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非汉字符号"l)肌动蛋白基因3′-RACE及基因表达的RT-PCR检测 被引量:3
1
作者 刘美德 洪晓月 +1 位作者 杜建光 程遐年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9-51,共3页
通过锚定的 3′ RACE筛选实验 ,确定锚定效率最好的下游引物 ,用于褐飞虱各发育期肌动蛋白基因表达的RT PCR检测。结果表明 :3个锚定引物中 ,0 4 2 2 7( 5′ >TCACACAGGAAACAGCTATGACTTTTTTTTTTTTTTA <3′)的锚定效率最好 ,可以... 通过锚定的 3′ RACE筛选实验 ,确定锚定效率最好的下游引物 ,用于褐飞虱各发育期肌动蛋白基因表达的RT PCR检测。结果表明 :3个锚定引物中 ,0 4 2 2 7( 5′ >TCACACAGGAAACAGCTATGACTTTTTTTTTTTTTTA <3′)的锚定效率最好 ,可以扩增出 5条褐飞虱的肌动蛋白基因 3′末端片段 ,依其大小命名为BPH A、BPH B、BPH C、BPH D、BPH E。RT PCR检测表明 :BPH A从 3龄开始到成虫期都有常量表达 ;BPH B、BPH C、BPH E从 2龄开始到成虫期都有表达 ;BPH D在整个幼虫期都有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肌动蛋白基因 3′-RACE基因 基因表达 RT-PCR检测 翅型分化
下载PDF
IMPACT OF ATMOSPHERIC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ON THE IMMIGRATION OF NILAPARVATA LUGENS(STL) IN HUNAN AND JIANGXI PROVINCES
2
作者 SUN Si-si BAO Yun-xuan +2 位作者 ZHENG Teng-fei LU Ming-hong XIE Xiao-jin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8年第2期209-219,共11页
Various features of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affect the number of migratory insects, besides their initial population.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mpact of atmospheric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10 to 90 day... Various features of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affect the number of migratory insects, besides their initial population.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mpact of atmospheric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10 to 90 days) on insect migration. A cas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scertain the influence of low-frequency atmospheric oscillation on the immigration of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Stl), in Hunan and Jiangxi provin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following:(1) The number of immigrating N. lugens from April to June of 2007 through 2016 mainly exhibited a periodic oscillation of 10 to 20 days.(2) The 10-20 d low-frequency number of immigrating N. lugens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 low-frequency wind field and a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 at 850 h Pa.(3) During the peak phase of immigration, southwest or south winds served as a driving force and carried N. lugens populations northward, and when in the back of the trough and the front of the ridge, the downward airflow created a favorable condition for N. lugens to land in the study area. In conclusion, the northward migration of N. lugens was influenced by a low-frequency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ynamics. This study was the first research connecting atmospheric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to insect mig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nilaparvata lugens st/il immigrating number cycle of 10-20 day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下载PDF
Effects of endosymbiote on feeding,development,and reproduction of 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 stal
3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2001年第2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Effects of endosymbiote on feeding nilaparvata lugens st and reproduction or brown plan-thopper DEVElOPMENT
下载PDF
Resistance of Oryza minuta to Nilaparvata lugens (Stl)
4
作者 XIAO Hanxiang,Plant Protection Res Inst,Guangdong Acad of Agri Sci,Guangzhou 510640 ZHANG Liangyou,College of Natural Re-source & Environment,South China Agri Univ,Guangzhou 510642,China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2002年第1期10-10,共1页
Evaluation of O. minuta for the re-sistance to the brown planthopper(BPH), Nilaparvata lugens (Stl)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ModifiedSeedbox Screening Technique(MSST) . Based on the significtmtdifferences between O. mi... Evaluation of O. minuta for the re-sistance to the brown planthopper(BPH), Nilaparvata lugens (Stl)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ModifiedSeedbox Screening Technique(MSST) . Based on the significtmtdifferences between O. minuta,E13-9, and the susceptible che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H Resistance of Oryza minuta to nilaparvata lugens st
下载PDF
褐飞虱卵黄原蛋白基因NlVg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5
作者 陈桐桐 张旖旎 +2 位作者 郝培应 孙传信 俞晓平 《中国计量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608-617,共10页
目的:卵黄原蛋白是昆虫卵黄磷蛋白的前体,也是卵母细胞成熟和胚胎发育阶段最为重要的生殖蛋白。本文研究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卵黄原蛋白基因的表达规律,旨在为筛选害虫防治靶标及敏感期提供线索。方法:根据褐飞虱转录组测序信... 目的:卵黄原蛋白是昆虫卵黄磷蛋白的前体,也是卵母细胞成熟和胚胎发育阶段最为重要的生殖蛋白。本文研究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卵黄原蛋白基因的表达规律,旨在为筛选害虫防治靶标及敏感期提供线索。方法:根据褐飞虱转录组测序信息,对预测编码卵黄原蛋白的Unigene 40792序列(NlVg1)进行了克隆,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NlVg1在褐飞虱不同发育时期以及不同水稻品种上的表达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克隆的NlVg1开放阅读框长1 212 bp,编码的蛋白含403个氨基酸残基。通过对转录水平的表达分析发现,NlVg1在褐飞虱1~4龄若虫期不表达,从5龄开始有少量表达,在羽化3 d的成虫时期表达量最高;在抗性水稻品种的表达量低于感性品种。结论:本研究克隆了褐飞虱的1个卵黄原蛋白相关基因NlVg1的全长cDNA开放阅读框,对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褐飞虱在不同发育时期以及不同水稻品种饲养条件下的该基因的表达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为后期选择合适的时期对目的基因进行RNAi等功能研究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卵黄蛋白 基因克隆 表达规律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2007年广西早稻田褐飞虱发生动态及虫源分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齐国君 芦芳 +6 位作者 胡高 王凤英 程遐年 沈慧梅 黄所生 张孝羲 翟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62-472,共11页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全国连续大暴发,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广西是境外虫源迁入我国的第一站,分析其早稻田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和迁飞规律,对全国褐飞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全国连续大暴发,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广西是境外虫源迁入我国的第一站,分析其早稻田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和迁飞规律,对全国褐飞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采用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虫卵巢系统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07年南宁地区早稻田的褐飞虱发生动态和世代种群特征,分析全区灯诱数据确定迁入高峰期,并运用美国NOAA网站的HYSPLIT平台对2007年广西褐飞虱早期的6段迁入高峰期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虫源地分析。结果表明:(1)2007年广西南宁地区褐飞虱在晚熟品种田的发生虫量明显高于早熟品种田,发生、危害期明显延长,为我国北方其他稻区的褐飞虱的迁入积累了充足的虫源基数。(2)确定了南宁地区的早稻田褐飞虱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第2代属于大部迁入型;第3代前期属于本地繁殖,部分迁入型,后期属部分迁出型;第4代属于大部分迁出型。(3)4月下旬-5月上旬,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中部的地区(18°-20°N);5月中下旬,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较北的地区(20°-22°N),部分来自我国海南省和雷州半岛;而6月上旬桂北地区大规模迁入的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东北部、广西西南部;低空急流为广西褐飞虱大规模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而当时的降雨是迫使褐飞虱集中降落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卵巢发育 虫源性质 迁飞 轨迹分析
下载PDF
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的DNA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关秀杰 傅强 +2 位作者 王桂荣 赖凤香 张志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2-158,共7页
采用RAPD_PCR方法 ,对分别在水稻品种TN1、Mudgo和ASD7上纯化 82代的 3个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的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从 2 0 5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了具种群特异性的引物 10个 ,结果表明 :尽管未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雌、... 采用RAPD_PCR方法 ,对分别在水稻品种TN1、Mudgo和ASD7上纯化 82代的 3个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的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从 2 0 5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了具种群特异性的引物 10个 ,结果表明 :尽管未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雌、雄两性试虫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一般高于种群内 ,种群内的多样性则以未经抗性品种筛选的TN1种群最高。用相似性系数进行类平均距离法聚类 ,能将同一致害性种群的各个个体与其他致害种群分开 ,雌、雄虫均无一例外 ,表明不同致害性种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 ;同时雌、雄两性试虫分别归为 2组 ,提示褐飞虱致害性遗传可能与性染色体连锁。不同致害性种群存在特有条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致害性 生物型 DNA多态性 RAPD-PCR
下载PDF
稻褐飞虱成虫的翅二型现象 被引量:18
8
作者 马巨法 唐健 +1 位作者 胡国文 程家安 《昆虫知识》 CSCD 1995年第3期174-178,共5页
通过比较褐飞虱长、短翅型成虫的主要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概述了影响翅型分化的外界环境因子和内在的遗传、生理基础,讨论了翅型分化的进化意义。
关键词 稻褐飞虱 翅型分化 成虫 水稻害虫 飞虱科
下载PDF
利用SSR定位籼稻品种Kaharamana中抗褐飞虱基因Bph9(英文) 被引量:11
9
作者 苏昌潮 翟虎渠 +2 位作者 王春明 孙立宏 万建民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2-268,共7页
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利用寄主抗性被认为足防治褐飞虱最经济而有效的方法。斯里兰卡水稻品种Kaharamana对东亚和东南亚的褐飞虱种群均表现抗虫性,利用分子遗传学的方法对其携带的Rph9基因进行了SSR 定位。所用的遗传... 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利用寄主抗性被认为足防治褐飞虱最经济而有效的方法。斯里兰卡水稻品种Kaharamana对东亚和东南亚的褐飞虱种群均表现抗虫性,利用分子遗传学的方法对其携带的Rph9基因进行了SSR 定位。所用的遗传群体为来源于Kaharamana和02428的含有180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每个F2单株套袋自交获得F2:3家系。利用苗期集团鉴定对F2:3家系进行抗褐飞虱鉴定,以推测相应F2单株的基因型。连锁分析表明,Bph9位于第12染色体上的两个SSR标记RM463和RM5341之间,分别与之相距6.8 cM和9.7 cM。该标记有助于将Bph9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褐飞虱基因 SSR标记 籼稻品种 定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分子遗传学 水稻生产 水稻品种 斯里兰卡 分离群体
下载PDF
上海地区2007年褐飞虱的后期迁入和虫源地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芦芳 齐国君 +8 位作者 陈晓 董西贵 郭玉人 武向文 倪秀红 陈时健 张纪英 张孝羲 翟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215-3225,共11页
褐飞虱后期迁入是指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水稻生育后期出现的异常迁入。分析了2007年上海地区褐飞虱后期迁入种群的虫源性质、迁飞降落过程、大气背景场以及虫源地情况,结果表明:(1)2007年8月下旬到9月初上海地区出现的褐飞虱灯诱高峰为... 褐飞虱后期迁入是指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水稻生育后期出现的异常迁入。分析了2007年上海地区褐飞虱后期迁入种群的虫源性质、迁飞降落过程、大气背景场以及虫源地情况,结果表明:(1)2007年8月下旬到9月初上海地区出现的褐飞虱灯诱高峰为外地迁入峰,迁飞峰次分别为8月2223日,8月2731日。(2)8月2223日降虫主要受台风"圣帕"外围倒槽气流的影响;8月2731日褐飞虱的迁入主要受降雨过程的影响。(3)回推轨迹分析表明:2007年8月下旬到9月初上海地区后期迁入的虫源地主要分布在浙江东南沿海稻区(8月2223日),浙江中、北部(8月2731日),江南稻区北部包括皖南、赣北(8月29日)。(4)以怀宁为代表的皖南虫源地的顺推轨迹分析表明:8月下旬该区早中稻进入生育后期,食料条件恶化,褐飞虱长翅型成虫大量外迁,皖南稻区存在为上海提供虫源的对应关系。(5)虫源地的种植制度、虫源基数和合适的气象条件是导致后期迁入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后期迁入 虫源地 轨迹分析
下载PDF
褐飞虱生物型测定及其与迁飞关系分析 被引量:24
11
作者 李青 罗善昱 +1 位作者 韦素美 黄凤宽 《昆虫知识》 CSCD 1999年第5期257-260,共4页
通过多年来对我国褐飞虱生物型的测定,发现其分化与迁飞活动关系密切,而且虫源地生物型的变化可为迁入地发生预测提供根据。
关键词 褐飞虱 生物型 虫源地 迁入地
下载PDF
近30年气候异常对江苏省褐飞虱灾变性迁入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包云轩 蒋蓉 +3 位作者 谢晓金 朱叶芹 杨荣明 朱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7078-7092,共15页
近30年来,中国褐飞虱的灾变性迁入因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出现了明显的时空变异,为了揭示气候异常对褐飞虱区域性灾变的影响,为我国褐飞虱灾变预警及其区域危害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在收集1983—2008年江苏省32个植保站褐飞虱灯诱资料、198... 近30年来,中国褐飞虱的灾变性迁入因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出现了明显的时空变异,为了揭示气候异常对褐飞虱区域性灾变的影响,为我国褐飞虱灾变预警及其区域危害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在收集1983—2008年江苏省32个植保站褐飞虱灯诱资料、1981—2008年太平洋海表温度和南方涛动指数数据及1983—2008年江苏省70个气象台站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选取高邮、通州和宜兴作为江苏省不同水稻生长区的代表性测站(其中高邮代表江淮稻区,通州代表苏北沿海稻区,宜兴代表苏南稻区),通过对近30年来太平洋海温场、南方涛动、迁入区降水和温度异常与江苏省褐飞虱发生程度之间关系的分析,探讨了气候异常对该省褐飞虱灾变性迁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水温持续偏高的厄尔尼诺事件多引发江苏省褐飞虱偏重以上程度的发生,且其首次迁入峰的出现时间与厄尔尼诺事件开始期之间有1—14个月的滞后期。(2)南方涛动指数(SOI)持续出现负值的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当年或次年,褐飞虱为偏重以上的发生程度,且其首次迁入峰的出现时间滞后于SOI负值开始期1—14个月。(3)登陆并影响江苏的强热带气旋偏多的拉尼娜年也会出现褐飞虱偏重以上的发生。(4)降水对褐飞虱迁入的影响明显,但有限制条件;降水量大、降水日数多的年份褐飞虱迁入量大、发生程度重;以6—10月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为预报因子,建立了褐飞虱发生等级的回归方程,方程拟合和试报效果好。(5)夏秋季6—10月地面气温的异常对江苏省褐飞虱迁入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秋温偏高的年份常导致江苏省褐飞虱偏重以上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海洋尼诺指数(ONI) 南方涛动指数(SOI) 厄尔尼诺事件 气候异常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浸水对褐飞虱生存、繁殖及其寄主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吕仲贤 俞晓平 +1 位作者 郑许松 陈建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24-628,共5页
不同温度下浸水对褐飞虱卵孵化、若虫存活率、成虫取食和繁殖及其寄主水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相对低温2 2℃和 2 1~ 2 6℃的自然变温条件下 ,产卵后立即浸水对浙江和广西 2个褐飞虱种群的卵孵化影响均不明显 ,而在产卵后4 d浸水对... 不同温度下浸水对褐飞虱卵孵化、若虫存活率、成虫取食和繁殖及其寄主水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相对低温2 2℃和 2 1~ 2 6℃的自然变温条件下 ,产卵后立即浸水对浙江和广西 2个褐飞虱种群的卵孵化影响均不明显 ,而在产卵后4 d浸水对浙江种群的卵孵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2 8℃浸水 5d和 35℃浸水 1 d后卵孵化率显著下降且孵化进程延长。卵浸水后的初孵若虫的存活率随卵浸水时间的延长明显下降。稻株浸水对其体内所含的昆虫必需氨基酸影响较大 ,其总量减少 ,而稻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却显著增加 ,导致褐飞虱在浸水稻株上的若虫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浸水 孵化率 水稻害虫 温度 种群动态
下载PDF
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技术及对天敌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徐德进 顾中言 +2 位作者 徐广春 许小龙 范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54-1059,共6页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新型杀虫剂吡蚜酮对水稻褐飞虱的作用方式、不同龄期毒力、田间使用技术及防治效果,并初步探讨了吡蚜酮对天敌黑肩绿盲蝽和蜘蛛(机敏漏斗蛛)的毒力及其田间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蚜酮对褐飞...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新型杀虫剂吡蚜酮对水稻褐飞虱的作用方式、不同龄期毒力、田间使用技术及防治效果,并初步探讨了吡蚜酮对天敌黑肩绿盲蝽和蜘蛛(机敏漏斗蛛)的毒力及其田间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蚜酮对褐飞虱不仅具有触杀作用,还具有较强的内吸作用。吡蚜酮对褐飞虱1龄、3龄若虫的168hLC50值分别为14.99mg·L-1、13.08mg·L-1,显著低于5龄若虫和成虫。盆栽试验发现当盆钵中保持水层时,吡蚜酮的防治效果更高。在褐飞虱低龄期、田间保持水层条件下,应用25%吡蚜酮WP制剂300g·hm-2、450g·hm-2和600g·hm-2,药后15d的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吡蚜酮对黑肩绿盲蝽成虫的安全性级别为较不安全(Ⅲ级),田间使用吡蚜酮后黑肩绿盲蝽数量减少;吡蚜酮对蜘蛛安全性级别为安全(Ⅰ级),田间使用吡蚜酮后蜘蛛数量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为吡蚜酮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吡蚜酮 作用方式 使用技术 天敌 安全性评价
下载PDF
相空间重构与神经网络融合预测模型及其在害虫测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5
作者 马飞 许晓风 +1 位作者 张夕林 程遐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297-1301,共5页
针对混沌时间序列 ,建立了相空间重构和 BP神经网络融合预测模型。经实例验证 ,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预测精度 ,避免了一般混沌预测要求较长时间序列的缺陷 。
关键词 相空间重构 神经网络融合 预测模型 害虫测报 应用
下载PDF
褐稻虱生物型变异动态监测及抗虫品种资源推荐 被引量:8
16
作者 谭玉娟 张扬 黄炳超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2-39,共8页
本文报道近十多年来广东省褐稻虱Nilaparvatalugens(Stal)生物型变异动态监测的研究结果,针对当前褐稻虱优势生物型及发展趋势,推荐优良的抗褐稻虱品种资源。监测结果表明;根据苗期抗性反应,分蘖期生存率测定,田间系统调查监测... 本文报道近十多年来广东省褐稻虱Nilaparvatalugens(Stal)生物型变异动态监测的研究结果,针对当前褐稻虱优势生物型及发展趋势,推荐优良的抗褐稻虱品种资源。监测结果表明;根据苗期抗性反应,分蘖期生存率测定,田间系统调查监测,广州褐稻虱田间种群对带有Bphl抗性基因的代表品种IR26的致害力不断增强,1992年以来抗性反应达生物型2的水平。1992~1994年在全省7个不同生态类型地区取样测定及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型2已上升为广东褐稻虱田间主害代的优势种群。多年的抗性鉴定结果证实,外引品种IR56、IR50404同其对应亲本PTB33、Babawee一样,对褐稻虱的抗性稳定,已推荐用作进一步抗性育种的优良抗源。粳籼89等23个品种能抗褐稻虱生物型1和2,可及时替代带Bphl抗性基因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虱 褐稻虱 生物型 抗性品种资源
下载PDF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及褐飞虱致害性变异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峰 傅强 +1 位作者 罗举 桂连友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CAS 2008年第1期5-10,共6页
综述了近年来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的抗性机制、抗性机制的生化基础、抗性基因的研究以及褐飞虱致害性变异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水稻(Oryzasativa l.) 品种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 抗性 致害性变异
下载PDF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2的SSR定位和标记辅助选择(英文) 被引量:9
18
作者 孙立宏 王春明 +3 位作者 苏昌潮 刘裕强 翟虎渠 万建民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17-723,共7页
利用综合性状较好对褐飞虱敏感的粳稻恢复系C418为父本,以含有bph2基因的抗褐飞虱品种ASD7为母本构建了包含134个F2:3家系的群体,利用苗期鉴定法对F2:3家系进行抗性鉴定;用SSR标记技术,将bph2基因定位在第12染色体长臂上,标记RM7102和RM... 利用综合性状较好对褐飞虱敏感的粳稻恢复系C418为父本,以含有bph2基因的抗褐飞虱品种ASD7为母本构建了包含134个F2:3家系的群体,利用苗期鉴定法对F2:3家系进行抗性鉴定;用SSR标记技术,将bph2基因定位在第12染色体长臂上,标记RM7102和RM463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7.6cM和7.2cM。在进行表型选择的同时,利用与bph2基因连锁的SSR标记RM7102和RM463对BC1F1和BC2F1进行了标记辅助选择,选择效率分别为89.9%和91.2%,为培育高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褐飞虱 抗虫性 SSR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下载PDF
9个水稻品种对褐飞虱存活与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郝树广 程遐年 张孝羲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9-42,共4页
研究了褐飞虱的生物学特性在 9个水稻品种上的变化。结果显示 ,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若虫期的存活率和成虫期的产卵量及产卵量的日分布规律上 ,对若虫的发育速率和成虫的寿命影响不明显。各生物学参数在不同... 研究了褐飞虱的生物学特性在 9个水稻品种上的变化。结果显示 ,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若虫期的存活率和成虫期的产卵量及产卵量的日分布规律上 ,对若虫的发育速率和成虫的寿命影响不明显。各生物学参数在不同抗性品种上的表现不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水稻品种 抗性 若虫发育 成虫寿命
下载PDF
杀虫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有效利用率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顾中言 徐广春 徐德进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4-714,共11页
通过综合分析杀虫剂对水稻褐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褐飞虱田间防治指标、杀虫剂田间推荐剂量及杀虫剂经稻田叶面喷施后在田间的分布等文献资料,发现杀虫剂防治褐飞虱的田间推荐剂量的有效利用率不足0.1%。理论上,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可获得... 通过综合分析杀虫剂对水稻褐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褐飞虱田间防治指标、杀虫剂田间推荐剂量及杀虫剂经稻田叶面喷施后在田间的分布等文献资料,发现杀虫剂防治褐飞虱的田间推荐剂量的有效利用率不足0.1%。理论上,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可获得杀虫剂杀死褐飞虱种群90%个体的致死剂量(LD90,单位:μg/头),用稻田中褐飞虱的发生量乘以LD90值即为杀死90%田间虫量的杀虫剂有效用量;而实际上杀虫剂的田间推荐剂量却是其有效用量的千倍以上。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1)在褐飞虱为害的水稻孕穗期和扬花期,采用手动喷雾器进行叶面喷雾时,杀虫剂在水稻上的沉积率为34.25%~46.10%,但其中82%以上分布在水稻冠层以上部位,分布在水稻基部茎秆部位的不足2%,只占杀虫剂使用量的0.5%左右;2)褐飞虱获取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后死亡,但杀虫剂和褐飞虱在田间的分布极不均匀,当最低剂量的杀虫剂和最多虫量的褐飞虱出现在同一株水稻上时,该剂量必须能够控制褐飞虱的为害,那么对于有更多杀虫剂和更少褐飞虱的植株而言,就必然造成杀虫剂的浪费,从而降低其有效利用率;3)约有50%以上的杀虫剂洒落在稻田水中,经田水稀释后的质量浓度远远低于杀死褐飞虱种群10%个体的致死浓度(LC10值,单位:mg/L),不能有效杀死褐飞虱。作者认为,通过人工智能,将杀虫剂直接喷洒在褐飞虱发生为害的部位,并根据虫量进行变量施药,必将大幅提高杀虫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有效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减量 杀虫剂 水稻 褐飞虱 农药推荐用量 有效利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