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伦理学的视角:“随附性”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4-111,共8页
"随附性"意指"必然地,若事物X具有性质G和性质F,则如果另一事物Y具有性质G,那么它也具有性质F"。它是现代二元论或者非还原论借以说明道德性质与事实性质的关系,从而与还原论表现出差别的时候,常常会顾及到的概念... "随附性"意指"必然地,若事物X具有性质G和性质F,则如果另一事物Y具有性质G,那么它也具有性质F"。它是现代二元论或者非还原论借以说明道德性质与事实性质的关系,从而与还原论表现出差别的时候,常常会顾及到的概念。但是,"随附性"和"还原性"并不必然是矛盾的,即便是还原论者也可以承认"随附论"的基本观点,因此"随附论"并不能给非还原论提供理论支持。而更为重要的是,"随附论"涉及的"对混杂世界的禁止"问题亦为"投射论"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后者恰恰与以非还原论为代表的实在论是截然对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附性 二元论 还原论 非还原论 投射论
下载PDF
史华慈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非化约”论及其当下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项念东 《学术探索》 CSSCI 2008年第1期99-102,共4页
在20世纪的思想史和中国学研究领域,本杰明.史华慈素以其思想的深邃性和思考的前瞻性而深受学术界称道。他对中国思想"非化约"特性的研究,不仅凸显了其思想史研究在整个学术史上的方法论意义,同时为进一步反思中国传统思想在... 在20世纪的思想史和中国学研究领域,本杰明.史华慈素以其思想的深邃性和思考的前瞻性而深受学术界称道。他对中国思想"非化约"特性的研究,不仅凸显了其思想史研究在整个学术史上的方法论意义,同时为进一步反思中国传统思想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现代价值及其转化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华慈 “非化约” 中国思想 多元文化
下载PDF
Outlier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Hybrid Rough - Negative Algorithm
3
作者 Faizah Shaari Azmi Ahmad Zalizah A.Long 《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 2014年第6期391-397,共7页
This paper discusses on the detection of outliers by hybridizing Rough_Outlier Algorithm with Negative Association Rules. An optimization algorithm named Binary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is used to improve the compu... This paper discusses on the detection of outliers by hybridizing Rough_Outlier Algorithm with Negative Association Rules. An optimization algorithm named Binary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is used to improve the computation of Non_Reduct in order to detect outliers.By using Binary PSO algorithm, the rules generated from Rough_Outliers algorithm is optimized, giving significant outliers object detected. The detection ofoutliers process is then enhanced by hybridizing it with Negative Association Rules. Frequent and Infrequent item sets from outlier rules are gener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hybrid Rough_Negative algorithm is able to uncover meaningful knowledge of outliers from the frequent and infrequent item sets. These knowledge can then be used by experts in their field of domain for better decision ma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gative association rules association rules mining OUTLIER non-reduct infrequent item sets frequent item sets rare.
下载PDF
概念主义背景下的语义客体反思
4
作者 张旭红 曹一轩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5-119,共5页
卡茨语义论主张,句子、连同构成它们的语义结构和由该结构所决定的语义特征均属于永恒的、不朽的、先于个体认知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现实。本研究重点审视卡茨的语义客体观,并对其可表达性原则的可行性以及应用范围等问题展开探究。进一步... 卡茨语义论主张,句子、连同构成它们的语义结构和由该结构所决定的语义特征均属于永恒的、不朽的、先于个体认知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现实。本研究重点审视卡茨的语义客体观,并对其可表达性原则的可行性以及应用范围等问题展开探究。进一步提出,语义客体内容是语言主观使用和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它至少是语言主观性描写所不能规避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主义 卡茨语义论 语义客体 非还原主义 可表达性原则 成分分析
下载PDF
应对非因果解释的三条路径及其问题
5
作者 初维峰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7-54,共8页
通过研究应对非因果解释的三条路径,即因果还原主义、一元主义和多元主义,在反驳还原主义和一元主义基础上,本文支持科学解释的多元主义。本文支持解释的多元主义有如下三点理由:第一,因果还原主义和一元主义的观点都有其不可克服的缺... 通过研究应对非因果解释的三条路径,即因果还原主义、一元主义和多元主义,在反驳还原主义和一元主义基础上,本文支持科学解释的多元主义。本文支持解释的多元主义有如下三点理由:第一,因果还原主义和一元主义的观点都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第二,无法对“斑杂的世界”中的现象进行统一的解释。第三,坚持解释的多元主义可以使科学解释变得更自然、更合理。根据本文的解释的多元主义:1.科学解释可以被分成因果解释与非因果解释。因果意识起源于高层次生命体的演化,先于任何科学以及理论知识产生,但非因果意识则在科学以及理论知识之后诞生。2.需用语用学的视角看待究竟选取哪种解释理论更合理的问题。究竟选取哪种解释,除了语境之外,也依赖于解释者的旨趣、观点和态度等因素。3.针对某一现象,当因果解释与非因果解释产生冲突时,非因果解释具有优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因果解释 因果还原主义 一元主义 多元主义
原文传递
认知多元性溯源与经典自然主义的批判性超越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新民 陈丽 张文龙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9,共7页
自然主义在英美哲学中尽管一直居主导地位,但由于所面对的待解释对象的复杂性及理论自身的不完善性,特别是在面对像现象意识、意向性这样一些待自然化的对象时困难重重,因此一直是最有争论、经常受到广泛而严厉批判的理论。对它的批判... 自然主义在英美哲学中尽管一直居主导地位,但由于所面对的待解释对象的复杂性及理论自身的不完善性,特别是在面对像现象意识、意向性这样一些待自然化的对象时困难重重,因此一直是最有争论、经常受到广泛而严厉批判的理论。对它的批判和超越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的各种形式的还原主义和非经典自然主义,二是外部的以各种形式的非还原主义和多元主义表现出来的对立思潮。心灵哲学中的自然主义要摆脱困境,实现自身超越,出路之一是批判借鉴认知多元主义的成果,探索并建构以一元论为基础的本体论多元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主义 后还原主义 非还原主义 认知多元主义 超越
原文传递
伦理自然主义的还原论与非还原论之辩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松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30,共5页
自然主义伦理学内部有还原论与非还原论两个派别。以哈曼为代表的还原论和以斯德津为代表的非还原论展开了持久的争论,针对道德性质的解释力、道德副现象论等问题进行辩驳。这两个流派都是自然主义伦理学中极为重要的分支,因此对双方理... 自然主义伦理学内部有还原论与非还原论两个派别。以哈曼为代表的还原论和以斯德津为代表的非还原论展开了持久的争论,针对道德性质的解释力、道德副现象论等问题进行辩驳。这两个流派都是自然主义伦理学中极为重要的分支,因此对双方理论的探讨有利于深化学界自然主义伦理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论 非还原论 解释力 道德副现象论 程序性解释
原文传递
复杂性科学的非还原论信条
8
作者 郭元林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9-25,共7页
"复杂性科学是运用非还原论方法的科学"成为复杂性科学的非还原论信条,其中"非还原论方法"可理解为"非还原方法"和"非还原论方法论"。另外,"还原"的语义也多种多样,涉及本体论、认... "复杂性科学是运用非还原论方法的科学"成为复杂性科学的非还原论信条,其中"非还原论方法"可理解为"非还原方法"和"非还原论方法论"。另外,"还原"的语义也多种多样,涉及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应当把复杂性科学的非还原论信条理解为"非还原论方法论"。然而,这一信条并非绝对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科学 还原 还原论 非还原论
原文传递
伦理自然主义非还原论思想探析
9
作者 杨松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6-70,共5页
伦理自然主义非还原论是一种承认道德性质、道德事实真实存在的道德实在论。它反对将道德性质、道德事实还原为自然性质、自然事实,也反对将道德语言重新定义为自然语言。它不是摩尔在《伦理学原理》中批评的那种自然主义,是异于直觉主... 伦理自然主义非还原论是一种承认道德性质、道德事实真实存在的道德实在论。它反对将道德性质、道德事实还原为自然性质、自然事实,也反对将道德语言重新定义为自然语言。它不是摩尔在《伦理学原理》中批评的那种自然主义,是异于直觉主义和自然主义还原论的特殊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主义非还原论 道德实在论 道德非实在论 自然主义还原论 直觉主义
原文传递
因果操纵非还原论及其问题
10
作者 胡怀亮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共5页
根据伍德沃德的因果操纵非还原论,因果结构模型被解释为机制,这种思路可以解决因果解释的模糊性问题以及传统因果操纵还原论面临的循环和人类中心主义问题。当然,伍德沃德的这种因果操纵非还原论也面临着干预的单一标准和干预的模态特... 根据伍德沃德的因果操纵非还原论,因果结构模型被解释为机制,这种思路可以解决因果解释的模糊性问题以及传统因果操纵还原论面临的循环和人类中心主义问题。当然,伍德沃德的这种因果操纵非还原论也面临着干预的单一标准和干预的模态特征问题,从解释因果概念和陈述因果主张的真值条件的视角看,因果操纵非还原论事实上提供了一个不充分的因果关系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结构模型 因果操纵理论 非还原论 局限性
原文传递
Testimony信念的确证——超越还原论与非还原论的新途径及对该途径的补充 被引量:1
11
作者 孟峰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42,共7页
Testimony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Testimony信念的确证是testimony知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知识论学者们长期争论不休,主要分为还原论和非还原论两种主张,但这两种主张都面临难着以解决的困难。不过,近十年来出现了... Testimony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Testimony信念的确证是testimony知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知识论学者们长期争论不休,主要分为还原论和非还原论两种主张,但这两种主张都面临难着以解决的困难。不过,近十年来出现了两个很有创见的新理论,即詹妮弗·拉基(Jennifer Lackey)和保罗·福克纳(Paul Faulkner)分别所提出的testimony信念确证的理论。这两个理论是对还原论和非还原论的片面性的超越,这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此外,针对这两种新理论,文本给出了一个补充,即认为语境在testimony信念确证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STIMONY 信念 确证 还原论 非还原论
原文传递
证言确证的困境和出路
12
作者 孟峰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57,共7页
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中大部分来自于证言(testimony)。而一个人如何才能合理地接受证言?或证言如何得到确证?这是证言知识论的核心问题。对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三种流行理论(还原论、非还原论和融合论)的基本特征和所面临的困难。其次,基... 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中大部分来自于证言(testimony)。而一个人如何才能合理地接受证言?或证言如何得到确证?这是证言知识论的核心问题。对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三种流行理论(还原论、非还原论和融合论)的基本特征和所面临的困难。其次,基于这些理论的合理方面提出了新的确证方案——证言的利害确证,即任何确证方法(如还原论、非还原论)都不是非此即彼的,它们都被统摄于"利害原则"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论 非还原论 融合论 确证 利害原则
原文传递
墨子“非乐节用”思想与扁平化设计刍议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广文 薛彦明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20年第6期31-33,共3页
扁平化设计的功能第一原则以及减少主义与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非乐节用”的思想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契合。扁平化设计强调功能主义与墨子非乐思想——利人的实用性是一致的;扁平化设计主张减少主义与墨子节用思想——节俭的经济性是一致的。
关键词 墨子 非乐节用 扁平化设计 功能主义 减少主义
原文传递
Causal Exclusion and Causal Autonomism
14
作者 CAI Weixi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8年第3期402-419,共18页
The causal exclusion problem is often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ajor difficulties for which non-reductive physicalists have no easy solution to offer. Some non-reductive physicalists address this problem by arguing th... The causal exclusion problem is often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ajor difficulties for which non-reductive physicalists have no easy solution to offer. Some non-reductive physicalists address this problem by arguing that mental properties are to some extent causally autonomous. If this is the case, then mental properties will not be causally excluded by their physical realizers because causation, in general, is a relation between properties of the same level.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the response from causal autonomy cannot be successful for two reasons. First, it does not offer a satisfactory explanation for how mental particulars can have causal efficacy in a non-reductive physicalist framework. Second, the causal considerations underpinning this response do not really support the conclusion that mental properties are causally autonom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reductive physicalism causal exclusion causal autonomism INTERVENTIONISM mental particulars token causatio propostionality requirement
原文传递
Causal Relevance of Mental Properties: A Refutation of Kim's Exclusion Argument
15
作者 DONG Zili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7年第4期633-647,共15页
Non-reductive physicalism is attacked by Jaegwon Kim's exclusion argument. Kim argues that if ment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are distinct, then mental properties are causally irrelevant. My task in this paper is to r... Non-reductive physicalism is attacked by Jaegwon Kim's exclusion argument. Kim argues that if ment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are distinct, then mental properties are causally irrelevant. My task in this paper is to refute this argument and to provide a solution for the problem of mental causation. Taking mental properties as higher-order properties, I attempt to propose a property-exemplification account of events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thesis of token identity. I then attempt to refute the exclusion argument by arguing that mental causation and physical causation are not homogeneous; that is, they ar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causation. Kim's exclusion argument only demonstrates the impossibility of a productive conception of mental causation; however, only a difference-making conception is appropriate for mental causation and human agency. If these results are plausible, they would serve as a metaphysical basis for an autonomy approach to mental causation, which attempts to save the causal relevance of mental properties by arguing that there is only intra-level causal relev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reductive physicalism individuation of events exclusionargument causal relevance causal pluralis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