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Dry-Cold Climate of the Qijia Arche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ankou of the Loess Plateau along the Silk Road Since the Neolithic Period 被引量:4
1
作者 ZHANG Huirong DEMBELE Blaise +3 位作者 ZHANG Wanyi ZHANG Jingya MA Yuan ZHANG Chengj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2466-2467,共2页
Objective Large numbers of archeological relics from the Neolithic period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all tributaries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early humans tended to reside along the river valleys, and developed small b... Objective Large numbers of archeological relics from the Neolithic period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all tributaries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early humans tended to reside along the river valleys, and developed small but characteristically decentralized ancient valley culture. It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the agriculture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the mode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 TOC The Dry-Cold Climate of the Qijia Arche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ankou of the Loess Plateau along the Silk Road Since the neolithic period
下载PDF
河北阳原姜家梁遗址的绝对年代
2
作者 侯亮亮 李君 安婧 《文物季刊》 2024年第1期157-162,共6页
河北阳原姜家梁遗址是一处重要的史前遗址。为明确姜家梁遗址的绝对年代,选取腐殖质土样、炭化物、动物骨和人骨等进行碳十四测年,通过贝叶斯统计模型运算得到该遗址两个发展阶段的绝对年代范围。具体而言,姜家梁遗址房址的起始年代应... 河北阳原姜家梁遗址是一处重要的史前遗址。为明确姜家梁遗址的绝对年代,选取腐殖质土样、炭化物、动物骨和人骨等进行碳十四测年,通过贝叶斯统计模型运算得到该遗址两个发展阶段的绝对年代范围。具体而言,姜家梁遗址房址的起始年代应为距今8772-5047年;姜家梁遗址墓葬的年代应为距今4907-3542年,这符合早期房址被晚期墓葬打破的考古学现象。姜家梁遗址早期房址和晚期墓葬之间的空白期长达2685年,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文化传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家梁遗址 碳十四年代 新石器时期 小河沿文化
下载PDF
新石器时期中国南北建筑演进研究
3
作者 韩建友 刘书芳 邹佳轩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74-80,共7页
通过剖析中国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城形制特征,揭示了该时期建筑群由向心性逐渐演变为轴线控制的院落式布局的发展脉络。研究发现单体建筑经历了从单一空间至多空间分隔的转变,由原始的穴居和巢居形态逐步演进为高台木构建筑... 通过剖析中国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城形制特征,揭示了该时期建筑群由向心性逐渐演变为轴线控制的院落式布局的发展脉络。研究发现单体建筑经历了从单一空间至多空间分隔的转变,由原始的穴居和巢居形态逐步演进为高台木构建筑。这一演进过程体现了中国建筑艺术的显著进步,尤其在原始社会晚期,这种进步更为明显。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等大型遗址已呈现出都邑与高台宫室的雏形,为中国几千年建筑文化的辉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研究丰富了建筑史学的研究内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为现代建筑设计与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居 巢居 建筑遗址 新石器时期 高台
下载PDF
淮河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影响研究
4
作者 李博 韩子超 《蚌埠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20-123,共4页
淮河中、上游地区处于我国地理单元上的过渡中心,也是史前文化交流碰撞的“漩涡地带”。新石器时代中期两区域以淮河及其支流为纽带开启了文化上的互动交流,并逐步增强。两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动直接促进了淮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对淮... 淮河中、上游地区处于我国地理单元上的过渡中心,也是史前文化交流碰撞的“漩涡地带”。新石器时代中期两区域以淮河及其支流为纽带开启了文化上的互动交流,并逐步增强。两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动直接促进了淮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对淮河上游所在中原地区文化传播与扩散及早期中国各地考古学文化由分散、孤立走向交流、融合形成相对的文化共同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中上游地区 新石器时代中期 文化交流互动
下载PDF
中国新石器时代储粮窖穴分析
5
作者 易璇 马志坤 翟霖林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1-48,共8页
本文梳理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粮食储存窖穴的分布、形制特点和储存粮食种类,并以汉代单位体积内粮食重量数据为蓝本估算了史前粮食储存量,进而分析了史前储粮窖穴的发展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新石器时代储粮窖穴以圆形袋状坑为主,存储粮食的... 本文梳理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粮食储存窖穴的分布、形制特点和储存粮食种类,并以汉代单位体积内粮食重量数据为蓝本估算了史前粮食储存量,进而分析了史前储粮窖穴的发展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新石器时代储粮窖穴以圆形袋状坑为主,存储粮食的种类主要为粟、黍及稻等农作物,还包括了藜、橡子等非农作物;储粮窖穴尺寸和容积随着时代发展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并与聚落级别以及用途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粮窖穴 黄河中游地区 新石器时代
下载PDF
绰墩遗址新石器时期水稻田、古水稻土剖面、植硅体和炭化稻形态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曹志洪 杨林章 +8 位作者 林先贵 胡正义 董元华 章钢娅 陆彦椿 尹睿 吴艳宏 丁金龙 郑云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38-847,共10页
绰墩遗址第六次发掘的300m^2范围内出土22块古田块,通过对其田埂、灌排系统(水口、水沟、水井)等结构特征的观察研究,对古田块和水沟中出土的灌溉用具——陶罐和陶盆碎片的鉴定是属于马家滨文化时期的器物;从田块表土层中淘洗出大... 绰墩遗址第六次发掘的300m^2范围内出土22块古田块,通过对其田埂、灌排系统(水口、水沟、水井)等结构特征的观察研究,对古田块和水沟中出土的灌溉用具——陶罐和陶盆碎片的鉴定是属于马家滨文化时期的器物;从田块表土层中淘洗出大量的炭化稻粒,每克土壤中检测到有上万至十余万颗水稻植硅体,这些结果证明所发现的田块是马家滨时期的灌溉稻田。对出土的炭化稻粒和土壤有机质的14^C定年结果表明其年龄分别为5907 a BP和6280 a BP,是新石器即晚马家滨文化时期的水稻文明。对在遗址挖掘的两个整段剖面(P-01和P.03)的研究发现,P-01剖面上42~103cm层位埋藏有马桥文化-商朝初期(3320aBP)和在103~200cm层位埋藏有马家滨时期(6280aRP)的两个古水稻土剖面,这一结果佐证了前人关于800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曾有过几次大的洪水泛滥而使人类耕作活动中断的气候变化事件的结论。然而距P-01仅15m的P-03整段剖面上仅出现了马桥-商朝初期的古水稻土剖面(40~100cm),未发现马家滨时期古水稻土剖面(100~200cm),说明当时的生产力非常低下,仅能利用低洼平坦的地方种稻,稍高一点的居住点附近的坡地就无法改成梯田种植水稻了。这两个埋藏的古水稻土剖面均已经发育了水稻土的明显特征。对出土炭化稻粒的形态学研究表明,外型多为椭圆形,长宽比的变异较大,稃面有方格凹陷结构、周边有稃毛,顶端残留有稻芒的基部,基部有护颖而没有小梗,“钝形”的双峰乳突、浅平的凹陷乳沟等均显示其为人工栽培的粳型水稻。结果与丁颖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汉代的炭化稻粒的特征是吻合的,从而支持了关于“我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古代最早栽培的水稻都是粳稻品种”的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古水稻田 古水稻土 新石器时期 水稻植硅体 粳型栽培稻 14^C定年
下载PDF
绰墩遗址古水稻土孢粉学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春海 章钢娅 +6 位作者 杨林章 林先贵 胡正义 董元华 曹志洪 郑云飞 丁金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52-460,共9页
自1998年以来,绰墩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马家浜时期的水稻田。对遗址Ⅵ工作区两个剖面P01和P03进行植硅体和孢粉分析,P01的植硅体分析结果显示在马家浜文化中晚期、马桥文化时期、宋代直至现代,研究点都有水稻生长。孢粉分析还显示,在植硅... 自1998年以来,绰墩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马家浜时期的水稻田。对遗址Ⅵ工作区两个剖面P01和P03进行植硅体和孢粉分析,P01的植硅体分析结果显示在马家浜文化中晚期、马桥文化时期、宋代直至现代,研究点都有水稻生长。孢粉分析还显示,在植硅体浓度较高土壤沉积物中,水生植物花粉在整个孢粉谱中所占比例较小,与现代水田相似。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在种植水稻过程中可能已将杂草除去。绰墩遗址孢粉分析的结果可能为判断古水稻土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分析 植硅体分析 古水稻土 新石器时代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陕西下河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活动初探 被引量:13
8
作者 尚雪 张鹏程 +4 位作者 周新郢 邱振威 屈亚婷 王炜林 王昌燧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59,103,共6页
综合花粉、炭化种子等生物指标记录可以提供有关早期植被与农业活动方面的信息。研究显示,下河遗址地区在距今5300~4700 cal a BP之间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仅在河谷地区与山区有少量乔木生长;该地先民在仰韶时代晚期农业活动以旱作农业... 综合花粉、炭化种子等生物指标记录可以提供有关早期植被与农业活动方面的信息。研究显示,下河遗址地区在距今5300~4700 cal a BP之间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仅在河谷地区与山区有少量乔木生长;该地先民在仰韶时代晚期农业活动以旱作农业为主,广泛种植粟类作物,伴随少量黍类作物;另外,较多数量草木犀植物种子的出现可能暗示该地先民利用植物资源饲养牲畜,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获得更多证据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河遗址 新石器时代 早期农业活动
下载PDF
下王岗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牙病 被引量:30
9
作者 李瑞玉 黄金芳 韩陆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00-205,共6页
本文主要记述河南淅川下王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人骨牙齿的龋齿和牙周病;初步探讨了龋齿和牙周病的发病率与不同地理位置、性别和年龄的关系;另外,对牙齿磨耗症、畸形中央尖、根尖疾病等也分别作了记录。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牙病
下载PDF
湖北郧县青龙泉遗址2008年度发掘简报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冰白 周国平 +1 位作者 罗运兵 陈明辉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31,F0003,共18页
郧县青龙泉遗址2008年度发掘获取了相当丰富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迹、遗物,丰富了鄂西北地区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文化内涵。同时在该遗址新确认了一批乱石滩文化的遗迹,出土遗物较为丰富,为研究该地区"后石家河文化&q... 郧县青龙泉遗址2008年度发掘获取了相当丰富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迹、遗物,丰富了鄂西北地区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文化内涵。同时在该遗址新确认了一批乱石滩文化的遗迹,出土遗物较为丰富,为研究该地区"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文化格局以及中原与鄂西北地区的区域文化互动提供了新资料。本次发掘还确认了一种比较特殊的石家河文化埋葬习俗—少(婴)儿瓮棺以腰坑的形式与成年人土坑墓共同组成二次合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龙泉遗址 2008年 发掘 新石器时代
下载PDF
舞阳贾湖墓葬的统计学初步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段天璟 张华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0-107,共8页
本工作旨在了解贾湖单人墓随葬品数量与墓主人性别、年龄以及墓葬分期之间的关系。根据墓葬样本的实际情况,本工作使用t-检验、单因素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贾湖墓葬随葬品总量与性别无关,但与墓主... 本工作旨在了解贾湖单人墓随葬品数量与墓主人性别、年龄以及墓葬分期之间的关系。根据墓葬样本的实际情况,本工作使用t-检验、单因素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贾湖墓葬随葬品总量与性别无关,但与墓主人的死亡年龄有关,壮年随葬品较丰富。同时,随葬品数量受到性别和死亡年龄的交互影响比较显著,女性少年儿童的随葬品数量最多,男性壮年的随葬品次之。从随葬品的种类上看,除少年儿童组最多外,女性壮年墓葬占有石制品最多;男性壮年墓葬占有骨、牙制品最多。本工作还发现陶器和骨、牙制品的数量在不同时期存在着较显著变化,第二期时骨、牙制品和陶制品的数量较多。本工作认为,女孩随葬品数量较多的情况可能与母系氏族社会重女习俗有关,不同性别的壮年侧重随葬不同质地的物品则可能暗示着贾湖先民们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分工,陶和骨、牙制品在第二期时比较丰富的现象可能与这一时期渔猎采集活动较活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贾湖 墓葬 统计 分析
下载PDF
从随葬工具的性别关联探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性别分工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建立 陈铁梅 贾昌明 《南方文物》 2013年第2期39-48,共10页
本文利用二项式分布假设检验方法对黄河流域从裴李岗到大汶口晚期和马厂期男女墓葬中随葬工具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揭示劳动按性别分工的问题。这些墓葬的年代范围大致为公元前7000年至2000年之间,正是处于农业生产出现... 本文利用二项式分布假设检验方法对黄河流域从裴李岗到大汶口晚期和马厂期男女墓葬中随葬工具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揭示劳动按性别分工的问题。这些墓葬的年代范围大致为公元前7000年至2000年之间,正是处于农业生产出现不久后的发展期。根据统计分析,可将随葬工具分为3类:(1)主要由男性使用的工具,(2)主要由女性使用的工具,(3)男女共同使用的工具,其中前两类可视为与性别相关的工具,并计算了每种性别关联型工具在各自遗址或墓地中所占的比例。结果表明,在这一时期中(1)社会劳动中性别分工的增强和细化(性别关联型劳动工具比例的增大和早期一些男女共用型工具晚期转化为主要系男性使用)和(2)男性在社会劳动中优势地位的完全确立(于大汶口晚期在性别关联型工具种类中,主要为男性使用的工具占绝大多数,而主要为女性使用的工具仅留下纺轮一种)。根据这一结果,简单讨论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间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性别关联型随葬工具 劳动分工 二项式分布
下载PDF
近7000年前河北姜家梁人群下颌圆枕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海军 张一丹 +1 位作者 方璐瑜 戴成萍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2-105,共4页
下颌圆枕是体质人类学研究中的重点观察项目之一,传统的分类方法常将其分为微弱、中等、显著。这种分类方法较模糊,使得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和数据很难进行对比研究。本文设计了实物对比描述的方法,用花生、黄豆、南瓜籽等对下颌圆枕形... 下颌圆枕是体质人类学研究中的重点观察项目之一,传统的分类方法常将其分为微弱、中等、显著。这种分类方法较模糊,使得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和数据很难进行对比研究。本文设计了实物对比描述的方法,用花生、黄豆、南瓜籽等对下颌圆枕形态进行形象描述。通过这种方法对中国新石器时代姜家梁人群下颌圆枕的表现程度、出现位置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下颌圆枕性别差异明显,男性>女性;时代差异显著,表现为新石器时代姜家梁>近代云南华北人群;下颌圆枕主要分布于P3-P4区域。下颌圆枕的强弱与食物变化导致的咀嚼压力的变化可能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能与下颌体的高度变化有关。圆枕的出现位置特点可能与P3-P4区域下颌骨厚度较薄,且颏孔多出现于P4下方(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这个区域的骨质强度),下颌骨骨质特点、生物力学特点等有关,这些特点使得P3-P4区域在承担很大的咀嚼压力时需要代偿性的增厚,从而导致圆枕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姜家梁 下颌圆枕 变异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彩陶鸟纹装饰特征探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嫚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3-76,共4页
鸟纹是新石器时代彩陶装饰中应用较多的题材,不同文化类型彩陶上的鸟纹形态各异,曲尽其妙。彩陶鸟纹的装饰构成方式,无论是二方连续还是单独纹样形式都是从器皿整体的装饰部位来考虑构图的。彩陶装饰中不同鸟纹以直观的形象特征与其他... 鸟纹是新石器时代彩陶装饰中应用较多的题材,不同文化类型彩陶上的鸟纹形态各异,曲尽其妙。彩陶鸟纹的装饰构成方式,无论是二方连续还是单独纹样形式都是从器皿整体的装饰部位来考虑构图的。彩陶装饰中不同鸟纹以直观的形象特征与其他花纹进行组合形成的图案,是一种象征性的寓意表达,反映出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彩陶 鸟纹 装饰特征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东北地区的生业初探 被引量:8
15
作者 袁靖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5-182,共8页
将东北地区的生业特征分为两个大的区域进行长时段的归纳,可以看到北部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主要是采集和渔猎,到青铜时代开始,种植农作物和家畜饲养的比重逐渐增加;而南部地区至少从距今8000年前开始出现少量的农作物,当时可能也开始饲养家... 将东北地区的生业特征分为两个大的区域进行长时段的归纳,可以看到北部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主要是采集和渔猎,到青铜时代开始,种植农作物和家畜饲养的比重逐渐增加;而南部地区至少从距今8000年前开始出现少量的农作物,当时可能也开始饲养家畜,在整个新石器时代,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的行为在燕山南北地区发展缓慢,而在辽东半岛南端地区则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业模式。到青铜时代,主要分布在辽河下游地区的高台山文化以种植粟等农作物和饲养家畜为主,也包括渔猎活动。主要分布在西辽河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以种植粟和黍及饲养家猪为主,家养动物中牛和羊的数量较多,畜牧业开始出现。从夏家店上层文化至燕文化时期,农业和畜牧业均呈稳定发展的趋势。这些特征的形成与当地各个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及更替状况密切相关,也与自然环境的制约和黄河流域地区以农业为特征的文化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先秦时期 东北地区 生业
下载PDF
再论大汶口文化的陶刻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吉怀 《东南文化》 2000年第7期6-14,共9页
关于大汶口文化中出现的陶刻符号,就其意义问题,曾引起学术界的热烈争论。从 60年代首次发现于大汶口文化遗址以来,一直没有间断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本文通过相关文化的区域特征和刻划符号出土的背景资料,阐明大汶口文化的刻符,并... 关于大汶口文化中出现的陶刻符号,就其意义问题,曾引起学术界的热烈争论。从 60年代首次发现于大汶口文化遗址以来,一直没有间断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本文通过相关文化的区域特征和刻划符号出土的背景资料,阐明大汶口文化的刻符,并非具有文字的意义,应该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 陶刻
下载PDF
中国早期木构建筑梁架构件起源与发展初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祝笋 陈志宏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7期31-34,共4页
文章通过对我国木构建筑中柱础、擎檐柱、壁柱、斗拱、釭5种梁架重要构件起源与发展进行探讨,揭示了新石器至隋唐时期我国木建筑梁架构件演变逻辑和发展规律,为我国早期木构建筑营造研究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木构建筑 梁架构件 新石器时期 隋唐时期
下载PDF
广西百色地区全新世早中期的动物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艳波 谢光茂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9-183,共5页
本文对广西百色地区三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了动物群构成各方面的比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全新世早中期百色地区自然资源一直比较丰富,先民始终以狩猎野生动物(尤其是野生哺乳动物)来获取主要的肉食资源;不同遗址动物群... 本文对广西百色地区三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了动物群构成各方面的比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全新世早中期百色地区自然资源一直比较丰富,先民始终以狩猎野生动物(尤其是野生哺乳动物)来获取主要的肉食资源;不同遗址动物群构成方面的差异,应该与遗址聚落的复杂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色地区 新石器时代 动物考古
下载PDF
再论“华南早期新石器^(14)C年代数据引起的困惑”问题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伟驹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50,共9页
1982年,测年学者通过测试和研究提出,华南石灰岩地区水生螺蚌壳^(14)C测年比陆生动植物样品偏老1000~2000年,但这并不能解释很多遗址反复出现同一层位的螺蚌壳(也有个别其它样品)测年比兽骨偏老数千年的现象。通过与最新测年数据的比较... 1982年,测年学者通过测试和研究提出,华南石灰岩地区水生螺蚌壳^(14)C测年比陆生动植物样品偏老1000~2000年,但这并不能解释很多遗址反复出现同一层位的螺蚌壳(也有个别其它样品)测年比兽骨偏老数千年的现象。通过与最新测年数据的比较发现,这些早年测定的用以比较的兽骨数据偏晚。其偏晚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长期埋藏的骨骼易受污染和不够严格的预处理方式未能完全排除污染物所致。这可能是华南早期新石器年代困惑长期存在的根源之一。剔除偏晚的兽骨数据,华南石灰岩地区“水生螺蚌壳^(14)C测年偏老1000~2000”这一结论暂时还不能被推翻,但其是否适用于华南的所有史前遗址,还有待更多和更为系统的实验数据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早期新石器 碳十四测年 螺壳 骨骼 预处理
下载PDF
广西新石器时代野生动植物饮食资源浅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曾广春 魏振荣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10-12,共3页
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植被茂密,生物种类众多,拥有丰富的饮食资源。通过对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中的野生动植物遗存种类进行描述,以及在饮食结构中的作用分析,阐明广西古人类已经能够利用各种食物来源,形成以狩猎、捕捞和采集为主的生活... 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植被茂密,生物种类众多,拥有丰富的饮食资源。通过对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中的野生动植物遗存种类进行描述,以及在饮食结构中的作用分析,阐明广西古人类已经能够利用各种食物来源,形成以狩猎、捕捞和采集为主的生活与饮食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食物资源 野生动植物 饮食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