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f the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Risk Within Potential Sources
1
作者 Xu Guangyin and Gao MengtanInstitute of Geophysics,SSB,Beijing 100081,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7年第1期71-77,共7页
Potential sources are aggregates of probable future epicenters.In this area,for source models currently,in common use for seismic risk analysis in China,the mean area of each potential source is about 3000-4000 km2.It... Potential sources are aggregates of probable future epicenters.In this area,for source models currently,in common use for seismic risk analysis in China,the mean area of each potential source is about 3000-4000 km2.It is assumed that seismic risk has a uniform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range of each potential source,bu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uniform distribution model to a large extent may give an underestimation of the seismic risk.In this paper,the relative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picenters in space within potential sources is discussed,a method is proposed to quantitatively describe the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within potential sources,and some preliminary results are given.By using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seismic risk analysis and seismic zonation can be made more scientific and more reason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RELATIVE distribution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potential source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non-uniformly distributed fine soil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henyang–Dandong Railway coarse-grained soil
2
作者 QianMi Yu JianKun Liu +2 位作者 JingYu Liu DingJun Lv TengFei W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5年第5期503-512,共10页
The stress produced by repeated train loads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railway subgrade bed depth, and slightly weathered coarse particles of subgrade bed fillings can be broken at different levels under continuous loa... The stress produced by repeated train loads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railway subgrade bed depth, and slightly weathered coarse particles of subgrade bed fillings can be broken at different levels under continuous load. Thus, the mass of fine soil, with a diameter of not more than 0.075 mm, is different at different depths. Fine soil is also sensitive to frost heave and thaw settlement.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non-uniformly distributed fine soil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arse-grained soil of the Shenyang-Dandong Railway, triaxial tests were conducted with three types of specimens, un- dergoing six freeze-thaw cycle numbers (0, 1, 3, 7, 9, 12) and three confining pressures (100, 200, 300 kPa). The freezing temperature is -5 ~C and the thawing temperature is +15 ~C. The stress-strain behavior, static strength, resilient modulus, cohesive force and the angle of internal friction were measured for different tested specimens. As a result, the law of static strength and resilient modulus of different specimens following the increase of freeze-thaw cycles under three confining pressures is obtained. The changing law of cohesive force and friction angle of three specimens following the increase of freeze-thaw cycles is also calculated, and the different results of different specimens are also compa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 soil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freeze-thaw cycles soil mechanical properties
下载PDF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Fixed-Bed Catalytic Reactors by Innovative Catalyst Distribution
3
作者 Violeta Alejandra Chichique Martínez Farhang Shadman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0年第4期672-683,共12页
A comprehensive mathematical model i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complex processes that take place in typical catalytic chemical reactors. This mathematical model includes correlations representing ... A comprehensive mathematical model i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complex processes that take place in typical catalytic chemical reactors. This mathematical model includes correlations representing various modes of mass transport and chemical reactions. To illustrate the application and value of this approach for reactor optimizations, the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case of series reactions with a desirable intermediate compound and the risk of degradation of this compound if the process conditions are not optimized. The modeling results show that in such cases, which are very common in practice, replacing the conventional uniform catalyst distribution with a novel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will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eactor and the production of the desirable compound. Various catalyst distribution options are compared, and a novel non-uniform loading of catalyst is identified that gives a much better performance 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The model is versatile and useful for both the design as well as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atalytic fixed-bed reactors in a wide variety of reactor and reaction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ALYST Reactor Optimization Series REACTIONS uniform CATALYST distribution non-uniform CATALYST distribution CATALYST DEACTIVATION
下载PDF
基于混合ICS-PSO算法的温差发电系统MPPT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成颖 张江 +2 位作者 莫思特 李碧雄 龙西亭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76-84,共9页
针对温差发电系统非均匀温度场条件下,功率电压曲线呈现多峰特性,传统粒子群算法易陷入到局部最优,布谷鸟算法收敛时间慢等问题,提出了改进布谷鸟算法与粒子群算法相混合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算法。引入自适应发现概率,扩大种群搜索范围... 针对温差发电系统非均匀温度场条件下,功率电压曲线呈现多峰特性,传统粒子群算法易陷入到局部最优,布谷鸟算法收敛时间慢等问题,提出了改进布谷鸟算法与粒子群算法相混合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算法。引入自适应发现概率,扩大种群搜索范围,以最小收敛时间为约束函数,通过参数寻优确定最佳功率区间划分临界点参数,将寻优过程划分为粒子群快速粗寻优与改进布谷鸟稳态精寻优两个阶段,以提升算法的收敛速度和发电效率。仿真结果表明,本算法在均匀温度场条件下,收敛时间0.24 s,发电效率99.89%,在非均匀温度场条件下,收敛时间0.13 s,发电效率99.92%,均优于其他算法,该算法收敛迅速,跟踪精度高,并通过了基准测试函数测试,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通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差发电系统 最大功率点跟踪 布谷鸟算法 粒子群算法 非均匀温度场
下载PDF
Analysis of one-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 of soft soils with non-Darcian flow caused by non-Newtonian liquid 被引量:1
5
作者 Kanghe Xie Chuanxun Li +1 位作者 Xingwang Liu Yulin Wang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2012年第3期250-257,共8页
Based on non-Darcian flow caused by non-Newtonian liquid, the theory of one-dimensional (1D) consolidation was modified to consider variation in the total vertical stress with depth and time. The finite difference met... Based on non-Darcian flow caused by non-Newtonian liquid, the theory of one-dimensional (1D) consolidation was modified to consider variation in the total vertical stress with depth and time. Th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DM) was adopted to obtain numerical solutions for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and average degree of consolidation. When non-Darcian flow is degenerated into Darcian flow, a comparison between numerical solutions and analytical solutions was made to verify reliability of finite difference solutions. Finall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amp time-dependent loading, consolidation behaviors with non-Darcian flow under various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Thu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1D consolidation combined with non-Darcian flow caused by non-Newtonian liquid was conduct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e-dimensional (1D) consolidation non-Darcian flow caused by non-Newtonian liquid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of total vertical stress time-dependent loading
下载PDF
The Evolution of the Charge Dens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for Spherically Symmetric System with Zero Initial Conditions 被引量:1
6
作者 Evgeny E. Perepelkin Natalia G. Inozemtseva Alex A. Zhavoronkov 《World Journal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2014年第1期33-38,共6页
The evolution of the charge dens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is simulated for both the case of a uniformly charged sphere with zero initial conditions and for the case of a non-uniform charged sphere. For the case of a u... The evolution of the charge dens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is simulated for both the case of a uniformly charged sphere with zero initial conditions and for the case of a non-uniform charged sphere. For the case of a uniformly charged sphere the comparison of a numerical result and an exact analytical demonstrated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results. The process of “scattering” of a charged syste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ts own electric field has been illustrated on the basis of both the particle-in-cell method and the solution of the Cauchy problem for vector functions of the electric field and vector velocity field of a charged med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uniform CHARGED sphere CAUCHY problem charge density distribution PARTICLE-IN-CELL
下载PDF
不同放电倍率下软包锂离子电池非均匀生热表征方法
7
作者 刘素贞 张涛 +2 位作者 张闯 徐志成 金亮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95-1102,共8页
软包锂离子电池非均匀的温度分布严重影响其循环性能、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针对软包锂离子电池生热的建模表征复杂且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生热分布因子的软包锂离子电池非均匀生热表征方法。将电池划分成不同区域,并将生热分布... 软包锂离子电池非均匀的温度分布严重影响其循环性能、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针对软包锂离子电池生热的建模表征复杂且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生热分布因子的软包锂离子电池非均匀生热表征方法。将电池划分成不同区域,并将生热分布因子引入Bernardi生热公式中获取不同区域的生热率;通过传热和优化数值模拟求解电池的温度分布,同时辨识不同区域的生热分布因子,分析了软包电池生热非均匀分布特性;采用三次样条差值法推导了生热分布因子与放电倍率的对应关系,研究了不同放电倍率下生热分布因子的演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所建立的热模型在2.75 C和3.75 C下的温度估计值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最大不超过1.55%,该方法能够准确估计电池非均匀的生热率,并实现电池温度分布特性的有效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包锂离子电池 非均匀生热 生热分布因子 放电倍率
下载PDF
基于概率密度的自适应k近邻缺失值填充方法
8
作者 梁路 林俊跃 霍颖翔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90,共11页
基于k近邻的缺失值填充方法通常使用样本间的距离来度量样本的相似性,在计算距离时,没有区分样本各属性的权重,即所有属性对距离的贡献是一样的。然而,在非均匀分布的不平衡数据集中,样本的异质性往往体现在取值不常见的属性上,即样本... 基于k近邻的缺失值填充方法通常使用样本间的距离来度量样本的相似性,在计算距离时,没有区分样本各属性的权重,即所有属性对距离的贡献是一样的。然而,在非均匀分布的不平衡数据集中,样本的异质性往往体现在取值不常见的属性上,即样本之间的相似性受属性取值概率影响,此时用传统的距离公式来度量相似性是不够准确的。因此,文章针对非均匀分布的不平衡数据集提出了一种自适应k近邻缺失值填充方法(AkNNI):首先,引入属性的概率密度,动态调整各个属性的重要性,凸显稀疏值与缩小频繁值在距离计算上的贡献,从而更好地表达样本的异质性以及捕捉样本之间的相似性;然后,针对高缺失率下数据集中完备样本稀少的情况,综合考虑了样本的相似性和完整性,设计了新的k近邻的选择流程。实验选取了6个非均匀分布数据集,对比了AkNNI方法与其他5种经典填充方法的填充效果,验证了填充后的数据集在k近邻分类器的分类效果,深入探索了3种评估指标的相互关系。实验结果表明AkNNI方法具有更高的填充准确度和分类准确度:在6种缺失值填充算法中,AkNNI方法在各个数据集上取得的平均RMSE最低、平均皮尔逊相关系数最高以及平均分类准确率最高。同时,在高缺失率下,AkNNI方法在各个数据集上仍能保持较低的RMSE、较高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和较高的分类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氏距离 K近邻 缺失值填充 概率密度 非均匀分布
下载PDF
基于室内非均匀环境营造的新型通风模式下人员热舒适性及系统节能潜力
9
作者 于水 吴平一 韩府宏 《暖通空调》 2024年第10期86-95,149,共11页
为解决现有通风空调系统无法根据占用区域实现按需供冷造成的热不舒适及能源浪费问题,本研究根据人员占用区域需求实时切换气流模式组合及冷量供给,提出了一种新型通风模式,旨在利用多种气流模式的最优组合控制特定需求场景。采用数值... 为解决现有通风空调系统无法根据占用区域实现按需供冷造成的热不舒适及能源浪费问题,本研究根据人员占用区域需求实时切换气流模式组合及冷量供给,提出了一种新型通风模式,旨在利用多种气流模式的最优组合控制特定需求场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了不同占用区域情况下新型通风模式的人员热舒适性和系统的节能潜力,并与混合通风模式和层式通风模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新型通风模式在气流组织上具有明显优势;新型通风模式较混合通风模式和层式通风模式具有更高的热舒适性,空气分布特性指数最大;新型通风模式局部冷量利用系数最小,冷量有效利用率最高,所需供冷量最小,因此新型通风模式的节能潜力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环境 新型通风模式 热舒适性 节能潜力 气流组织 按需供冷 占用区域
下载PDF
不均匀锈蚀钢筋截面分布特征与拉伸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宝睿 刘小娟 +2 位作者 苏龙辉 洪秀君 陈业伟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86-192,共7页
为研究锈蚀钢筋剩余截面积的分布规律,以及非均匀锈蚀对钢筋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通电加速锈蚀试验获取锈蚀钢筋。通过3D扫描获取锈蚀钢筋的剩余截面积数据和3D实体模型,对剩余截面积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3D扫描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 为研究锈蚀钢筋剩余截面积的分布规律,以及非均匀锈蚀对钢筋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通电加速锈蚀试验获取锈蚀钢筋。通过3D扫描获取锈蚀钢筋的剩余截面积数据和3D实体模型,对剩余截面积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3D扫描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剩余截面积沿纵向分布的不均匀性随锈蚀程度增加而显著增强;对平均截面锈蚀率在20.00%以下的钢筋,可采用正态分布模型对其剩余截面积概率分布进行拟合,对平均截面锈蚀率在20.00%以上的钢筋,其剩余截面积概率分布可选用Weibull分布模型;钢筋名义屈服强度、名义极限强度和名义极限应变均随平均截面锈蚀率的增大而降低;在钢筋截面锈损严重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导致锈蚀钢筋力学性能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锈蚀 3D扫描 截面分布特征 数值模拟 力学性能
下载PDF
负载型Pd-Pt双金属催化剂中活性组分非均匀型分布研究 Ⅰ:不同制备参数对活性组分非均匀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南军 石芳 +2 位作者 隋芝宇 于海斌 刘晨光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71-275,共5页
采用饱和浸渍法对负载于氧化铝载体上Pd-Pt双金属催化剂的活性组分非均匀分布进行了制备研究。结果表明浸渍液pH值、浸渍液浓度与浸渍时间、竞争吸附剂以及干燥条件等不同制备参数对于活性组分在载体中的非均匀分布存在影响。其中浸渍... 采用饱和浸渍法对负载于氧化铝载体上Pd-Pt双金属催化剂的活性组分非均匀分布进行了制备研究。结果表明浸渍液pH值、浸渍液浓度与浸渍时间、竞争吸附剂以及干燥条件等不同制备参数对于活性组分在载体中的非均匀分布存在影响。其中浸渍液pH值愈高,金属愈容易在载体表面富集,形成蛋壳型分布,且其壳层厚度愈薄;添加竞争吸附剂,可得到Pd或Pt在载体中呈蛋壳型、蛋白型、蛋黄型或均匀型几种不同均匀分布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金属催化剂 非均匀分布 制备参数 竞争吸附剂
下载PDF
局域共振弹性超材料梁禁带宽度的拓宽方法
12
作者 王岗 万少可 +3 位作者 洪军 李乐乐 刘硕 李小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3-71,共9页
针对传统局域共振弹性超材料存在禁带宽度窄的问题,引入非均匀分布振子设计方法,在不改变振子总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禁带拓宽。首先,采用谱元法(SEM)建立通用弹性超材料梁模型,对单、双层均匀振子超材料梁结构的振动传递特性进行分析;然... 针对传统局域共振弹性超材料存在禁带宽度窄的问题,引入非均匀分布振子设计方法,在不改变振子总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禁带拓宽。首先,采用谱元法(SEM)建立通用弹性超材料梁模型,对单、双层均匀振子超材料梁结构的振动传递特性进行分析;然后,保持振子总质量相等,提出单、双层非均匀振子超材料梁的设计策略;最后,搭建实验装置对所提结构的振动抑制性能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振子间的特征频率差异越大,最终形成的禁带宽度越宽,但禁带范围内的频响曲线会大幅波动,此时可通过加入适当阻尼进行抑制,使禁带曲线变得平稳;对于双振子超材料梁,振子的质量比和阻尼均会对结构的禁带特性产生影响,在振子与梁质量相同的条件下,单层非均匀及均匀振子超材料梁可分别形成带宽为440、68 Hz的禁带,双层非均匀及均匀振子超材料梁可分别形成带宽为395、40 Hz的禁带。研究表明所提超材料结构能够有效实现振动抑制,可为周期结构的振动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调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超材料 局域共振 谱元法 振动抑制 非均匀振子
下载PDF
机制砂砂浆界面过渡区特性研究
13
作者 陈昊 王怀志 +5 位作者 王鹏 肖民 吴娟 唐延丰 李方贤 韦江雄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92-1998,共7页
研究机制砂砂浆界面过渡区特性对于提升机制砂砂浆强度与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纳米压痕和三维图像相关(3D-DIC)技术观测了河砂砂浆和机制砂砂浆的界面微观结构、微区力学强度和非均匀变形。结果表明,机制砂砂... 研究机制砂砂浆界面过渡区特性对于提升机制砂砂浆强度与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纳米压痕和三维图像相关(3D-DIC)技术观测了河砂砂浆和机制砂砂浆的界面微观结构、微区力学强度和非均匀变形。结果表明,机制砂砂浆的界面过渡区宽度大于河砂砂浆,但砂浆中细骨料颗粒与浆体的界面裂缝却更小,同时机制砂棱角位置易产生微裂纹。机制砂的界面过渡区弹性模量略高于河砂,说明机制砂能一定程度削弱骨料的边壁效应。砂岩机制砂砂浆的收缩变形非均匀性最大,其内部出现较大的拉伸应变,最终引起了更严重的损伤分布,这表明细骨料中刀片状颗粒占比偏多会增大砂浆局部开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砂 界面过渡区 微观结构 微区力学强度 非均匀变形 损伤分布
下载PDF
负载型Pd-Pt双金属催化剂中活性组分非均匀型分布研究Ⅱ:活性组分非均匀分布对双金属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南军 隋芝宇 +2 位作者 石芳 于海斌 刘晨光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65-369,共5页
采用饱和浸渍法制备负载于氧化铝载体上活性组分呈非均匀分布的Pd-Pt双金属催化剂,并在脉冲微反上进行了烯烃和芳烃的加氢反应性能考察。结果表明,活性金属在载体中呈现出非均匀分布结构带来催化剂加氢性能上有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对于芳... 采用饱和浸渍法制备负载于氧化铝载体上活性组分呈非均匀分布的Pd-Pt双金属催化剂,并在脉冲微反上进行了烯烃和芳烃的加氢反应性能考察。结果表明,活性金属在载体中呈现出非均匀分布结构带来催化剂加氢性能上有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对于芳烃的加氢饱和能力。双金属催化剂的加氢性能好于单金属制备得到的催化剂,其中金属Pd催化剂对烯烃的加氢转化能力要优于单金属Pt催化剂;芳烃加氢相对烯烃加氢要难得多,分布在壳层的Pd能很好地发挥烯烃加氢性能,内部的Pt亦能很好地保持芳烃加氢转化能力。此外试验结果还表明,C=C双键加氢和苯环加氢可能发生在相同的活性中心上,二者间存在竞争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金属催化剂 非均匀分布 烯烃加氢 芳烃加氢 苯乙烯
下载PDF
考虑进口温度畸变的涡轮级非定常流动数值仿真
15
作者 闫文鑫 王强 +1 位作者 谢金耀 徐涛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50-57,共8页
为更好地预测涡轮级非定常流动特征,以准确分析进口温度畸变对下游叶排产生的影响。本文基于有限差分法开发了多级涡轮非定常流动数值求解器,通过试验数据验证其准确性和可行性,利用该求解器针对进口温度畸变进行了单级涡轮非定常流动... 为更好地预测涡轮级非定常流动特征,以准确分析进口温度畸变对下游叶排产生的影响。本文基于有限差分法开发了多级涡轮非定常流动数值求解器,通过试验数据验证其准确性和可行性,利用该求解器针对进口温度畸变进行了单级涡轮非定常流动数值仿真。以某单级高压涡轮作为研究对象,改变进口总温分布条件,设计了在进口总温均匀分布、总温沿径向不均匀分布和涡轮进口存在热斑3种方案下,进口温度畸变对马赫数、叶片热负荷等因素产生的影响,以及高温气流迁移路径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进口温度畸变对单级涡轮内部流场的影响不大,进口温度径向不均匀分布会导致导叶径向中上部分出现带状高温区域,在60%叶高处的导叶前缘温度最高。这种现象会因热斑的存在而加剧,在同一周期内进口温度畸变不会造成导叶表面最高温值的大幅度变化。主流气体在涡轮流道作加速运动,热斑由椭圆形逐渐变窄,温度降低,在导叶尾缘与脱落涡相互作用,气体受挤压边缘呈现锯齿状。动静交接面后,在动叶前缘和动叶压力面热负荷较为显著,并且在同一周期内进口温度畸变会使动叶表面的最高温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在涡轮流道内进口温度畸变不会使高温气流在径向方向上的发生较大的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畸变 径向分布不均匀 热斑 非定常流动 单级涡轮
下载PDF
高压P-i-N二极管关断瞬态综合失效机理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罗皓泽 李武华 何湘宁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161-169,共9页
针对商用高电压大功率多芯片P-i-N二极管在钳位型电感负载电路中,在额定电气参数下发生的瞬态失效现象,分别从电路布局和器件机理层面讨论了各因素对二极管芯片失效的作用影响。首先,通过考察二极管模块内部失效芯片的位置和故障波形,... 针对商用高电压大功率多芯片P-i-N二极管在钳位型电感负载电路中,在额定电气参数下发生的瞬态失效现象,分别从电路布局和器件机理层面讨论了各因素对二极管芯片失效的作用影响。首先,通过考察二极管模块内部失效芯片的位置和故障波形,得出整个电力电子装置的可靠性是由失效风险最高的局部芯片决定而非由功率模块的坚固性决定。其次,根据二极管芯片在深度动态雪崩情况下所产生丝状电流的现象,得出由芯片电流密度不均所引发的结温-电流密度正反馈机制是导致多芯片功率模块失效的最终原因。最后,根据失效表征与测试条件,提出了由综合失效诱因导致的多芯片模块动态失效新模式。结论表明本文讨论的大功率多芯片模块所发生的失效现象,是多失效诱因综合作用所引发的,而非单一因素超限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 电流密度不均 瞬态热失控 雪崩击穿 综合失效机理
下载PDF
2-18 GHz 10 W GaN HEMT非均匀分布式功率放大器 被引量:8
17
作者 冯威 刘帅 张斌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35-439,共5页
基于0.25μm GaN双场板(DFP)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工艺,研制了一款2-18 GHz连续波输出功率大于10 W的功率放大器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MMIC中的功率器件采用源场板接地减少强电场引起的功率器件退化,提高了功率器件的击穿... 基于0.25μm GaN双场板(DFP)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工艺,研制了一款2-18 GHz连续波输出功率大于10 W的功率放大器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MMIC中的功率器件采用源场板接地减少强电场引起的功率器件退化,提高了功率器件的击穿电压,并提取了功率器件的可定标大信号器件模型参数;基于非均匀分布式结构,利用ADS软件分别优化MMIC中10个功率器件的最佳栅宽和负载阻抗,MMIC的输入输出匹配阻抗为50Ω;采用电磁场仿真技术优化设计的MMIC芯片尺寸为4.9 mm×2.4 mm。在栅压(Vgs)为-2.4 V、漏压(Vds)为28 V、输入功率(Pin)为30 d Bm的条件下,MMIC在2-18 GHz频带内连续波饱和输出功率大于40 d Bm,功率附加效率大于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 超宽带(UWB) 非均匀分布式功率放大器(NDPA) 氮化镓 双场板(DFP)
下载PDF
催化剂的非均匀分布对船舶SCR系统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梁海明 许红祥 +2 位作者 雷小霞 陈正科 潘光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6-845,共10页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常用于降低柴油发动机尾气排放出的氮氧化物(NOx)。为进一步提高其脱硝性能,首先建立三维数值模拟模型,通过改变SCR转换器中孔隙率来实现催化剂的非均匀分布,从而研究在不同发动机负荷下的催化剂非均匀分布对SC...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常用于降低柴油发动机尾气排放出的氮氧化物(NOx)。为进一步提高其脱硝性能,首先建立三维数值模拟模型,通过改变SCR转换器中孔隙率来实现催化剂的非均匀分布,从而研究在不同发动机负荷下的催化剂非均匀分布对SCR系统中的流动、传质和传热等性能的影响;其次,与催化剂的均匀分布进行对比,重点考察催化剂非均匀分布时对SCR系统性能的影响;最后,基于场协同原理分析SCR系统中的速度场和温度场对传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的非均匀分布可以提高SCR系统的性能。在发动机25%的负荷下,与均匀分布相比,案例P-R5的压力损失降低165 Pa,脱硝率提高了0.8%,氨的逸出量减少了7 mg/L;案例P-R5的温度梯度高于均匀孔隙率催化剂温度梯度的最大峰值,这表明向外部传递的能量较少,催化剂非均匀分布的结构可以保持催化区域的温度,提高催化剂的活性,有利于脱硝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R系统 压力损失 反应特性 脱硝率 非均匀分布
下载PDF
提升管-环流床耦合反应器环流床内的固含率分布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德武 卢春喜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51-1056,共6页
针对催化汽油辅助反应器改质降烯烃技术,在提升管-环流床耦合反应器大型冷模实验装置上,研究了上部环流床内局部固含率分布及操作条件的影响,采用径向不均匀指数分析比较了提升管上端耦合环流床及耦合常规流化床的流化质量.结果表明,环... 针对催化汽油辅助反应器改质降烯烃技术,在提升管-环流床耦合反应器大型冷模实验装置上,研究了上部环流床内局部固含率分布及操作条件的影响,采用径向不均匀指数分析比较了提升管上端耦合环流床及耦合常规流化床的流化质量.结果表明,环流床内固含率随表观气速增加而减小,导流筒底部固含率随外循环强度增加而增加,中上部固含率受外循环强度影响较小,环隙内固含率随外循环强度增加略有降低.当导流筒内表观气速Ug,d<0.85m/s时,固含率径向分布的均匀性沿轴向向上逐渐变好,当Ug,d≥0.85m/s时,则沿轴向向上先变好,在导流筒出口处又变差;环隙内固含率分布趋于均匀的程度依次为环隙中部>环隙下部>环隙上部.相同条件下,环流床内固含率分布的径向不均匀指数小于常规流化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反应器 -固环流床 径向不均匀指数 固含率分布
下载PDF
退火工艺下轧制差厚板非均匀温度场研究
20
作者 卢日环 宋行之 +4 位作者 王小巩 刘自权 贾方振 张思佳 胡贤磊 《燕山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2-332,共11页
轧制差厚钢板具有连续变化的厚度特性,因此在退火工艺下不同厚度区域的温度变化路径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改变了轧制差厚钢板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进而直接影响其后续成形及服役性能。为掌握退火工艺下轧制差厚钢板具有的性能差异化... 轧制差厚钢板具有连续变化的厚度特性,因此在退火工艺下不同厚度区域的温度变化路径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改变了轧制差厚钢板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进而直接影响其后续成形及服役性能。为掌握退火工艺下轧制差厚钢板具有的性能差异化特性及产生内因,需要对轧制差厚钢板热处理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及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研究所用轧制差厚钢板的几何特征为:薄区、过渡区及厚区纵向长度均为50 mm;薄区厚度1 mm,厚区为1.5 mm,差厚比1.5,过渡区厚度连续变化且无突变。建立了同步考虑轧制差厚钢板厚度连续变化特性及综合传热形式的温度场非稳态理论模型,并通过实验方法验证理论模型准确性。结果表明,在预设退火温度780℃的升温历程中,以薄区达到临界温度的时间(75 s)为测温终点,各厚区最高温度为779.3℃;最高温差135.1℃,整体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升温速率为21.9℃/s,之后各区域升温速率逐步递减且在到达37 s时各厚区升温速率的高低顺序发生转变。研究通过分析轧制差厚钢板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分布态势与其内在规律,以期为轧制差厚钢板热处理后的性能差异化预测提供理论基础及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轧制差厚钢板 非均匀温度场 厚度连续变化特性 温度分布差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