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息不存在”行政诉讼之证明责任分配研究--兼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36条
1
作者 胡萍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76-81,90,共7页
关于如何配置信息不存在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2019年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仅致力于技术性策略应对,具有局限性。欲破解此类诉讼中的证明责任配置困境,亟需回归理论共识,相较于"分层次说","规范说"更适合被引入... 关于如何配置信息不存在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2019年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仅致力于技术性策略应对,具有局限性。欲破解此类诉讼中的证明责任配置困境,亟需回归理论共识,相较于"分层次说","规范说"更适合被引入到我国行政诉讼司法实践。将以实体法规范为基础的"规范说"作为理论支撑,加之对司法实践案件的归纳,在"双阶层"证明对象的基础上分别配置证明责任更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不存在 证明责任 规范说 “双阶层”证明对象
下载PDF
不可回避的非存在问题 被引量:3
2
作者 宋荣 高新民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55,共6页
自柏拉图以来,著名的"非存在之谜"一直吸引着哲学家们为之绞尽脑汁。那么,非存在存在吗?到底有没有非存在对象呢?如果有非存在对象,那么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对象呢?它们能被描述吗?有可能提供有关非存在对象的统一理论吗?这样的... 自柏拉图以来,著名的"非存在之谜"一直吸引着哲学家们为之绞尽脑汁。那么,非存在存在吗?到底有没有非存在对象呢?如果有非存在对象,那么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对象呢?它们能被描述吗?有可能提供有关非存在对象的统一理论吗?这样的理论的解释力又如何呢?在当代哲学研究、尤其在心灵哲学意向性等问题的研究中,非存在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对象属性策略体现了非存在问题的传统哲学解决方案的现代拓展,语言策略体现了非存在问题的语言学研究的当代趋向,可能世界策略则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更精细的逻辑论证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存在 非存在对象 辩护策略
下载PDF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被引量:17
3
作者 邵文利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7-55,共9页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在精简汉字字数和规范汉字形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表中还存在很多疏漏和不足。本文分析了表中存在的八个主要问题 ,并从主客观两方面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 ,表中的问...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在精简汉字字数和规范汉字形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表中还存在很多疏漏和不足。本文分析了表中存在的八个主要问题 ,并从主客观两方面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 ,表中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在研制《规范汉字表》及进一步整理异体字时当引为鉴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存在问题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下载PDF
非存在对象语义学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建平 《哲学分析》 2014年第3期68-84,197-198,共17页
非存在对象的理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与物理学试图系统地描述基本的和具体的对象不同,形而上学试图系统地描述基本的和非存在的对象。非存在对象是被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以及被我们的科学概念框架所预设的对象。它是我们对世界理解和... 非存在对象的理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与物理学试图系统地描述基本的和具体的对象不同,形而上学试图系统地描述基本的和非存在的对象。非存在对象是被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以及被我们的科学概念框架所预设的对象。它是我们对世界理解和科学研究的一部分,作为我们世界的这样一部分,我们可以凭借它们所有的性质,依某种方式预设非存在对象的行为。自然法则不仅仅管辖着有某种性质的实际对象,而且也管辖着具有这些性质的物理上或形而上学上可能的对象。所以,形而上学研究诸如夸克、数、伯伽索斯、独角兽这样的抽象对象和非存在对象,它们按其自身的性质而被作为实体看待。如果我们要理解科学和形而上学的事业,我们就必须预设它们的存在。非存在对象语义学试图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内描述和组织这些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存在对象 语义学 指称 对象理论
下载PDF
N人多目标非合作博弈轻微利他均衡的存在性
5
作者 夏顺友 邓喜才 郭华华 《铜仁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33-135,共3页
将De Marco G和Morgan J给出的N人非合作博弈轻微利他均衡点的存在性结果推广到N人多目标非合作博弈情形。
关键词 N人非合作博弈 多目标博弈 轻微利他均衡 存在性
下载PDF
N人非合作博弈轻微利他均衡的存在性
6
作者 夏顺友 邓喜才 郭华华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8期48-52,共5页
在较弱的连续性和较弱的凸性条件下,推广了De Marco G和MorganJ给出的N人非合作博弈轻微利他均衡点的存在性结果.
关键词 N人非合作博弈 轻微利他均衡 存在性
下载PDF
大黄对非尿毒症慢性肾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周娲 涂卫平 +4 位作者 杨丽萍 秦晓华 傅缨 卢玲 房向东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5期62-66,共5页
目的探讨大黄对非尿毒症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江西省肿瘤医院门诊及住院的非尿毒症CRF患者60例,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 目的探讨大黄对非尿毒症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江西省肿瘤医院门诊及住院的非尿毒症CRF患者60例,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常规给予降压药、红细胞生成素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大黄10g开水泡服,1次.d-1。2组疗程均为2周。选择同期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体检科体检的健康者(正常对照组)3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肌酐(Scr)、淀粉样蛋白A(SA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同时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cr和Ccr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治疗前血清SAA、hs-CRP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血清SAA、hs-CRP水平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AA、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显著下降(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60例非尿毒症CRF患者治疗前血清SAA水平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866,P<0.05)。结论非尿毒症CRF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大黄能改善非尿毒症CRF患者微炎症状态,但对其肾功能无明显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非尿毒症 大黄 血清淀粉样蛋白A 超敏C反应蛋白 微炎症状态
下载PDF
试析“生存困境”之根源——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思 被引量:1
8
作者 费维斌 董军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47-50,80,共5页
"生存困境"是当今人类社会所共同面临的生存现状。导致"生存困境"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深层根源可归结于主、客二分的本体论,是与应当对立的价值架构以及自然无主体性的传统观念等;走出"生存困境"的必然... "生存困境"是当今人类社会所共同面临的生存现状。导致"生存困境"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深层根源可归结于主、客二分的本体论,是与应当对立的价值架构以及自然无主体性的传统观念等;走出"生存困境"的必然选择就是确立"天人合一"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困境 主、客二分 自然无主体性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客观非实在”概念的哲学渊源和当代创新
9
作者 王恩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68-73,共6页
“客观非实在”概念是信息时代研究信息的哲学本质的重要进路之一,通过哲学史的梳理和比较,此概念的起源、发展及意义的阐释成为当代信息哲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梳理西方哲学史,可以发现在早期希腊哲学和中世纪哲学有关“共相”和“殊相... “客观非实在”概念是信息时代研究信息的哲学本质的重要进路之一,通过哲学史的梳理和比较,此概念的起源、发展及意义的阐释成为当代信息哲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梳理西方哲学史,可以发现在早期希腊哲学和中世纪哲学有关“共相”和“殊相”的争论过程中,便蕴含着“客观非实在”思想的萌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了“客观非实在”的涌现。当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崛起,促使哲学研究明确提出此概念,并在信息哲学的研究中加以系统发展。将这一概念引入哲学体系,不仅对信息本体论、认识论产生了新启发,而且为社会进步的度量和信息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史 客观非实在 信息 存在领域分割 时代革新
下载PDF
从美的发生看美的特征
10
作者 毛慧玉 蒋峦 《荆州师专学报》 2000年第6期36-40,共5页
考察美的发展历程 ,可见美是一种场态存在 ,美只能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产生与存在。这种特殊的场态存在使美具有了个体性、不可传递性、普遍有效性、主客体统一性。
关键词 不可传递性 个体性 形象性 普遍有效性 主客体统一性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全文增补中
论原质视域下“不存在”的埃米莉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依柳 李增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8-136,151,共10页
《埃米莉的玫瑰》中,福克纳通过埃米莉·格里尔森这个离经叛道的人物塑造和反逻辑式的叙事策略表达出作家深邃的哲学意蕴和对人的普遍关注。以拉康和齐泽克对"原质"、"小客体"、"实在界"、"快感... 《埃米莉的玫瑰》中,福克纳通过埃米莉·格里尔森这个离经叛道的人物塑造和反逻辑式的叙事策略表达出作家深邃的哲学意蕴和对人的普遍关注。以拉康和齐泽克对"原质"、"小客体"、"实在界"、"快感"、"剩余快感"的理论来阐释埃米莉这个怪诞的人物,人们会发现其人物形象的构建以及这个"不存在"的人物作为"原质",遮蔽了杰弗逊镇的符号系统并以异化的力量威胁着这个符号系统。然而,这个"不存在"的人物并非哲学上的"空无",而是福克纳在对内战后美国南方社会生活的洞悉和对"原质"感受的基础上,超越了时代的符号体系,在"真"与"实"之间所揭示出人的异化和分离的真相,为人们反思历史和伦理道德教化开创了现代主义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米莉 “不存在” 原质 小客体 实在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