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某座椅防挥鞭伤性能提升 被引量:3
1
作者 岳国辉 吕宝锋 +1 位作者 韩峰 陈现岭 《汽车工程师》 2016年第1期39-43,共5页
2015年版C-NCAP评价规程对座椅鞭打试验进行了评价加严的提升。针对某款车型座椅鞭打试验结果进行了2015版法规下的评价分析,识别出关键问题点为颈部伤害指数和上颈部扭矩伤害值偏大。经过理论计算和仿真曲线分析,将头部与头枕间距由70.... 2015年版C-NCAP评价规程对座椅鞭打试验进行了评价加严的提升。针对某款车型座椅鞭打试验结果进行了2015版法规下的评价分析,识别出关键问题点为颈部伤害指数和上颈部扭矩伤害值偏大。经过理论计算和仿真曲线分析,将头部与头枕间距由70.5 mm降低到25 mm,头枕发泡硬度增加约2.5倍。通过试验验证了改进方案的有效性。可为后续新开发座椅或其他有类似问题的已量产座椅提供设计或问题整改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鞭伤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 颈部伤害指数 颈部扭矩
下载PDF
股骨近端几何结构结合骨密度预测帕金森病髋部骨折的风险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武华 刘旭东 胡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3829-3833,共5页
背景:帕金森病患者由于跌倒的风险较高且骨密度较低,骨折风险增加,了解髋部骨折相关危险因素及预测风险性至关重要。目的:测量帕金森患者骨密度与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变化,预测髋部骨折风险。方法:选择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帕金森病患者62例... 背景:帕金森病患者由于跌倒的风险较高且骨密度较低,骨折风险增加,了解髋部骨折相关危险因素及预测风险性至关重要。目的:测量帕金森患者骨密度与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变化,预测髋部骨折风险。方法:选择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帕金森病患者62例作为帕金森病组,70例非帕金森病骨质疏松者作为非帕金森病骨质疏松组,以90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对试验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及自带的髋部结构分析软件测量骨密度与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参数,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参数和骨密度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比较3组受试者股骨颈干角、截面力矩,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②帕金森病组截面面积、骨皮质厚度小于非帕金森病骨质疏松组及对照组,屈曲应力比大于非帕金森病骨质疏松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③骨密度与股骨颈、转子间截面面积、骨皮质厚度呈高度正相关(P <0.01),与屈曲应力比呈高度负相关(P <0.01),与股骨颈干角、截面力矩无相关性(P均>0.05);④提示帕金森患者骨密度减低,股骨近端结构发生改变,表现为骨截面面积、骨皮质厚度降低,屈曲应力比增高,增加帕金森病患者髋部骨折风险;髋部骨折发生与髋部骨密度及股骨近端几何结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髋部骨折 骨密度 股骨近端几何结构 Pearson相关分析 股骨颈干角 截面力矩 骨皮质厚度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颈部肌肉疲劳评价算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杜云霄 王殊轶 +1 位作者 Ndaro Nyakuru Zaphlene 左艳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1-37,共7页
本研究旨在客观比较颈部肌肉疲劳评价算法的差异性,找出更加有效的颈部肌肉疲劳评价算法,为伏案姿势下颈部肌肉疲劳提供人因工程定量评价方法。本文利用无线生理仪采集了15名受试者使用记忆枕伏案12 min的颈部胸锁乳突肌的表面肌电信号... 本研究旨在客观比较颈部肌肉疲劳评价算法的差异性,找出更加有效的颈部肌肉疲劳评价算法,为伏案姿势下颈部肌肉疲劳提供人因工程定量评价方法。本文利用无线生理仪采集了15名受试者使用记忆枕伏案12 min的颈部胸锁乳突肌的表面肌电信号,使用平均功率频率、谱矩比、离散小波变换、模糊近似熵以及复杂度5个算法计算出相应的肌肉疲劳指标;并使用最小二乘法对肌肉疲劳指标进行线性回归得出确定系数R^2与斜率k;确定系数R2可评价各种算法的抗干扰性;对斜率k进行柯尔莫哥洛夫—斯米洛夫检验得到最大垂直距离Lmax,Lmax可评价各种算法对疲劳程度的区分能力。统计结果表明,在抗干扰方面,模糊近似熵在不同高度的记忆枕下都具有最大的R^2,且模糊近似熵与平均功率频率、离散小波变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区分疲劳程度方面,模糊近似熵仍具有最大的Lmax,最大值达0.496 7。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模糊近似熵无论是在抗干扰性还是疲劳程度的区分能力上都优于其他算法,因此在进行颈部肌肉疲劳评价时,我们建议可将模糊近似熵作为一个较好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肌肉疲劳评价 模糊近似熵 谱矩比 离散小波变换 人因工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