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dal Effects on the Bottom Thermal Front of North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near Zhangzi Island in Summer 2009
1
作者 XIA Yingying BAO Xianwen +3 位作者 SONG Dehai DING Yang WAN Kai YAN Yuh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751-760,共10页
Three seabed-mounted TD/CTD chains and two upward-looking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 (ADCPs) in the southwest of Zhangzi Island are used and a simultaneous cruise observation in the northern North Yellow Sea (... Three seabed-mounted TD/CTD chains and two upward-looking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 (ADCPs) in the southwest of Zhangzi Island are used and a simultaneous cruise observation in the northern North Yellow Sea (NYS) is conducted to study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the bottom thermal front zone of the NYS Cold Water Mass (NYSCWM) during the summer of 2009. In the flood-ebb tidal cycles, the bottom temperature decreases (increases) during flood (ebb) tides, which are dominated by the tidal-current induced horizontal advection. The ebb tide-induced temperature increase is larger than the flood tide-induced tempera- ture decrease due to seasonal warming. In the spring-neap tidal cycles,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vertical temperature structure show notable fortnightly variation from 16 July to 25 August. The bottom temperature increases from neap to spring tides and decreases from spring to neap. The Richardson number demonstrates strengthened vertical mixing during spring tides but enhanced stratifica- tion during neap tides. The spring-neap variation in vertical shear caused by tidal current is the dominant factor that induces the fort- nightly variation in vertical mixing and thus bottom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DAL effect north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temperature variation Zhangzi ISLAND thermal front
下载PDF
北黄海冷水团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姚志刚 鲍献文 +3 位作者 李娜 李希彬 万凯 宋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5,共7页
利用2006—2007年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CTD数据,对北黄海冷水团的季节变化及其消长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春季,冷水团特征开始出现,6℃冷水占据了调查区域的1/3,冷水团中心的盐度值大于32psu。成山头以东的高盐水舌主轴从冬季的1... 利用2006—2007年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CTD数据,对北黄海冷水团的季节变化及其消长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春季,冷水团特征开始出现,6℃冷水占据了调查区域的1/3,冷水团中心的盐度值大于32psu。成山头以东的高盐水舌主轴从冬季的124°E西移至123.3°E处;夏季,北黄海冷水团特征最为明显,核心温度约6℃,盐度高于32psu,盘踞在50m等深线以深的深槽中,温、盐呈现明显的双峰结构。与前人的结果相比,本文低温中心的位置偏东;秋季,北黄海冷水团强度减弱,但仍存在2个低温中心,并且高盐中心位于38.5°N,122.5°E附近;在垂直方向上,冷水团与上层水之间以温跃层为分界:温跃层春季时形成,位于20~30m;夏季达到最强,跃层在10~20m;秋季减弱,跃层深度降至30~40m;至冬季温跃层完全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冷水团 季节变化 温盐分布 黄海暖流
下载PDF
冬、夏季北黄海悬浮物分布特征 被引量:25
3
作者 鲍献文 李真 +1 位作者 王勇智 李娜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8-56,共9页
利用国家908专项ST02区块(北黄海)水体专项调查2007年夏、冬资料,应用浊度观测资料对悬浮物质量浓度进行线性拟合,得到较好的反演结果。在北黄海海域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9个断面,利用反演的悬浮物质量浓度,综合温度、盐度等水文要素,辅... 利用国家908专项ST02区块(北黄海)水体专项调查2007年夏、冬资料,应用浊度观测资料对悬浮物质量浓度进行线性拟合,得到较好的反演结果。在北黄海海域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9个断面,利用反演的悬浮物质量浓度,综合温度、盐度等水文要素,辅以冬、夏季山东半岛沿岸流、北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的季节变化特征,着重分析了冬、夏季北黄海悬浮物分布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季节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冬、夏山东半岛北部沿岸、成山头海域和老铁山水道以及旅顺湾附近海域始终为高悬浮物浓度区,呈现出近岸高,离岸低,底层高,表层低的态势。夏季,水体垂向层结显著,受北黄海冷水团以及沿岸流的作用,老铁山水道附近及山东半岛北部沿岸的高悬浮物浓度值区基本不能进入北黄海,只能沿岸分布,并且由于海底底质为粘土质以及沿岸流的共同作用,成山头附近海域悬浮物浓度值很高,但基本为局地再悬浮,没有向外输送的趋势。冬季受强劲东北风的影响,水体垂向混合均匀,悬浮物浓度值比夏季高得多,悬浮物的分布受黄海暖流、沿岸流以及地形的影响,特别是成山头附近海域,存在一个显著的高悬浮物浓度值区,并具有向南输送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浊度 线性拟合 北黄海冷水团 黄海暖流
下载PDF
北黄海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的分布 被引量:18
4
作者 汪岷 白晓歌 +4 位作者 梁彦韬 王芳 江雪娇 郭永坚 杨帆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84-1193,共10页
利用荧光显微技术(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EFM)对2006年夏季北黄海水域80个站点的微微型浮游植物进行了检测,并对其在平面和垂直分布上的变化以及昼夜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检测到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和真核球藻(Picoeukaryot... 利用荧光显微技术(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EFM)对2006年夏季北黄海水域80个站点的微微型浮游植物进行了检测,并对其在平面和垂直分布上的变化以及昼夜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检测到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和真核球藻(Picoeukaryotes,Euk)两类微微型浮游植物,未检测到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Pro),其中Syn以富含藻红素的Syn细胞(PE细胞)为优势种类,而富含藻蓝素的Syn细胞(PC细胞)数量较少。在荣城湾以东的水域,各水层Syn和Euk的丰度都较其它水域的高。Syn在北黄海冷水团及附近水域下30m深处和底层水体中出现明显的低值区,Euk丰度受冷水团影响不明显。在垂直分布上,水表层和水下10m深处Syn的丰度高于水下30m深处和底层,而Euk在垂直分布上无明显差异。在昼夜变化上,各水层Syn、Euk丰度的白昼与夜间变化趋势无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 微微型浮游植物 聚球藻 真核球藻 冷水团
下载PDF
北黄海温盐分布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6
5
作者 鲍献文 李娜 +1 位作者 姚志刚 吴德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3-562,共10页
利用2006~2007年夏冬春秋4个季节北黄海的大面调查资料,分析了4个季节北黄海温度和盐度大面以及典型断面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2007年冷水团势力范围强于2006年,北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受地形影响。黄海暖流冬春季较强,冬季最强,夏... 利用2006~2007年夏冬春秋4个季节北黄海的大面调查资料,分析了4个季节北黄海温度和盐度大面以及典型断面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2007年冷水团势力范围强于2006年,北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受地形影响。黄海暖流冬春季较强,冬季最强,夏季最弱,秋季开始形成。鲁北沿岸流冬季最强,春季减弱,夏秋季消失,但夏季鲁北沿岸存在冬季鲁北沿岸流水的残余体,即鲁北沿岸水。辽南沿岸水4个季节都以低盐为特征,除夏季低盐中心位于庄河口外,其它3个季节低盐中心均位于调查区域的东北角。渤海与北黄海之间的水交换4个季节都存在。春季,断面盐跃层形成滞后于温跃层;秋季,断面盐跃层消失滞后于温跃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 温盐 黄海冷水团 黄海暖流
下载PDF
北黄海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6
作者 陈海燕 周红 +1 位作者 慕芳红 杨世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7-663,共7页
分别于2006年7月和2007年1,4和10月在北黄海陆架浅海水域进行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4个航次的小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分别为(1099±634),(664±495),(1601±837)和(524±378)ind.10 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 分别于2006年7月和2007年1,4和10月在北黄海陆架浅海水域进行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4个航次的小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分别为(1099±634),(664±495),(1601±837)和(524±378)ind.10 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446.34±764.66),(428.63±294.84),(1580.53±1041.23)和(793.50±475.83)μg.dwt.10 cm^-2。共鉴定出18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按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类群,4个航次的优势度分别为72%,90%,85%和74%,其他优势类群依次是桡足类、多毛类、动吻类和介形类;按生物量依次是线虫、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和双壳类。97%的小型底栖生物分布在0-5 cm的表层沉积物内,线虫和桡足类分布在0-2 cm沉积物的比例分别为86%和87%。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表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在由4个航次所代表的春、夏、秋、冬各季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春、夏高于秋、冬),在4个航次的5个相同取样站位之间也有显著差异。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与水深和底盐呈负相关性。北黄海冷水团对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时空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生物 丰度 生物量 冷水团 北黄海
下载PDF
北黄海夏季冷水团营养盐贡献的估算 被引量:2
7
作者 陈鹏 臧璐 +1 位作者 石晓勇 张传松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74,共4页
根据2006年北黄海夏季航次调查资料,初步估算夏季冷水团及整个调查海区的水体体积,进而分别计算两者的营养盐总量,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夏季冷水团区营养盐对调查海域的贡献。结果表明冷水团作为营养盐的高值区,以仅占调查海区总体积23.7%... 根据2006年北黄海夏季航次调查资料,初步估算夏季冷水团及整个调查海区的水体体积,进而分别计算两者的营养盐总量,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夏季冷水团区营养盐对调查海域的贡献。结果表明冷水团作为营养盐的高值区,以仅占调查海区总体积23.7%的体积分数,达到了对DIN、PO4-P和SiO3-Si分别为46.3%、63.9%和32.1%的贡献率,尤其是PO4-P的贡献量,更是达到海区总量的一半以上,充分体现出其营养盐贮库,特别是PO4-P贮库的特性。在水体层化减弱、消失的季节,冷水团对整个水体的营养盐是极大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水团 营养盐贡献 北黄海 夏季
下载PDF
北黄海夏季温盐年际变化时空模态与气候响应 被引量:11
8
作者 石强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9-483,共15页
根据北黄海断面1976-2015年历年8月温度、盐度与长岛气候要素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最大熵谱分析和延迟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北黄海断面夏季温度、盐度年际变化时空模态与气候响应.断面温度主要有4种时空模态:第一、二... 根据北黄海断面1976-2015年历年8月温度、盐度与长岛气候要素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最大熵谱分析和延迟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北黄海断面夏季温度、盐度年际变化时空模态与气候响应.断面温度主要有4种时空模态:第一、二模态为海洋因素影响的年际变化分量,渤海断面夏季温度分量和7月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指数的线性与非线性作用是主要影响因素.第三、四模态为海洋与大气因素影响的年际变化分量,渤海断面夏季温度分量、断面冬季表层平均温度、7月风驱环流强度和5月PDO指数的线性和非线性作用是主要影响因素.断面盐度主要有4种时空模态:第一模态为海洋与大气因素影响的年际变化分量,渤海夏季盐度、夏季降水量及断面冬季表层盐度是主要影响因素;8月纬向风驱环流是次要影响因素.第二至四模态为大气因素影响的年际变化分量,7、8月风驱环流强度和夏季降水量是主要影响因素.北黄海夏季风驱环流分布是北黄海断面夏季温盐年际平均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断面温盐垂直层结年际变化为准平衡态周期年际变化.北黄海断面冷水团月平均温度和面积为准平衡态周期年际变化,断面温度第三模态、断面冬季表层平均温度是断面冷水团月强度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7月PDO指数是非线性影响因素.北黄海断面冷水团月平均盐度为显著线性低盐趋势周期年际变化,断面盐度的第一至三模态以及渤海断面夏季盐度分量的线性和非线性作用是冷水团月平均盐度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北黄海断面夏季冷水团中平均温度、盐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是不同的,不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北黄海 温度 盐度 时空模态 冷水团 REOF分析
下载PDF
北黄海冷水取水位置优选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夏颖颖 卢德杰 +2 位作者 万凯 丁扬 鲍献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8,共7页
在黄海冷水综合利用中,最佳取水海域的选取是关键环节。本文基于多年实测温度观测资料,重点分析大连、威海及成山头海域夏季黄海冷水分布特征。综合冷水的核心温度、分布位置、靠陆距离等因素,比选出黄海冷水综合利用最佳取水海域。结... 在黄海冷水综合利用中,最佳取水海域的选取是关键环节。本文基于多年实测温度观测资料,重点分析大连、威海及成山头海域夏季黄海冷水分布特征。综合冷水的核心温度、分布位置、靠陆距离等因素,比选出黄海冷水综合利用最佳取水海域。结果表明:大连海域黄海冷水资源利用条件最佳,取水海域与距离陆地小于10km,冷水团持续时间长,底层水温10℃以下的时间可持续到8月底。成山头海域的黄海冷水利用条件次之,取水海域距离陆地35km,底层冷水可以持续到8月中旬。威海取水条件最差,取水海域距离陆地45km;冷水团持续时间最短,8月中旬底层海水温度升高至11℃。此外,利用温度链连续观测与垂直水温观测,对大连海域冷水的持续时间与垂向结构进行分析,8月底垂向仍存在较强温度跃层,底层温度为10℃,冷水可持续至9月中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冷水团 区域供冷 离岸距离 冷水温度 持续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