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羊五始说钩沉
1
作者 李若楠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41-50,共10页
五始说形成于董仲舒之后,是公羊家对《春秋》重始观念的一个总结。该说形成之后,公羊学家又不断地进行理论建构与推衍,从“元者气之始”扩展为气、阴阳、日月星、四时、五行、六律、七宿、八风、九州,从“王者受命之始”扩展为受命改元... 五始说形成于董仲舒之后,是公羊家对《春秋》重始观念的一个总结。该说形成之后,公羊学家又不断地进行理论建构与推衍,从“元者气之始”扩展为气、阴阳、日月星、四时、五行、六律、七宿、八风、九州,从“王者受命之始”扩展为受命改元、正朔三而改、质文再而改、作乐改元,等等,从而在五始说基础上,构建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对五始说体系的钩沉,不仅有利于重新认识五始说,也有利于重新认识两汉今文经学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羊学 五始说 系统 今文经学
下载PDF
戊戌前后湖南今文经学的学术播迁及其影响——以王闿运和皮锡瑞为始末 被引量:3
2
作者 彭平一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2-47,共6页
戊戌前后湖南今文经学的地域间学术播迁以王闿运主讲四川成都尊经书院为开端。以其学生廖平为中心形成了今文经学蜀学派。康有为受廖平的直接影响,形成了其公羊学思想体系,并以此授徒,形成了今文经学粤学派。康有为的思想又通过梁启超... 戊戌前后湖南今文经学的地域间学术播迁以王闿运主讲四川成都尊经书院为开端。以其学生廖平为中心形成了今文经学蜀学派。康有为受廖平的直接影响,形成了其公羊学思想体系,并以此授徒,形成了今文经学粤学派。康有为的思想又通过梁启超和谭嗣同影响了湖南维新运动。同时,皮锡瑞上承王闿运今文经学,并通过梁启超接受了康有为和廖平的公羊学影响,又通过主讲江西南昌经训书院,促使江西学风的转变。这使他不仅成为湖南今文经学最后一位大师,而且成为清末以湖南为中心的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术播迁反映了咸同以来士绅势力发展的新动向,同时对湖南维新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文经学 学术播迁 戊戌维新 王闿运 皮锡瑞
下载PDF
阮元与清代今文经学 被引量:2
3
作者 钟玉发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2-56,共5页
阮元在清代学术史上主要以考据学成就而著称。但是 ,他与今文经学也有关联。他不仅为庄存与和孔广森等的著作作序表示推许、予以资助出版 ,而且与凌曙、龚自珍等保持了密切的接触。他在学海堂中明确表示尊重何休及其学术。这是因为 :一... 阮元在清代学术史上主要以考据学成就而著称。但是 ,他与今文经学也有关联。他不仅为庄存与和孔广森等的著作作序表示推许、予以资助出版 ,而且与凌曙、龚自珍等保持了密切的接触。他在学海堂中明确表示尊重何休及其学术。这是因为 :一方面 ,清朝统治者赞许今文经学 ;另一方面 ,乾嘉汉学盛极而衰并遭到了攻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元 乾嘉汉学 今文经学
下载PDF
清代今文经学复兴原因新论
4
作者 王惠荣 张爱青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2-106,共5页
今文经学的复兴是清中期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变化。追溯清代今文经学复兴之原因应将重点放在庄存与和庄氏家学上面。庄氏家族瞩目公羊学是清代学术发展之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之结果。必然性在于乾嘉年间考据学如日中天之际出现对新义理... 今文经学的复兴是清中期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变化。追溯清代今文经学复兴之原因应将重点放在庄存与和庄氏家学上面。庄氏家族瞩目公羊学是清代学术发展之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之结果。必然性在于乾嘉年间考据学如日中天之际出现对新义理的呼唤,偶然性在于庄存与的个人学术抉择。庄存与中年以降治经宗旨出现变化,《春秋正辞》的撰写等都发生在其任职上书房之后,因此,任职上书房对于庄存与治《春秋》推崇《公羊传》、阐发西汉微言大义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影响到西汉今文经学在清中期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今文经学 复兴原因
下载PDF
晚清“今文学”的衰落与诗学知识范式的嬗变
5
作者 王成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20-126,共7页
诗学的演变首先都是基于其主要知识范式的,当"今文学"的权威和神圣光环还没有退却前,它仍旧是晚清"今文学"家诗学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晚清"今文学"出现了衰落,并由此造成了"今文学&q... 诗学的演变首先都是基于其主要知识范式的,当"今文学"的权威和神圣光环还没有退却前,它仍旧是晚清"今文学"家诗学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晚清"今文学"出现了衰落,并由此造成了"今文学"诗学话语的现实困境以及诗学美学话语的呈现,进而实现了诗学经学话语向诗学美学的裂变,最终导致了晚清诗学知识范式的嬗变。至此,中国诗学也由传统开始彻底走向了近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今文学” 诗学 知识范式 嬗变
下载PDF
“今文学”视阈下王闿运复古诗学的历史建构
6
作者 王成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81-86,共6页
作为晚清时期复古诗学的代表人物,王闿运在诗学的建构上是有其自身特点的。王闿运的复古诗学在不同于晚清既有复古诗学路径的前提下,不仅走了一条宗魏晋南北朝诗学的发展向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王闿运的复古诗学以通经为起点,进而引出对... 作为晚清时期复古诗学的代表人物,王闿运在诗学的建构上是有其自身特点的。王闿运的复古诗学在不同于晚清既有复古诗学路径的前提下,不仅走了一条宗魏晋南北朝诗学的发展向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王闿运的复古诗学以通经为起点,进而引出对"情"的阐发,再外化为"文"的形式,形成了一条较为完善的以"治情"为核心的复古诗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闿运 “今文学” 复古诗学 治情 历史建构
下载PDF
王闿运诗学的复古抉择及其价值衡估
7
作者 王成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5-68,共4页
作为晚清"今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闿运在不分门户的经学研究中建立起了主"今文学"的学术价值体系,并且将通经致用和复古意识贯彻到了诗学领域。王闿运复古诗学的价值旨趣是以其"今文学"学术研究的价值... 作为晚清"今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闿运在不分门户的经学研究中建立起了主"今文学"的学术价值体系,并且将通经致用和复古意识贯彻到了诗学领域。王闿运复古诗学的价值旨趣是以其"今文学"学术研究的价值体系为基准的;抛开既有成见,我们有必要对其诗学的现实意义作出适当的价值衡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闿运 “今文学” 复古诗学 价值衡估
下载PDF
由传统中发现新变——“今文学”与晚清诗学演变之关联考察
8
作者 王成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8-62,共5页
"今文学"作为一种学术思潮对晚清诗学的影响是双重的,它不仅具有一般学术法则对诗学发展的规约性,而且也在意识形态领域决定了晚清诗学的发展演变。从发生学上来讲,"今文学"的兴盛与晚清诗学的演变往往表现出同构... "今文学"作为一种学术思潮对晚清诗学的影响是双重的,它不仅具有一般学术法则对诗学发展的规约性,而且也在意识形态领域决定了晚清诗学的发展演变。从发生学上来讲,"今文学"的兴盛与晚清诗学的演变往往表现出同构对应、共振同行的关系。晚清诗学演变在诗学生态、诗学主体、诗学行为、诗学接受、诗学价值等层面都与"今文学"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而且,晚清相关诗学家与诗派的诗学演变也体现出与"今文学"发展较为相似的对应性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文学” 晚清诗学 演变 关联 考察
下载PDF
章太炎《书序》之学述论 被引量:1
9
作者 余康 吴柱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40,89,共12页
章太炎对《书序》的研究,内容上着重表现为论今文《尚书》无《书序》,论《书序》出于孔子,释《书序》之篇名,释《书序》之文义,论《书序》所涉之古史等五个方面。他从刘歆与今文博士之争、《书序》篇章之分合、出土《熹平石经》之《书... 章太炎对《书序》的研究,内容上着重表现为论今文《尚书》无《书序》,论《书序》出于孔子,释《书序》之篇名,释《书序》之文义,论《书序》所涉之古史等五个方面。他从刘歆与今文博士之争、《书序》篇章之分合、出土《熹平石经》之《书序》不可信、司马迁《史记》所引《书序》为古文等四个方面论证今文《尚书》无《书序》,将此问题的研究在康有为、刘师培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书序》的出处问题上,章氏一反宋儒以来的疑古之说,坚持孔子作《书序》的传统看法,反驳《书序》伪造之说。他对《书序》具体内容的阐释主要体现在释篇名、释文义、论史事三方面。其研究往往基于《书序》乃古文经学的认识而立论,故其解说文义注重古字、古义、古本的考察,尤其重视早期文献如《左传》《国语》《逸周书》《史记》与《书序》的互证,而其落脚点也往往在于证明《书序》古本之原貌与《书序》记载之可信。其中的史事考论部分创见尤多,是章太炎《书序》研究之精华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书序》 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
原文传递
费氏易史献考实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才朝 《周易研究》 CSSCI 2016年第5期48-56,共9页
费直解《易》的方法与思路谨遵孔学之旧,或为孔学正宗,但也走向了僵化不前。郑玄、王弼等"传其学"实际上是效慕其朴实的解经作风,汲取其"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的思路。而费氏本为古文,绝无可... 费直解《易》的方法与思路谨遵孔学之旧,或为孔学正宗,但也走向了僵化不前。郑玄、王弼等"传其学"实际上是效慕其朴实的解经作风,汲取其"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的思路。而费氏本为古文,绝无可疑。刘向校《易》、班固录《易》,皆指示西汉传《易》的主流,其文本是同源的;而"本以古字,号古文易"是专就费直传学而言,并不以王璜传学为中心意,后世学者对古文易之疑多系误读史献而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直 易学 古文 今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