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朝文学研究的深与浅——读于涌《北朝文学南传研究》所思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甲子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43-46,51,共5页
于涌的《北朝文学南传研究》一书,采用崭新的文学史视角,以"北朝文学南传"为立足点,运用论从史出的方式,立体地描述了北朝文学与南朝文学的互动关系。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此书将狭义的北朝文学研究扩展为广义的北朝文化研究,... 于涌的《北朝文学南传研究》一书,采用崭新的文学史视角,以"北朝文学南传"为立足点,运用论从史出的方式,立体地描述了北朝文学与南朝文学的互动关系。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此书将狭义的北朝文学研究扩展为广义的北朝文化研究,由此补充了南北文学交融中一些缺失的环节,对"北朝文学南传"一说,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文学南传 北魏汉化 胡乐 北僧南下
下载PDF
北魏中书学的学校类型——兼谈鲜卑统治者对儒学教育功能的认识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克森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83-100,共18页
北魏中书学生入学就有官品,且没有入学考试,也没有任何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考试手段,因此它不属于传统的太学教育类型,不具备教化民众、传承儒家文化的功能,而只是拓跋鲜卑为加强专制王权而建立的一种培养内侍人员的特殊学校。正因为如此... 北魏中书学生入学就有官品,且没有入学考试,也没有任何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考试手段,因此它不属于传统的太学教育类型,不具备教化民众、传承儒家文化的功能,而只是拓跋鲜卑为加强专制王权而建立的一种培养内侍人员的特殊学校。正因为如此,当时的汉族士人试图通过开办郡太学改变北魏的教育状况,并进而推行汉化改革。拓跋鲜卑在进入中原以后,之所以能够一步一步地顺利完成"以夏变夷"的汉化改革,成为承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就在于拓跋统治者对儒学教育功能认识的逐步深化,其中既有拓跋统治者吸收汉民族文化的勇气,又有汉民族的知识士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不懈坚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中书学 学校类型 儒学教育功能 特殊学校 汉化改革
下载PDF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对尚书制度的影响
3
作者 王慧涓 《陇东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49-52,共4页
魏晋南北朝是尚书制度发展的重要过渡时期。北魏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是其发展的重要线索,而尚书制度又是北魏汉化中的重要表现。孝文帝大举推行汉化改革,完善了尚书制度并使其成为固定制度,是隋建立尚书制的基础。《魏书》对此多有记... 魏晋南北朝是尚书制度发展的重要过渡时期。北魏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是其发展的重要线索,而尚书制度又是北魏汉化中的重要表现。孝文帝大举推行汉化改革,完善了尚书制度并使其成为固定制度,是隋建立尚书制的基础。《魏书》对此多有记载,结合史料分析,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使尚书制度发展稳固。而汉化改革中出现的胡汉矛盾又使尚书制度出现了新的特点,身居宰辅的尚书省长官成为权臣彰显荣宠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制度 北魏 孝文帝 汉化改革 胡汉矛盾
下载PDF
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见西域诸国的制度和习惯法 被引量:2
4
作者 余太山 《西北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14,共10页
本文根据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中的有关记载,探讨了西域诸国的王位继承、职官、刑法、婚丧等制度和习惯。
关键词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西域传 制度 习惯法 王位继承制 职官 刑法 婚丧风俗 贵族 正史
原文传递
北魏孝文帝《吊比干碑》立碑时间考辨
5
作者 谭翠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12年第1期387-391,共5页
结合《魏书》和《吊比干碑》碑文的相关记载进行分析,《吊比干碑》碑文撰写时间在太和十八年十一月甲申,立碑时间应在陆琇担任司州大中正任上,不会晚于太和十九年分定姓族推行以后,更不会晚于太和二十年正月诏令改汉姓。《魏书·高... 结合《魏书》和《吊比干碑》碑文的相关记载进行分析,《吊比干碑》碑文撰写时间在太和十八年十一月甲申,立碑时间应在陆琇担任司州大中正任上,不会晚于太和十九年分定姓族推行以后,更不会晚于太和二十年正月诏令改汉姓。《魏书·高祖纪下》记载太和十九年九月壬辰孝文帝专门派遣黄门郎以太牢祭比干墓,应是吊比干碑已经立好的缘故。《吊比干碑》应在太和十九年九月壬辰业已树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孝文帝 《吊比干碑》 立碑时间 改汉姓 分定姓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