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读上海都市“新感觉”:从技术地理学到技术感性学的视角
1
作者 许栋梁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8-36,共9页
技术的更迭不断地改造着人类社会的空间形态,也重构着在空间中生存之人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感知。现代都市作为技术性空间,构成了上海新感觉派的感知环境,也是其重要的表征对象。上海都市现代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传播和移植的“技术现代性”,... 技术的更迭不断地改造着人类社会的空间形态,也重构着在空间中生存之人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感知。现代都市作为技术性空间,构成了上海新感觉派的感知环境,也是其重要的表征对象。上海都市现代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传播和移植的“技术现代性”,是西方现代军事、运输和通信等技术的直接地理后果;而其在地生产,包括了都市空间的营造和城/乡空间关系的重构。新感觉派作家对现代技术事物的感觉之“新”,是在作为技术性空间的都市中,与“技术”效应之间产生的剧烈感应与共鸣。新感觉派技法的电影化,则是一种感性表征的现代技术媒介机制。从“技术地理学”到“技术感性学”的交汇视域来重读新感觉派,彰显了现代都市中“人/技术/空间”的辩证关系,在当代语境中具有普遍的参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新感觉派 技术现代性 技术地理学 技术感性学 电影化
下载PDF
试比较日本新感觉派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特征
2
作者 潮洛蒙 牛梦然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135-137,共3页
新感觉派是日本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深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反抗传统文学并积极开展新文学活动。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是日本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战后的经济危机中产生,在争论中发展,在侵华战争体制下解体,为... 新感觉派是日本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深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反抗传统文学并积极开展新文学活动。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是日本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战后的经济危机中产生,在争论中发展,在侵华战争体制下解体,为日本现代文学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新感觉派同无产阶级文学派一起,成为了大正后期到昭和初期重要的文学潮流。本文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两个文学派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作品为中心,对其文学特点及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整理,试论两个学派之间的差异,探求其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 横光利一 无产阶级文学 中野重治
下载PDF
台湾电视新闻“感官主义”现象研究——以中天电视新闻台晚间新闻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安繁 毛鑫 《全球传媒学刊》 2018年第1期98-110,共13页
台湾电视新闻市场在1993年有线电视合法化之后,便进入激烈竞争的时代。然而,商业化运作模式带来的"收视率至上"的原则也引发了人们对电视新闻日益感官化现象地批判。本文通过对中天电视新闻频道晚间新闻节目的内容分析发现:1... 台湾电视新闻市场在1993年有线电视合法化之后,便进入激烈竞争的时代。然而,商业化运作模式带来的"收视率至上"的原则也引发了人们对电视新闻日益感官化现象地批判。本文通过对中天电视新闻频道晚间新闻节目的内容分析发现:1.台湾观众在收看有线电视新闻时更偏好感官化的新闻;2.台湾有线新闻频道更倾向于播出感官化的新闻;3.台湾各种电视新闻类型间的平均感官化程度存在差异,但并不是任两个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4.以目前的数据分析发现,台湾有线电视新闻的平均收视率与感官化程度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官主义 有线新闻频道 台湾地区 电视新闻
下载PDF
新与旧:现代史学的困厄
4
作者 李荣 《长治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23-25,共3页
自2007年第一卷《新史学》问世以来,已连续出版了七卷《新史学》。这套丛书的出版,无疑在史学界泛起了层层涟漪,引起了众家之论说。此书中提出了许多史学研究新方法、新视野、新理论,但在这些"新"的背后,似乎也看到了现今史... 自2007年第一卷《新史学》问世以来,已连续出版了七卷《新史学》。这套丛书的出版,无疑在史学界泛起了层层涟漪,引起了众家之论说。此书中提出了许多史学研究新方法、新视野、新理论,但在这些"新"的背后,似乎也看到了现今史学界所面临的些许窘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概念史 心态史学
下载PDF
新闻传播的负面效应
5
作者 翟真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26-128,共3页
新闻传播的负面效应很多,主要有虚假新闻、煽情新闻、新闻侵权和舆论监督失误等。原因在于部分新闻从业者追名逐利、不讲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不高、工作经验不足。
关键词 新闻传播 负面效应 虚假新闻 煽情新闻
下载PDF
中日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的关系
6
作者 王艳凤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73-76,共4页
中国新感觉派是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而形成的,但是,日本新感觉派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从中日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的关系来说,日本新感觉派不具有心理分析的特点,而中国新感觉派却包含心理分析小说。究其原因... 中国新感觉派是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而形成的,但是,日本新感觉派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从中日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的关系来说,日本新感觉派不具有心理分析的特点,而中国新感觉派却包含心理分析小说。究其原因,一是我们在接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同时,对其就有着理解上的偏差,似乎一切具有现代主义因素的作品都成了新感觉派;二是由于中日新感觉派解体以后,重要的代表作家多数转向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因此,中国文坛也就将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混为一谈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新感觉派 日本 心理分析小说 现代主义
下载PDF
1979—2018年中国软硬电影理论之争学术研究综述
7
作者 陈希洋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52-56,共5页
中国软硬电影理论之争在当时的社会语境里,很快地由学术理论之争而变为阶级意识形态的主张斗争。这种影响持续到当代学者对软硬电影理论之争的研究之中,从而形成了三个维度。针对1979年到2018年大陆对软硬电影理论之争研究的主要学术成... 中国软硬电影理论之争在当时的社会语境里,很快地由学术理论之争而变为阶级意识形态的主张斗争。这种影响持续到当代学者对软硬电影理论之争的研究之中,从而形成了三个维度。针对1979年到2018年大陆对软硬电影理论之争研究的主要学术成果进行梳理与阐述,并对软性电影论者所拍摄影片的复原和读解、理论论争的结果对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所造成的电影观念上的影响等问题做出相应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性电影论 左翼电影运动 电影理论 新感觉派小说
下载PDF
感官转向与联觉生产:数字新闻的美学革命及其文化后果
8
作者 战迪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26,117,118,共14页
本文以“作为故事的新闻”为观念起点,关注数字时代新闻叙事与样态的感官化转向,描摹并阐释这一转向带来的“联觉式生产”观念的技术机理与实践路径,并据此反思美学话语给数字新闻业带来的文化后果。研究认为,联觉式生产在不同感官之间... 本文以“作为故事的新闻”为观念起点,关注数字时代新闻叙事与样态的感官化转向,描摹并阐释这一转向带来的“联觉式生产”观念的技术机理与实践路径,并据此反思美学话语给数字新闻业带来的文化后果。研究认为,联觉式生产在不同感官之间,以及感官与情感之间,建立了一个转换性的中介空间,通过将神经结构映射到技术结构,放大、拓展了人的感官和情感体验,令新闻叙事以关系为单元呈现出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并存的特征。总体而言,新闻的感官化生产在提升新闻的大众吸引力和传播效能的同时,也因此被迫让渡了相当一部分的本真性和自主权,付出了相应的文化代价。本文进而主张应立足于新闻业的平等主义与公共价值对数字新闻的感官转向做出批判性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闻 感官化 联觉 新闻美学
原文传递
The Subversion of Modernity and Socialism in Mu Shiying's Early Fiction
9
作者 Christopher Rosenmeier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3年第1期1-22,共22页
Mu Shiying's first short story collection, North Pole, South Pole (Nanbeiji) from 1932, is usually seen as socialist or proletarian literature preceding his later modernist writings. I argue that this view needs to... Mu Shiying's first short story collection, North Pole, South Pole (Nanbeiji) from 1932, is usually seen as socialist or proletarian literature preceding his later modernist writings. I argue that this view needs to be revised. In one short story Mu deliberately parodies the social agenda of contemporary leftist writers. The protagonists are neither enlightened workers nor victims of social injustice. On the contrary, they turn to rage, misogyny, and self-righteous violence, and their motives are rooted in their sexual frustrations and inability to cope with modem life. Their righteous ideals are based on fiction and an imagined tradition. Mu's construction of the fictive trad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se early short stories, and, in this respect, I compare them with Shi Zhecun's writ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 Shiying North Pole South Pole (Nanbeiji) Xin ganjue pal new sensationalism) proletarian literatur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