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常者咬合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华咏梅 牟福元 金蕾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8-470,共3页
目的研究正常者的咬合功能状况。方法用T-scanⅡ型系统4.02版记录26名正常青少年在牙尖交错位(ICP)的力总值(TOF)、力不对称指数(AOF)、力中心点位置(COF)、力中心点最大位移(MMCOF)、干扰指数(OII)、接触点数(NOC)、... 目的研究正常者的咬合功能状况。方法用T-scanⅡ型系统4.02版记录26名正常青少年在牙尖交错位(ICP)的力总值(TOF)、力不对称指数(AOF)、力中心点位置(COF)、力中心点最大位移(MMCOF)、干扰指数(OII)、接触点数(NOC)、接触面积不对称指数(AOA)。分析力及咬合接触点的分布规律。结果①正常者三次咬合记录的左右侧力百分比及COF无显著性差异。②正常者AOF、MMCOF、OII均较小,男性力总值大于女性(P<0.05)。③正常者NOC主要分布在磨牙区,前牙几乎无接触,咬合接触点与力成正相关。结论①T-scanⅡ系统传感器薄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②正常者具有平衡稳定的咬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牙合] 牙尖交错位 咬合接触 [牙合]力
下载PDF
不同年龄正常牙合力值的测定 被引量:5
2
作者 赵云凤 叶德临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414-417,共4页
采用自制力仪测定770例正常人牙齿的力值,其中男性365人,女性405人,年龄13~49岁。结果显示:力值是由切牙区向磨牙区逐渐增大;男性储力值大于女性力值,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男性力值从13~1... 采用自制力仪测定770例正常人牙齿的力值,其中男性365人,女性405人,年龄13~49岁。结果显示:力值是由切牙区向磨牙区逐渐增大;男性储力值大于女性力值,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男性力值从13~16岁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大,最大力值在切牙为43.3kg,双尖牙为99.11kg,第1磨牙为120.66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牙 牙合力值 测定 年龄
下载PDF
热毒宁注射液对竹叶青蛇咬伤患者INR、PT以及APTT等凝血指标水平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梁昌强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5-56,59,共3页
目的研究热毒宁注射液(RI)对竹叶青蛇(TS)咬伤患者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等凝血指标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TS咬伤患者300例进行观察。分2组,对... 目的研究热毒宁注射液(RI)对竹叶青蛇(TS)咬伤患者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等凝血指标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TS咬伤患者300例进行观察。分2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另加RI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症状改善情况,疗效以及INR、PT和APTT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肿胀消退时间是(127.8±56.2)h,止痛时间是(5.3±2.7)h,住院时间是(3.8±2.7)d;较对照组的(150.3±83.4)h、(11.5±6.1)h、(5.8±4.4)d,明显更短。两组病患治疗后INR,PT以及APTT均出现延长,且观察组延长程度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痊愈率为90.00%(135/150),愈显率为98.00%(147/150),较对照组的67.33%(101/150),84.67%(127/150)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I治疗TS咬伤,疗效显著,能有效缩短症状改善时间,抑制因TS咬伤引起的凝血指标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剂 蛇咬伤 国际标准化比 凝血酶原因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热毒宁注射液 竹叶青属
下载PDF
大熊猫咬节分布型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郭建 胡锦矗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年第3期179-181,210,共4页
在冕宁县冶勒自然保护区随机采集大熊猫粪便两团,全部测量其咬节长度,用偏度、峰度和偏峰度联合检验,证明其咬节分布符合正态分布。
关键词 大熊猫 咬节 正态分布 数量调查 年龄判断
下载PDF
咬合垂直距离与咀嚼肌肌电、咬合力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温从生 刘丽 费雪芬 《口腔医学》 CAS 2015年第7期565-569,共5页
目的研究老年无牙颌患者垂直距离和咬合力、咀嚼肌肌电幅值的关系,为临床上确立正常垂直距离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10位老年无牙牙合患者,用常规法确定垂直距离,以正常咬合垂直距离为基准位(M位),间隔0.... 目的研究老年无牙颌患者垂直距离和咬合力、咀嚼肌肌电幅值的关系,为临床上确立正常垂直距离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10位老年无牙牙合患者,用常规法确定垂直距离,以正常咬合垂直距离为基准位(M位),间隔0.5 mm形成13个咬合垂直距离。应用咬合力计测量患者不同垂直距离的咬合力,同时用记录双侧颞肌前束、咬肌的肌电活动,对垂直距离、咬合力和肌电进行统计研究。结果 1无牙颌患者的咬合力与垂直距离呈正相关(P<0.05)。2标准化咬肌(NMM)和标准化颞肌前束肌电幅值(NATM)与垂直距离呈负相关(P<0.05)。3颞肌前束肌电/咬合力(ATM/BF)、咬肌肌电/咬合力(MM/BF)比值与着垂直距离呈负相关(P<0.05)。结论 1随着垂直距离的增加,最大咬合力增大,正常咬合垂直距离并非产生最大咬合力的区域。2随着咬合垂直距离的增加,咬肌的肌电活动明显下降,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变化则不及咬肌明显。3咬肌肌电/咬合力、颞肌前束肌电活动/咬合力比值均随着咬合垂直距离的增加而减小。4在正常咬合垂直附近有一稳定区,该区内最大咬合力、咬肌以及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均不出现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垂直距离 最大咬合力 标准化肌电活动
下载PDF
前牙开(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形态的锥形束CT评价
6
作者 赖展文 胡子洋 +2 位作者 潘笑 郝燕清 林梓桐 《口腔疾病防治》 2021年第7期468-473,共6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对前牙开(牙合)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形态进行测量分析,探讨前牙开(牙合)患者与正常覆(牙合)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20年8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对前牙开(牙合)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形态进行测量分析,探讨前牙开(牙合)患者与正常覆(牙合)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20年8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前牙开(牙合)患者54例(前牙(牙合)开组)和正常覆(牙合)患者54例(正常覆(牙合)组),对其拍摄的颌面部CBCT图像使用多平面重建技术重建颞下颌关节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使用Ka-melchuk法测量颞下颌关节上、后、前间隙,根据髁突骨质情况将髁突形态分为正常型与异常型2类,对前牙开(牙合)组和正常覆(牙合)组进行关节间隙及髁突形态的统计学分析。将前牙开(牙合)组根据开(牙合)的程度分为3个亚组:(1)Ⅰ°开(牙合)组(开(牙合)距离<3 mm);(2)Ⅱ°开(牙合)组(3 mm≤开(牙合)距离≤5 mm);(3)Ⅲ°开(牙合)组(开(牙合)距离>5 mm),比较3个亚组间关节间隙的差异。结果前牙(牙合)开组与正常覆(牙合)组相比,颞下颌关节前、上间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后间隙显著增宽(P<0.01);前牙开(牙合)组髁突骨质异常占52.8%,正常覆(牙合)组骨质异常占21.3%,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Ⅰ°和Ⅱ°前牙开(牙合)患者相比,Ⅲ°前牙开(牙合)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更靠前(P<0.05)。结论前牙开(牙合)患者的髁突在关节窝内位置更加靠前、髁突骨质异常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颞下颌关节 前间隙 后间隙 上间隙 髁突形态 前牙开(牙合) 正常覆(牙合) 正畸治疗
下载PDF
前牙反[牙合]与正常[牙合]自然舌姿势位的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李若萱 吕亚林 +2 位作者 殷戬 张伟 李国庆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1年第6期429-432,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前牙反[牙合]和正常殆在息止[牙合]位时舌的自然姿势特征,探讨前牙反[牙合]患者的舌位置是否有特征性变化。方法征集正常[牙合]志愿者20名(男8名,女12名,正常黯组),平均年龄23.8岁;反[牙合]患者20名(男11名,女9... 目的通过比较前牙反[牙合]和正常殆在息止[牙合]位时舌的自然姿势特征,探讨前牙反[牙合]患者的舌位置是否有特征性变化。方法征集正常[牙合]志愿者20名(男8名,女12名,正常黯组),平均年龄23.8岁;反[牙合]患者20名(男11名,女9名,前牙反[牙合]组),平均年龄24.6岁。问诊调查舌的习惯姿势位,并用硫酸钡标记舌背中线和腭黏膜中线。拍摄头颅侧位片和息止[牙合]位侧位片,用t检验比较两组息止[牙合]位的舌位置。结果(1)正常[牙合]组整个舌背在硬腭、软腭处都与上腭完全贴合,舌尖置于上切牙舌隆突处;前牙反[牙合]组为舌背在软腭部有部分贴合,在部分软腭和硬腭区域远离上腭。舌体不易保持贴上腭位。(2)舌体的侧面轮廓在正常[牙合]组呈现向前上挺立,在前牙反[牙合]组表现为后下倾倒状。舌的最高点位置:正常组在硬腭与软腭交界区域;前牙反[牙合]组较正常殆组向下向后移位,在软腭与悬雍垂交界区域。(3)前牙反[牙合]组舌体位置(LP)比正常[牙合]组低(P〈0.01);两组的舌高和舌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息止[牙合]自然姿势位时前牙反[牙合]组较正常[牙合]组的舌位置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牙反[牙合] 舌姿势位 息止颌位 正常[牙合]
原文传递
乳牙列个别正常[牙合]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石伟华 王丹丹 +3 位作者 唐忠旺 夏斌 秦满 王媛媛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73-879,共7页
目的测量乳牙列个别正常[牙合]儿童在牙尖交错位最大[牙合]力时的咬合接触情况,为乳牙修复、正畸等临床研究提供生理数据基线。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开展,于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共征... 目的测量乳牙列个别正常[牙合]儿童在牙尖交错位最大[牙合]力时的咬合接触情况,为乳牙修复、正畸等临床研究提供生理数据基线。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开展,于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共征集57名志愿儿童。按纳入标准最终纳入47名3~5周岁乳牙列个别正常[牙合]儿童,其中男性24名,女性23名。年龄(4.1±0.7)岁(3.0~5.8岁),身高(103.7±7.2)cm(90~120 cm),体质量(17.1±2.5)kg(12.5~22.5 kg)。使用Dental PrescaleⅡ系统测量牙尖交错位最大[牙合]力时的咬合情况,包括咬合接触面积、平均压强、最大压强、[牙合]力和对称性等。结果47名全乳牙列受试者在牙尖交错位时的最大[牙合]力为(567.40±223.84)N(226.7~1154.6 N),咬合接触面积为(18.56±6.54)mm2(8.4~41.2 mm2)。最大[牙合]力与咬合接触面积、身高、体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954,P<0.01;r=0.397,P=0.022;r=0.453,P=0.008)。男性儿童的最大[牙合]力[(651.80±224.34)N]、咬合接触面积[(20.77±6.97)mm2]均显著大于女性儿童[分别为(479.34±190.45)N、(16.25±5.27)mm2](P<0.05)。最大压强多为1个点[68%(32/47)],多位于乳磨牙区。前牙区和后牙区的[牙合]力分别为(124.12±56.99)和(450.11±205.09)N,分别占全牙列的(21.82±11.40)%和(71.80±21.35)%;咬合重心均位于后牙区。乳牙列的前牙区和后牙区均有咬合接触。结论乳牙列个别正常[牙合]在牙尖交错位时最大[牙合]力的个体差异大,最大[牙合]力与性别、身高、体质量和咬合接触面积均显著相关;最大压强集中在乳磨牙区,咬合重心均在后牙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力 牙列 牙尖交错位 个别正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