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失眠的病机本质探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焦俊杰 郭洪亮 +2 位作者 袁俊亮 李淑娟 胡文立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082-2085,共4页
从中医经典出发,根基于《黄帝内经》中关于睡眠障碍的理论阐述,系统分析整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与其理论一脉相承的理、法、方药的妙用,结合一些著名医家的阐微,探讨失眠的病因病机,认为失眠的本质病机是发于心而根于胃。以期为... 从中医经典出发,根基于《黄帝内经》中关于睡眠障碍的理论阐述,系统分析整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与其理论一脉相承的理、法、方药的妙用,结合一些著名医家的阐微,探讨失眠的病因病机,认为失眠的本质病机是发于心而根于胃。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清晰的正确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不寐 黄帝内经 伤寒论 病因病机
下载PDF
秦汉时期之伤寒热病理论溯源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志斌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27-31,共5页
秦汉时期的伤寒热病概念,大致在"伤寒则病热"宗旨下发展。病名以伤寒为总称,包括狭义伤寒、中风、湿温、热病、温病,以及风温、暑病(中暑)、中湿,病因为伤寒。《内经》强调留邪病机,部位不一,提到三套辨证方法:六经辨证、皮... 秦汉时期的伤寒热病概念,大致在"伤寒则病热"宗旨下发展。病名以伤寒为总称,包括狭义伤寒、中风、湿温、热病、温病,以及风温、暑病(中暑)、中湿,病因为伤寒。《内经》强调留邪病机,部位不一,提到三套辨证方法:六经辨证、皮肌骨热辨证及五脏热辨证。《难经》中提出"伤寒有五"。《伤寒杂病论》的论述重点放在中寒即发的"伤寒"方面,将其中的六经辨证法发展为灵活而相对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时期 伤寒热病理论 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下载PDF
基于经典理论的津液亏虚证治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马千 程荣菲 武哲丽 《中医临床研究》 2022年第31期119-121,共3页
“津液”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多有提及,“顾护津液”更是张机(字仲景)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仔细研究上述著作,就会发现津与液虽同出于一源,但二者并非同种物质,而后世医家在谈及津液相关理论及治疗方面,往往合而论之。文章... “津液”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多有提及,“顾护津液”更是张机(字仲景)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仔细研究上述著作,就会发现津与液虽同出于一源,但二者并非同种物质,而后世医家在谈及津液相关理论及治疗方面,往往合而论之。文章通过探讨津液的概念和属性,以及津虚证、液虚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的不同,提出了各自的治法,并在篇尾补充了后世温病学派对于津虚证、液虚证的治疗经验,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津液亏虚 辨证论治
下载PDF
论“间者并行,甚者独行”之理论与临床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淑斐 石磊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180-182,共3页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源自《黄帝内经》,是《内经》治疗疾病的原则之一。在探讨病变本身的同时论述如何治疗疾患,高度概括了病机及治则,极具理论及临床意义。该文主要讨论"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理论的丰富内涵,以及从&...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源自《黄帝内经》,是《内经》治疗疾病的原则之一。在探讨病变本身的同时论述如何治疗疾患,高度概括了病机及治则,极具理论及临床意义。该文主要讨论"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理论的丰富内涵,以及从"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角度谈谈其在《伤寒杂病论》、现代中医临床、冠心病等急危重症中的应用。"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深远意义在于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灵活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治则 应用
下载PDF
从“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论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被引量:5
5
作者 岳上赛 荣昊 《中医临床研究》 2017年第16期55-56,共2页
本文通过《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典籍中对腹痛的认识与论述,从脏腑、归经角度剖析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关键,围绕"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疾病传变特点,确立了"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的疾病本质。... 本文通过《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典籍中对腹痛的认识与论述,从脏腑、归经角度剖析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关键,围绕"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疾病传变特点,确立了"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的疾病本质。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提出应结合小儿个人体质及感触病因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进行辨证论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下载PDF
小议咽痛的脏腑辨证论治 被引量:3
6
作者 徐川岚 明瑶 +3 位作者 赵莎 陶杰 吴金雨 沈宏春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26期9-11,共3页
西医一般将咽痛归于许多疾病的临床症状,认为其发生主要与多系统病变相关,其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可局部予以抗炎雾化,尚无针对咽痛的特殊治疗方案,而中医治疗这类疾病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目前虽无专门论述咽痛的篇章,但是... 西医一般将咽痛归于许多疾病的临床症状,认为其发生主要与多系统病变相关,其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可局部予以抗炎雾化,尚无针对咽痛的特殊治疗方案,而中医治疗这类疾病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目前虽无专门论述咽痛的篇章,但是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及《温病条辨》这些中医的经典著作中散见关于咽痛的辨证论治。而目前新起的中医学者大多采用脏腑辨证的进行临床诊疗,因此本文主要结合中医经典理论首次提出关于咽痛的脏腑辨证,以供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腑辨证 咽痛 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温病条辨》
下载PDF
先秦两汉时代呕吐病证的文献梳理与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郭海峰 孟昱彤 黄宏 《光明中医》 2023年第18期3517-3520,共4页
呕吐作为常见的中医病证,在先秦两汉时代即已被医家们所认识,其思想成果主要体现于《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之中。为掌握该时期医家对呕吐的了解情况,笔者从释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3个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梳理总结,... 呕吐作为常见的中医病证,在先秦两汉时代即已被医家们所认识,其思想成果主要体现于《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之中。为掌握该时期医家对呕吐的了解情况,笔者从释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3个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梳理总结,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依据。《黄帝内经》中可见中医对于呕吐的最早记载,述其定义,定位于胃,认为外邪侵袭、饮食失宜、失治误治是呕吐的主要病因,脉诊、望诊、分经论呕以及针刺治呕是辨证论治方向;仲景则以六经辨证论外感呕吐,以脏腑辨证论内伤呕吐,补充发展了《黄帝内经》的呕吐理论。这一时期有关呕吐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后世医家的发挥奠定了重要基础,起到了划时代的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呕吐 先秦两汉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文献研究
下载PDF
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 被引量:20
8
作者 牛亚南 陈玉龙 吕翠田 《中医学报》 CAS 2013年第9期1313-1315,共3页
目的:探讨"治未病"的思想源流、四大经典对"治未病"思想的研究以及"治未病"思想对人们健康的指导作用。方法:以"治未病""中医"为关键词,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检索自1979年1... 目的:探讨"治未病"的思想源流、四大经典对"治未病"思想的研究以及"治未病"思想对人们健康的指导作用。方法:以"治未病""中医"为关键词,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检索自1979年1月至2012年6月的相关文献。结果:共检索到有关"治未病"思想研究的文献300余篇。"治未病"思想逐渐被运用到各个方面,但还没有足够得到多数人的认可。结论:"治未病"思想多停留在对慢性疾病的研究,将"治未病"思想运用到社区卫生服各中,还存在着中医全科医师、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以及宣传工作不到位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未病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五体痹”理论探讨经方在痹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敏 何庆勇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165-7169,共5页
考察从《黄帝内经》“五体痹”理论到《伤寒杂病论》治痹经典名方方义理论的演变过程。选取《伤寒杂病论》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附子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甘草附子汤等经典治痹方,并进行类比分析。发现张仲景以多法论治“五... 考察从《黄帝内经》“五体痹”理论到《伤寒杂病论》治痹经典名方方义理论的演变过程。选取《伤寒杂病论》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附子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甘草附子汤等经典治痹方,并进行类比分析。发现张仲景以多法论治“五体痹”,方循经旨,知行合一,形成了独特的“五体痹”治疗体系,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黄帝内经》“五体痹”理论,又从临证实践层面对“五体痹”理论进行拓展与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五体痹 伤寒杂病论 痹病 经方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五行生克治则治法探讨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铭泰 门凌 《中医学报》 CAS 2014年第9期1281-1282,共2页
张仲景按照五脏的五行归属,以及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根据《黄帝内经》"虚则补其子,实则泄其母"的原则,确立治则治法,如五行相生中肝木生心火,养肝血以济心,即培木生火法;脾土生肺金,脾健运以益肺,即培土生金法;肺金生肾水... 张仲景按照五脏的五行归属,以及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根据《黄帝内经》"虚则补其子,实则泄其母"的原则,确立治则治法,如五行相生中肝木生心火,养肝血以济心,即培木生火法;脾土生肺金,脾健运以益肺,即培土生金法;肺金生肾水,滋肺阴以助肾水,即金水相生法;而五行相克中肾水克心火,肾阴上承制约心阳,若心火亢于上则需壮水制火法;肝木克脾土,肝之疏泄制约脾土壅滞,而肝疏泄过度制约脾之运化,急需达木扶土法;脾土克肾水,脾气健运以制约肾水泛滥,即培土制水法。其中不乏千古名方,其效如神,可供后世效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 五行学说 培木生火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壮水制火法 达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