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perimposed versus residual basin: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被引量:7
1
作者 Wenyong Li Wenfen Lu +1 位作者 Yanxu Liu Jianchun Xu 《Geoscience Frontiers》 CAS 2012年第1期33-39,共7页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is a Mesozoic and Cenozoic basin. Based on basin-margin facies, sedimentary thinning, size and shape of the basin and vitrinite reflectanc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is not a residual basin. A...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is a Mesozoic and Cenozoic basin. Based on basin-margin facies, sedimentary thinning, size and shape of the basin and vitrinite reflectanc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is not a residual basi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sin's three structural layers, self-contained petroleum systems, boundary fault activity, migration of the Mesozoic--Cenozoic sedimentation centers, different basin structures formed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and superposition of a two-stage extended basin and one-stage depression basin,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is recognized as a superimposed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imposed basin Residual basin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inal structures basin superposition north yellow sea basin
下载PDF
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Pre-cenozoic Strata in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被引量:1
2
作者 蔡峰 戴春山 +2 位作者 陈建文 李刚 孙萍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05年第1期21-36,共16页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 NYSB ), which was developed on the basement of North China (Huabei) continental block, is a typical continental Mesozoic-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 in the sea area. Its Mesozoic basin is a...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 NYSB ), which was developed on the basement of North China (Huabei) continental block, is a typical continental Mesozoic-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 in the sea area. Its Mesozoic basin is a residual basin, below which there is probably a larger Paleozoic sedimentary basin.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comprises four sags and three uplifts. Of them, the eastern sag is a Mesozoic-Cenozoic sedimentary sag in NYSB and has the biggest sediment thickness; the current Korean drilling well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eastern sag. This sag is comparatively rich in oil and gas resources and thus has a relatively good petroleum prospect in the sea. The central sag has also accommodated thick Mesozoic-Cenozoic sediments.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hree series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namely, black shales of the Paleogene,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The principal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NYSB are the Mesozoic black shale. According to the drilling data of Korea, the black shales of the Paleogene,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have all come up to the standards of good and mature source rocks. The NYSB owns an intact system of oil generation, reservoir and capping rocks that can help hydrocarbon to form in the basin and thus it has the great potential of oil and gas.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hydrocarbon resources is mainly considered to be in the Cretaceous and then in the Juras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sequence stratigraphic comparison Pre-Cenozoic basin north China ( Huabei ) continental block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 NYSB )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Milankovitch cycles recorded in Eocene strata in the eastern depression of North Yellow Sea Basin, North China
3
作者 Shu-yu Wu Jun Liu +1 位作者 Jian-wen Chen Hao-ran Wu 《China Geology》 2021年第2期274-287,共14页
As cyclical orbital movements of Earth,Milankovitch cycles can be recorded in sedimentary strata.The time they reflect can be used to accurately divide and compare strata.Milankovitch cycles recorded in strata enrich ... As cyclical orbital movements of Earth,Milankovitch cycles can be recorded in sedimentary strata.The time they reflect can be used to accurately divide and compare strata.Milankovitch cycles recorded in strata enrich the stratigraphic theory,especially the theories of cycle stratigraphy,and thus they are widely used in geological survey engineering nowadays.This study explor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lankovitch cycles recorded in the eastern depression of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highlighting their control over high-frequency stratigraphic sequences.The Eocene Milankovitch cycles in the depression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method proposed by J.Laskar,and their parameters primarily include eccentricity cycles of 125 ka and 99 ka,obliquity cycles of 51 ka and 39 ka,and precession cycles of 23 ka and 19 ka.Spectral analysis of gamma-ray(GR)and spontaneous potential(SP)log curves of the Eocene strata was carried out to divide and compare stratigraphic sequences,revealing that the spectral peaks correspond well to astronomical cycles.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trata in the depression fully record Milankovitch cycles.Furthermore,there are long-,medium-,and short-term stratigraphic cycles in the eastern depression,with a thickness of 13.03-15.89 m,3.70-5.21 m,and 2.17-2.94 m,respectively.The sedimentation rates of the Eocene strata were calculated to be 121.2-127.12 m/Ma accordingly.From the uplift to the center of the lacustrine basin along the slope in the eastern depression,both the sedimentation duration and the sediment thickness increase,while the sedimentation rate remains relatively stable.The Eocene strata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stages of high-frequency sequences by 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ation,namely E_(6)-E_(1) from bottom to top.The sedimentation duration and sedimentation rates of the sequences were calculated using spectral analysis with each of the sequences as a separate window.Moreover,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 the eastern depression were analyzed.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E_(6) was a lowstand system tract,E_(5) and E_(4) were lacustrine expansion system tracts,E_(3) was a highstand system tract,and E_(2) and E_(1) were lacustrine contraction system tracts.All these verify that Milankovitch cycles serve as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the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ankovitch cycle Sedimentation rate Sedimentation duration GEOPHYSICS EOCENE Geological survey engineering Eastern depression north yellow sea basin(NYSB)
下载PDF
Weathered and Volcanic Provenance-Sedimentary System and Its Influence on Reservoir Quality in the East of the Eastern Depression,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被引量:6
4
作者 Dan Gao Rihui Cheng +2 位作者 Yanjie Shen Liaoliang Wang Xiaoqiang Hu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353-368,共16页
Seismic stratigraphy, core logging and the data from cores are used to identify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east provenance-sedimentary system and to analyze its influence on the quality of reservoirs in the ... Seismic stratigraphy, core logging and the data from cores are used to identify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east provenance-sedimentary system and to analyze its influence on the quality of reservoirs in the eastern depression of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The eastern provenance-sedimentary system is a fan delta (delta) and subaqueous fan sedimentary system with volcanic provenance. Its evolu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internal uplift and coeval volcanic activity. During faulting and volcanic activity, an internal uplift gradually formed and the eastern provenance-sedimentary system began to develop. Clastic materials from the weathered uplift and volcanic activity were the main sources of sediment and were deposited in the Middle Jurassic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A subaqueous fan sedimentary system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Jurassic, a deltaic to subaqueous fan sedimentary system developed in the Late Jurassic, and a fan delta to subaqueous fan sedimentary system develop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The volcaniclastic detritus was mainly composed of acidic materials with a small amount of intermediate materials. The reservoir in the eastern sedimentary system is a type of tight sandstone with ultra-low porosity and very low permeability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volcanism and diagenesis. The reservoir quality is worse than those of the northern and the western sedimentary systems. However, the high volume of volcanic materials and deep-marine sedimentary conditions resulted in good-quality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that ensures the exploration potential in the eastern sedimentary system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eastern depression of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provenance-sedimentary system VOLCANISM reservoir.
原文传递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
5
作者 王文娟 张银国 +1 位作者 陈建文 杨艳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135,共11页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是一套有利的油气勘探储集层,对其精细的地层划分及沉积演化的研究薄弱,制约了对东部坳陷油气勘探前景的深入认识。本文通过对东部坳陷钻井的岩芯观察,测井、录井分析及地震层序的井震标定,认为北黄海盆地东...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是一套有利的油气勘探储集层,对其精细的地层划分及沉积演化的研究薄弱,制约了对东部坳陷油气勘探前景的深入认识。本文通过对东部坳陷钻井的岩芯观察,测井、录井分析及地震层序的井震标定,认为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发育典型的陆相层序,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从底部向上依次为K_(1)SQ_(1)、K_(1)SQ_(2)和K_(1)SQ_(3)。在钻井上仅可见K_(1)SQ_(1)和K_(1)SQ_(2)两个三级层序,且K_(1)SQ_(2)层序的下降半旋回不完整,只残留该层序的上升半旋回。K_(1)SQ_(1)时期为湖盆断陷伸展期,发育一个完整的湖进—湖退旋回。早期盆地边缘发育河流相,南部主控断裂带发育扇三角洲相,北部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中后期由于湖平面上升,发育泥岩为主的湖泊沉积;晚期北部缓坡带见小规模辫状河三角洲沉积。K_(1)SQ_(2)时期为湖盆稳定裂陷期,继承了K_(1)SQ_(1)时期的沉积特征并略有收缩。K_(1)SQ_(3)时期为湖盆断陷萎缩期,以发育大范围的河流相沉积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特征 沉积相 断陷湖盆 下白垩统 北黄海盆地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代火山碎屑岩成岩作用特征
6
作者 沈艳杰 李嘉欣 +3 位作者 周洋 高丹 程日辉 胡小强 《世界地质》 CAS 2023年第2期270-283,共14页
通过钻井岩性、岩石组分分析、狄更森图解分析和成岩作用分析,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代火山碎屑岩的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坳陷内A井区、B井区钻遇中生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陆相沉积-火山碎屑沉积序列,B井区凝灰质... 通过钻井岩性、岩石组分分析、狄更森图解分析和成岩作用分析,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代火山碎屑岩的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坳陷内A井区、B井区钻遇中生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陆相沉积-火山碎屑沉积序列,B井区凝灰质砂岩发育,火山碎屑含量较高;A井区主要发育碎屑砂岩。凝灰质砂岩中火山碎屑的体积分数为20%~35%,碎屑砂岩中也含有小于10%的火山碎屑。成岩作用研究表明,A区发育凝灰质溶蚀-绢云母蚀变和黏土矿物蚀变作用,同时酸性流体导致岩石中黏土矿物选择性生成或转化,这些黏土矿物早期占位,抵抗颗粒间压实,后期或溶蚀或转化,形成粒内溶蚀孔和部分基质溶孔,释放一定储集空间;B区发育的少量凝灰质砂岩以脱玻化-重结晶作用为主,导致微细粒凝灰质组分减少,降低喉道堵塞,提高连通性,晚期脱玻化导致硅质胶结作用增强。研究区储层具非均质性,凝灰质砂岩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为主,脱玻化孔及晶间孔贡献相对较少,构造-火山活动形成岩石裂隙-微裂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东部坳陷 中生代 凝灰质砂岩 成岩作用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不同物源影响下储层的成岩演化
7
作者 高丹 程日辉 +3 位作者 付秋林 沈艳杰 王嘹亮 谭笑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70,共10页
以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碎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石薄片光学显微鉴定、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等技术方法和手段分析成岩特征,探讨不同物源-沉积体系控制下储层的成岩演化。研究认为,东部坳陷中生界储层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发育... 以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碎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石薄片光学显微鉴定、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等技术方法和手段分析成岩特征,探讨不同物源-沉积体系控制下储层的成岩演化。研究认为,东部坳陷中生界储层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发育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凝灰质脱玻化作用、交代作用、蚀变作用和溶蚀-溶解作用,其中,东部地区压实作用强度要高于西南和北部地区,北部地区碳酸盐胶结物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以凝灰质胶结为特征并发生凝灰质脱玻化作用,西南部以黏土矿质胶结为特征并发生明显的黏土矿物转化现象,西南和北部地区的溶蚀/溶解作用的发育程度要好于东部地区。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不同物源沉积区储层具有差异的成岩特征,表现为不同的储层序列,从而影响储层的成岩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中生界 储层 物质来源 成岩演化
下载PDF
北黄海太阳盆地复杂深井小间隙尾管固井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晋军 韩广海 +1 位作者 张海峰 史为纪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0-44,共5页
北黄海太阳盆地小间隙尾管固井时,砾石层漏失严重,煤层掉块造成环空憋堵,导致顶替效率低,固井质量差。为此,从固井工具和水泥浆着手,优化井眼准备措施,应用封隔式内嵌卡瓦尾管悬挂器增大环空过流面积,采用基体抗侵纤维防漏水泥浆降低漏... 北黄海太阳盆地小间隙尾管固井时,砾石层漏失严重,煤层掉块造成环空憋堵,导致顶替效率低,固井质量差。为此,从固井工具和水泥浆着手,优化井眼准备措施,应用封隔式内嵌卡瓦尾管悬挂器增大环空过流面积,采用基体抗侵纤维防漏水泥浆降低漏失风险,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北黄海太阳盆地复杂深井的防憋堵、防漏失小间隙尾管固井技术。该固井技术在4口井进行了现场应用,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固井施工未发生憋堵和漏失,固井质量合格。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北黄海太阳盆地尾管固井质量差的问题,有利于该区域油气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管固井 水泥浆 漏失 尾管悬挂器 憋堵 太阳盆地 北黄海
下载PDF
黄海海域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46
9
作者 郑求根 蔡立国 +2 位作者 丁文龙 陆永德 曹清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7-654,共8页
扬子板块俯冲在华北板块之下,于三叠纪末完成陆-陆碰撞,进入陆内俯冲阶段,在造山带的侧翼形成陆内前陆盆地。此时在苏鲁造山带南侧形成的南黄海盆地即属于陆内前陆盆地(J1—J2),而苏鲁造山带北侧的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则缺失这套地层(J... 扬子板块俯冲在华北板块之下,于三叠纪末完成陆-陆碰撞,进入陆内俯冲阶段,在造山带的侧翼形成陆内前陆盆地。此时在苏鲁造山带南侧形成的南黄海盆地即属于陆内前陆盆地(J1—J2),而苏鲁造山带北侧的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则缺失这套地层(J1—J2),可能处于隆起状态。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J3—K1),中国东部发生广泛火山喷发、岩浆侵位,反映了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发生明显的变化。大别-苏鲁造山带南北两侧构造背景有明显的差异。北侧的火山岩特征表明其北侧为裂谷环境,包括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表现为地堑和半地堑形式,高角度平面正断层和犁式正断层发育。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中国东部构造背景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生大规模的断陷作用。大别-苏鲁造山带晚白垩世发育A型花岗岩,表明造山作用结束,进入造山带崩塌和后造山期,与中国东部总体的伸展期是吻合的。南黄海盆地断陷作用强烈,接受了厚度较大的下第三系;北黄海盆地断陷作用较弱,只在北部小范围内接受了厚度较小的早第三纪沉积。晚第三纪,南黄海盆地和北黄海盆地由于热沉降由断陷变为坳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背景 板块作用 高钾火山岩 北黄海盆地 南黄海盆地 中国东部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2
10
作者 李文勇 李东旭 +5 位作者 夏斌 白志琳 王嘹亮 陈玲 曹代勇 王信国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8-276,共9页
依据最新油气资源调查资料,在简述北黄海盆地区域构造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盆地的沉降史与构造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北黄海盆地的基本沉降曲线型式为7段折线状,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始新世、渐新世、新近纪为曲线下降段,代表盆... 依据最新油气资源调查资料,在简述北黄海盆地区域构造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盆地的沉降史与构造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北黄海盆地的基本沉降曲线型式为7段折线状,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始新世、渐新世、新近纪为曲线下降段,代表盆地5幕较明显的沉降;晚白垩世—古新世以及中新世早期为曲线上升段,反映盆地的抬升剥蚀。(2)盆地沉降作用自中生代至新生代总体由东向西迁移,东部坳陷以中生代沉降作用最为显著,中部坳陷主沉降期为始新世,而西部坳陷的快速沉降主要发生在始新世,并一直持续到渐新世。(3)盆地构造演化大致可划分为中生代断陷盆地、古近纪叠加断陷盆地以及新近纪坳陷盆地等3大发展阶段,其中,中生代断陷盆地发育阶段是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沉降史 北黄海盆地 中生代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不整合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19
11
作者 袁书坤 王英民 +4 位作者 刘振湖 罗宏 祝彦贺 李羊羊 陈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3-667,共5页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具典型的断-坳叠合性质,中、新生界不整合现象较普遍,地层缺失严重。应用井-震结合方法重新识别和标定了T1、T2、T4、T5和Tg等5个不整合界面,并分析了T5不整合界面主要的不整合类型、平面分布特征、该界面上下主要的...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具典型的断-坳叠合性质,中、新生界不整合现象较普遍,地层缺失严重。应用井-震结合方法重新识别和标定了T1、T2、T4、T5和Tg等5个不整合界面,并分析了T5不整合界面主要的不整合类型、平面分布特征、该界面上下主要的岩性配置关系及与该界面相关的油气圈闭类型。研究表明,T5界面主要发育平行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界面上下岩性组合关系主要为砂-砂、砂-泥和泥-泥型;油气圈闭类型主要有4种:地层上超及下伏的不整合遮挡圈闭,被削截的单斜圈闭,地层超覆及古潜山伴生圈闭和断层与不整合面共同控制的削截、上超圈闭;与不整合相关的油气藏勘探应主要集中在坳陷内的洼陷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超覆 削截 北黄海盆地 构造意义 油气藏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27
12
作者 陈亮 刘振湖 +2 位作者 金庆焕 王英民 袁书坤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8-316,共9页
在最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重要不整合面进行了研究,共识别出了4个重要不整合面;利用声波时差法和构造横剖面法,恢复了两期重要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同时根据重磁资料及精细地震解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 在最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重要不整合面进行了研究,共识别出了4个重要不整合面;利用声波时差法和构造横剖面法,恢复了两期重要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同时根据重磁资料及精细地震解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断裂特征作出了初步的研究,分析了主要断裂的形成期次及活动时间。最终,结合地层的分布特征及钻井资料,将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构造演化史分为5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 北黄海盆地 构造演化 剥蚀厚度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研究 被引量:50
13
作者 刘振湖 高红芳 +2 位作者 胡小强 白志琳 陈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7年第4期229-233,共5页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存在中生界含油气系统(!),主要烃源岩为上侏罗统黑色泥岩,储层为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砂岩,区域盖层为始新统泥岩。东部坳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为始新世,各种油气成藏地质事件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坳陷中、...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存在中生界含油气系统(!),主要烃源岩为上侏罗统黑色泥岩,储层为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砂岩,区域盖层为始新统泥岩。东部坳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为始新世,各种油气成藏地质事件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坳陷中、东部区域烃源岩生烃潜力大,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而坳陷西部区域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小,油气资源前景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系统 中生界 东部坳陷 北黄海盆地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烃源岩特征 被引量:18
14
作者 刘金萍 王改云 +3 位作者 杜民 王嘹亮 刘振湖 简晓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16,共5页
东部坳陷是北黄海盆地内最大的一个沉积坳陷,目前对该区的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尚处于勘探早期。对该区烃源岩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和热演化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坳陷内主要发育2套烃源岩,即中生界中、上侏罗统烃源岩;中侏罗统烃源... 东部坳陷是北黄海盆地内最大的一个沉积坳陷,目前对该区的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尚处于勘探早期。对该区烃源岩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和热演化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坳陷内主要发育2套烃源岩,即中生界中、上侏罗统烃源岩;中侏罗统烃源岩母质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主要为Ⅲ型干酪根,有机碳含量中等,氢指数多在200 mg/gTOC以下;上侏罗统烃源岩母质为高等植物和低等水生生物混杂,兼有Ⅱ型和Ⅲ型干酪根,局部发育有机碳含量高、氢指数平均为500mg/gTOC的良好烃源岩;东部坳陷主体部位的2套烃源岩现今均已进入生烃门限,具备一定的生油气潜力,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东部坳陷 中生界 烃源岩 分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 热演化特征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沉积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改云 刘金萍 +2 位作者 王后金 简晓玲 杜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1-567,共7页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近海勘探及研究程度均较低的中新生代叠合断陷盆地,而东部坳陷是其内最具油气勘探前景的二级构造单元。通过岩芯观察与测井相分析,结合三维地震资料,认为东部坳陷中生界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与湖泊...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近海勘探及研究程度均较低的中新生代叠合断陷盆地,而东部坳陷是其内最具油气勘探前景的二级构造单元。通过岩芯观察与测井相分析,结合三维地震资料,认为东部坳陷中生界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与湖泊沉积。受构造演化阶段的制约,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沉积演化特征。其中中侏罗世处于湖盆的初期断陷期,半深湖—深湖亚相发育,仅在坳陷边缘见少量小规模的扇三角洲沉积。晚侏罗世处于断陷扩展期,整体为一个完整的湖进—湖退旋回,早期北部缓坡发育三角洲沉积,南部及东部陡坡见扇三角洲沉积,中后期则由于湖平面上升,发育暗色泥岩为主的湖泊沉积,晚期北部缓坡见小规模三角洲前缘沉积。早白垩世处于断陷萎缩期,垂向发育2个正旋回沉积序列,其中旋回下部以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相为主,向上渐变为滨浅湖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东部坳陷 中生界 沉积相 沉积演化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生烃条件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张莉 周永章 +2 位作者 王嘹亮 李文勇 李国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25,共5页
截至1997年底,朝鲜已在北黄海盆地内钻井15口,并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油气流,显示了该区良好的勘探前景。为此研究了该盆地的生烃条件,结果认为:①北黄海盆地是由历经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主要演化阶段的各种原型盆地叠加而成的小... 截至1997年底,朝鲜已在北黄海盆地内钻井15口,并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油气流,显示了该区良好的勘探前景。为此研究了该盆地的生烃条件,结果认为:①北黄海盆地是由历经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主要演化阶段的各种原型盆地叠加而成的小型多旋回盆地;②盆地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震旦纪—二叠纪盆地基底形成阶段、中生代断陷发育阶段、古近纪叠加断陷阶段和新近纪坳陷阶段;③盆地主要在隆起背景上由3个坳陷和众多小断陷组成,其内发育了一套中生代以来、最大沉积厚度超过8000m的海相—海陆过渡相、河湖—三角洲相沉积,具有多期优越的成烃环境,为烃源岩的发育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④中生代和古近纪是北黄海盆地烃源岩发育的最有利时期,盆地主要发育了中生界和古近系两套烃源岩;⑤盆地具备生油气的可能性,东部、中部坳陷是盆地油气生成最有利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烃源岩 生烃凹陷 生烃条件 油气生成 有利区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中生代地层的地质特征和油气潜力(英文) 被引量:20
17
作者 龚建明 温珍河 +1 位作者 陈建文 戴春山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9-78,共10页
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的北黄海盆地沿东北方向可以延伸到朝鲜的西朝鲜湾盆地和安州盆地 ,而沿西南方向可以延伸到中国的胶莱盆地。长期以来该盆地的找油重点为第三系 ,结果收效甚微。2 0世纪 80年代末朝鲜在西朝鲜湾靠北黄海盆地一侧钻井... 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的北黄海盆地沿东北方向可以延伸到朝鲜的西朝鲜湾盆地和安州盆地 ,而沿西南方向可以延伸到中国的胶莱盆地。长期以来该盆地的找油重点为第三系 ,结果收效甚微。2 0世纪 80年代末朝鲜在西朝鲜湾靠北黄海盆地一侧钻井数口且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商业性油气流 ,自此中生代地层替代新生代第三纪地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们希望在北黄海盆地的中生代地层中也能找出商业性油气流。本文以李四光 ( 1 979)划分的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理论为指导 ,将胶莱盆地、北黄海盆地、西朝鲜湾盆地和安州盆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 ,在详细分析了安州盆地、西朝鲜湾盆地和胶莱盆地的中生代地层分布、油气潜力及其类比关系后认为 ,北黄海盆地在基底结构及其上覆盖层的沉积特征上应具有与安州盆地、西朝鲜湾盆地和胶莱盆地相似的特征。目前 ,西朝鲜湾盆地和胶莱盆地在中生代地层中已取得重要的油气发现和油气显示 ,而它们主要是由下白垩统和上侏罗统组成。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 ,北黄海盆地的中生代地层很可能成为有远景的勘探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地层 油气潜力 北黄海盆地 地质特征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被引量:19
18
作者 何将启 梁世友 +2 位作者 赵永强 程晓玲 李海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1-105,共5页
通过对近年来在北黄海盆地的油气勘探认识的总结,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从盆地的基底结构、地质结构和主要构造类型等方面对北黄海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北黄海盆地是在前中生代结晶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盆地经历了走滑拉分... 通过对近年来在北黄海盆地的油气勘探认识的总结,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从盆地的基底结构、地质结构和主要构造类型等方面对北黄海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北黄海盆地是在前中生代结晶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盆地经历了走滑拉分(J3-K1)、断陷(E2-E3)、拗陷(N—Q)3次主要的沉降作用过程,形成了下、中、上3个构造层,在盆地内发育了断裂、褶皱和潜山3种基本构造类型。盆地的这种构造特征为盆地内油气的生成运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边界条件,特别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由于走滑拉分形成的下构造层具有较好的生烃物质基础,同时还有良好的圈闭发育条件,后期的构造改造也有利于油气的生成聚集,应是北黄海盆地的主要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特征 油气勘探 北黄海盆地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构造运动学解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李文勇 曾祥辉 +1 位作者 王信国 安战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86,共13页
以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北黄海盆地构造几何学特征为基础,采用盆地反演模拟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解析了北黄海盆地的构造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北黄海盆地在中、新生代时期经历了水平伸展、水平挤压、相对平移(走滑)以及垂... 以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北黄海盆地构造几何学特征为基础,采用盆地反演模拟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解析了北黄海盆地的构造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北黄海盆地在中、新生代时期经历了水平伸展、水平挤压、相对平移(走滑)以及垂直差异升降等几种运动型式,其中,水平伸展运动和垂直差异升降运动是北黄海盆地构造运动及形成演化的主体。水平伸展运动可以划分为J3—K1、E2和E3三个主要"伸展事件",并控制着盆地的成盆演化,其南北向伸展强度均东强西弱,东西向最大伸展强度自中生代到新生代由东向西迁移。水平挤压运动主要有晚白垩世和渐新世末—中新世初期两期。相对平移(走滑)运动伴随水平伸展运动和水平挤压运动发生,使多数NNE向、NW向断裂具有相对压扭或张扭平移(走滑)性质,其中尤以NNE向断裂更为明显。垂直差异升降运动具有"幕式"渐进之特点,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始新世、渐新世以及中新世中晚期以来为沉降期,其中尤以始新世的沉降速率最大,晚白垩世、古新世、中新世早期为抬升剥蚀期;盆地的中、新生代沉降作用具有明显的自东向西迁移规律:东部坳陷以中生代沉降作用最为显著,中部坳陷主沉降期为始新世,而西部坳陷的快速沉降主要发生在始新世,并一直持续到渐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新生代 水平伸展运动 垂直差异升降运动 构造运动学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20
作者 梁杰 温珍河 +2 位作者 肖国林 张银国 董贺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1-119,共9页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发育厚层中、新生代地层,其中侏罗系和白垩系是目前研究的主要目的层段。依据最新油气资源调查获得的原始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该区中生代的储层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研究区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多为以次...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发育厚层中、新生代地层,其中侏罗系和白垩系是目前研究的主要目的层段。依据最新油气资源调查获得的原始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该区中生代的储层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研究区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多为以次生孔隙为主的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多为以粒内孔隙为主的孔隙型和裂缝型;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等。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对储层起破坏作用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都比较强,而对储层起建设性的溶蚀作用总体上较弱,构造破裂对储层物性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成岩作用 北黄海盆地东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