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真空论》与般若学 被引量:1
1
作者 熊凯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7-11,共5页
僧肇的《不真空论》,运用了般若中观有无双遣的遮诠中道方法,从立处皆真、即物假名来谈般若性空义,对般若学三宗的偏颇进行批判总结。而在批判吸收老庄玄学本体实有、儒家强调现实现世思想的同时,强调“非离真而立处”、“触事而真”的... 僧肇的《不真空论》,运用了般若中观有无双遣的遮诠中道方法,从立处皆真、即物假名来谈般若性空义,对般若学三宗的偏颇进行批判总结。而在批判吸收老庄玄学本体实有、儒家强调现实现世思想的同时,强调“非离真而立处”、“触事而真”的经验性般若观照,以改造印度佛教般若学一切皆空的思想,将佛教般若学由形而上拉向现世经验世界,这为中国化佛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指明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不真空论》 般若学 中观 佛教
下载PDF
《不真空论》所破之“本无”义探析
2
作者 杨杰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48-52,共5页
僧肇在《不真空论》中对"本无"义的斥破,是历来注家聚讼不已的焦点。"本无"本是玄学家的概念,但在佛教徒那里它是梵文"Abhūtvā"一词的早期翻译。历史上道安、竺法深、竺法汰等都曾被单独拿来作为僧肇... 僧肇在《不真空论》中对"本无"义的斥破,是历来注家聚讼不已的焦点。"本无"本是玄学家的概念,但在佛教徒那里它是梵文"Abhūtvā"一词的早期翻译。历史上道安、竺法深、竺法汰等都曾被单独拿来作为僧肇批评的靶子,但是僧肇的本义应该是对当时佛教界乃至玄学家执著于"无"的批评,其主张的"不真故空"的立场是对般若中观的正确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无 般若中观 不真空 非有 非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