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ult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efore the Menyuan Ms6.4 earthquake 被引量:5
1
作者 Dongzhuo Xu Chuanbao Zhu +3 位作者 Xiangang Meng Yuan Li Qikai Sun Ke Zhang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6年第4期261-267,共7页
Fault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efore the Menyuan Ms6.4 earthquake are investigated through time-series and structural geological analysis based on cross-fault observat... Fault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efore the Menyuan Ms6.4 earthquake are investigated through time-series and structural geological analysis based on cross-fault observation data from the Qilian Mountain-Haiyuan Fault belt and the West Qinling Fault belt. The results indicate: 1) Group short-term abnormal variations appeared in the Qilian Mountain-Haiyuan Fault belt and the West Qinling Fault belt before the Menyuan Ms6.4 earthquake. 2) More medium and short-term anomalies appear in the middle-eastern segment of the Qilian Mountain Fault belt and the West Qinling Fault belt, suggesting that the faults' activities are strong in these areas. The faults' activities in the middle-eastern segment of the Qilian Fault belt result from extensional stress, as before the earthquake, whereas those in the West Qinling Fault belt are mainly compressional. 3) In recent years,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both the Kunlun Mountain and the Qilian Mountain Fault belts, and some energy was released.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seismicity moved eastward under this regime. Therefor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West Qinling Mountain area where an Ms6-7 earthquake could occur in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 plateau Fault belt Cross-fault observation data Deformation analysis
下载PDF
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在地震有关气体监测中的应用:以青藏高原东边界为例
2
作者 黄迦南 崔月菊 +3 位作者 邹镇宇 张莹 刘兆飞 李婷婷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9-270,共12页
为了促进高光谱技术在地震有关气体监测中的应用,本文选取对近地表信息敏感度较强的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TROPOMI的二级产品数据,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和川滇地区地震相关气体时空特征及其与构造和地震活动关系,评价了近红外传感器在... 为了促进高光谱技术在地震有关气体监测中的应用,本文选取对近地表信息敏感度较强的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TROPOMI的二级产品数据,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和川滇地区地震相关气体时空特征及其与构造和地震活动关系,评价了近红外传感器在地震有关气体监测中的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结果表明:TROPOMI反演的研究区CH_(4)和CO气体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受气候变化、地貌、人类活动等影响;空间上在银川、渭河和四川盆地表现为高值,受地质背景、地形地貌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目前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在时间分辨率和有效数据量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相对于热红外高光谱传感器,近红外传感器可以较好地反映气体与近地表构造的关系。未来随着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的应用和发展,近红外数据可以逐渐弥补热红外传感器数据对近地表信息敏感度低的不足,提高异常与地震关系的判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OMI 青藏高原东北缘 川滇地区 断裂带排气
下载PDF
青藏高原周缘的河流纵剖面特征及其对构造地貌演化的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邢宇堃 刘静 +3 位作者 王伟 张金玉 李金阳 曾宪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7-121,共15页
河流水系是改造地表地貌的主要外动力,其形态样式记录了造山带和高原的生长和演化。目前对于青藏高原周缘的河流剖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南缘、东南缘及东缘。相比而言,对于流经高原其他边缘河流的纵剖面特征仍然缺乏分析,不同位置的高原边... 河流水系是改造地表地貌的主要外动力,其形态样式记录了造山带和高原的生长和演化。目前对于青藏高原周缘的河流剖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南缘、东南缘及东缘。相比而言,对于流经高原其他边缘河流的纵剖面特征仍然缺乏分析,不同位置的高原边缘河流发育是否存在相似性或差异性及其内在原因尚未开展相关研究。选取青藏高原北缘西昆仑—阿尔金地区、东北缘祁连山地区、东南缘三江地区和南缘喜马拉雅等典型区域,通过开展河流地貌对比研究,利用河流纵剖面的关键地貌参数定量分析了高原周边地貌边界带的空间特征及相关的构造与气候因素。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周缘地貌边界带上,河流陡峭度指数最大值与区域地形起伏最大区域一致,河流流经高原边缘时陡峭度有显著升高,而在高原边缘两侧陡峭度均相对较低,且河流向高原内部的溯源侵蚀十分有限,而且河流裂点均出现在区域地形起伏较高的地貌部位。其中青藏高原北缘、东北缘与南缘,地形起伏最大的区域与构造边界所围限的高原边界一致,并大致对应最新构造活动的强隆升区,而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高原边界较模糊,地形起伏度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出现在雅砻逆冲断裂两侧,与前人提出的古高原边界一致,暗示该区河流裂点的形成可能与雅砻逆冲断裂的早期活动有关。基于研究结果认为,对于青藏高原这样大尺度或经历长时间构造演化过程的地貌单元,基于稳态假设下的河流形态分析高原隆升时间可能存在较大偏差。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高海拔低起伏地貌面可能是在较平缓的内流水系作用下形成的,在随后的河流袭夺等过程中演变为现今的外流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边缘 地貌边界带 河流剖面 陡峭度指数 构造地貌演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的隆升时期——来自阿尔金山和柴达木盆地的证据 被引量:26
4
作者 袁四化 刘永江 +4 位作者 葛肖虹 吴光大 胡勇 郭新转 李伟民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13-421,共9页
根据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新世上、下油砂山组的沉积特征及其地震反射界面的特征,推断阿尔金山的主隆升时期为中晚中新世,山体的隆升导致盆地沉积中心向东迁移。盆地周缘山系的隆升年代学资料也表明,青藏高原北缘在中晚中新世发生了快速抬升... 根据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新世上、下油砂山组的沉积特征及其地震反射界面的特征,推断阿尔金山的主隆升时期为中晚中新世,山体的隆升导致盆地沉积中心向东迁移。盆地周缘山系的隆升年代学资料也表明,青藏高原北缘在中晚中新世发生了快速抬升,与青藏高原南部的同期区域构造事件一致,表明中晚中新世是青藏高原向北生长的重要时期。阿尔金山此次隆升事件与塔里木板块向柴达木地块楔入有关,整个高原的隆升动力源自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拼合后持续向北的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阿尔金山 青藏高原北缘 隆升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元古代蛇绿岩的厘定——罗迪尼亚大陆裂解的证据? 被引量:43
5
作者 杨经绥 史仁灯 +1 位作者 吴才来 陈松永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92-898,共7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河及绿梁山一带“奥陶纪”滩涧山群中分出一套“新元古代”的蛇绿岩组合,主要由玄武质(枕状)熔岩、岩墙群、辉长岩等古洋壳岩石组成,其中以MORB和岛弧玄武岩为主,岩石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蛇绿岩洋壳的Rb-Sr同位素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河及绿梁山一带“奥陶纪”滩涧山群中分出一套“新元古代”的蛇绿岩组合,主要由玄武质(枕状)熔岩、岩墙群、辉长岩等古洋壳岩石组成,其中以MORB和岛弧玄武岩为主,岩石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蛇绿岩洋壳的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值为768Ma±39Ma,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值780Ma±22Ma。这套古洋壳岩石与典型的奥陶纪(约500Ma)火山岩不同,后者主要为中基性岛弧火山岩,岩石仅发生轻微绿片岩相变质;而前者与榴辉岩的成分可以对比,并且与榴辉岩原岩的时代(750~800Ma)相同。推断绿梁山的海底玄武质岩类可能就是榴辉岩的原岩,祁连地区新元古代蛇绿岩洋盆是在罗迪尼亚大陆大约800~750Ma发生裂解的基础上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新元古代 绿梁山 祁连山 柴达木盆地北缘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羌塘盆地东部二叠纪高Ti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1
6
作者 段其发 杨振强 +3 位作者 王建雄 白云山 牛志军 姚华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6-162,共7页
在北羌塘盆地东部莫云地区早二叠世栖霞期尕笛考组中首次发现高Ti玄武岩。在当郎寨剖面上,火山岩主要产于尕笛考组第2和第4岩性段,第3岩性段中火山岩呈夹层产出,火山岩形成于浅海环境。岩石类型包括杏仁状玄武岩、粗玄岩、块状玄武岩、... 在北羌塘盆地东部莫云地区早二叠世栖霞期尕笛考组中首次发现高Ti玄武岩。在当郎寨剖面上,火山岩主要产于尕笛考组第2和第4岩性段,第3岩性段中火山岩呈夹层产出,火山岩形成于浅海环境。岩石类型包括杏仁状玄武岩、粗玄岩、块状玄武岩、橄榄玄武岩和安山玄武岩,属碱性玄武岩系列。该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高FeO,极高TiO2,较高FeO/MgO值,而Al2O3、MgO和Mg″值则低,LILE(Rb、Sr、Ba)和HFSE(Nb、Ta、Zr、Hf、Th、P2O5)富集,REE总量高,显示出LREE富集的配分型式,Eu表现为弱的负异常或无异常,具板内碱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以上特征表明,火山岩形成于陆块边缘拉张带(初始裂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Ti玄武岩 陆块边缘拉张带(初始裂谷) 早二叠世 北羌塘盆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古近纪石英砂表面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5
7
作者 宋春晖 孟庆泉 +4 位作者 夏维民 徐丽 苗运法 杨用彪 胡思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4-103,共10页
中国西北干旱化和风成记录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对亚洲内陆干旱化和亚洲冬季风开始时间的认识目前仍存在分歧。利用扫描电镜,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广大典型地区古近系中类似风成堆积的红色砂层石英砂微形态详细研究,发现这些红色砂层... 中国西北干旱化和风成记录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对亚洲内陆干旱化和亚洲冬季风开始时间的认识目前仍存在分歧。利用扫描电镜,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广大典型地区古近系中类似风成堆积的红色砂层石英砂微形态详细研究,发现这些红色砂层中绝大部分石英砂颗粒表面具有流水搬运和改造的磨光面与V型坑微形态特征组合,与现代塔克拉玛干沙漠、阿尔金山北缘洪积扇上的现代风沙沉积物石英砂颗粒表面的麻面与蝶形坑组合不同。粒度分析也显示这些沉积物的粒度曲线特征与风成黄土和现代沙丘粒度曲线有明显差别。结合沉积特征认为青藏高原北缘古近纪期间不存在大范围的风沙沉积物,推断亚洲冬季风此时可能尚未激发,而该期的干旱环境可能是由行星风系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干旱炎热气候以及全球变冷事件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砂表面特征 古近纪 古环境 青藏高原北缘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羌塘北部托和平错一带二叠系展金组火山岩的特征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24
8
作者 王权 续世朝 +5 位作者 魏荣珠 杨月生 田志勇 董挨管 杨五宝 魏云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6-155,共10页
西藏改则县托和平错地区展金组中发育一套早—中二叠世以玄武岩类为主、玄武安山岩次之、安山岩少量的海相火山岩组合。该火山岩中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的SiO2含量为44.43%~54.87%,TiO2含量多在4%以上,K2O+Na2O平均为4.57%,玄武岩类富K,... 西藏改则县托和平错地区展金组中发育一套早—中二叠世以玄武岩类为主、玄武安山岩次之、安山岩少量的海相火山岩组合。该火山岩中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的SiO2含量为44.43%~54.87%,TiO2含量多在4%以上,K2O+Na2O平均为4.57%,玄武岩类富K,玄武安山岩富Na。区内火山岩富集K、Ba、Th、Ta、Ce、P、Zr、Sm、Ti、Cr,亏损Rb、Nb、Hf、Sc,Y/Nb在0.322~0.499之间。综合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可将该火山岩归入碱性玄武岩系列。区内火山岩从基性到中性稀土元素总量基本没有变化,REE平均为402.31×10-6,LREE/HREE为8.17~12.69,为轻稀土强烈富集型,δEu为0.93~1.04,平均为0.99,无Eu异常,玄武岩的Th/Ta值多数大于1.6。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本区火山岩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为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羌塘北部 托和平错 早——中二叠世 火山岩 大地构造环境 冈瓦纳大陆北缘 裂谷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昆仑山中段构造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 被引量:30
9
作者 柏道远 孟德保 +1 位作者 刘耀荣 马铁球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40-246,共7页
3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反映出阿尔金地块白垩纪末(69.5±2.9)Ma、昆仑山前山地带和昆仑山后山地带(高原区北缘)上新世晚期(4.2±0.8)Ma和(3.9±0.6)Ma、早更新世中期(1.66±0.31)Ma等3次构造抬升事件。根据磷灰石... 3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反映出阿尔金地块白垩纪末(69.5±2.9)Ma、昆仑山前山地带和昆仑山后山地带(高原区北缘)上新世晚期(4.2±0.8)Ma和(3.9±0.6)Ma、早更新世中期(1.66±0.31)Ma等3次构造抬升事件。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样品的古埋深及据前人有关资料推测的古地表高程,换算出样品的古海拔高程,再由高程差得出绝对构造抬升量,绝对抬升速率为绝对抬升量与时间(裂变径迹年龄)差之比。计算结果:阿尔金山北缘69Ma以来总共抬升了4940m,平均抬升速率为0.072mm/a。昆仑山前山地带4.15Ma至1.66Ma间总共抬升了1380m,平均抬升速率为0.55mm/a;1.66Ma以来总共抬升了4140m,平均抬升速率为2.49mm/a。昆仑山后山地带3.85Ma至1.66Ma间总共抬升量约为1500m,平均抬升速率为0.70mm/a;1.66Ma以来总共抬升量约为5140m,平均抬升速率为3.19mm/a。结合有关阶地特征及年龄,推算出21ka左右的晚更新世末以来昆仑山后山的抬升速率可能达11mm/a。昆仑山后山地带较前山地带4Ma以来相对抬升了1120m,二者的平均隆升速率比约为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昆仑山 构造隆升 磷灰石 裂变径迹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岛弧带含硫化镍超基性岩的源区性质与基底背景 被引量:14
10
作者 江军华 王瑞江 +1 位作者 曲晓明 辛洪波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93-802,共10页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的超基性岩型硫化镍矿化是近年来在西藏地区发现的矿化新类型。文章根据成矿带西段班公湖地区含镍超基性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和Sr、Pb同位素分析结果,论述了含镍超基性岩浆的源区性质及生成条件,并根据锆石U-...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的超基性岩型硫化镍矿化是近年来在西藏地区发现的矿化新类型。文章根据成矿带西段班公湖地区含镍超基性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和Sr、Pb同位素分析结果,论述了含镍超基性岩浆的源区性质及生成条件,并根据锆石U-PbLA-ICP-MS年龄测定结果,探讨了藏西北地区的基底背景。研究发现,班公湖地区的含镍超基性岩体以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Th、U、Sr、Pb,亏损Ba、K为特点,高场强元素亏损Nb、Ti,富集Ta;稀士元素相对球粒陨石亏损强烈,但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这些特点一致反映出含矿岩浆产生于受俯冲沉积物熔体交代的富集型岩石圈地幔源区。岩浆的生成深度较浅,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相,源区部分熔融程度较低,大体在10%左右。岩石中集中出现一批24.79亿年的残留锆石年龄,标志着当时班公湖中特斯洋盆沉积物的物源区较为单一,主要来自太古代末—元古代初的古老基底,并且推测太古代与元古代之交(25亿年)有可能是藏西北的一个古陆壳快速生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含镍超基性岩 地幔源区 部分熔融 班公湖岛弧带 藏北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重力场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孟令顺 齐立 +1 位作者 高锐 管烨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80-193,共14页
根据实测阿尔干—老茫崖、格尔木—额济纳旗两条重力剖面获得的资料 ,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重力场特征。划分出 5个二级构造单元及 11条较大断裂 ,计算并分析了研究区内Airy重力均衡异常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利用重震联合反演结果 ,浅析... 根据实测阿尔干—老茫崖、格尔木—额济纳旗两条重力剖面获得的资料 ,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重力场特征。划分出 5个二级构造单元及 11条较大断裂 ,计算并分析了研究区内Airy重力均衡异常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利用重震联合反演结果 ,浅析了地壳—上地幔构造及密度分布特点 ,指出研究区内莫霍界面最深处在青海哈拉湖地区 ,达 65km ,新疆阿尔干最浅 ,只有 39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缘 重力场 均衡异常 地壳结构 莫霍界面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区深部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9
12
作者 郑洪伟 李廷栋 +1 位作者 高锐 贺日政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1-139,共9页
青藏高原北部发育的大量新生代钾质、高钾质火山岩体的成因一直是个谜。利用布置在青藏高原内部及其周缘的305个临时宽频地震台站和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9649个远震事件,共139021条P波初至到时资料对青藏高原深部结构特征进行了层析成... 青藏高原北部发育的大量新生代钾质、高钾质火山岩体的成因一直是个谜。利用布置在青藏高原内部及其周缘的305个临时宽频地震台站和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9649个远震事件,共139021条P波初至到时资料对青藏高原深部结构特征进行了层析成像反演研究。结果显示,印度岩石圈地幔俯冲前缘已经到达了羌塘地体中部之下,在俯冲前缘存在一个从地幔深处延伸至地表的大规模低速体。该低速体可能是由于印度岩石圈地幔前缘俯冲进入软流圈深处而引起地幔热扰动,造成深部软流圈地幔的热物质向上扩散而形成的深部地幔物质上涌通道;该通道为青藏高原北部的新生代钾质、高钾质火山岩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因此,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可能是印度岩石圈地幔持续北向俯冲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部火山岩区 低速体 印度岩石圈地幔 层析成像
下载PDF
藏北南羌塘陆块北缘晚三叠世弄佰组火山岩的特征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永胜 曲永贵 +3 位作者 孙中纲 郑春子 谢元和 鲁宗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82-691,共10页
藏北南羌塘陆块北缘发育一套晚三叠世火山岩,命名为弄佰组。该组火山岩以玄武岩为主。岩石化学成分以低TiO_2、FeO+Fe_2O_3、K_2O为特征。∑REE介于162.91×10^(-6)383.4×10^(-6)之间,∑Ce/∑Y介于1.83~3.00之间,δEu介于0.4... 藏北南羌塘陆块北缘发育一套晚三叠世火山岩,命名为弄佰组。该组火山岩以玄武岩为主。岩石化学成分以低TiO_2、FeO+Fe_2O_3、K_2O为特征。∑REE介于162.91×10^(-6)383.4×10^(-6)之间,∑Ce/∑Y介于1.83~3.00之间,δEu介于0.47~0.97之间,平均为0.73,负Eu异常较明显。微量元素Sr、K、Rb、Ba、Th、Ce、Sm强烈富集,Ta、Nb、P、Ti、Cr相对亏损。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弄佰组火山岩形成于消减带岛弧区。弄佰组火山岩出露于龙木错-双湖结合带的南侧,K-Ar同位素年龄值为223Ma±5Ma.与双湖带中蓝片岩和绿片岩相变质岩系的形成年龄(220~235Ma)基本一致,时空关系的紧密相连,说明其形成可能与晚三叠世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的南向俯冲消减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 弄佰组 火山岩 构造环境 南羌塘陆块北缘 龙木错-双湖结合带 藏北
下载PDF
青藏高原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研究二十年 被引量:153
14
作者 李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5-119,共15页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是笔者1987年首次提出,作为青藏高原石炭纪—二叠纪冈瓦纳与欧亚大陆界线,20年来一直是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研究领域争论的焦点之一。随着地质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羌塘地区完成了1∶25万地质填图的全...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是笔者1987年首次提出,作为青藏高原石炭纪—二叠纪冈瓦纳与欧亚大陆界线,20年来一直是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研究领域争论的焦点之一。随着地质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羌塘地区完成了1∶25万地质填图的全面覆盖,第三代青藏高原地质图已经面世,资料空前丰富,高原神秘的面纱进一步揭开。本文较详细地回顾了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与冈瓦纳北界的研究历史与过程、认识分歧和研究现状。笔者以羌塘地区为基础总结了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两侧的基底性质与构成、古生代沉积建造和生物地理区系、蛇绿岩、高压变质带、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分期和地球物理性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笔者认为作为青藏高原地质演化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缝合带,已经进行的工作只是深入研究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羌塘 龙木错 双湖 澜沧江 缝合带 冈瓦纳北界
下载PDF
横断层作用下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发震机制新探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伟锋 卿艳彬 +1 位作者 朱传华 单新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102-112,共11页
在分析龙门山断裂带区域构造背景、青藏高原东缘新构造运动特征的基础上,阐述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格局,并利用横断层对龙门山断裂带进行分段;同时,对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的发震机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讨,并对未来强震危险区进行预测。结... 在分析龙门山断裂带区域构造背景、青藏高原东缘新构造运动特征的基础上,阐述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格局,并利用横断层对龙门山断裂带进行分段;同时,对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的发震机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讨,并对未来强震危险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具有深部构造的控震作用,其深部孕震机制十分复杂,而芦山地震没有明显的地表破裂带,为一次盲逆断层型地震;卧龙—怀远一线为地壳物质运动方向和主断裂走滑方向发生反向的转换带,发生在其两侧的地震是各自独立的,即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相互独立;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发震时,龙门山断裂带中未活动的区域存在较高的地震危险性,尤其是卧龙—怀远和小金横断层之间的断块为强震危险区,虎牙断裂与主断裂交汇处也是强震较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青藏高原东缘 横断层 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 发震机制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新构造运动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唐哲民 崔军文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13-220,共8页
NEE向阿尔金主断裂带的新构造运动以左旋压扭性活动为特征,仅西端发育张性构造,并可划分出两期变形,新构造运动强度在时间上自上新世晚期开始至第四纪断裂活动强度增大,在空间上自SWW向NEE方向断裂活动强度逐渐减弱;柴达... NEE向阿尔金主断裂带的新构造运动以左旋压扭性活动为特征,仅西端发育张性构造,并可划分出两期变形,新构造运动强度在时间上自上新世晚期开始至第四纪断裂活动强度增大,在空间上自SWW向NEE方向断裂活动强度逐渐减弱;柴达木北缘的新构造运动可划分为两期,其主要构造特征表现为向柴达木盆地逆冲的前进式叠瓦道冲带,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时的北界相对于第三纪时的北界向南迁移了数十公里;河西走廊盆地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盆地边缘断裂的逆冲兼走滑,盆地接受新生代沉积、盆地内第三系的轴面南倾的褶皱;NEE向阿尔金主断裂带与其南侧的NWW向断裂带是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相互协调、同时活动的两组关系紧密的构造带,两者的共同活动构成了断块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阿尔金主断裂带 柴达木北缘 河西走廊盆地 新构造运动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跨断层形变监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操启明 祝意青 《高原地震》 2004年第2期49-54,共6页
介绍了青藏高原北缘跨断层垂直形变监测情况及提高监测质量的工作经验,该地区的监测成果较好地反映了测区内几次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断层形变的中短期异常变化信息。
关键词 跨断层监测 垂直形变 地震预报 青藏高原北缘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泽利 何樵登 孟令顺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05-110,共6页
柴达木盆地 -祁连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缘 ,同青藏高原主体一样 ,该区具有多层地壳结构特征 ,并普遍出现壳内低速层 ,地壳厚度是华北及华南地区的 2倍以上。其形成可能与地壳的横向挤压缩短及幔源物质的底侵作用有关。随着底侵作用增强 ... 柴达木盆地 -祁连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缘 ,同青藏高原主体一样 ,该区具有多层地壳结构特征 ,并普遍出现壳内低速层 ,地壳厚度是华北及华南地区的 2倍以上。其形成可能与地壳的横向挤压缩短及幔源物质的底侵作用有关。随着底侵作用增强 ,地壳厚度加大 ,岩石圈厚度则越趋于减薄 ,地壳上部表现为拉张 ,下部发生壳幔深熔及幔源流体的交代作用 ,从而导致了地壳低速层、地热和浅源地震的发育。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缘 地壳结构 低速层 底侵作用
下载PDF
龙首山南麓新发现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兼论1954年山丹M_(S)71/4地震发震构造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迪 陈鹏 +4 位作者 李荣西 吴小力 赵帮胜 刘齐 王晓雪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1-512,共12页
基于详细的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发现龙首山南缘断裂发育有较新的地震地表破裂遗迹,包括断层坎、地震鼓包、河道的系统位错等断层地貌标志,破裂带总长度超过20 km,沿断裂走向其垂向位移介于0.35~4 m,水平位移介于0.3~1.9 m,龙首山南缘断... 基于详细的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发现龙首山南缘断裂发育有较新的地震地表破裂遗迹,包括断层坎、地震鼓包、河道的系统位错等断层地貌标志,破裂带总长度超过20 km,沿断裂走向其垂向位移介于0.35~4 m,水平位移介于0.3~1.9 m,龙首山南缘断裂主体表现为逆冲性质,仅在西端表现为局部左旋走滑的性质。通过剖面和探槽揭示,龙首山南麓地区全新世以来发生多次断层活动,最新的一次在约3.96 ka以来。经过与区域内的强震记录比对,认为此次新发现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可能是1954年山丹M_(S)71/4地震所致。1954年山丹M_(S)71/4地震在浅表沿两条断裂同时发生了地表破裂,表现为正花状构造的变形样式。这种同震位移分配现象以往多发现于走滑型地震中,此次在逆冲型地震中发现。龙首山南缘断裂地表破裂带的发现为揭示1954年山丹地震的震源过程和破裂样式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1954山丹M_(S)71/4地震 龙首山断裂带 同震地表破裂 花状构造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漳县含盐盆地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林 郭进京 +2 位作者 马春田 王利晓 赵海涛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4年第5期317-323,共7页
西秦岭北缘的漳县含盐盆地的成因、沉积环境及特征的分析,可揭示这一区域的古气候、古地理、古构造等信息.研究发现:①漳县地层层序的恢复对比,显示至少存在4期比较大的旋回;②某些含盐层位分布的不连续、不均匀性说明这些岩层在形成以... 西秦岭北缘的漳县含盐盆地的成因、沉积环境及特征的分析,可揭示这一区域的古气候、古地理、古构造等信息.研究发现:①漳县地层层序的恢复对比,显示至少存在4期比较大的旋回;②某些含盐层位分布的不连续、不均匀性说明这些岩层在形成以后经受过拉张性质的构造变动;③盐盆形成于青藏高原隆升之前,且这一区域属青藏高原东北缘,其地层内部的构造几何特征在某一程度上说明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在西秦岭北缘地区的响应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盐盆地 西秦岭北缘 旋回 沉积环境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