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Contact Pressure in Bending under Tension Test by a Pressure Sensitive Film
1
作者 Luis Fernando Folle Lirio Schaeffer 《Journal of Surface Engineered Materials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2016年第4期201-214,共15页
The contact pressure acting on the sheet/tools interface has been studied because of growing the concern about the wear of tools. Recent studies make use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to evaluate and correlate this... The contact pressure acting on the sheet/tools interface has been studied because of growing the concern about the wear of tools. Recent studies make use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to evaluate and correlate this pressure with the friction and wear generated. Since there are many studies that determine the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in sheet metal forming by bending under tension (BUT) test, the contact pressure between the pin and the sheet was measured using a film that has the ability to record the applied pressure. The vertical force applied to pin was also measur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vertical force is more accurate to set the contact pressure that using equations predetermined. It was also observed that the contact area between the sheet and the pin is always smaller than the area calculated geometrically.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was determined for the BUT test through several equations proposed by various authors in order to check if there is much variation between the results.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showed little variation for each equation, and each one can be used. The material used was the commercially pure aluminum, alloy Al1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Sheet Metal Forming Process Bending under Tension Test contact pressure technology Applied to Design
下载PDF
一种非接触式光学微腔液压测量系统
2
作者 魏鹤鸣 侯林嵩 +2 位作者 丁武成 殷瑞雪 任冬妮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2-48,共7页
为满足在狭小腔室中测量液体压强的需求,设计了一种非接触式光学法布里珀罗微腔液压测量系统,其中,光学微腔采用双光子三维打印技术制备,膜结构尺寸仅为350μm,设计的膜厚分别为4μm和6μm。系统主要采用嵌入式设计与衍射光栅光谱模块互... 为满足在狭小腔室中测量液体压强的需求,设计了一种非接触式光学法布里珀罗微腔液压测量系统,其中,光学微腔采用双光子三维打印技术制备,膜结构尺寸仅为350μm,设计的膜厚分别为4μm和6μm。系统主要采用嵌入式设计与衍射光栅光谱模块互联,实时采集光学微腔干涉光谱信号,实现了高精度光谱动态解调。实验结果表明,室温(25℃)下,4μm膜厚的微腔液压灵敏度高达398 pm/kPa,系统分辨率可达35.5 Pa,重复性较好,有望用于生物医学眼压等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腔压力传感 双光子三维打印技术 非接触式光学传感 液体压强测量系统
下载PDF
高灵敏压力传感器过载保护结构设计 被引量:5
3
作者 揣荣岩 孙瑞 +1 位作者 刘晓为 王健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5-678,共4页
采用微机电系统(MEMS)牺牲层技术制作的压力传感器具有芯片尺寸小,灵敏度高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提高过载能力的难题。为此,利用有限元法,对牺牲层结构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弹性膜片的应力分布进行了静态线性分析和非线性接触分析。通过... 采用微机电系统(MEMS)牺牲层技术制作的压力传感器具有芯片尺寸小,灵敏度高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提高过载能力的难题。为此,利用有限元法,对牺牲层结构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弹性膜片的应力分布进行了静态线性分析和非线性接触分析。通过这两种分析方法的结合,准确的模拟出过载状态下传感器的应力分布。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压力传感器的一种结构设计方法,从而可使这种压力传感器过载保护能力提高180%~2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传感器 牺牲层技术 过载保护 非线性接触
下载PDF
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与非接触眼压计和动态轮廓眼压计测量眼内压的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葛梅 田磊 +5 位作者 王丽强 孟晓丽 王瑛 王敏 牛丽丽 黄一飞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01-104,108,共5页
目的 探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neal visualization scheimpflug technology,Corvis ST)测量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的重复性,及与非接触眼压计(non-contact tonometr,NCT)和动态轮廓眼压计(dynamic contour t... 目的 探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neal visualization scheimpflug technology,Corvis ST)测量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的重复性,及与非接触眼压计(non-contact tonometr,NCT)和动态轮廓眼压计(dynamic contour tonometry,DCT)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选取正常角膜志愿者91例(91眼)。分别应用Corvis ST,NCT和DCT进行眼内压测量,每种仪器测量3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种不同眼压计测量的IOP结果,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估3种仪器各自测量眼内压的可重复性;Bland-Altman分析比较3种仪器测量IOP的一致性;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眼压测量结果间的相关性。结果 IOPCor、IOPNCT和IOPDCT的均值分别为(13.39±2.48)mm Hg(1 mm Hg=0.133 k Pa),(13.94±2.32)mm Hg和(17.26±2.00)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949,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3种测量仪器所测眼压结果存在明显相关性(P均〈0.001)。IOPCor、IOPNCT和IOPDCT科隆巴赫系数(Cronbach'sα)分别为0.94、0.91和0.94;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83、0.76和0.83。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显示,组内偏差,IOPCor与IOPNCT为(-0.5±1.8)mm Hg;IOPCor与IOPDCT为(-3.9±2.1)mm Hg;IOPDCT与IOPNCT为(-3.3±2.2)mm Hg,其一致性界限区间分别为(-4.1~3.0)mm Hg、(-7.9~0.2)mm Hg和(-7.6~1.0)mm Hg。结论 Corvis ST能够有效测量眼内压且测量重复性好,与NCT测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与DCT测量结果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内压 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测量仪 非接触眼压计 动态轮廓眼压计
下载PDF
轨道交通用IGBT模块互连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4
5
作者 覃荣震 刘国友 黄建伟 《机车电传动》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共5页
从焊接、键合及压接三方面介绍了模块封装的各种互连技术,分析了各种互连方式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总结了轨道交通用IGBT模块封装中的互连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IGBT模块 互连技术 焊接 键合 压接 轨道交通
下载PDF
Sylvatest-Duo装置的探针触式与计示压强对木材超声波测量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高珊 王立海 +1 位作者 杨冬辉 徐文豪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75-880,共6页
为了提高应用Sylvatest-Duo超声波测量装置进行木材质量和缺陷检测的精度,研究了该装置的探针与木材接触方式(探针触式)及其计示压强对木材中超声波传播速度和信号能量衰减幅度的影响,确定了测量过程中宜采用的最佳探针触式和最佳计示... 为了提高应用Sylvatest-Duo超声波测量装置进行木材质量和缺陷检测的精度,研究了该装置的探针与木材接触方式(探针触式)及其计示压强对木材中超声波传播速度和信号能量衰减幅度的影响,确定了测量过程中宜采用的最佳探针触式和最佳计示压强。以美国红松Pinus resinosa的小规格试样材(25.4 mm×25.4 mm×407.0 mm)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重复试验,经SPSS统计分析中多元检验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探针触式对超声波测量结果影响显著(P值为0.000),探针-木材的"持续性接触"比"非持续性接触"测量偏差小,检测效果稳定;在探针"持续性接触"方式下,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和信号能量衰减幅度随着计示压强增大而增加,在计示压强为275.8 k Pa(40 psi)时,两者趋于稳定。因此,建议在应用Slyvatest-Duo进行木材超声波测量过程中,宜保持探针与木材持续性接触,同时采用275.8 k Pa的计示压强,可达到最优检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科学与技术 Sylvatest-Duo 超声波速度 能量衰减 探针触式 计示压强 美国红松
下载PDF
超声波法在电连接器接触压力测试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骆燕燕 冯郁竹 +2 位作者 郝良 刘昕昊 刘硕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2-76,共5页
电连接器的可靠接触是通过接触件间稳定的接触压力实现的。利用超声波的传播特性,提出一种适应于接触件紧密插合结构特点的接触压力无损检测方法。设计了试验电路并进行了测试,分析了电连接器的接触压力规律。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型谱的... 电连接器的可靠接触是通过接触件间稳定的接触压力实现的。利用超声波的传播特性,提出一种适应于接触件紧密插合结构特点的接触压力无损检测方法。设计了试验电路并进行了测试,分析了电连接器的接触压力规律。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型谱的电连接器接触压力值与接触件的结构参数相关,随插孔直径的减小,接触压力有所降低;但同一型谱的电连接器不同接触件的接触压力也存在一定的分散性。这种分散性可能成为导致接触失效的隐患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电连接器 接触压力 超声波测量 检测技术 无损检测
下载PDF
敏感结构尺寸对压力传感器过载能力的影响
8
作者 揣荣岩 关若飞 张晓民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16,45,共4页
微机电系统(MEMS)表面微加工技术与IC工艺相兼容,利用该技术可以实现对压力传感器敏感结构尺寸的精确控制,并可用于提高传感器的过载能力。基于有限元仿真,通过应力分布的线性静力分析和非线性接触分析,确定压力传感器感压膜尺寸与过载... 微机电系统(MEMS)表面微加工技术与IC工艺相兼容,利用该技术可以实现对压力传感器敏感结构尺寸的精确控制,并可用于提高传感器的过载能力。基于有限元仿真,通过应力分布的线性静力分析和非线性接触分析,确定压力传感器感压膜尺寸与过载能力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一种提高压力传感器过载能力的方法。在不增加工艺步骤和生产成本的前提下,优化了敏感结构的尺寸,使压力传感器的过载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传感器 牺牲层技术 线性 过载能力 应变 非线性接触分析
下载PDF
基于图像配准与融合的胎/路接触应力测试方法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搏 张肖宁 +2 位作者 虞将苗 李伟雄 陈富达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2-141,共10页
提高路面抗滑性能是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关键,而轮胎与路面粗糙构造的接触行为本质上是接触力学问题。为获得轮胎与粗糙路面的完整接触应力信息,文中采用柔性薄膜压力胶片传感技术,并借助医学图像处理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图像配准与融... 提高路面抗滑性能是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关键,而轮胎与路面粗糙构造的接触行为本质上是接触力学问题。为获得轮胎与粗糙路面的完整接触应力信息,文中采用柔性薄膜压力胶片传感技术,并借助医学图像处理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图像配准与融合的胎/路接触应力测试方法,并进行了配准与融合效果评价、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轮胎与路面的接触印痕的双目标特征,采用进化算法可以解决多规格胶片图像配准收敛与最优解问题;文中提出的动态参考图像配准(DRIR)算法具有较高的配准精度和运算效率,在不同沥青路面均具备良好的适应性,路面的接触应力集中分布指标相对误差可控制在5%以内。文中测试方法操作简单、测量精度高、数据三维直观,为轮胎接地特性与路面抗滑性能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 接触应力 图像配准技术 压力胶片 进化算法
下载PDF
滑动电接触设计现状与发展动态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正周 郭薪 黎斌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1-123,共3页
笔者论述了高(中)压开关设备的滑动电接触的演变经历和发展趋势,指出采用新近发展的弹簧触头及其电镀碳银技术,将使其更加完善和稳定可靠。
关键词 滑动电接触 接触压力 接触电阻 电镀碳银
下载PDF
MDT测井技术在LG地区多井解释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育勤 石红梅 华永川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45-47,共3页
LG地区的预探井钻获工业气流后,在该井周围相继钻探了多口井,地质上迫切需要了解储层在横向上的变化情况、气水层在纵向上分布状况和气水界面等。为此,对LG地区10多口预探井及评价井进行了MDT地层测试,较好地解释了二叠系长兴组各个礁... LG地区的预探井钻获工业气流后,在该井周围相继钻探了多口井,地质上迫切需要了解储层在横向上的变化情况、气水层在纵向上分布状况和气水界面等。为此,对LG地区10多口预探井及评价井进行了MDT地层测试,较好地解释了二叠系长兴组各个礁滩气藏以及三叠系飞仙关组各个鲕滩气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飞仙关组鲕滩储层中,LG1井与LG001-1、LG001-3、LG001-6井等属同一压力系统,而与LG2井、LG3井和LG6井为不同的压力系统;长兴组礁滩储层中,LG1井与LG2井气层不属同一压力系统,而与LG001-1井、LG001-3井为同一压力系统,LG12井与LG28井为同一压力系统,LG8井和LG11井分别为单独压力系统。该分析结果为单井地层压力分析、气水识别、压力系统分析及后期的储量计算和开发方案的实施提供了直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地层压力 气藏规律 气水界面 测试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应用
下载PDF
基于膨胀管封堵的老井页岩油体积压裂技术研究
12
作者 齐月魁 李东平 +3 位作者 张宏峰 黄满良 赵涛 齐振 《天津科技》 2019年第11期49-55,共7页
随着油气田开发的持续进行,油井采收率逐渐降低,采用压裂技术有效提高了油田效益。目前对于已经射孔的老油井,需要开发射孔段外的新油层,然而在对新的低渗油层或致密油层压裂施工时,因排量受限而不能实现目的储层体积压裂,储层改造效果... 随着油气田开发的持续进行,油井采收率逐渐降低,采用压裂技术有效提高了油田效益。目前对于已经射孔的老油井,需要开发射孔段外的新油层,然而在对新的低渗油层或致密油层压裂施工时,因排量受限而不能实现目的储层体积压裂,储层改造效果不明显,影响老井产能。针对老井实现射孔桥塞联座压裂,提出了使用膨胀管封堵技术,对老井进行二次或多次压裂以提高采收率。膨胀管材料的选择和膨胀锥参数的设计对该技术的成功实施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对固体膨胀管进行了选材、膨胀锥参数优化设计及橡胶环压缩量研究,并进行了室内试验评价。结果表明,膨胀管在膨胀时经历大塑性变形,材料应选择低屈强比、高延伸率的管材;膨胀锥的优化对固体膨胀管胀后残余应力、驱动力等参数有重要影响;膨胀管胀后抗内压60 MPa未发生泄漏,悬挂力至少为590 kN。在老井重复压裂中采用膨胀管封堵技术对降低油田开采成本、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工程价值。该研究结果为老井页岩油重复压裂提供了新的射孔封堵技术,也为提高老井采收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膨胀管(SET) 重复压裂 封堵技术 接触压力 密封性能 射孔封堵
下载PDF
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下穿江底不整合接触带施工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辉 《铁道建筑技术》 2016年第2期27-30,共4页
长株潭城际铁路湘江隧道滨江新城站~开福寺站区间下穿湘江段分布有板岩与K2砾岩的不整合接触带,地质和水文比较复杂,盾构下穿该段时可能发生安全事故。以该项目施工实例为依托,通过采取超前预加固、合理设定掘进参数、优化渣土改良、控... 长株潭城际铁路湘江隧道滨江新城站~开福寺站区间下穿湘江段分布有板岩与K2砾岩的不整合接触带,地质和水文比较复杂,盾构下穿该段时可能发生安全事故。以该项目施工实例为依托,通过采取超前预加固、合理设定掘进参数、优化渣土改良、控制同步注浆及二次补充注浆的方式解决了在下穿不整合接触带时可能出现的突泥涌水、江底冒浆等风险,对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下穿江底不整合接触带的施工技术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 下穿江底 不整合接触带 施工技术研究
下载PDF
一种互相关让均压技术在复杂地质区域支护中的应用
14
作者 刘荣军 《煤矿现代化》 2015年第2期13-15,共3页
针对新安煤矿采区工作台的巷道结构组成,煤层支撑顶板损害严重,存在较大的构造应力,以及支护比较困难的现状,引入了互相关让均压技术并结合当地地质特征,阐述了被支护区域巷道损坏的原因和对巷道支护产生影响的几个方面,阐述了针对软岩... 针对新安煤矿采区工作台的巷道结构组成,煤层支撑顶板损害严重,存在较大的构造应力,以及支护比较困难的现状,引入了互相关让均压技术并结合当地地质特征,阐述了被支护区域巷道损坏的原因和对巷道支护产生影响的几个方面,阐述了针对软岩巷道深部及破坏层的巷道支护技术路线和相关措施,同时对位移观测点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可以作为相同地质分布的井下巷道顶部以及帮部支护技术,能够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部支护 帮部支护 互相关接触面 让均压技术
下载PDF
深海带电插拔连接器力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家桢 王勇 +5 位作者 谢玉东 王启先 张新标 高文彬 李荣兰 张传军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0-39,共10页
以水下7000 m工况的深海带电插拔连接器为研究对象,旨在获得湿插拔连接器在深海双重高压下的受力特性和插拔过程中的动密封性能。介绍连接器的插头结构与压力补偿技术;推导压力补偿器工作容积的计算公式;运用Ansys Workbench建立插头内... 以水下7000 m工况的深海带电插拔连接器为研究对象,旨在获得湿插拔连接器在深海双重高压下的受力特性和插拔过程中的动密封性能。介绍连接器的插头结构与压力补偿技术;推导压力补偿器工作容积的计算公式;运用Ansys Workbench建立插头内壳体组件与插孔组件的动密封有限元模型,对内壳体、压力平衡膜及内胆进行强度计算;分析由连接器插拔引起的平衡膜内外瞬时压差对膜的应力分布及变形情况;讨论密封件径向压缩量、密封接触面摩擦因数、插拔速度对插拔过程中动密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插头插合时,平衡膜外表面应力基本不变,其变形减小;拔出时,平衡膜外表面的应力及变形都逐渐增大。密封件之间的接触压力受密封接触面过盈配合量的影响明显,增大过盈配合量可显著提高动密封区域的接触压力及密封性能,同时也会加剧密封件失效的可能性,密封接触面的摩擦因数、插拔速度对接触压力的影响则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带电插拔连接器 力学特性 压力补偿技术 有限元分析 动密封 接触压力
原文传递
基于压力胶片技术的隧道纹理化路面抗滑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马林 罗志光 +2 位作者 李宝强 陈搏 冯元生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28,43,共8页
针对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的抗滑性能不足的问题,从胎/路接触摩擦机理的理论分析出发,采用高精度压力胶片测试技术分别测试新型纹理化路面、沥青路面、刻槽路面及光滑水泥板上的轮胎接触应力分布,并根据相应的测试方法提出对应的评价... 针对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的抗滑性能不足的问题,从胎/路接触摩擦机理的理论分析出发,采用高精度压力胶片测试技术分别测试新型纹理化路面、沥青路面、刻槽路面及光滑水泥板上的轮胎接触应力分布,并根据相应的测试方法提出对应的评价指标。基于胎/路接触特性提出有效接触率指标评价轮胎接触界面的抗滑构造丰富度,以填补构造深度的缺陷。采用应力分布集中度指标描述轮胎接触应力集中效应,进而反映路表构造与轮胎橡胶的啮合作用。通过现场试验建立应力分布集中度与横向力系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传统上的认识不同,轮胎胎面橡胶与实际粗糙路面构造的接触为典型的点接触状态;有效接触率指标可以很好地表征汽车轮胎与路表构造接触的充分程度,随着路面构造粗糙度的增加,有效接触率下降;应力分布集中度指标与横向力系数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纹理化路面的粗糙构造对轮胎橡胶的嵌挤作用产生的应力集中有助于提高路面的抗滑摩擦系数,也进一步验证了纹理化措施对改善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有效性。所选用的柔性压力胶片测试技术稳定可靠,操作简单,为水泥路面的抗滑性能评价与抗滑构造设计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抗滑性能 压力胶片技术 纹理化路面 有效接触率 应力集中
原文传递
功率模块的封装和“一体化”封装——一针对可再生能源和电动交通工具 被引量:1
17
作者 Thomas Stockmeier 《电源世界》 2009年第3期40-41,57,共3页
风力发电和电动汽车需要具有高功率密度的功率模块。文章介绍了满足这些领域要求的功率模块的封装技术。
关键词 风力发电 电动汽车 功率模块 封装 无焊接压接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