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tton Response to Variable Nitrogen Rate Fertigation through an Overhead Irrigation System 被引量:2
1
作者 Phillip B. Williams Ahmad Khalilian +4 位作者 Michael W. Marshall Joe Mari Maja Haibo Liu Dara Park Ali Mirzakhani Nafch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9年第1期66-80,共15页
Recent increases in irrigated hectares in the Southeastern US have enabled growers to obtain higher yields through applying nutrients through irrigation water. Therefore, many growers apply nutrients through irrigatio... Recent increases in irrigated hectares in the Southeastern US have enabled growers to obtain higher yields through applying nutrients through irrigation water. Therefore, many growers apply nutrients through irrigation systems, known as fertigation. Currently, there are no practical decision-making tools available for variable-rate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N) through overhead sprinkler irrigation systems. Therefore, field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during the 2016 and 2017 growing seasons to 1) adapt the Clemson sensor-based N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s from a single side-dress application to multiple applications through an overhead irrigation system;and 2) to compare sensor-based VRFS with conventional nutrient management methods in terms of N use efficiency (NUE) and crop responses on three soil types. Two seasons of testing Clemson N prediction algorithms to apply multiple applications of N were very promising. The multiple applications of N compared to the grower’s conventional methods (even though less N was applied) had no impact on yields in either growing season.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cotton yields between 101 and 135 kg/ha N applications in either management zone. Also,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yield between sensor-based, multiple N applications and conventional N management techniques. In relation to comparisons of the sensor methods only applying N in three or four applications, statistically increased yields compared to single or split applications in 2016. Applying N in four applications, statistically increased yields compared to single, split or triple applications in 2017. When the sensor-based methods were compared to the grower’s conventional methods averaged over four treatments, the sensor-based N applications reduced fertilizer requirement by 69% in 2016 and 57% in 2017 compared to grower’s conventional methods. When comparing N rates among the four sensor-based methods (three or four) applications, increased N rates by 22 kg/ha in 2016 and 26 kg/ha in 2017 compared to single or split applications but increased the cotton lint yields by 272 and 139 kg/ha, for 2016 and 2017,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nitrogen fertilITY FERTIGATION Irrigation VARIABLE rate sensor NUTRIENT Management Precision agricultur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下载PDF
Advances in Studies of Biological Nitrogen Saving Technology for Wheat
2
作者 Liya NIU Liang YU +4 位作者 Wei WANG Weiwei WANG Jing FU Fengzhi WANG Songshan ZHAO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8年第2期87-89,94,共4页
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wheat nitrogen fertilizers utilization rate. Then,from balanced fertilizer application,applying slow/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deep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fertiliz... 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wheat nitrogen fertilizers utilization rate. Then,from balanced fertilizer application,applying slow/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deep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fertilizers and graded application,controlled application amount,selection of application time according to soil properties,diagnosed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 with instrument,addition of synergist,and precise fertilizer application,it summarized biological nitrogen saving methods and introduced prospects of future biological nitrogen saving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fertilizer utilization rate Biological nitrogen saving method
下载PDF
聚脲甲醛缓释肥减量深施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及氮肥吸收率的影响
3
作者 吕金岭 尤克 +2 位作者 何斌 寇长林 李太魁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3,共8页
为了探究聚脲甲醛缓释肥(PF)减量深耕对小麦和玉米作物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矿质养分迁移的影响,设置对照(CK)、尿素+旋耕(OPTX)、尿素+深耕(OPTS)、PF+旋耕(PFX)和PF+深耕(PFS)5个处理,在豫南砂姜黑土小麦、玉米农田开展大区试验。... 为了探究聚脲甲醛缓释肥(PF)减量深耕对小麦和玉米作物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矿质养分迁移的影响,设置对照(CK)、尿素+旋耕(OPTX)、尿素+深耕(OPTS)、PF+旋耕(PFX)和PF+深耕(PFS)5个处理,在豫南砂姜黑土小麦、玉米农田开展大区试验。结果表明,对比传统尿素(OPT)处理,PF处理小麦、玉米产量显著高于OPT处理,尤其PFS处理较OPTX处理小麦和玉米季产量分别高12%和6.4%,较OPTS处理分别高3.4%和1.8%;与产量不同,PFS处理仅显示玉米季氮肥利用率(NUE)高于OPTX和OPTS处理,而小麦季NUE甚至低于OPTS处理,这可能与PF在小麦季深耕条件下养分释放速度慢有关。对比两种耕作方式,发现PFS处理小麦季产量与PFX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别,而玉米季产量显著高于PFX处理;与产量不同,PFS处理小麦季NUE显著低于PFX处理,而玉米季无显著差别,这可能与玉米季更适宜的气象条件和小麦季PF养分的后续释放有关。对比土壤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残留量和总氮浓度,发现作物收获后,PFS处理0~30和30~60 cm土层NH_(4)^(+)-N残留量与PFX处理无显著差异,NO_(3)^(-)-N残留量显著低于PFX处理,而总氮含量略高于PFX处理,这可能与PF处理在小麦季深耕条件下氮素未释放完全有关。总而言之,依据作物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聚脲甲醛缓释肥在深耕条件下显示出更高的产量效益和增产潜势,尤其玉米季作物吸氮量、产量和NUE有了显著提升,值得被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脲甲醛缓释肥 小麦玉米轮作 深耕与旋耕 砂姜黑土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直播油菜氮磷钾肥料利用率试验探究
4
作者 裴刚 祁海东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73-76,共4页
近年来,勉县直播油菜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面积已占全县油菜种植面积的80%以上。为准确掌握直播油菜的需肥规律和精准施肥,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展了直播油菜肥料利用率试验,通过试验测算得知:勉县直播油菜在推广氮磷钾配方施肥技术... 近年来,勉县直播油菜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面积已占全县油菜种植面积的80%以上。为准确掌握直播油菜的需肥规律和精准施肥,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展了直播油菜肥料利用率试验,通过试验测算得知:勉县直播油菜在推广氮磷钾配方施肥技术的前提下,每生产100kg油菜籽需要吸收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分别是5.02 kg、2.57 kg、6.22 kg;氮肥利用率46.5%、磷肥利用率18.9%、钾肥利用率5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 油菜 氮磷钾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铵态氮肥配施对麦茬水稻生长、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卢碧林 张大弘 +1 位作者 罗嘉润 杨松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4-122,共9页
碳铵施用可促进稻田秸秆腐解和秧苗生长,但碳铵易分解和不能造粒使其应用受限,研究碳铵替代铵态氮肥将促进该技术的生产应用。基于2年小区定位试验和统计分析,以不施肥(CK)为对照,设置总施氮量20%碳铵+30%复合肥(V1)、20%氯化铵+30%复合... 碳铵施用可促进稻田秸秆腐解和秧苗生长,但碳铵易分解和不能造粒使其应用受限,研究碳铵替代铵态氮肥将促进该技术的生产应用。基于2年小区定位试验和统计分析,以不施肥(CK)为对照,设置总施氮量20%碳铵+30%复合肥(V1)、20%氯化铵+30%复合肥(V2)、20%磷酸二铵+30%复合肥(V3)、20%硫酸铵+30%复合肥(V4)等5个不同的速效氮肥+复合肥的铵态氮肥筛选试验,研究不同铵态氮肥对麦茬水稻生长、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V2产量达10.34×10^(3)kg/hm^(2),较其他处理均达到显著增产的效果,处理V1、V3、V4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处理V2的平均穗粒数、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施肥后12 d,处理V2的铵态氮含量显著性大于其他处理,硝态氮含量显著大于除处理V4外的其他处理,处理V2的pH低于其他处理,达显著水平;处理V2较其他处理显著提升茎蘖数7.48%~20.9%,处理V2与其他速效铵态氮肥处理相比显著地提升了氮素积累量、氮素表观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可见氯化铵配施可降低土壤pH,增加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增加水稻平均穗粒数,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具有平衡秸秆腐解和作物产量关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效氮肥 铵态氮 水稻生长 土壤理化性质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氮肥管理对有序机抛早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6
作者 覃斌 孙鑫 +6 位作者 刘福强 何在周 向军 陶祖豪 王慰亲 郑华斌 唐启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以常规早稻品种湘早籼24号为材料,于2021—2022年开展大田试验,设3个氮肥水平,即120 kg/hm^(2)(N1)、150 kg/hm^(2)(N_(2))和180 kg/hm^(2)(N_(3)),4个氮肥分配处理T1、T2、T3、T4,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用比例分别为1∶1∶1、0∶1∶1... 以常规早稻品种湘早籼24号为材料,于2021—2022年开展大田试验,设3个氮肥水平,即120 kg/hm^(2)(N1)、150 kg/hm^(2)(N_(2))和180 kg/hm^(2)(N_(3)),4个氮肥分配处理T1、T2、T3、T4,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用比例分别为1∶1∶1、0∶1∶1、1∶0∶1、1∶1∶0,以生产推荐施肥CK(施氮量120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用比例为5∶3∶2)和零氮处理(N0)为对照,研究施氮量和氮肥分配对有序机抛早稻产量、生长特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N_(3)、N_(2)、N1的早稻平均产量依次降低,N1的平均产量显著低于CK而高于N0的;在不同氮肥分配下,T2的产量低于T1、T3、T4和CK的,其中显著低于T4的;分析产量构成因子发现,产量的降低主要缘于单位面积穗数的下降;基肥不施氮肥的T2处理的分蘖率虽未显著降低,但其成穗率低,导致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下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早稻氮素利用率随之下降;在不同氮肥分配下,T2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均显著低于T4的。可见,基肥缺失氮肥对有序机抛早稻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影响较大,而穗肥不施氮肥对有序机抛早稻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影响较小,推测前期氮肥管理可能是水稻有序机抛栽培高产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氮肥分配 有序机抛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对棉花养分吸收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7
作者 黄伟 王西和 +4 位作者 贾宏涛 杨金钰 屈小慧 刘盈锐 刘晓菊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43,共11页
为探究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对棉花养分吸收、磷肥利用效率及棉花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5年田间微区棉花连作定位试验,以7种施肥措施为样本,于2022年棉花成熟期开展棉田土壤田间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磷... 为探究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对棉花养分吸收、磷肥利用效率及棉花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5年田间微区棉花连作定位试验,以7种施肥措施为样本,于2022年棉花成熟期开展棉田土壤田间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磷肥有机替代和秸秆还田均能提升棉株氮磷钾养分吸收,各器官氮素平均含量在1.75~40.90 g·kg^(-1)之间,磷素平均含量在1.46~11.28 g·kg^(-1)之间,钾素平均含量在3.11~25.03 g·kg^(-1)之间。综合肥料投入和养分吸收,50%的磷肥有机替代和秸秆还田最能增强棉株吸氮能力和促进干物质积累,50%的磷肥有机替代对棉株吸磷能力最强且最有利于实现棉花节肥增钾的效果。棉株各器官N:P变化范围为1.20~12.01,磷肥有机替代和秸秆还田使茎、叶、蕾/铃/壳的N∶P明显降低,棉株生物量、籽棉产量随茎、叶、蕾/铃/壳N∶P的降低而增加,本试验棉花生长更倾向于受N、P共同限制。磷肥利用率随有机替代量的增加从12.54%提升到33.04%,土壤磷素盈余量随有机替代量的增加从28.20 kg·hm^(-2)降低到19.66 kg·hm^(-2)。研究表明,在北疆灰漠土棉区采用50%磷肥有机替代,即施磷(P2O5)60.0 kg·hm^(-2)和配施羊粪9 784.8 kg·hm^(-2),对棉花产量、生物量、养分吸收的综合效应最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磷素 有机替代 养分吸收 磷肥利用率 氮磷比
下载PDF
腐植酸复合肥对玉米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8
作者 郑浩赢 温智国 +3 位作者 陈婷 谢孟河 赵霞 梅沛沛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8-35,共8页
为了解不含腐植酸尿素和添加了不同剂量腐植酸的复合肥对玉米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研究设定不同的肥料梯度和肥料配比,以探明腐植酸肥料的增产效果和养分利用率.以玉米为试验材料,设无氮处理、复合肥处理、1‰腐植酸+复合肥处理、2‰... 为了解不含腐植酸尿素和添加了不同剂量腐植酸的复合肥对玉米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研究设定不同的肥料梯度和肥料配比,以探明腐植酸肥料的增产效果和养分利用率.以玉米为试验材料,设无氮处理、复合肥处理、1‰腐植酸+复合肥处理、2‰腐植酸+复合肥处理、3‰腐植酸+复合肥处理、4‰腐植酸+复合肥处理、5‰腐植酸+复合肥处理、6‰腐植酸+复合肥处理共8个施肥处理.试验结果表明,4‰腐植酸复合肥较无氮处理增产率达90%,百粒质量最高,含淀粉量达59.30%,在处理中最具有优势.从综合情况来看,在夏玉米栽培中,加入4‰腐植酸复合肥更有利于玉米增产增效以及贮藏,能获得更大的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腐植酸复合肥 氮肥利用率 产量 无机氮残留
下载PDF
不同水肥模式对机插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秋员 李猛 +3 位作者 卫云飞 季新 刘娟 王付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75,共7页
为阐明机插稻返青活棵-分蘖期不同水肥管理方式对其产量形成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提出机插稻返青活棵-分蘖期适宜的水肥管理模式,于2022年以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供试品种,在返青活棵-分蘖期设置不同水肥管理方式(水稻返青活棵期多... 为阐明机插稻返青活棵-分蘖期不同水肥管理方式对其产量形成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提出机插稻返青活棵-分蘖期适宜的水肥管理模式,于2022年以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供试品种,在返青活棵-分蘖期设置不同水肥管理方式(水稻返青活棵期多次水分灌排与分蘖期增施氮肥(T1)、水稻返青活棵期多次水分灌排与分蘖期不增施氮肥(T2)、水稻返青活棵期减少灌水不排水且分蘖期不增施氮肥(T3)),对比分析不同水肥管理方式下水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返青活棵-分蘖期不同水肥管理方式对机插稻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影响显著。相较于T2处理,T1和T3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和氮素积累量,产量分别提高8.2%~9.5%和13.3%~13.7%,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7.0%~8.8%和12.8%~15.2%(p<0.05)。相较于T1处理,T3处理水稻拔节期茎蘖数降低11.4%~11.9%,茎蘖成穗率显著提高11.3%~12.4%,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生物量分别显著降低8.2%~9.3%和6.3%~8.6%,抽穗期-成熟期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无显著差异。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方面,T1和T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氮素吸收利用方面,T1和T3处理在氮素积累量方面无显著差异,但T3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较T1分别显著增加20.1%~22.2%和22.7%~23.0%(p<0.05)。综上所述,在分蘖期不增施氮肥的基础上,通过返青活棵期减少灌水和不排水的方式可以实现机插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同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水稻 氮肥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农学利用率 回收利用率 氮素积累
下载PDF
优化施肥对早稻中早39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0
作者 王董兴 陶娟花 +3 位作者 陈德 李晓 石其伟 叶雪珠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312-1315,共4页
氮肥等化肥的过量施用是我国农业和环境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探索适用于区域化推广的化肥减量技术和减量比例、提高氮肥肥料利用率,意义重大。基于此,该研究以早稻品种中早39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CK)、不施氮(N0)、... 氮肥等化肥的过量施用是我国农业和环境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探索适用于区域化推广的化肥减量技术和减量比例、提高氮肥肥料利用率,意义重大。基于此,该研究以早稻品种中早39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CK)、不施氮(N0)、农户常规施肥(CG)和优化施肥(YH)处理,研究其对早稻产量、氮吸收、氮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CK和N0处理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CG和YH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CK和N0;与CK相比,CG和YH处理籽粒产量分别增加了115.96%和90.55%,秸秆产量分别增加了95.32%和67.89%,籽粒中N含量分别增加了31.0%和33.7%,CG和YH处理水稻籽粒N吸收量分别增加了1.8和1.5倍;CG和YH处理水稻氮肥利用率分别为40.90%和43.08%;与CK相比,不同施肥处理土壤pH值、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总体上无显著变化。本研究表明,N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决定因子,在当前的试验条件下施用包膜尿素并减少20%的氮肥用量能够实现水稻的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减量 肥料利用率 包膜尿素 水稻产量 氮吸收量
下载PDF
基于15N示踪的青稞氮素利用率和分蘖能力研究
11
作者 郭案铭 吴昆仑 +1 位作者 姚晓华 姚有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60-1567,共8页
为明确青藏高原地区青稞的最佳施氮量,本试验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选用3个不同类型青稞品种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即不施氮(0N)、低氮(0.125 g·kg^(-1)N,LN)、中氮(0.25 g·kg^(-1)N,MN)和高氮(0.50 g·kg^(-1)N... 为明确青藏高原地区青稞的最佳施氮量,本试验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选用3个不同类型青稞品种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即不施氮(0N)、低氮(0.125 g·kg^(-1)N,LN)、中氮(0.25 g·kg^(-1)N,MN)和高氮(0.50 g·kg^(-1)N,HN),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青稞品种氮素利用率、分蘖能力和分蘖相关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个施氮处理下,KL15对15N标记肥的利用率为24.00%~26.01%,15N残留率分别为6.89%~21.93%;KL18对15N标记肥的利用率为17.60%~24.81%,15N残留率分别为6.47%~22.69%;H800对15N标记肥的利用率为24.80%~28.40%,15N残留率分别为7.46%~22.02%。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氮肥的施入量对青稞干物重、吸氮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有显著影响,氮肥和品种互作对干物重、氮素利用率有显著影响。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生长素与反式玉米素核苷(IAA/TZR)的比值大小对青稞分蘖数的形成均有直接或间接作用。可见,施氮量通过影响青稞的氮素利用效率和IAA/TZR比值进而影响分蘖成穗率。本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地区不同类型青稞品种氮肥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15N示踪 氮肥利用率 分蘖能力 内源激素
下载PDF
稳定性氮肥对甬优15经济性状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12
作者 张怀杰 胡铁军 许熔熔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531-535,共5页
为了减少氮肥的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对稳定性氮肥“易及氮”与常规尿素的追肥对比,以及不同氮肥用量的对比,探索新型氮肥替代尿素追肥是否能保证水稻高产,同时探明施用不同的氮肥后氮肥利用率和土壤全氮的变化... 为了减少氮肥的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对稳定性氮肥“易及氮”与常规尿素的追肥对比,以及不同氮肥用量的对比,探索新型氮肥替代尿素追肥是否能保证水稻高产,同时探明施用不同的氮肥后氮肥利用率和土壤全氮的变化情况。试验分为稳定性氮肥和尿素的追肥对比试验以及稳定性氮肥不同用量试验两个部分。结果表明,等量的稳定性氮肥追肥效果不如尿素,增量20%施用可一定程度地增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稳定性氮肥施用量624 kg·hm^(-2)时分蘖最快,产量最高,利用率也最高,同时相对尿素而言,保持土壤氮素平衡的作用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氮肥 产量 肥料利用率 土壤全氮
下载PDF
蚕豆秸秆还田减施氮肥对烟田氮流失控制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13
作者 吴迪 李家逵 +7 位作者 白继元 李江舟 李家瑞 徐高峰 申时才 陈华 何玉华 代快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367-2373,共7页
【目的】在高原湖泊流域烤烟—蚕豆轮作体系下,探讨蚕豆秸秆还田对烟田化学氮肥的替代能力,研究秸秆还田对氮肥利用率、氮流失控制及烤烟产量产值的影响,为该轮作体系下秸秆资源化利用及氮肥减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一年两熟制... 【目的】在高原湖泊流域烤烟—蚕豆轮作体系下,探讨蚕豆秸秆还田对烟田化学氮肥的替代能力,研究秸秆还田对氮肥利用率、氮流失控制及烤烟产量产值的影响,为该轮作体系下秸秆资源化利用及氮肥减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一年两熟制的烤烟—蚕豆轮作模式,以烤烟K326品种和蚕豆秸秆为试验材料,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同氮肥用量、秸秆直接还田(S)和腐熟后还田(DS)8个处理:T1(CK,不施氮)、T2(习惯施肥,100%N)、T3(85%N+S)、T4(70%N+S)、T5(55%N+S)、T6(85%N+DS)、T7(70%N+DS)、T8(55%N+DS),分析不同处理对烤烟产量、产值、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率及农田水环境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T4(蚕豆新鲜秸秆直接还田下减施氮肥30%)与T2(习惯施肥)相比烤烟上等烟比例提高11.2%~19.0%,产值提高2.3%~10.7%,氮肥利用率增加30.4%~37.3%,地表径流水全氮含量下降11.6%~17.5%,土壤渗漏水全氮含量下降8.3%~19.6%;T7(秸秆腐熟还田下减施氮肥30%)与T2(习惯施肥)相比烤烟上等烟比例提高14.0%~20.4%,产值提高1.6%~7.3%,氮肥利用率增加25.9%~26.5%,地表径流水全氮含量下降5.1%~10.9%,土壤渗漏水全氮含量下降20.5%~28.5%。2种秸秆还田方式下减施氮肥30%,均不会对烤烟产量、产值产生显著负效应,均有利于提高烤烟氮肥利用率,能明显降低地表径流和土壤渗漏水中全氮含量。同等氮肥替代量下,新鲜秸秆还田和腐熟秸秆还田2种方式综合效益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烤烟—蚕豆轮作模式下,新鲜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腐熟后还田均可减少烤烟季30%化学氮肥投入量,结合节本增效考虑推荐采用蚕豆新鲜秸秆还田减施30%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施氮量 氮流失 烤烟 蚕豆秸秆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氮肥优化对凤头姜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14
作者 徐大兵 周剑雄 +3 位作者 胡洪涛 朱凤娟 袁家富 赵书军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46-50,共5页
通过2年田间试验,研究了来凤县凤头姜最佳施氮量及优化施肥对凤头姜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凤头姜产量、干物质量和氮素累积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以450~495 kg/hm2施氮量为最佳。不同施氮量... 通过2年田间试验,研究了来凤县凤头姜最佳施氮量及优化施肥对凤头姜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凤头姜产量、干物质量和氮素累积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以450~495 kg/hm2施氮量为最佳。不同施氮量对凤头姜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农学利用率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增加施氮量却降低了氮肥偏生产力。与常规施肥(CF)相比,专用肥(SF)和缓控释肥(SRF)处理凤头姜产量分别增加了25.23%和13.96%,专用肥能够获得更高的干物质量和氮素累积量。较常规施肥而言,专用肥处理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19.33%、62.58%和25.23%,而缓控释肥处理则分别增加了13.33%、34.66%和13.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凤头姜 专用肥 缓释肥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施氮量和磷肥运筹对青贮玉米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饶东云 周锋 +4 位作者 周世永 刘康 字雪靖 杨友琼 吴伯志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101,共12页
【目的】探讨不同施氮量和磷肥运筹对青贮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为青贮玉米的绿色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1—2022年,以青贮玉米品种桥单6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设N1(减氮20%,240 kg/ha)和N2(常规施氮,300 kg/ha)... 【目的】探讨不同施氮量和磷肥运筹对青贮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为青贮玉米的绿色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1—2022年,以青贮玉米品种桥单6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设N1(减氮20%,240 kg/ha)和N2(常规施氮,300 kg/ha)2个施氮处理,每个施氮水平下分别设3种磷肥施用方式:P1(100%基肥)、P2(50%基肥,50%穗肥)、P3(50%拔节肥,50%穗肥),共6个施肥处理。测定不同施氮量和磷肥施用方式下青贮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鲜草产量、养分吸收利用量及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结果】施氮量影响青贮玉米生物量,总体表现为N1处理低于N2处理。磷肥追施可提高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在N1水平下,P2处理显著高于P3和P1处理(P<0.05,下同);N2水平下,P3处理显著高于P2和P1处理。在各处理组合中,N1P2和N2P3处理的鲜草产量较N2P1处理(常规施肥)增产显著。氮磷素的吸收量也表现为N2处理高于N1处理,同时,追施磷肥可显著提高氮磷养分吸收利用量。在N1水平下,乳熟期的氮磷素吸收量均表现P2>P3>P1;N2水平下则表现为P3>P2>P1。在各处理中,N2P3处理在乳熟期的氮磷素吸收量显著高于N1P2和N2P1处理;与N2P1处理相比,N1P2处理2021年和2022年氮素吸收量分别提高9.52%和9.03%,磷素吸收量分别提高4.69%和9.45%,且玉米磷素与氮素吸收在吐丝期和乳熟期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此外,减氮20%总体会降低磷肥偏生产力,但能提高氮肥偏生产力。与N2P1处理相比,N1P2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2021和2022年分别显著提高36.91%和39.62%。N2P3处理磷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N2P1和N1P2处理;N1P2较N2P1处理,2021和2022年分别提高4.71%和9.51%。减氮20%总体会降低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及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而磷肥追施可提高酶活性,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基本表现为P2和P3处理高于P1处理。在各处理中,N1P2和N2P3较N2P1处理能保持较高的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促进碱解氮和速效磷的积累,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磷素吸收利用量。【结论】磷肥作追肥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速效养分,促进了玉米对养分的吸收利用,从而缓解减氮造成的产量损失。从施氮量和磷肥施用方式看,N1P2和N2P3处理表现出氮磷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磷肥运筹 施氮量 产量 养分利用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豫西旱地小麦土壤酶活性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嵩科 霍克 +4 位作者 张冬霞 张静 张俊豪 柴雪茹 王贺正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0-133,共14页
为阐明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条件下土壤酶活性、氮肥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变化规律,本试验选用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_(0))、秸秆全量还田(S_(1)),副区为施氮量处理,分别为0(N_(0))、120... 为阐明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条件下土壤酶活性、氮肥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变化规律,本试验选用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_(0))、秸秆全量还田(S_(1)),副区为施氮量处理,分别为0(N_(0))、120(N_(1))、180(N_(2))、240(N_(3))和300 kg·hm^(-2)(N_(4)),测定了小麦各生育期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及蛋白酶活性,并分析计算小麦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回收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较单施氮肥处理提高了土壤酶活性、氮肥利用效率和小麦产量,小麦产量以秸秆还田配施氮肥240 kg·hm^(-2)处理最高,较无秸秆还田不施氮处理增产36.92%。2)土壤酶活性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除拔节期脲酶和蔗糖酶以施氮量180 kg·hm^(-2)时活性最高,其他生育期土壤酶均以施氮量240 kg·hm^(-2)时活性最高。此外,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逐渐下降。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表观回收率先上升后下降,以施氮量180 kg·hm^(-2)最高,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则表现为逐渐降低。4)土壤酶活性与小麦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表观回收率呈正相关。各生育期,除脲酶活性在拔节期与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呈正相关,其他土壤酶活性与之均呈负相关。在豫西旱作区小麦生产中,秸秆还田配施180~240 kg·hm^(-2)氮肥可减少氮肥过量损失、改善土壤环境、实现氮素资源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 土壤酶活性 氮肥利用效率 小麦产量
下载PDF
配施增效助剂对四川旱地小麦的减氮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俊积 马海艳 +6 位作者 马宏亮 雷芳 邹乔生 祝婷婷 杨洪坤 黄秀兰 樊高琼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2-318,共7页
为探究增效助剂对四川旱地小麦的减氮效应,设置空白对照(CK0)、常规施氮不追肥(CK1,施氮量187.5 kg/hm2)、常规施氮量下底追比6∶4(CK2,施氮量187.5 kg/hm2)、增效助剂拌常规复合肥,减氮20%(jf—20%),减氮30%(jf—30%)、增效助剂螯合脲... 为探究增效助剂对四川旱地小麦的减氮效应,设置空白对照(CK0)、常规施氮不追肥(CK1,施氮量187.5 kg/hm2)、常规施氮量下底追比6∶4(CK2,施氮量187.5 kg/hm2)、增效助剂拌常规复合肥,减氮20%(jf—20%),减氮30%(jf—30%)、增效助剂螯合脲甲醛减氮20%(jn—20%),减氮30%(jn—30%),减氮40%(jn—40%)、增效助剂螯合脲甲醛肥+卵磷脂有机肥3000 kg/hm2减氮27%(jny—27%)等9个处理,分析测定不同处理下土壤氮素动态、小麦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动态,生长速率、氮素积累与转运、产量及其构成、氮肥利用率等。结果表明:增效助剂处理后显著降低开花期和成熟期土壤中硝态氮与铵态氮含量,较CK1开花期降幅分别为6.8%~9.8%和8.7%~14.5%,成熟期降幅分别为14.9%~20.8%和15.9%~20.0%。花后30天叶面积指数以jn—20%与jny—27%最高,分别较CK1、CK2提高5.3%和5.8%,jn—20%与jny—27%处理下,叶面积指数较CK1提高5.83%和5.24%;jf、jn、jny模式花后氮素积累量较CK1、CK2显著增加,幅度分别为33.7%~73.1%和29.8%~68.0%,花后氮素转运量提升幅度分别为116.1%~217.8%和107.1%~204.0%。jf、jn、jny模式小麦开花—成熟期生长速率较CK1提高13.2%~33.8%。配施增效助剂后减氮不减产,jf—20%、jn—20%、jny—27%增产幅度为0.2%~2.9%,以jn—20%和jny—27%处理产量最高,较CK1分别增产2.6%和2.9%,但与CK1和CK2差异不显著。jn、jf、jny模式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与氮肥偏生产力,较CK1分别增加6.7%~24.0%和10.3%~25.8%。增效助剂通过促进养分吸收减少土壤中氮素残留来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减氮不减产,施用增效助剂拌肥、增效助剂螯合脲甲醛可以实现减氮20%,增效助剂螯合脲甲醛配合卵磷脂有机肥3000 kg/hm2可实现减氮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增效助剂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氮素运转 铵态氮 硝态氮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再生稻田氨挥发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万雪薇 丁紫娟 +3 位作者 聂江文 朱波 刘章勇 蒋梦蝶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550-3560,共11页
【目的】探究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施及控释尿素一次性深施技术对再生稻田氨挥发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再生稻田增产减排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水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和甬优4949为试验材料,设不施氮对照(CK)、常规... 【目的】探究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施及控释尿素一次性深施技术对再生稻田氨挥发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再生稻田增产减排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水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和甬优4949为试验材料,设不施氮对照(CK)、常规分次施普通尿素(FFP)、普通尿素组配控释尿素一基一追(CRU+U)和一次性根区10 cm深施控释尿素(CRUR)4个处理。测定不同施肥处理下再生稻田氨挥发变化趋势、两季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结果】与FFP处理相比,CRUR和CRU+U处理降低了再生稻生育期内的氨挥发通量,CRUR处理氨挥发损失量和氨挥发损失率分别显著降低77.01%~78.10%和92.17%~95.35%(P<0.05,下同),CRU+U处理的氨挥发损失量和氨挥发损失率分别显著降低53.60%~55.75%和65.45%~66.72%;甬优4949和丰两优香1号的平均氨挥发损失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FFP处理相比,CRUR和CRU+U处理显著降低了田面水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浓度;与FFP处理相比,CRUR处理再生稻头季产量、再生季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增加30.00%~30.38%、12.10%~20.28%和84.31%~87.37%,CRU+U处理再生稻头季产量、再生季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增加10.00%~16.46%、10.60%~18.84%和35.14%~36.13%;甬优4949的头季和再生季的平均产量分别比丰两优香1号高12.50%和13.1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再生稻氨挥发通量与田面水的NH4+-N浓度极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与常规分次施普通尿素相比,普通尿素组配控释尿素一基一追和一次性根区10 cm深施控释尿素均能显著降低稻田氨挥发损失,增加再生稻两季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且根区一次性深施控释尿素的增产减排效果优于普通尿素组配控释尿素一基一追施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尿素 根区施肥 再生稻 氨挥发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氮肥增效剂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佳玉 张晶 +2 位作者 孔波 王庆彬 胡承孝 《肥料与健康》 CAS 2023年第1期1-13,共13页
氮肥增效剂是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环境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文献分析,比较了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氨稳定剂、内生菌提取物ZNC、植物源硝化抑制剂(BNIs)等氮肥增效剂的作用和应用效果。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氨稳定剂在提... 氮肥增效剂是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环境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文献分析,比较了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氨稳定剂、内生菌提取物ZNC、植物源硝化抑制剂(BNIs)等氮肥增效剂的作用和应用效果。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氨稳定剂在提高氮肥利用率、作物产量、农产品品质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氮损失等方面效果显著,ZNC和BNIs分别在增效、减排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提出按照减量增效、内生增效、整合增效深入推进氮肥增效剂的研究和应用,以生物源(如ZNC和BNIs)增效剂为主导,以物理性(如腐殖酸)增效剂为支撑,以化学性(如对苯二酚、双氰胺等)增效剂为辅助,积极推进增效剂向绿色、少量、高效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利用率 温室气体 硝化抑制剂 脲酶抑制剂 氨稳定剂 氮肥增效剂 展望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华南典型红壤菜地肥力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懿 陈海斌 +3 位作者 杜建军 施新育 张振华 范如芹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2-698,共7页
为筛选华南地区典型红壤蔬菜地最佳施肥模式,提升肥料利用率与蔬菜产量,本研究依托典型红壤蔬菜种植区定位试验,设不施肥对照(CK)、常规单施化肥(CF)、测土配方施肥(TF)、有机肥替代15%化肥(MNPK15)、有机肥替代30%化肥(MNPK30)、有机... 为筛选华南地区典型红壤蔬菜地最佳施肥模式,提升肥料利用率与蔬菜产量,本研究依托典型红壤蔬菜种植区定位试验,设不施肥对照(CK)、常规单施化肥(CF)、测土配方施肥(TF)、有机肥替代15%化肥(MNPK15)、有机肥替代30%化肥(MNPK30)、有机肥替代15%化学氮肥(MN15)和有机肥替代30%化学氮肥(MN30)7个处理,系统研究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及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替代水平对红壤菜地土壤理化性质、生菜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经过连续4个生长季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特别是有机肥高比例(30%)替代化肥虽然能有效增加有机质(SOM)、碱解氮含量,但对土壤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各施肥处理之间生菜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对照;各施肥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除MNPK30处理)与氮肥农学利用率差异不显著,MNPK15处理氮素土壤依存率最低,显著低于CF和MNPK30处理(P<0.05)。综上所述,有机肥替代15%化肥(MNPK15处理)在提升土壤肥力,保持生菜养分吸收与生菜产量方面具有较大潜力。本研究结果对于改善研究区红壤菜地土壤性状,减少化肥使用量及缓解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化肥 红壤 菜地肥力 生菜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