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lligent diagnosis of 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 with deep learning model 被引量:3
1
作者 PAN Shuai-qun QIAO Jing-fen +4 位作者 WANG Rui YU Hui-lin WANG Cheng Kerry TAYLOR PAN Hong-y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094-1105,共12页
Maize(Zea mays L.), also known as corn, is the third most cultivated crop in the world. 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NCLB) is a globally devastating maize foliar disease caused by Setosphaeria turcica(Luttrell) Leonard a... Maize(Zea mays L.), also known as corn, is the third most cultivated crop in the world. 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NCLB) is a globally devastating maize foliar disease caused by Setosphaeria turcica(Luttrell) Leonard and Suggs. Early intelligent diagnosis and warning is an effective and economical strategy to control this disease. Today, deep learning is beginning to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agriculture. Notably,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DCNN) are amongst the most successful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in plant disease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Our study aims to identify NCLB in the maize-producing area in Jilin Province based on several DCNN models. We established a database of 985 leaf images of healthy and infected maize and applied data augmentation techniques including image segmentation, image resizing, image cropping, and image transformation, to expand to 30 655 images. Several prove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such as AlexNet, Google Net, VGG16, and VGG19, were then used to identify diseases. Based on the best performance of the DCNN pre-trained model Google Net, some of the recent loss functions developed for deep facial recognition tasks such as Arc Face, Cos Face, and A-Softmax were applied to detect NCLB. We found that a pre-trained Google Net architecture with the Softmax loss function can achieve an excellent accuracy of 99.94% on NCLB diagnosis. The analysis was implemented in Python with two deep learning frameworks, Pytorch and Keras. The techniques, training, validation, and test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Overall, our study explores intelligent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for NCLB and effectively diagnoses NCLB from images of mai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 Setosphaeria turcica intelligent diagnosis deep learn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下载PDF
Distribution,Etiology,Molecular Genetics 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of 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 of Maize(Zea mays L.)
2
作者 M.Ashraf Ahangar Shabir Hussain Wani +11 位作者 Zahoor A.Dar Jan Roohi Fayaz Mohiddin Monika Bansal Mukesh Choudhary Sumit K.Aggarwal S.A.Waza Khursheed Ahmad Dar Ayman El Sabagh Celaleddin Barutcular Omer Konuşkan Mohammad Anwar Hossain 《Phyt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SCIE 2022年第10期2111-2133,共23页
Maize is cultivated extensively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has the highest production among cereals.However,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NCLB)disease caused by Exherohilum turcicum,is the most devastating limiting factor o... Maize is cultivated extensively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has the highest production among cereals.However,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NCLB)disease caused by Exherohilum turcicum,is the most devastating limiting factor of maize production.The disease causes immense losses to corn yield if it develops prior or during the tasseling and silking stages of crop development.It has a worldwide distribu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is favoured by cool to moderate temperatures with high relative humidity.The prevalence of the disease has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and new races of the pathogen have been reported worldwide.The fungus E.turcicum is highly variable in nature.Though differ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 have proved effective to reduce economic losses from NCLB,the development of varieties with resistance to E.turcicum is the most efficient and inexpensive way for disease management.Qualitative resistance for NCLB governed by Ht genes is a race-specific resistance which leads to a higher level of resistance.However,some Ht genes can easily become ineffective under the high pressure of virulent strains of the pathogen.Hence,it is imperative to understand and examine the consistency of the genomic locations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resistance to NCLB in diverse maize populations.The breeding approaches for pyramiding resistant genes against E.turcicum in maize can impart NCLB resistance under high disease pressure environments.Furthermore,the genome editing approaches like CRISPR-cas9 and RNAi can also prove vital for developing NCLB resistant maize cultivars.As such this review delivers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 disease,racial spectrum of the pathogen,genetic nature and breeding approaches for resistance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the disease in a sustainable mann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 ETIOLOGY Exherohilum turcicum pathogenic variability disease resistan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Particular Corn Hybrids with Resistance against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
3
作者 王建军 杨书成 +3 位作者 王燕 王富荣 石秀清 赵丽芳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CAS 2011年第5期18-20,24,共4页
[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evaluate the resistance of particular corn hybrids against northern leaf blight. [ Method ] Using artificial inoculation meth- od, the resistance of 238 copies of particular corn hybrids ... [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evaluate the resistance of particular corn hybrids against northern leaf blight. [ Method ] Using artificial inoculation meth- od, the resistance of 238 copies of particular corn hybrids including silage corn, high oil corn, waxy corn and sweet corn against northern leaf blight was evaluated. [ Result] The corn samples with high resistance, resistance, moderate resistance, susceptibility and high susceptibility to northern leaf blight among 238 copies of materials in identification accounted for 0.8%, 20.6%, 44. 1%, 24.8% and 9.7%, respectively. Different types of varietie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sist- ance. Among cern varieties with moderate resistance or higher level, silage corn accounted for 87.8% ; high oil corn and waxy corn accounted for 73.3% and 61.3 %, respectively; sweet corn was less, accounting for 44.2%. Sixteen of 30 approved particular corn varieties showed resistance, accounting for 53.3 % of total approved varieties. [Condusion] The paper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breeding and planting of particular corn hybrids with resistance against northern leaf bl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leaf blight corn hybrids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EVALUATION China
下载PDF
Research Progress on Northern Leaf Blight in Corn 被引量:2
4
作者 ZHAO Yingnan WANG Zhenhua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9年第2期66-71,共6页
The northem corn leaf blight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diseases in maize producti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etiology, generation law and control strategy, antigen identification, resistance mechanism and inheritanc... The northem corn leaf blight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diseases in maize producti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etiology, generation law and control strategy, antigen identification, resistance mechanism and inheritance of this disease was discussed. And the research work which should be enhanced in China was pointed out, such as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inheritance, developing function marker, gene mining, screening resistance resource and dominant physiological race in different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 PROGRESS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的DNA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庆华 杨继良 +1 位作者 尹小燕 张举仁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93-96,共4页
DNA分子标记是研究植物抗病基因的有效方法 ,本文概述了利用DNA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的进展 。
关键词 DNA分子标记 玉米 大斑病 抗性基因 染色体定位 QTL定位
下载PDF
外引玉米种质对3种玉米叶斑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14
6
作者 董怀玉 薛玉梅 +2 位作者 王丽娟 刘可杰 徐秀德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7-170,共4页
2012-2013年,应用田间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引进的165份国外玉米种质进行了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等3种病害同步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引进的国外玉米种质对3种玉米叶斑病的抗性表现均存在差异,表现抗病的种质较少,大部分种... 2012-2013年,应用田间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引进的165份国外玉米种质进行了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等3种病害同步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引进的国外玉米种质对3种玉米叶斑病的抗性表现均存在差异,表现抗病的种质较少,大部分种质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抗性种质均以中抗为主,表明国外玉米种质对3种叶斑病的抗病能力较低。筛选出一批单抗性种质和兼抗2种或3种叶斑病的多抗性种质37份,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引玉米种质 大斑病 灰斑病 弯孢菌叶斑病 抗性鉴定与评价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广谱抗性外引自交系的发掘与抗病基因初步鉴定 被引量:10
7
作者 肖明纲 宋凤景 +4 位作者 孙兵 左辛 赵广山 辛爱华 李柱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14-619,共6页
从2014—2016年连续3年对43份来自美国、法国、俄罗斯和德国的玉米资源进行了抗大斑病人工接种鉴定,筛选到高抗玉米大斑病材料7份,抗病材料1份,中抗材料6份,抗性材料占鉴定总材料的比例为32.6%。利用F_2群体,对7份高抗材料进行了大斑病... 从2014—2016年连续3年对43份来自美国、法国、俄罗斯和德国的玉米资源进行了抗大斑病人工接种鉴定,筛选到高抗玉米大斑病材料7份,抗病材料1份,中抗材料6份,抗性材料占鉴定总材料的比例为32.6%。利用F_2群体,对7份高抗材料进行了大斑病抗性遗传分析,抗感植株分离比例和适合性测验证明,自交系A04、F02、F05和R01对大斑病的抗性可能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抗谱分析表明,自交系A04、F02、F05和R01携带的抗大斑病基因不同于Ht1、Ht2、Ht3和Ht N,可能是新的抗病基因。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我国玉米大斑病抗性种质的引进及改良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大斑病 抗性评价 遗传分析
下载PDF
闽南山区鲜食玉米叶斑病季节性流行动态及药剂防治 被引量:9
8
作者 甘林 代玉立 +3 位作者 卢学松 滕振勇 陈伟 杨秀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3-222,230,共11页
2018年和2019年,在田间条件下采用目测法系统调查研究了福建省南部山区鲜食玉米小斑病、大斑病和南方锈病3种重要叶斑病的季节性流行动态,测定了不同玉米品种的病情严重度及几种杀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调查的4个玉米... 2018年和2019年,在田间条件下采用目测法系统调查研究了福建省南部山区鲜食玉米小斑病、大斑病和南方锈病3种重要叶斑病的季节性流行动态,测定了不同玉米品种的病情严重度及几种杀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调查的4个玉米种植季节,3种叶斑病的病情指数随种植时间均呈“S”型曲线,至乳熟期(R3)病情指数达到最大值,大喇叭口期(V12)至籽粒建成期(R2)是病情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不同年份、不同季节3种病害的时空流行趋势、植株不同叶位病级分布规律及其最终病情各不相同。当玉米生育期平均温度高于23.0℃时,有利于小斑病和南方锈病的发生,而平均温度低于23.0℃条件下则有利于大斑病的流行。供试的20个玉米品种对不同病害表现的抗性差异较大,其中对小斑病、大斑病和南方锈病表现为中感和感病的品种合计分别占65.0%、55.0%和25.0%。此外,从12种杀菌剂处理中,筛选出430 g/L戊唑醇悬浮剂、400 g/L氟硅唑乳油、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混剂(商品剂量5∶8)对小斑病、大斑病和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达70.0%、82.0%和85.0%以上。上述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鲜食玉米叶斑病的预测预报及合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叶斑病 小斑病 大斑病 南方锈病 流行动态 药剂防治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特异性毒素组分的分离与纯化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利辉 刘云惠 +1 位作者 董金皋 李正平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7-71,共5页
玉米大斑病菌的 2号小种菌株用改良Fries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 ,培养滤液经 - 40℃冷冻干燥 ,加等体积甲醇去除沉淀后用乙酸乙酯提取 ,粗提物经HPLCC18柱可以分离出 8个组分 (峰 3~ 10 )。经生物测定发现 ,7号峰和 10号峰的纯品对玉米叶... 玉米大斑病菌的 2号小种菌株用改良Fries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 ,培养滤液经 - 40℃冷冻干燥 ,加等体积甲醇去除沉淀后用乙酸乙酯提取 ,粗提物经HPLCC18柱可以分离出 8个组分 (峰 3~ 10 )。经生物测定发现 ,7号峰和 10号峰的纯品对玉米叶片有明显的毒性 ,其中 7号峰对带有Ht1基因的玉米表现出了一定的特异性。制备所得毒性组分分别进行红外光谱扫描 ,发现 2个毒性组分的红外吸收光谱基本一致 ,吸收峰形状基本相同 ,只是其波数稍有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高压液相色谱 红外光谱 大斑病菌 特异性毒素组分 纯化 分离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Ht1定位区域内候选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鄂洋 林凤 +2 位作者 张春宇 崔娜 许玉凤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38-644,共7页
为获得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Ht1候选序列,文章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与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Ht1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umc22和umc122定位区域内候选序列进行了分析,其中得到的63条ORF序列中有14条序列可编码蛋白质结构域。将14条核苷酸酸序列预... 为获得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Ht1候选序列,文章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与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Ht1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umc22和umc122定位区域内候选序列进行了分析,其中得到的63条ORF序列中有14条序列可编码蛋白质结构域。将14条核苷酸酸序列预测出的氨基酸序列与已克隆的24条抗性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进行Blast比对及进化树构建。结果发现,候选序列gpm565a具有植物抗性基因编码产物的高度保守结构域,而且与抗性基因Xal相似性高、亲缘关系近,推测可能与抗性基因Ht1有关。其他候选序列由于不具有植物抗性基因编码产物的高度保守结构域或者相似性低、亲缘关系远等原因,不能确定与抗性基因Ht1有关。通过对候选序列gpm565a进行二级结构及三维结构分析,发现有大量构成蛋白质特异功能结构组件的无规则卷曲存在,推测gpm565a可能是Ht1功能域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候选序列 抗性基因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的QTL定位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郑祖平 刘小红 +3 位作者 黄玉碧 李钟 何川 谭振波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634-637,共4页
以Mo17和黄早四为亲本,构建了包含239份F9代重组自交系的分离群体,并用103个微卫星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覆盖了玉米基因组1455.4 cM,标记间的平均间距为14.1 cM。通过人工接种分析了亲本及R IL群体对大斑病菌的抗性表现,并用... 以Mo17和黄早四为亲本,构建了包含239份F9代重组自交系的分离群体,并用103个微卫星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覆盖了玉米基因组1455.4 cM,标记间的平均间距为14.1 cM。通过人工接种分析了亲本及R IL群体对大斑病菌的抗性表现,并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抗性QTL进行了作图分析,结果在玉米第2染色体定位了3个与标记Bn lg1520、Um c1635和Bn lg125连锁的QTL,可分别解释表型方差的13.89%、19.33%和14.36%;另外还在第8染色体上定位了相邻的与标记Um c1327和Bn-lg2235紧密连锁的2个QTL,可分别解释表型方差的9.33%和7.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大斑病 重组自交系 数量性状位点
下载PDF
玉米叶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发酵培养基优化 被引量:15
12
作者 鹿秀云 李社增 +4 位作者 栗秋生 孔令晓 刘杰 马平 高胜国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47-53,共7页
通过平板对峙、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到1株对玉米叶斑病(弯孢叶斑病、大斑病和小斑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细菌菌株ST-87-14。温室盆栽试验显示其对玉米弯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100%,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 通过平板对峙、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到1株对玉米叶斑病(弯孢叶斑病、大斑病和小斑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细菌菌株ST-87-14。温室盆栽试验显示其对玉米弯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100%,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30%和87.60%。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T-87-14防治玉米弯孢叶斑病的效果达52.04%,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43.56%和48.16%。通过温室试验,证明菌株ST-87-14的菌体和胞外代谢产物都能对玉米叶斑病起到防病作用。通过16S rDNA序列测定和生理生化鉴定明确了菌株ST-87-14为枯草芽孢杆菌。通过对常见11种病原真菌的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ST-87-14菌株具有较广的抑菌谱。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了ST-87-14菌株发酵培养基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豆饼粉。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出该菌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为(g/L):蔗糖30g、豆饼粉2.0g、NaCl 1g、CaCO31g、KH2PO40.2g和MgSO4.7H2O 0.3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叶斑病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生物防治 拮抗菌 枯草芽孢杆菌
下载PDF
2012年玉米大斑病重发原因和控制对策 被引量:19
13
作者 刘杰 姜玉英 曾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6-90,共5页
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世界性玉米病害,常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2012年玉米大斑病在东北、华北地区大流行,本文归纳了玉米大斑病全国发生概况、区域分布和各地病情。总结了2012年玉米大斑病发病时间早,流行速度快,品种间和地区间发病... 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世界性玉米病害,常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2012年玉米大斑病在东北、华北地区大流行,本文归纳了玉米大斑病全国发生概况、区域分布和各地病情。总结了2012年玉米大斑病发病时间早,流行速度快,品种间和地区间发病程度差异大等发生特点,分析了适宜天气条件、主栽品种不抗病、栽培管理措施不合理是导致大斑病重发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重视玉米病害的预测预报、推荐种植抗病品种、加强病害综合防治的对策建议,旨在对今后进一步做好玉米大斑病测报工作,指导玉米病害防治、有效控制其危害、保障玉米生产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重发原因 控制对策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抗病鉴定谷物粒培养基产孢因素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蒙成 黄艳花 +2 位作者 梁庆平 蒋益敏 吴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320-2325,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因素对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以期获得大量分生孢子或带大量分生孢子的菌粒接种体,为大田开展抗病性鉴定接种提供参考。【方法】以从玉米大斑病典型病斑中分离出来的菌株为试材,探索25种谷物粒培养基、8个温度梯度、7个... 【目的】研究不同因素对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以期获得大量分生孢子或带大量分生孢子的菌粒接种体,为大田开展抗病性鉴定接种提供参考。【方法】以从玉米大斑病典型病斑中分离出来的菌株为试材,探索25种谷物粒培养基、8个温度梯度、7个培养时间段、5种不同光照、菌株代数从第3至10代等条件对分生孢子产量的影响。【结果】培养基的成分组合对分生孢子产生起决定性作用。配方为小麦100 g、甘露醇2. 5 g、玉米叶15 g的9号培养基最佳,产孢量最多,产孢量为1. 69×105个/g; 20℃温度条件下培养产孢量最多;培养时间在11 d内,培养时间越长产孢量显著增加,培养时间在11~25 d,培养时间越长,产孢量显著减少;光暗交替各12 h光照强度为2000 lx,分生孢子产孢量最高;供试菌株不同代数产孢量差异显著,以第3代产孢量最多,第3~10代产孢量随着代数的增加而递减。【结论】能促进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产量增加的最佳谷物粒培养基配方为小麦100 g、甘露醇2. 5 g、玉米叶15 g的9号培养基;该培养基在20℃、光暗交替各12 h光照强度为2000 lx条件下,分生孢子产量最高;培养时间在11 d内,培养时间越长产孢量越高;菌株不同代数产孢量随着代数的增加而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卡 大斑病菌 谷物粒培苇基 分生孢子 产孢条件
下载PDF
辽宁玉米大斑病流行监测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于舒怡 傅俊范 +2 位作者 周如军 严雪瑞 康晓军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75-1377,共3页
以玉米大斑病为调查对象,对辽宁省5个玉米主栽地区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2009年辽宁玉米大斑病发生流行严重。针对玉米大斑病发生流行特点,结合病害调查情况,分析了严重流行的原因,并初步提出了未来几年的玉米大斑病发生流行的可能性。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病害流行 监测 原因分析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的分离、培养及产孢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姜开梅 范静华 朱有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72-274,共3页
对采自云南省宣威市玉米大斑病标样进行分离、培养及产孢,提出了一种简便易行、污染少的单孢分离法。结果表明,该病菌对蔗糖和玉米汁的利用效果较好;燕麦和燕麦桔子汁培养基更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产孢。为该病原菌的深入研... 对采自云南省宣威市玉米大斑病标样进行分离、培养及产孢,提出了一种简便易行、污染少的单孢分离法。结果表明,该病菌对蔗糖和玉米汁的利用效果较好;燕麦和燕麦桔子汁培养基更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产孢。为该病原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分离 培养 产孢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慧慧 张文忠 +2 位作者 芦明 连培红 申海斌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2期133-136,共4页
近年来玉米大斑病连年发生,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为了给抗玉米大斑病育种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危害、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化、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和抗性材料的筛选等方面阐述了关于玉米大斑病的... 近年来玉米大斑病连年发生,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为了给抗玉米大斑病育种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危害、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化、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和抗性材料的筛选等方面阐述了关于玉米大斑病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生理小种 抗性基因 分子标记
下载PDF
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和引物的筛选 被引量:3
18
作者 代玉立 甘林 +5 位作者 阮宏椿 杨静民 石妞妞 杜宜新 陈福如 杨秀娟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10-817,共8页
【目的】明确适用于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ISSR分子标记的反应体系和引物。【方法】采用单因素水平优化法对ISSR-PCR扩增反应中的Taq聚合酶用量、dNTPs浓度、Mg^2+浓度、模板DNA浓度、PCR反应循环数以及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等重要参数进行... 【目的】明确适用于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ISSR分子标记的反应体系和引物。【方法】采用单因素水平优化法对ISSR-PCR扩增反应中的Taq聚合酶用量、dNTPs浓度、Mg^2+浓度、模板DNA浓度、PCR反应循环数以及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结果】适合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的ISSR-PCR反应体系(25μL)为:Taq聚合酶0.55 U、dNTPs 0.30 mmol·L^-1、Mg 2+1.30 mmol·L^-1、DNA模板100 ng、引物10 pmol。ISSR-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4 min;94℃变性45 s,51.2~56.0℃退火45 s,72℃延伸1.5 min,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利用优化的反应体系从56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稳定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10条:UBC117、UBC118、UBC808、UBC835、UBC847、UBC855、UBC856、UBC857、UBC866和UBC887,其最佳退火温度分别为55.6、53.1、51.2、51.2、56.0、53.1、53.1、51.2、51.2和51.2℃。利用优化的ISSR-PCR反应体系对21株供试菌株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相同地理来源以及不同地理来源菌株间的DNA多态性均不同,表明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结论】本研究优化的ISSR-PCR反应体系和筛选的引物可用于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反应体系 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 玉米大斑病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玉米抗大斑病基因Ht2、Ht3分子标记的应用检测 被引量:11
19
作者 程品冰 王晓鸣 高卫东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85-288,共4页
采用包括两套近等基因系在内的11份含有不同抗大斑病基因的玉米材料,对已报道的与Ht2、Ht3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应用性检测。实验选用umc1202、bnlg1152、umc1149、SD-06633和bnlg1666等5对引物进行PCR扩增检测,发现被检测引物均缺乏... 采用包括两套近等基因系在内的11份含有不同抗大斑病基因的玉米材料,对已报道的与Ht2、Ht3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应用性检测。实验选用umc1202、bnlg1152、umc1149、SD-06633和bnlg1666等5对引物进行PCR扩增检测,发现被检测引物均缺乏对相应标记基因的特异性扩增;对与Ht2基因连锁的SCAR引物SD-06633的扩增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发现其在Ht2和HtN基因背景下的扩增片段长度均为631bp,且序列相似性高达98.73%,扩增产物特征一致,无法证明该标记的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上述已发表的与抗大斑病基因Ht2和Ht3紧密连锁的5个分子标记缺乏特异性,不适用于玉米材料的Ht2和Ht3基因型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Ht2、Ht3基因 分子标记 实用性
下载PDF
鲜食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及品种抗性分级标准 被引量:3
20
作者 代玉立 甘林 +3 位作者 滕振勇 陈伟 卢学松 杨秀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80,共10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田间病情与玉米产量损失的关系,为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的合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条件下,利用不同施药次数人为造成田间不同病情梯度,建立病情指数与玉米产量损失率模型,制定... [目的]明确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田间病情与玉米产量损失的关系,为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的合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条件下,利用不同施药次数人为造成田间不同病情梯度,建立病情指数与玉米产量损失率模型,制定适合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的经济阈值。同样条件下,以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模型推算不同抗性玉米品种科学用药时期和次数,制定鲜食玉米品种抗性分级标准。[结果]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玉米大斑病全部叶片病情指数与种植天数的回归方程。玉米产量损失率与玉米大斑病全部叶和功能叶病情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建立了基于玉米全部叶和功能叶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模型。在用药次数依次为1,2,3和4次条件下,基于全部叶病情指数乳熟期(R3)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分别是14.63,17.88,18.72和22.06,基于功能叶病情指数分别是7.74,10.43,12.24和16.80。基于建立的回归方程、经济阈值及玉米籽粒建成期(R2)功能叶病情指数(DI),建议玉米品种抗性分级标准为:DI≤15为抗病(R),1545为感病(S)。[结论]建立了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田间病情消长动态理论模型和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模型,制定了玉米大斑病的经济阈值和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分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玉米大斑病 为害损失 经济阈值 抗性分级标准 福建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