2例。头颈部CTA准确度[97.40%(75/77)]与灵敏度[98.67%(74/75)]高于CT平扫[89.61%(69/77)]、[90.67%(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0、6.470,P均<0.05)。CTA与CT平扫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颈部CTA诊断显示轻度狭窄21例、中度狭窄28例、重度狭窄25例,诊断符合率98.67%,CT平扫诊断显示轻度狭窄19例、中度狭窄26例、重度狭窄23例,诊断符合率90.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70,P=0.011)。结论 颈部CTA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价值明显,准确度良好,可以减少诊断过程中不良因素产生的干扰,及时获取精准的信息,为患者病症确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头颈部ct血管造影 ct 诊断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头颈型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的显微CT观察
7
作者 续开亮 孟昊业 +1 位作者 汪爱媛 杜心如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8期706-710,726,共6页
目的对骨质疏松性头颈型股骨颈骨折的股骨头标本的结构性薄弱区展开研究,为股骨颈骨折发生机制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集的头颈型股骨颈骨折的6个股骨头标本进行显微CT扫描,其中男性标本5个,女... 目的对骨质疏松性头颈型股骨颈骨折的股骨头标本的结构性薄弱区展开研究,为股骨颈骨折发生机制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集的头颈型股骨颈骨折的6个股骨头标本进行显微CT扫描,其中男性标本5个,女性标本1个;年龄68~82岁,平均(73.17±4.92)岁;左侧3个,右侧3个。在股骨头内周围区和股骨头外上区、骨折线最下区选取兴趣区进行重建和分析,比较骨形态结构参数。结果股骨头外上区与股骨头内周围区相比,骨小梁间隔、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结构模型指数、骨小梁连接密度、组织骨密度、体积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表面积体积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重建图像显示股骨头外上区骨小梁间隔增加、厚度减少,骨小梁发生断裂、变细甚至消失,骨小梁结构更接近杆状。股骨颈骨折线最下区与股骨头内周围区相比,骨小梁厚度、骨密度以及骨体积分数增高,骨表面积体积比、结构模型指数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小梁间隔、数量以及骨小梁连接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重建图像显示,与周围区相比,骨折线最下区内骨小梁厚度明显增加,骨小梁结构更接近板状。结论股骨头外上方结构存在一定程度薄弱,可能与骨折易由此处发生有关。骨折线最下方股骨颈中段内侧未显示骨质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 薄弱区 显微ct
下载PDF
头颈CT血管造影及NIHSS评分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及预后的关系
8
作者 钟事宏 罗泳惠 郭盛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4期138-142,共5页
目的:探究头颈CT血管造影(CTA)联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侧支循环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3年7月于瑞金市中医院诊治的82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均行数字减影血... 目的:探究头颈CT血管造影(CTA)联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侧支循环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3年7月于瑞金市中医院诊治的82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检查及NIHSS评分评估。以DS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侧支循环不良组,对比两组CTA侧支循环评分[外侧裂+脑凸面侧支评分系统(Maas评分)、大脑中动脉区域侧支评分系统(Tan评分)]及NIHSS评分;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分析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及CTA侧支循环评分联合NIHSS评分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DSA检查结果,82例AIS患者中侧支循环良好组42例,侧支循环不良组40例。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Maas评分、Tan评分均明显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0.05)。溶栓治疗后,82例AIS患者中预后不良22例,预后良好60例。单因素分析发现,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Maas、Tan评分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aas评分、Tan评分、NIHSS评分均为A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CTA检查(Maas评分、Tan评分)联合NIHSS评分预测AIS患者预后的AUC(0.915)显著高于Tan、NIHSS评分(P<0.05)。结论:头颈CT血管造影联合NIHSS评分能对AIS患者侧支循环及预后进行有效评估,二者联合可提高溶栓治疗后预后的预测效能,可为AIS患者侧支循环评估及预后预测提供可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ct血管造影 NIHSS评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侧支循环 预后
下载PDF
人工智能后处理在“双低”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临床价值
9
作者 郑园园 白岩 王纪鹏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5期116-119,共4页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后处理在“双低”头颈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1—7月聊城市人民医院CT室行“双低”(低管电压、低碘摄入量)头颈部CTA检查患者的113份成像片为研究对象,对原...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后处理在“双低”头颈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1—7月聊城市人民医院CT室行“双低”(低管电压、低碘摄入量)头颈部CTA检查患者的113份成像片为研究对象,对原始CTA图像进行常规重建并进行图像后处理。根据后处理方式分为人工组(CTA薄层图像传送至GE AW4.7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人工手动图像后处理)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组(CTA薄层图像传至头颈AI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上进行图像优化及血管分割,生成“双低”CTA图像进行AI后处理)。对比两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主观评价)、图像处理时间。结果 AI组图像质量主观质量评分中图像对比度质量评分为(3.56±0.51)分、噪声质量评分为(3.05±0.51)分、伪影质量评分为(3.21±0.15)分、几何畸变评分为(3.22±0.55)分,均高于人工组的(3.01±0.38)分、(2.87±0.31)分、(3.12±0.15)分、(2.99±0.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2、3.206、4.510、3.059,P均<0.05)。AI组处理图像处理时间[(5.76±1.63)min]短于人工组[(12.03±1.47)min],AI组图像处理效率明显高于人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66,P<0.05)。结论人工智能后处理在“双低”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应用,可提高图像质量、减少噪声,并显著缩短图像处理时间,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辅助诊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头颈部ct血管成像 后处理 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
下载PDF
基于CTA数据后处理对颈内动脉狭窄处血流动力学特点的研究
10
作者 孙玉玺 程哲 +2 位作者 陈硕硕 巢青 束汉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547-551,共5页
目的 基于头颈部CTA影像数据建立计算流体力学(CF)仿真模型,研究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21-05—2023-03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运用脑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颈动脉及颈内动脉进行3D模... 目的 基于头颈部CTA影像数据建立计算流体力学(CF)仿真模型,研究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21-05—2023-03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运用脑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颈动脉及颈内动脉进行3D模型重建,并进行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测量及统计,测得颈内动脉狭窄处的壁面剪切应力(WSS)、时间平均壁面剪切应力(TAWSS)、震荡剪切指数(OSI)、相对滞留时间(RRT)并分析各项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差异性。结果 颈内动脉狭窄区域的WSS、TAWSS、OSI、RRT分别为58.669 3(43.882 0,65.979 2)、18.695 8(14.973 8,25.534 6)、0.074 6(0.063 3,0.085 4)、0.092 3(0.082 2,0.109 6),正常侧WSS、TAWSS、OSI、RRT分别为15.215 3(9.039 7,25.117 2)、5.138 2(3.373 4,6.139 9)、0.122 7(0.099 7,0.151 2)、0.712 3(0.519 0,0.821 7)。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分别为1.925 9±0.125 5、4.374 1±0.277 9,正常侧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分别为0.992 6±0.074 7、6.190 7±0.260 9。狭窄区域的WSS、TAWSS明显增大,OSI和RRT相对较小,血流速度明显增大,同时伴随较小的血流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动力学因素较正常侧发生明显变化,可通过CFD仿真模拟分析方法评估血流动力学因素变化程度,帮助分析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危险程度,辅助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 头颈部 计算流体力学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双能CT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宜泽 张璐瑶 陈英敏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54-558,共5页
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双能CT(DECT)能够观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形态学特征,并通过后处理获得的虚拟单能量影像、虚拟平扫影像、碘图等进一步评估病变组织的功能变化。目前DECT用于HNSCC诊断中以喉和下咽鳞状细胞... 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双能CT(DECT)能够观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形态学特征,并通过后处理获得的虚拟单能量影像、虚拟平扫影像、碘图等进一步评估病变组织的功能变化。目前DECT用于HNSCC诊断中以喉和下咽鳞状细胞癌居多。就DECT在HNSCC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期、病理分级及预后预测、疗效评价及判断复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双能ct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低浓度对比剂对头颈CT血管造影成像质量的影响
12
作者 周子茜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9期150-152,共3页
目的:观察低浓度对比剂对头颈CT血管造影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接受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370 mg/mL对比剂,观察组给予... 目的:观察低浓度对比剂对头颈CT血管造影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接受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370 mg/mL对比剂,观察组给予300 mg/mL对比剂。比较两组图像成像质量、扫描参数、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成像质量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平均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腔图像噪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辐射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头颈部CTA图像质量与正常浓度对比剂相同,且辐射剂量更低,可用于临床疾病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 头颈ct血管造影 成像质量
下载PDF
颈部超声与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
13
作者 马金龙 刘强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8期141-145,共5页
目的探讨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S)与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颈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于松原吉林油田医院就诊的7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整理并分析其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S)与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颈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于松原吉林油田医院就诊的7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整理并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数字减影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DUS、CTA检查。比较CDUS、CTA检出结果、诊断效能、阴性组与阳性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2种检查方式对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结果,并对其中的典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7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经DSA检查后,确诊为阳性者21例,阴性49例。经CDUS检查阳性30例,阴性40例,其中仅有17例确诊为颈动脉狭窄病变;经CTA检查,阳性27例,阴性43例,其中仅有20例确诊为颈动脉狭窄病变。CTA检查的准确度更高于CDUS;经比较发现,CTA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CD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诊断方式的敏感度与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DS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阴性组与阳性组,分别49例、21例,阳性组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flow velocity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PSV)、舒张期末流速(end diastolic flow velocity,EDV)均高于阴性组,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arterial pulsation index,PI)、平均血流速度(average blood flow velocity,Vm)均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CDUS,CTA检测准确性较高,具备一定应用优势,但需注射对比剂,应用范围受到一定局限。CDUS准确性相对较低,但同时具备重复性良好、无创等优势,还可对患者脑部血流状态学进行检测。CTA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但斑块分型准确性不高。2种检查方式均具备独特优势,临床应用时可从实际需求出发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病变 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造影 脑部血流状态学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价值
14
作者 唐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9期31-33,共3页
目的:分析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在新泰市中医医院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时剂量不同分成观察组(低剂量CT)和对照组(常规剂量CT),每组50例。... 目的:分析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在新泰市中医医院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时剂量不同分成观察组(低剂量CT)和对照组(常规剂量CT),每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头颈部CTA图像质量优良率、图像客观质量、辐射剂量、噪声及体质量指数(BMI)值。结果:观察组患者头颈部CTA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6.00%,与对照组患者头颈部CTA图像质量优良率94.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头颈部CTA图像颈总动脉平均值(Mean)、基底动脉中心Mean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头颈部CTA图像背景噪声(N)低于对照组、颈总动脉图像信噪比(SNR)与基底动脉中心SN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头颈部CTA剂量长度乘积(DLP)、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有效辐射剂量(E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内动脉虹吸段CT值和BMI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低剂量CT扫描技术应用于头颈部CTA检查,与常规剂量相比,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诊断准确率无较大影响,能够降低辐射剂量,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A 低剂量ct扫描技术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应用价值
下载PDF
低剂量对比剂在多排CT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效果
15
作者 王巧润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9期127-129,共3页
目的:观察低剂量对比剂在多排CT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于该院行多排CT头颈部血管造影的118例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造影对比剂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注... 目的:观察低剂量对比剂在多排CT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于该院行多排CT头颈部血管造影的118例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造影对比剂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注射50 mL碘海醇注射液)66例与对照组(注射70 mL碘海醇注射液)52例。两组均给予CT造影检查,比较两组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比剂显影CT值、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比剂静脉残留显影CT值、图像质量评分,以及造影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等对比剂显影CT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等对比剂残留显影CT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造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3/66),低于对照组的21.15%(1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对比剂在多排CT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对比剂无明显差异,且可减少对比剂残留、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 对比剂 多排ct 头颈部血管造影 检查 头颈部血管病变 诊断
下载PDF
256层CT脑CTP联合头颈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
16
作者 李韬略 谢会明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年第6期1006-1010,共5页
目的:观察256层CT脑CTP联合头颈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分析。方法:将回顾性分析岳阳市中医医院于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收治临床诊断为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62例,以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就诊时接受256层CT脑CTP、头颈... 目的:观察256层CT脑CTP联合头颈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分析。方法:将回顾性分析岳阳市中医医院于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收治临床诊断为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62例,以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就诊时接受256层CT脑CTP、头颈CTA检查结果分析,明确联合应用对早期诊断的指导意义。结果:在梗死区域,CBV和CBF与对侧对应区域,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而在半暗带区域,TTP和CBF与对侧对应区域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而CBV之间的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2例患者中,共有157个动脉斑块被检测出存在于椎动脉、基底动脉和颈动脉,CTP异常同侧动脉狭窄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及闭塞率)均高于CTP异常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P与CTA联合诊断的敏感性高于单一检测。结论: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256层CT脑CTP与头颈CTA联合应用能提高诊断效能,可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6层ct ctP 头颈ctA 联合检查 缺血性脑卒中 早期诊断
下载PDF
扇形束CT引导头颈部肿瘤放疗的智能摆位与人眼摆位精度比较
17
作者 朱丽婷 刘守鸿 +1 位作者 郭嘉俊 王孝深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4年第5期418-422,共5页
目的比较扇形束CT(FBCT)引导校正下机器参与的一键智能摆位与传统人眼摆位精度的差异,并评估一键智能摆位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各阶段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在联影uRT-linac506c加速器上接受放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常规采用扇形... 目的比较扇形束CT(FBCT)引导校正下机器参与的一键智能摆位与传统人眼摆位精度的差异,并评估一键智能摆位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各阶段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在联影uRT-linac506c加速器上接受放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常规采用扇形束CT引导的放疗(FBCT-RT),频率如下:前3次均FBCT-RT,之后每周1次FBCT-RT。分析患者三维方向的摆位误差。试验组于第2次FBCT-RT采用经FBCT校准后的一键智能摆位功能不进行人眼校准。对照组于第3次FBCT-RT采用人眼摆位。利用自身配对t检验比较2组间摆位时间和摆位误差。利用方差分析比较应用一键智能摆位功能下患者放疗第1~6周的每周摆位误差。2022年9月—2022年11月共有35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进入研究。结果2组间垂直方向(VRT)、头脚方向(LNG)和左右方向(LAT)摆位误差总体均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一键智能摆位能将放疗前3周的摆位误差控制相对稳定,前3周间的三维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后3周VRT则会出现个体化差异(P<0.05),但眼眶良性肿瘤的摆位在三维方向均维持稳定。结论基于FBCT引导下应用一键智能摆位后能减小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前期摆位误差,节省摆位时间,对眼眶良性肿瘤应用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肿瘤 智能摆位 摆位误差 扇形束ct引导放疗
下载PDF
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颖 何丽 王正营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2023年第3期272-276,共5页
目的分析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750例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照组)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观察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结果,分... 目的分析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750例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照组)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观察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结果,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数据。结果在750例患者的检查结果中,650例经数字减影造影被诊断为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占86.7%(P<0.05);观察组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测诊断的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P<0.05);观察组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扫描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P<0.05)。结论头颈部CT血管造影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其成像特征非常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卒中 诊断价值
下载PDF
颈部CTA评估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及颅外段椎动脉发育不良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金兆维 张丹丹 +1 位作者 马飞龙 王璐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9-172,共4页
探究颈部CT血管造影(CTA)技术评估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及颅外段椎动脉发育不良的价值分析。选取80例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及发育不良患者为研究组,包括34例颅外段椎动脉狭窄患者(A组)、46例颅外段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B组),并且选取50例同期健... 探究颈部CT血管造影(CTA)技术评估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及颅外段椎动脉发育不良的价值分析。选取80例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及发育不良患者为研究组,包括34例颅外段椎动脉狭窄患者(A组)、46例颅外段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B组),并且选取50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均进行CTA检查,记录患者左侧椎动脉(L-VA)直径、L-VA面积、右侧椎动脉(R-VA)直径、R-VA面积,并对患者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及发育不良左右两侧及性别比例情况进行分析。与对照组相比,A组、B组患者的L-VA直径、L-VA面积、R-VA直径、R-VA面积均减小(P<0.05);研究组中,右侧发生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及发育不良患者总比例高于左侧(P<0.05);女性患者发生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及发育不良比例高于男性患者(P<0.05)。颈部CTA对于颅外椎动脉狭窄及发育不良情况能够进行准确评估,临床诊断、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ct血管造影 颅外段椎动脉狭窄 颅外段椎动脉发育不良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低管电压联合ASiR-V算法“一站式”心脑血管CTA扫描模式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珩 王雁南 +3 位作者 那飞扬 刘显旺 刘建莉 张小卫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2期176-181,共6页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联合ASiR-V算法“一站式”心脑血管CTA扫描模式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需要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筛查扫描的120例患者。依据扫描方式不同,分为3组,每组40人。A组为低剂量...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联合ASiR-V算法“一站式”心脑血管CTA扫描模式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需要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筛查扫描的120例患者。依据扫描方式不同,分为3组,每组40人。A组为低剂量一站式”心脑血管CTA扫描模式组(80 kV,管电流智能调控,前置40%ASIR-V,后置50%ASiR-V),B组为常规剂量冠状动脉CTA扫描组(100 kV,550 mA),C组为常规剂量头颈动脉CTA扫描组(100 kV, 500 mA)。对比3组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同时将3组图像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结果:低管电压联合ASiR-V算法“一站式”心脑血管CTA扫描模式有效辐射剂量为(1.36±0.66)mSv,B组的辐射剂量为(2.31±0.75)mSv,C组的辐射剂量为(1.12±0.04)mSv,A组辐射剂量与B组+C组辐射剂量之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LAD近端、LCX近端、RCA近端的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SD、C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CTA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的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的SD、CN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一站式”头颈冠脉血管成像扫描模式的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需求,能全面评估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低剂量 一站式扫描 冠状动脉 头颈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