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andwich Man:A Representative Rhetoric of Ressentiment toward the Empire in Taiwan Residents New Wave Cinema
1
作者 QIN Hong-lia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2年第10期1076-1081,共6页
The Sandwich Man(1983),the groundbreaking work of Taiwan Residents New Wave Cinema,had a significant impact.The movie are made up of three short films The Sandwich Man(Hou Hsiao-hsien),Xiaoqi’s Hat(Tseng Ch’ang-hsia... The Sandwich Man(1983),the groundbreaking work of Taiwan Residents New Wave Cinema,had a significant impact.The movie are made up of three short films The Sandwich Man(Hou Hsiao-hsien),Xiaoqi’s Hat(Tseng Ch’ang-hsiang),and The Taste of Apples(Wan-ren),are typically seen as tales of modernity from the countryside to the city,but also contains native Taiwan Residents imperial ressentiment,particularly the ressentiment toward the American Empire in The Taste of Apples and the social sentiment of being wounded by Japan that haunts Xiaoqi’s hat,while The Sandwich Man attempts to seek to position themselves in their ro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wan Residents new wave cinema the trauma from Japan ressentiment towards America SELF-POSITIONING
下载PDF
Taiwan New Cinema: A Movement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2
作者 James Udde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3年第2期159-182,共24页
Taiwan New Cinema movement that began in the 1980s is arguably one of Taiwan's greatest cultural breakthroughs; the movement eventually led to numerous awards for Taiwan Residents filmmakers at the biggest festivals,... Taiwan New Cinema movement that began in the 1980s is arguably one of Taiwan's greatest cultural breakthroughs; the movement eventually led to numerous awards for Taiwan Residents filmmakers at the biggest festivals, such as Venice, Berlin and Cannes. This implies that the New Cinema movement was ultimately the result of a carefully orchestrated policy on the part of the Taiwan authority. In truth, however, the New Cinema was more accidental than planned. The initial factors behind the movement were more domestic in orientation than foreign; the movement represented a makeshift attempt to save a domestic film industry that was slowly dying. The multiple awards received by Taiwan Residents filmmakers were thus unexpected benefits, which the authority and others were slow to recognize. Regardless of its origins, however, the New Cinema's lasting impact is undeniable. To this day, many of the controversies first raised about the New Cinema remain core issues for Taiwan cine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wan new cinema movement film festivals film policy culturalexchange James Soong Ming Ji
原文传递
Film Le Dēpart by Jerzy Skolimowski: Important Unknown Piece of Art
3
作者 Iwona Grodz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3期271-277,共7页
关键词 电影节 艺术 电影放映 波兰 保时捷 年轻人 比利时 奥斯卡
下载PDF
台湾新电影三十年:乡土与本土的纠结 被引量:3
4
作者 韩琛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2年第1期79-86,共8页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新电影表征了当代台湾社会思潮的巨大转向:由乡土转为本土,由中华认同转为台湾认同。反帝反压迫、反思殖民现代性等批判性向度,是早期台湾新电影的乡土意识的主要内容;而继起的本土...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新电影表征了当代台湾社会思潮的巨大转向:由乡土转为本土,由中华认同转为台湾认同。反帝反压迫、反思殖民现代性等批判性向度,是早期台湾新电影的乡土意识的主要内容;而继起的本土意识则失去了乡土意识的开放性与批判性,其以族群对立、省籍区隔为基础的电影叙事,反映了一种"反外省"、"去中国化"的台湾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乡土与本土是重估台湾新电影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类型、身份认同及国族想象,二者在台湾新电影中的对立纠结,也显示了"中国结"与"台湾结"在当代台湾社会之差异互现的结构性在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新电影 乡土意识 本土意识 中华民族主义 台湾民族主义
下载PDF
劳动·城乡·认同:台湾“后新电影”中的地方性空间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灿 《文化艺术研究》 2016年第2期134-140,共7页
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都市的不断扩张,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界线朝向乡村靠拢。台湾的都市发展也不再像"亚洲四小龙"时期那样充满生机,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源来促使人们往城市移动、生存。在台湾"后新电影"剧情中受挫、离... 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都市的不断扩张,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界线朝向乡村靠拢。台湾的都市发展也不再像"亚洲四小龙"时期那样充满生机,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源来促使人们往城市移动、生存。在台湾"后新电影"剧情中受挫、离开城市的主角们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他们面对着城市扩张的状态,不得不以"失败者"的面目重返故乡,进而试图探寻重新认识故乡和都市的方式。在空间和叙事的表现上,"后新电影"逐步地尝试重构城乡关系,以及劳动者、居民与地方空间的社会关系,在这一层次上正视迫使电影中主角离开城市返回家乡的原因以及主角返乡后的后续发展,同时对影片中大量出现的地方空间所蕴含的目标及意义进行自我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后新电影” 劳动空间 城乡空间 认同空间
下载PDF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再审视 被引量:1
6
作者 吴青青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1年第3期36-40,共5页
台湾新电影运动是台湾电影史上一次重要的、承前启后的电影革新运动,不仅是台湾本土电影业的自我救亡运动,也促进了台湾电影美学的新旧更替。新电影运动在电影创作主题和形式美学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对台湾电影的美学风貌和产业发展有着... 台湾新电影运动是台湾电影史上一次重要的、承前启后的电影革新运动,不仅是台湾本土电影业的自我救亡运动,也促进了台湾电影美学的新旧更替。新电影运动在电影创作主题和形式美学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对台湾电影的美学风貌和产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考察台湾电影产业的发展,台湾新电影的影响至今无法回避和忽略,重新研究和审视有很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新电影 新新电影
下载PDF
潜藏的细腻与冷静——浅析许鞍华电影的影像风格 被引量:2
7
作者 余源伟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4年第4期13-17,共5页
许鞍华是香港影坛罕有的成功女导演,她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现在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探寻文艺片和商业片的结合之路。她的电影大多取材于香港的现实社会,反映了当下人的生存状态和细微情感。她在创作手法上大胆尝试,逐渐找到属于自己... 许鞍华是香港影坛罕有的成功女导演,她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现在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探寻文艺片和商业片的结合之路。她的电影大多取材于香港的现实社会,反映了当下人的生存状态和细微情感。她在创作手法上大胆尝试,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像风格。本文试图从创作经历、视角与景别、光影与色彩、动静节奏等方面,来由外而内地探究许鞍华电影的影像风格与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鞍华 香港新浪潮 香港电影 文艺片 影像风格
下载PDF
后“新浪潮”海峡两岸艺术电影的代际递嬗与美学融汇 被引量:1
8
作者 郭越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4-169,共6页
从1979年开始,海峡两岸与香港的"新电影"曾汇流成为蔚为壮观的中国电影"新浪潮"运动,其中大陆和台湾的"新电影"运动尤以对华语电影本体的深邃探索,为华语电影的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美学贡献。四十余年间... 从1979年开始,海峡两岸与香港的"新电影"曾汇流成为蔚为壮观的中国电影"新浪潮"运动,其中大陆和台湾的"新电影"运动尤以对华语电影本体的深邃探索,为华语电影的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美学贡献。四十余年间,海峡两岸艺术电影既在历时性的纵向脉络上呈现出各自区域内导演代际递嬗的美学演化趋向,又在共时性的横向层面上彰显了两岸艺术电影创作互动、融汇的态势。在后"新浪潮"两岸艺术电影融合发展的历史格局中,大陆导演的作品曾清晰显现出台湾"新电影"的美学影响,同时中国台湾导演也曾从大陆"新电影"厚重的历史文化经验中汲取了重要的美学养分。后"新浪潮"时代两岸艺术电影的美学互融,必将促进一个更加绚丽、多元的大中华电影文化格局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后“新浪潮” 海峡两岸 艺术电影 代际递嬗 美学融汇
下载PDF
重绘香港电影新浪潮创作图谱(1978—1984)
9
作者 付晓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54-62,共9页
1978年至1984年间的香港电影新浪潮是二战后香港电影工业最重要的改革运动。但是长期起来,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创作图谱却模糊不清。通过对新浪潮导演的界定、新浪潮作品的甄选以及新浪潮作品版本的考证等三方面的研究,可以提出导演、作品... 1978年至1984年间的香港电影新浪潮是二战后香港电影工业最重要的改革运动。但是长期起来,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创作图谱却模糊不清。通过对新浪潮导演的界定、新浪潮作品的甄选以及新浪潮作品版本的考证等三方面的研究,可以提出导演、作品、版本的详细目录,以重绘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创作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浪潮电影 跨界入行 个人风格 本文变体 电检
下载PDF
断垣望归燕——许鞍华、徐克、余允抗与香港新浪潮恐怖片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闱 龚艳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4年第4期18-23,共6页
1978年开始的香港新浪潮电影以其内容扎实、引人入胜的作品为香港电影带来了新的气象。新浪潮时期的恐怖片作为一个类型电影,更是以其光怪陆离的影像、奇峰陡转的情节、严峻深刻的思考令人兴趣盎然。本文将以文本分析的方法从九七前过... 1978年开始的香港新浪潮电影以其内容扎实、引人入胜的作品为香港电影带来了新的气象。新浪潮时期的恐怖片作为一个类型电影,更是以其光怪陆离的影像、奇峰陡转的情节、严峻深刻的思考令人兴趣盎然。本文将以文本分析的方法从九七前过渡期港人的焦虑、在此环境下创作者锐意革新题材禁区和视听语言的气魄、作品中困顿逼仄的空间折射出的港人的困惑三个层面来解读许鞍华、徐克、余允抗这三位导演在新浪潮时期拍摄的恐怖片,旨在发掘香港新浪潮时期的恐怖片在社会关系、文化空间等方面的深层含义,从中发现香港新浪潮时期恐怖片的承续与创新,以及对之后的香港电影创作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电影 香港电影 香港新浪潮电影
下载PDF
电影发展运动及其影响
11
作者 褚萍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93-95,共3页
介绍了在电影艺术发展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4次主要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和德国新电影运动,认为它们对于当代电影朝着多元化、全方位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 电影发展史 欧洲先锋派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法国"新浪潮" 德国新电影
下载PDF
地域影像的全球性书写与主体性自述——基于藏地新浪潮电影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昕烨 罗婷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2022年第4期18-29,共12页
新世纪以后,以万玛才旦为首的青年藏族导演掀起了藏地电影创作新现象,“藏地新浪潮”由此而来。本文以藏地新浪潮电影为研究对象,在电影全球化的语境下比较性地讨论了地域影像的全球性书写与主体性自述。研究认为,通过对国际艺术电影的... 新世纪以后,以万玛才旦为首的青年藏族导演掀起了藏地电影创作新现象,“藏地新浪潮”由此而来。本文以藏地新浪潮电影为研究对象,在电影全球化的语境下比较性地讨论了地域影像的全球性书写与主体性自述。研究认为,通过对国际艺术电影的美学引用,藏地新浪潮电影形塑了自身独具的革新力量,并推动了民族影像在国际艺术电影圈内的广泛流通。同时,藏地新浪潮将对地方的细微体察转换为影片中的恋地特质,映射出地域影像与全球电影文化对话的独特姿态。藏地新浪潮电影不仅实现了对传统性与创新性、地方性与全球性的融合表达,也以此开启了它与全球新浪潮影像的新一轮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地新浪潮 国际艺术电影 藏地电影 新浪潮
下载PDF
世纪末的新气象──内地、香港、台湾电影的回顾与前瞻
13
作者 吕剑虹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50-54,共5页
本文突破单纯评价内地电影的局限,从更广泛的意义上,阐述了内地、香港和台湾三地电影的不断融合和发展;并试图从中国电影历史的阶段性出发,探讨和分析三地电影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来的面貌和特征。在对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电影进行回... 本文突破单纯评价内地电影的局限,从更广泛的意义上,阐述了内地、香港和台湾三地电影的不断融合和发展;并试图从中国电影历史的阶段性出发,探讨和分析三地电影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来的面貌和特征。在对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电影进行回顾的同时,展望中国电影的美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 台湾新电影运动 第五代 新生代
下载PDF
新浪潮中的民族电影视觉审美
14
作者 端木琦 《流行色》 2022年第7期81-84,共4页
视知觉的研究由格式塔心理学研究开始,被广泛地应用于视觉艺术。本文以阿恩海姆在《光与实践的神话》一书中,将视知觉理论与先锋电影、新媒体艺术相关联,从视觉角度探究电影本质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与角度。阐述了1979年以来,在中国的香... 视知觉的研究由格式塔心理学研究开始,被广泛地应用于视觉艺术。本文以阿恩海姆在《光与实践的神话》一书中,将视知觉理论与先锋电影、新媒体艺术相关联,从视觉角度探究电影本质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与角度。阐述了1979年以来,在中国的香港、台湾和大陆相继出现的先锋美学影音空间——中国电影“新浪潮”。分析它们在东西文化对撞和技术迭代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西方的电影语言与东方美学相结合,革新中国源自戏曲传统的电影影像美学风格和叙事逻辑形态,形成极具民族美学特征的“新电影”,构建起独具东方民族特色的视觉审美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知觉 格式塔 新浪潮 民族电影
下载PDF
从戏剧到电影:布莱希特的电影实践、理论与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佳凝 《戏剧艺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4,50,共13页
相比戏剧经历,布莱希特的电影实践和理论在中文学术界被严重低估。布莱希特一生参与并计划的电影项目多达五十余个,陆续公开后获得电影史的价值追认;布莱希特戏剧与电影实践联系密切,多个戏剧作品改编为电影,电影经历也影响其戏剧创作观... 相比戏剧经历,布莱希特的电影实践和理论在中文学术界被严重低估。布莱希特一生参与并计划的电影项目多达五十余个,陆续公开后获得电影史的价值追认;布莱希特戏剧与电影实践联系密切,多个戏剧作品改编为电影,电影经历也影响其戏剧创作观念;布莱希特的电影理论围绕技术性、辩证性和革命性展开,即辩证看待电影技术,思考电影与戏剧及其他艺术的关系,并使电影及技术发挥革命性效果。受限于影片发行和材料公开,布莱希特因戏剧而非电影成就对电影界产生影响,其理论经由《电影手册》“左转”造势和法国新浪潮导演的借鉴使用得以扩大,进入中国时同样遭遇一定的误读与误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电影手册 新浪潮 直面镜头 间离
原文传递
社会主义新浪潮:张暖忻电影的实验美学、历史纪实和社会参与
16
作者 王玲珍 《妇女研究论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6-72,共27页
张暖忻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实验电影的先驱,在理论上率先提倡法国新浪潮和纪实长镜头,在实践中开创了主观纪实风格电影,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时期电影走向世界和多元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可是,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女性电影人,张暖忻同以绝... 张暖忻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实验电影的先驱,在理论上率先提倡法国新浪潮和纪实长镜头,在实践中开创了主观纪实风格电影,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时期电影走向世界和多元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可是,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女性电影人,张暖忻同以绝对男性为创作主体、提倡自由主义的法国新浪潮电影批评和实践之间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作为中国新浪潮电影的前卫,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新兴的现代性主流话语的形成、性别差异的自然化以及中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第五代男性导演的崛起,她的立场和电影实践有着怎样的变化?在商业大潮席卷中国电影制作的20世纪90年代,她的挣扎和反思又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和电影风格表现出来?本文通过重新梳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历史、政治和艺术生成,通过分析中国新时期独特的社会文化多元异质场景,深入探讨张暖忻怎样批判借鉴世界电影艺术,坚持唯物历史观念和性别平等,将法国新浪潮美学社会主义化,在新的历史转折和世界化时期深刻反思并创新社会主义大众电影的不朽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时期多元异质历史场景 社会主义性别平等和思想解放 法国电影新浪潮 中国电影新浪潮 中国20世纪80-90年代女性电影 张暖忻
原文传递
新台湾电影的疾病书写与时代隐喻
17
作者 黄钟军 翟嘉璇 《电影艺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124,共7页
近五年,疾病叙事进入新台湾电影的趋势愈演愈烈。疾病进入影视创作,一方面以直接具象的方式展现患病的症状与痛苦,并一定程度上将患者化为被动和碎片的他者。另一方面,在患者被剥离主体性的基础上,电影通过叙事还原了病患主动、完整、... 近五年,疾病叙事进入新台湾电影的趋势愈演愈烈。疾病进入影视创作,一方面以直接具象的方式展现患病的症状与痛苦,并一定程度上将患者化为被动和碎片的他者。另一方面,在患者被剥离主体性的基础上,电影通过叙事还原了病患主动、完整、中心的身份。同时,疾病叙事在爱情、家庭、科幻和恐怖等类型中呈现出不同的功用。在影片的显性呈现背后,疾病也成为切入当下台湾地区社会现实的隐性途径,不同类型的疾病呈现也是社会中集体无意识焦虑的各异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台湾电影 疾病叙事 时代隐喻 触感影像
原文传递
黄春明小说与台湾新电影的文学改编
18
作者 黄钟军 《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2020年第3期47-55,共9页
台湾作家黄春明在长达六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小说、散文、儿童绘本、漫画等多种样式的作品,又以乡土小说最为人所称道,其中多篇文章被改编成电影,影响了台湾新电影的创作风格,并直接带动上世纪80年代台湾乡土小说改编成文学电影... 台湾作家黄春明在长达六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小说、散文、儿童绘本、漫画等多种样式的作品,又以乡土小说最为人所称道,其中多篇文章被改编成电影,影响了台湾新电影的创作风格,并直接带动上世纪80年代台湾乡土小说改编成文学电影的风潮。文章拟从黄春明乡土小说的文本出发,探讨其主题、风格,进而讨论其作品被台湾新电影导演选中的缘由——讲述自己成长的土地的故事,然后再从文本和视觉再现台湾经验的角度,分析黄春明小说是如何深度影响了台湾新电影以及80年代台湾电影的创作风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春明 乡土小说 台湾新电影
原文传递
传统、空间与变体——日本电影民族性的建构与重构 被引量:6
19
作者 韩晓强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6-31,共6页
日本电影的发展一直徘徊于传统和西化之间,徘徊在亚洲和"脱亚"的语境之间。它一方面保持着自己鲜明的民族化特征,另一方面又呈现出西方电影语言的全面渗透。而在中国内地、韩国电影全面崛起后,日本电影已经不再"一枝独秀... 日本电影的发展一直徘徊于传统和西化之间,徘徊在亚洲和"脱亚"的语境之间。它一方面保持着自己鲜明的民族化特征,另一方面又呈现出西方电影语言的全面渗透。而在中国内地、韩国电影全面崛起后,日本电影已经不再"一枝独秀",已然成为"亚洲阵线"的成员。但即使如此,日本电影仍然以自身独特的方法特征确立了其主体性。本文的意图是在重新讨论日本电影三个黄金时期的基础上,重新理解日本电影的民族化特征以及其作为"方法"的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电影 方法 歌舞伎 日式空间 日本新浪潮
原文传递
纽约:通往中国的途径
20
作者 大卫.德瑟 黄兆杰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21,共7页
在本论文中我预计会囊括海峡两岸暨香港的电影,不过会更多专注于香港及内地的影片。同时,我也会展示多年以来,纽约市作为一个引进外语影片的枢纽是如何将这些影片带入美国市场的。我将通过几波抵达了纽约,尤其是参加了纽约电影节的中国... 在本论文中我预计会囊括海峡两岸暨香港的电影,不过会更多专注于香港及内地的影片。同时,我也会展示多年以来,纽约市作为一个引进外语影片的枢纽是如何将这些影片带入美国市场的。我将通过几波抵达了纽约,尤其是参加了纽约电影节的中国影片的潮流来展示中国形象的建构,并展示围绕这些影片的话语论述,以及中国电影研究是如何伴随着纽约电影节开展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纽约电影节 华语电影 香港电影 台湾新电影 第五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