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Evolution of Gravity Fieldand Earthquake Prediction in theNorth-south Seismic Belt and theEastern Qinghai-Xizang Block 被引量:3
1
作者 Zhu Yiqing,Jiang Zaisen and Chen Bing,Li Hui, Sun Shaoan,and Xiang AimingSecond Crustal Deformation Monitoring Center, CSB, Xi’an 710054, China Institute of Seismology, CSB, Wuhan 430071,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1年第3期266-281,共16页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ynamic evolution feature of gravity field and strong seismicity is studi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gional gravity field variation enjoys inhomogeneity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ynamic evolution feature of gravity field and strong seismicity is studi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gional gravity field variation enjoys inhomogeneity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gravity change in different regions. It may be resulted from active faults and seismogenic process, and may be due to microdynamic activity of regional strain energy, which might be accumulated or released in different stages, and there exists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st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south China seismic belt GRAVITY field evolution seismicITY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satellite-gravity variations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before the 2013 Lushan earthquake
2
作者 Zou Zhengbo Li Hui +1 位作者 Kang Kaixuan Wu Yunlong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3年第3期1-6,共6页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vity variations in and near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before the 2013 Lushan earthquake,we used the geopotential-field models based on monthly data of the RI.~5 GRACE satellite to...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vity variations in and near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before the 2013 Lushan earthquake,we used the geopotential-field models based on monthly data of the RI.~5 GRACE satellite to calculate the gravity changes. Here we present the patterns of annually cumulative variation, differentiatial variation and secular trend, as well as the continuous time-series at 4 characteristic sites during 2004 -2012.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anomalous positive-to-negative transition zone, in which the epicenter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was located, did not show any new gravity change before the Lushan earthquake, though located in the same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ellite gravity gravity variation EARTHQUAKE time series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下载PD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cent Geodetic Deformation and Seismicity in North-South Seismic Zone and East of the Qinghai-Xizang Block
3
作者 Jiang Zaisen,Wang Shuangxu,and Zhao ZhencaiThe Second Crustal Deformation Monitoring Center,SSB,Xi’an 7J0054,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8年第1期47-59,共13页
In this paper,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of the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geodetic deformation fields with seismic activity for more than 20 years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zone and East of Qinghai-Xizang Mess ... In this paper,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of the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geodetic deformation fields with seismic activity for more than 20 years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zone and East of Qinghai-Xizang Mess has been investigated.Not only is geodetic deformation in non-homogeneity for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but also deformation fields are in macroscopic similarity for the identical time interval.The inherited tectonic movement is a total tendency of recent crustal movement,and the motion mode is in undulations.There are stages of accumulation and release-adjusting of strain energy in crustal movement processes,which may be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relatively quiet and active seismicity.The analysis of the crustal movement tendency since 1991 is of some significance for judging the stress state and the large seismic situation in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GEODETIC DEFORMATION FIELDS evolution seismicity.
下载PDF
魏晋·说说地震活动性——漫步地震五千年(7)
4
作者 冯锐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5期359-371,共13页
谈及中国的地震活动性研究,必然涉及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梅世蓉。她没有院士的头衔,却是公认的、无人可替代的中国地震预报的领军者。本文以梅世蓉先生在地震活动性上的研究成果为代表,选择了3个方面加以介绍。南北地震带的提出促进... 谈及中国的地震活动性研究,必然涉及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梅世蓉。她没有院士的头衔,却是公认的、无人可替代的中国地震预报的领军者。本文以梅世蓉先生在地震活动性上的研究成果为代表,选择了3个方面加以介绍。南北地震带的提出促进了深浅构造研究的深入,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大地构造意义。分析了地震空区和震中迁移现象,给出了南北地震带与南亚地震带间的地震呼应震例,介绍了力学机制。直接前震和前兆震群的正确判断在地震预测上十分重要,简介了直接前震的特征,给出了中国大陆震群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世蓉 南北地震带 地震空区和震中迁移 前震和震群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周边地区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特征对地震活动的指示意义
5
作者 杨磊 陈双贵 +3 位作者 闫万生 张瑜 雷光 杨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4-309,共6页
基于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周边地区2020~2022年流动地磁原始矢量资料,获得2期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磁偏角D、总强度F和垂直分量Z均由正异常高梯度带转变为负异常高梯度带,磁倾角I的0值线大致沿地块边界走向线展布。水平... 基于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周边地区2020~2022年流动地磁原始矢量资料,获得2期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磁偏角D、总强度F和垂直分量Z均由正异常高梯度带转变为负异常高梯度带,磁倾角I的0值线大致沿地块边界走向线展布。水平矢量和垂直矢量的幅值局部弱化及方向转变区主要分布在地块边缘和地块交界区域,矢量幅值和方向在地块边界、断裂带及周边区域以及断裂带两侧具有明显差异。历史震中磁异常变化表现为磁场各分量的0值线展布、高梯度带、水平矢量和垂直矢量的局部弱化及方向突变等特征。青藏地块东北缘、阿拉善地块东南缘、鄂尔多斯地块西北缘及以北地区岩石圈磁场异常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岩石圈磁场 磁异常 地震活动
下载PDF
2021年漾濞M_(S)6.4地震前后重力场动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雄 祝意青 +1 位作者 赵云峰 隗寿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63-874,共12页
基于2015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南段相对重力和绝对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及其与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区域重力场变化与维西—乔后断裂关系密切,反映了2015—2021年期间该断裂活动引起了地... 基于2015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南段相对重力和绝对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及其与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区域重力场变化与维西—乔后断裂关系密切,反映了2015—2021年期间该断裂活动引起了地表重力场变化;(2)与漾濞地震孕育有关的重力场经历了“弱变化—区域性异常—局部异常—四象限分布异常—大范围的正异常—反向变化发震”的演化过程;(3)重力场累积变化和差分变化图像均反映出漾濞震前两年出现显著的重力异常变化,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梯度带、四象限中心和零等值线拐弯附近;(4)重力场动态演化图像较好地反映了漾濞M_(S)6.4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中期前兆现象,并基于该现象在漾濞M_(S)6.4地震前作过一定程度的中期预测,尤其是强震地点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漾濞地震 重力观测 重力变化
下载PDF
基于图像信息方法的南北地震带地震预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田唯熙 张永仙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9-177,共19页
图像信息法(PI)计算过程涉及地震活动性的归一化,因此针对地震活动性相似的地区PI预测效能较好。以南北地震带为研究区域,对图像信息法(PI)在南北地震带不同范围的预测效能进行了研究。采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1970年以来中国地震目... 图像信息法(PI)计算过程涉及地震活动性的归一化,因此针对地震活动性相似的地区PI预测效能较好。以南北地震带为研究区域,对图像信息法(PI)在南北地震带不同范围的预测效能进行了研究。采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1970年以来中国地震目录,选取5年尺度的“异常学习窗”和“预测时间窗”以及1°×1°网格,以2017年以来发生的MS≥6地震为目标,通过ROC检验,对地震进行回溯性预测研究。研究结果显示:① PI方法对南北地震带南段、中段、北段区域进行计算的预测效能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幅度较小,显示PI方法的预测效能可能受到区域内地震活动性强度的影响。② PI方法对南北地震带分段计算的预测效能优于对整个南北地震带进行计算的预测效能。其中,把南北地震带北段、中段合起来作为一个计算区域时预测效能最好,南段、中段、北段预测效果次之,把中段、南段合起来作为一个计算区域时预测效能相对较低,南北地震带整体的预测效能最低。通过地震活动性对南北地震带进行区域划分能使得预测效能提高。③计算结果显示,滇西南永德—泸水地区、龙门山断裂南段附近存在“热点”,未来5年内这些地区为M_(S)≥6地震值得关注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信息法(PI) 南北地震带 强震预测 ROC检验
下载PDF
石泉井水位异常与九寨沟7.0级地震关联性探讨
8
作者 吴明 杨晓东 刘洁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1-446,共6页
选取2014—2020年共计7年的石泉流体井水位整点值数据,结合小波分析方法及区域构造分析,研究石泉井水位长期异常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石泉水位异常活跃主要发生在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之后,利用小波分析提取高频异常信息效果较好... 选取2014—2020年共计7年的石泉流体井水位整点值数据,结合小波分析方法及区域构造分析,研究石泉井水位长期异常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石泉水位异常活跃主要发生在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之后,利用小波分析提取高频异常信息效果较好,九寨沟7.0级地震后的区域断裂活动加强或九寨沟地震造成的断裂周边含水层渗透性发生变化可能为导致石泉井水位长期异常的直接原因,未来月河断裂石泉段附近断层活动性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九寨沟地震 南北地震带 石泉 月河断裂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98
9
作者 王晓山 吕坚 +3 位作者 谢祖军 龙锋 赵小艳 郑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149-4162,共14页
南北地震带作为中国大陆地应力场一级分区的边界,其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对理解大陆强震机理、构造变形和地震应力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南北地震带1970—2014年的震源机制解819条,按照全球应力图的分类标准对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 南北地震带作为中国大陆地应力场一级分区的边界,其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对理解大陆强震机理、构造变形和地震应力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南北地震带1970—2014年的震源机制解819条,按照全球应力图的分类标准对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发现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活动性质比较吻合.P轴水平投影指示了活动块体的运动方向,T轴水平投影在川滇块体及邻近地区空间差异特征最为突出,存在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南北地震带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北段为NE向走滑类型的应力状态,中段为NEE—EW—NWW向的逆冲类型,南段为SE—SSE—NS—NNE向走滑和正断类型,在川滇块体的北部和西边界应力状态为EW—SE—SSE的正断层类型,表明来自印度板块的NNE或NE向的水平挤压应力和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滑移沿大型走滑断裂带向SE向平移的复合作用控制了南北地震带的岩石圈应力场.川滇块体西边界正断层类型应力状态范围与高分辨率地震学观测得到的中下地壳低速带范围基本吻合,青藏高原向东扩张的塑性物质流与横向边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弱化易于应变能的释放,在局部地区使NS向拉张的正断层向EW向拉张正断层转变.反演得到的应力状态基本上与各种类型地震的破裂方式比较吻合,也进一步验证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可为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模拟和活动断层滑动性质的厘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
下载PDF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前区域重力场变化 被引量:61
10
作者 祝意青 梁伟锋 +3 位作者 赵云峰 刘芳 隗寿春 徐云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124-4131,共8页
利用南北地震带2014-2017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区域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北西西向塔藏断裂和南北向岷江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了沿控震断... 利用南北地震带2014-2017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区域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北西西向塔藏断裂和南北向岷江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了沿控震断裂在2013-2017年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②九寨沟地震前,测区内出现了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而震源区附近产生了局部重力异常,沿塔藏断裂带形成了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中,甘肃玛曲、迭部、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四川若尔盖、九寨沟一带重力差异变化达100×10^(-8)m·s^(-2)以上;这些可能反映九寨沟地震前,区域及震源区附近均产生与该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构造运动或应力增强作用.③九寨沟地震震中位于重力差异运动剧烈的鞍部等值线附近,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零值线上,这一观测事实进一步佐证了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对强震地点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重力观测 重力变化 九寨沟地震 中期前兆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南段川滇黔接壤区电性结构特征和孕震环境 被引量:30
11
作者 程远志 汤吉 +3 位作者 陈小斌 董泽义 肖骑彬 汪利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965-3981,共17页
本文利用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对穿过兰坪—思茅地块和川滇菱形地块以及进入扬子地块的云南兰坪—贵州贵阳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展开了深部电性结构研究.采用大地电磁数据处理分析以及反演技术,对观测资料进行了由定性到定量全面地分析,通过二... 本文利用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对穿过兰坪—思茅地块和川滇菱形地块以及进入扬子地块的云南兰坪—贵州贵阳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展开了深部电性结构研究.采用大地电磁数据处理分析以及反演技术,对观测资料进行了由定性到定量全面地分析,通过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得到了沿剖面的较为详细的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结合其他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对该剖面的二维电性结构进行解释,确定了主要断裂带和边界带的位置以及深部延伸情况,同时确定了壳内低阻层的分布位置,最后进行了区域动力学和孕震构造环境的探讨.研究表明:剖面壳幔电性结构分块性特征与区域地质构造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不同地块的电性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川滇菱形地块的结构相对复杂,上地壳的电性结构为高低阻相间分布特征,电阻率的突变带与地表断裂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兰坪—思茅地块存在中上地壳低阻层,川滇菱形地块中西部存在下地壳低阻层,川滇菱形地块东部和华南地块西部存在中上地壳的低阻层;川滇菱形地块中部攀枝花附近的低阻层埋深最深,而华南地块西部会泽附近的低阻层埋深则最浅;兰坪—思茅地块和川滇菱形地块的中下地壳的低阻层可能与青藏高原物质的东南逃逸有关;华南块体的宣威以东的下地壳不存在低阻层,华南块体下地壳和上地幔的电阻率较高;攀枝花附近的高阻体可能是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导致底侵作用及幔源物质上侵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低阻层 地震构造
下载PDF
南北构造带岩石圈结构与地震的研究 被引量:56
12
作者 王椿镛 杨文采 +1 位作者 吴建平 丁志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867-3901,共35页
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大陆东西部大地构造的主要分界,也是大陆内部强烈地震发生的主要地区之一.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后,在南北构造带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大量的野外科学考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流动地震观测,在岩石圈结构与构造、强震发... 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大陆东西部大地构造的主要分界,也是大陆内部强烈地震发生的主要地区之一.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后,在南北构造带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大量的野外科学考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流动地震观测,在岩石圈结构与构造、强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过程等方面获得了重要的进展.本文综述近年来发表的一批研究成果,包括岩石圈结构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成像,地震层析成像,地震各向异性和壳幔变形,与近期发生的强烈地震相关研究,以及与大陆动力学有关的研究等.自2000年以来,我国建成了具有1000多个地震台站的国家和区域地震台网.它们在实时为地震监测服务的同时,其产出的海量数据还提供用于地球科学研究.一批作者在国内外发表了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对南北构造带的认识.我们虽然取得许多共识性的重要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发现不同作者的结论是相互矛盾的.其原因之一可能是,现有台网的数据成像分辨率和精度仍不足以识别在地壳深处的细节,例如在孕震尺度概念下的地震危险区.加强流动地震观测,提高台站分布的密度,取得高可信度的目标模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地震科学台阵观测"计划在南北构造带上实施的大型流动台阵观测,结合固定地震台网的资料,加上高分辨率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以获得高可信度的地壳上地幔三维精细结构及物性成像,是提高地震科学和大陆动力学研究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岩石圈结构 地震各向异性 地震台阵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玉溪—临沧剖面宽角地震探测——红河断裂带及滇南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41
13
作者 王夫运 潘素珍 +5 位作者 刘兰 刘宝峰 张建狮 邓晓果 马策军 张彩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247-3258,共12页
云南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的特点,中小地震几乎遍及云南南部,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滇南地区跨越多个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和多条地震带,其中红河断裂带是跨越该地区的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作... 云南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的特点,中小地震几乎遍及云南南部,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滇南地区跨越多个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和多条地震带,其中红河断裂带是跨越该地区的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作为印支地块和华南地块两大地块的分界断裂,对人们认识板块相互运动及其深部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地震局于2010年启动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项目,在云南省中西部跨越红河断裂带布设一条近东西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本文利用该东西向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来研究红河断裂带及滇南地区详细的地壳结构及其孕震背景.研究结果表明:沿测线地壳结构呈西薄东厚的特征,以红河断裂带为界,断裂带以西地壳较薄,约34km,以东地壳加厚至44km左右;红河断裂带两侧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断裂带西侧速度较低,东侧速度明显偏高.由震相特征及获取的地壳结构可以看出,红河断裂带两侧由浅至深速度结构的异常特征说明该古缝合带两侧块体地壳结构岩性的巨大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南段 红河断裂带 印支地块 华南地块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分区特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被引量:20
14
作者 孙柏涛 陈洪富 +2 位作者 闫培雷 张桂欣 钟应子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6-10,共5页
针对南北地震带房屋建筑种类众多、易损性差异大等特点,提出采用分级分区的思路研究南北地震带各类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并以四川省为例给出了地震易损性矩阵。对于城镇地区的抗震设防建筑,根据基本设防烈度的不同划分为高设防建筑(8度和9... 针对南北地震带房屋建筑种类众多、易损性差异大等特点,提出采用分级分区的思路研究南北地震带各类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并以四川省为例给出了地震易损性矩阵。对于城镇地区的抗震设防建筑,根据基本设防烈度的不同划分为高设防建筑(8度和9度)和一般设防建筑(6度和7度),分别给出各类结构的地震易损性矩阵。对于城镇中一些建造年代较早的砖混房屋、城中村和农村中未按设防要求自建的砖混房屋不做分区给出标准的震害矩阵。农村民居因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条件、民族风俗、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分布特点,划分为三个区域:西部地区、中北部地区、中南部及东部地区,分别给出各类结构的地震易损性矩阵。可为类似地区房屋建筑抗震能力评价、震害估计、经济损失评估等精细化研究提供依据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民居 抗震能力 分区特征 易损性矩阵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岩石圈S波速度结构面波层析成像 被引量:40
15
作者 黄忠贤 李红谊 胥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21-1131,共11页
本文利用天然地震面波记录和层析成像方法,研究了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的岩石圈S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南北地震带的东边界不但是地壳厚度剧变带,也是地壳速度的显著分界.其西侧中下地壳的S波速度显著低于东侧,强震大多发... 本文利用天然地震面波记录和层析成像方法,研究了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的岩石圈S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南北地震带的东边界不但是地壳厚度剧变带,也是地壳速度的显著分界.其西侧中下地壳的S波速度显著低于东侧,强震大多发生在低速区内部和边界.青藏高原东缘中下地壳速度显著低于正常大陆地壳,在松潘甘孜地块和川滇地块西部大约25~45km深度存在壳内低速层;这些低速特征与高原主体的低速区相连,有利于下地壳物质的侧向流动.地壳的各向异性图像与下地壳流动模式相符,即下地壳物质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运动,东向的运动遇到扬子坚硬地壳阻挡而变为向南和向北东的运动.面波层析成像结果支持青藏高原地壳运动的下地壳流动模型.南北地震带的岩石圈厚度与其东侧的扬子和鄂尔多斯地块相似但速度较低.川滇西部地块上地幔顶部(莫霍面至88km左右)异常低速;松潘甘孜地块上地幔盖层中有低速夹层(约90~130km深度).岩石圈上地幔的速度分布图像与地壳显著不同,在高原主体与川滇之间存在北北东向高速带,可能会阻挡地幔物质的东向运动.上地幔各向异性较弱且与地壳的分布图像显然不同.因此青藏高原岩石圈地幔的构造运动具有与地壳不同的模式,软弱的下地壳提供了壳幔运动解耦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岩石圈 速度结构 面波 层析成像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大地电流分布与地震活动关系探讨 被引量:10
16
作者 章鑫 杜学彬 +2 位作者 王丽 刘君 谭大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2-211,共10页
利用中国南北地震带38个固定地电场台站观测数据,研究该区大地电流场流线和电流矢量的分布特点,分析了大地电流矢量场的涡度和散度,并联系动力学机制讨论了大地电流与南北地震带的关系,探讨地震活动与电流涡度时变的对应性。这是首次应... 利用中国南北地震带38个固定地电场台站观测数据,研究该区大地电流场流线和电流矢量的分布特点,分析了大地电流矢量场的涡度和散度,并联系动力学机制讨论了大地电流与南北地震带的关系,探讨地震活动与电流涡度时变的对应性。这是首次应用空间密度较高的地电场台站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1)大地电流线走向和汇聚特点与构造地块的运动特点具有某种一致性,在构造边界上大地电流矢量存在汇集及分异的现象;(2)大地电流汇聚和发散等现象与断裂构造相关,一般表现为流线沿断裂带走向汇集或发散,在断裂交错地区表现出较复杂的形态;(3)大地电流场涡度分布特点可作为大构造块体运移的电性指示,涡度随时间变化可能为某种地震前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场 大地电流 南北地震带 流线 涡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多尺度重力场变化特征及孕震机理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兆辉 孟小红 +4 位作者 张双喜 刘金钊 王同庆 张品 韦少港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90-703,共14页
文中基于青藏高原东南缘2013—2016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获得了鲁甸和景谷地震前后不同时间尺度下区域重力场的动态演化趋势和异常特征,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分析重力场变化与构造运动、物质密度变迁和强震孕育的关系和规律,对青藏高原... 文中基于青藏高原东南缘2013—2016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获得了鲁甸和景谷地震前后不同时间尺度下区域重力场的动态演化趋势和异常特征,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分析重力场变化与构造运动、物质密度变迁和强震孕育的关系和规律,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深部物质变化、动力学过程及地震孕育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鲁甸、景谷震前震源区重力场变化呈现与断裂构造走向一致的剧烈正、负异常过渡带和梯度带特征,显示了孕震期间震源区强烈的地壳运动和深部物质变化过程;2)2013年9月—2014年4月重力场变化的小波多尺度分解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上地幔不同深度和尺度的重力场变化与地震分布及活动断裂带位置相关性显著,表明研究区地震孕育与断裂运动以及地壳、上地幔内物质密度分布变化关系密切,可能受地壳、上地幔物质运移的复杂深部动力学过程影响;3)基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上地幔物质运移的动力学过程,对强震多发生在重力场变化的正、负异常过渡带和梯度带附近的特征进行了初步的解释。文中的研究结果对地球构造运动、地震机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重力 重力场变化 青藏高原东南缘 南北地震带 孕震机理
下载PDF
礼县—罗家堡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兼论1654年礼县8级地震孕震机制 被引量:32
18
作者 杨晓平 冯希杰 +5 位作者 黄雄南 宋方敏 李高阳 陈献程 张玲 黄伟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04-519,共16页
1654年7月21日甘肃省礼县8级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密切相关,复杂的构造几何特征主要受控于东昆仑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和一系列北东向断裂.礼县—罗家堡断裂为一条北东... 1654年7月21日甘肃省礼县8级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密切相关,复杂的构造几何特征主要受控于东昆仑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和一系列北东向断裂.礼县—罗家堡断裂为一条北东东向的左旋走滑活动断裂,错断了含有仰韶文化红色陶瓷片的一级阶地堆积物,阶地面上断层陡坎高约1.5m.沿断裂带发现冲沟的左旋位错量为3~10m,晚更新世黄土中残留的断层陡坎高4.5~8m.其中两条冲沟中发现裂点,高3.5~3.9m,距断层陡坎的距离为16m.礼县—盐关—罗家堡—天水镇一带发育大量的滑坡,长轴走向与礼县—罗家堡断裂一致,滑坡体后缘、侧壁陡峭,出露晚第四纪黄土,鲜有植被覆盖.礼县—罗家堡断裂为1654年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综合分析认为,受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被西秦岭北缘断裂、礼县—罗家堡断裂和岷县—宕昌断裂围限的礼县次级地块向南东滑动可能导致了1654年礼县8级地震的发生.断裂北、南两侧地壳电性结构的差异为强震的孕育提供了深部构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县8级地震 活动断裂 地震破裂 发震构造 南北地震带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定点形变前兆异常指标初建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琦 闫伟 +2 位作者 李智蓉 窦玛丽 马震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6-88,共13页
基于《中国震例》及其他相关的内部震例资料、研究报告及文献资料,对南北地震带地震前的定点形变异常整体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异常项数随震级升高而增大,但不同地震间差异较大。异常的最长持续时间和最大分布范围随震级增大... 基于《中国震例》及其他相关的内部震例资料、研究报告及文献资料,对南北地震带地震前的定点形变异常整体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异常项数随震级升高而增大,但不同地震间差异较大。异常的最长持续时间和最大分布范围随震级增大而增大,但对于6.0-7.9级地震异常在震区附近出现"围空"现象。研究区内异常主要以趋势转折和破年变为主,其次为大幅突变、大幅波动、潮汐因子异常。各类异常的时空特征对地震的震级、时间和地点具有不同的指示作用。震前400天至200天的范围内异常数量会出现快速增加现象,对于6级以上地震还发现在震前200天以内出现异常数量的显著减少现象。另外,发现存在一些定点形变异常敏感台站,可能与区域构造及应力应变积累位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异常 南北地震带 时空特征 定点形变 指标体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和青藏块体东部重力场演化与地震特征 被引量:24
20
作者 祝意青 江在森 +3 位作者 陈兵 李辉 孙少安 项爱民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6-69,共14页
通过研究南北地震带及青藏块体东部地区多年来的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发现区域重力场变化既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重力变化分区现象 ,同时又具有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并与地震孕育发展有着内在联系的特征。重... 通过研究南北地震带及青藏块体东部地区多年来的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发现区域重力场变化既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重力变化分区现象 ,同时又具有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并与地震孕育发展有着内在联系的特征。重力场变化可能与区域应力 -应变场微动态活动有关 ,地壳运动过程中存在着区域应变能积累和释放调整阶段 ,并存在应力传递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重力场演化 地震活动 青藏块体 时空分布 活动断裂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