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limatological northern boundary index for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it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被引量:17
1
作者 CHEN Jie HUANG Wei +3 位作者 JIN LiYa CHEN JianHui CHEN ShengQian CHEN FaH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3-22,共10页
A long-term perspective on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 and the related physical mechanism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past climate change in Asia and for p... A long-term perspective on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 and the related physical mechanism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past climate change in Asia and for predicting future changes. However, most of the meteorological definitions of the EASM northern boundary do not correspond well to the actu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which is problematic for paleoclimatic research. Here, we use monthly CMAP and GPCP precipitation data to define a new EASM northern boundary index by using the concept of the global monsoon, which is readily applicable to paleoclimatic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2 mm day^(-1) precipitation isoline(i.e., 300 mm precipitation)has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odern land cover types, the transitional climate zone and the potential natural vegetation types, in China. The locations of the precipitation isolines also correspond well to the locations of major shifts in wind direc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2 mm day^(-1) isoline has a clear physical significance since the climatic, ecological,and geographical boundary can be used as the northern boundary index of the EASM(which we call the climatological northern boundary index). The index depicts the northeast-southwest orientation of the climatological(1981-2010) EASM northern boundary, along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Qilian Mountains-southern foothills of the Helan Mountains-Daqing Mountains-western margin of the Greater Khingan Range, from west to east across Northwest and Northeast China. The interannual change of the EASM northern boundary from 1980 to 2015 covers the central part of Gansu, the northern part of Ningxia, the eastern part of Inner Mongolia and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in China. It can extend northward to the border between China and Mongolia and retreat southward to Shangdong-central Henan. There is a 200-700 km fluctuation range of the interannual EASM northern boundaries around the locations of the climatological northern boundary. In addition,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interannual EASM northern boundaries gradually increases from west to east, whereas the trend of north-south fluctuations maintains a roughly consistent loc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Climatological northern boundary index interannual change Spatial fluctuations
原文传递
苏北盆地XH1钻孔中更新世以来的彩度指标记录及其气候环境变化 被引量:9
2
作者 朱芸 陈晔 +3 位作者 舒强 赵志军 萧家仪 李吉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31,共9页
苏北盆地是我国西部内陆与东部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区,该地区的气候演变历史对揭示东亚季风的时空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对苏北盆地XH1钻孔中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的彩度指标Ca*b*的研究表明,Ca*b*对降水的变化反应敏感,可以用来指示东亚夏季风强... 苏北盆地是我国西部内陆与东部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区,该地区的气候演变历史对揭示东亚季风的时空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对苏北盆地XH1钻孔中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的彩度指标Ca*b*的研究表明,Ca*b*对降水的变化反应敏感,可以用来指示东亚夏季风强度和气候暖湿程度的变化。结合磁化率、有机碳和孢粉指标,揭示苏北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经历了9个明显的气候冷暖干湿变化旋回,并且可以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黄土记录进行良好的对比,同时在某些阶段和长期演变趋势上又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总体上,从中更新世中期开始苏北盆地变得越来越冷干,气候冷暖波动幅度增大,最后4个冰期旋回尤为醒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度指标 东亚夏季风 中更新世 苏北盆地
下载PDF
夏季风北推和强度对我国北方夏季降水影响的年代际特征 被引量:33
3
作者 吴长刚 刘鸿升 谢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56-665,共10页
利用近50年NCEP/NCAR的候平均风场和比湿场资料,计算了东亚夏季风北界的位置,发现季风北界存在着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季风北界偏北的年份集中于1950年代和1960年代,而偏南的年份则集中于1980年代和1990年代,并且各个季风区的季风北界的年... 利用近50年NCEP/NCAR的候平均风场和比湿场资料,计算了东亚夏季风北界的位置,发现季风北界存在着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季风北界偏北的年份集中于1950年代和1960年代,而偏南的年份则集中于1980年代和1990年代,并且各个季风区的季风北界的年代际变化比较一致.利用这些资料定义了'区域夏季风指数',更好地反映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和北方各地区旱涝之间的关系;用合成分析方法比较了夏季风强度与北方各干旱半干旱区域旱涝变化的关系,说明华北地区最为敏感,区域季风指数与7,8月降水量的关系最好.最后用小波分析方法,讨论了这些区域的夏季风强度和夏季降水量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关系,发现区域季风强度指数和各季风区降水量的关系在15年左右的年代际尺度上关系最好,在3~5年的年际尺度上也有比较好的相关.这些结果对于北方地区的气候趋势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季风北界 年代际变化 区域夏季风指数 北方旱涝 小波分析
下载PDF
亚洲夏季西风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飞 何金海 姜爱军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7-525,共9页
对1958—2000年亚洲纬向风和我国160站夏季降水进行SVD分析,发现两者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根据分析结果定义了一个可以表征我国夏季降水的亚洲夏季西风指数(IASW)。西风指数高(低)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少(多),华南、河套和东北地区... 对1958—2000年亚洲纬向风和我国160站夏季降水进行SVD分析,发现两者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根据分析结果定义了一个可以表征我国夏季降水的亚洲夏季西风指数(IASW)。西风指数高(低)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少(多),华南、河套和东北地区降水偏多(少)。同时分析了高、低西风指数年的环流特征,发现当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多而华南、河套和东北地区降水偏少时,500 hPa呈负EAP型,鄂霍茨克海和乌拉尔山有阻高建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105°E越赤道气流偏弱,东亚夏季风偏弱,高纬的偏北气流和低纬的偏南气流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梅雨锋加强,使得雨带在此维持。前期鄂霍茨克海区域平均位势高度以及前期1—3月西太平洋的热带对流活动可以作为预测夏季西风强弱的前兆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指数 中国夏季降水 东亚夏季风 遥相关型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侧7月少雨流型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金花 马镜娴 谢金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75-883,共9页
根据青藏高原东北侧9个代表站1951—2000年历年7月的降水量资料,确定了5个多、少雨年。再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分别求出850,700,600,500,200,100,70,50和30hPa共计9个层次上多、少雨年份7月月平均合成位势高度场。计算了500hPa合... 根据青藏高原东北侧9个代表站1951—2000年历年7月的降水量资料,确定了5个多、少雨年。再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分别求出850,700,600,500,200,100,70,50和30hPa共计9个层次上多、少雨年份7月月平均合成位势高度场。计算了500hPa合成高度场与其余各个层次合成高度场流型的相似性度量以及各个层次的东亚北风指数。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500hPa层次上高原东北侧"西正东负"少雨流型的特征在850~70hPa整层大气中仍然存在。同时,7月少雨流型与平流层低层70,50hPa前期环流特征之间也存在联系,这些结果可供西北干旱形成研究和干旱预测业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侧 少雨流型 相似性度量 东亚北风指数
下载PDF
400多年来中国东部旱涝型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关系 被引量:30
6
作者 裴琳 严中伟 杨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08,共12页
基于中国东部55站点1600~2012年旱涝等级序列及集合经验模分解(EEMD)等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旱涝年代际到百年尺度的变率分布特征及其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400多年来该区域最主要的旱涝分布型是一致型,即同... 基于中国东部55站点1600~2012年旱涝等级序列及集合经验模分解(EEMD)等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旱涝年代际到百年尺度的变率分布特征及其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400多年来该区域最主要的旱涝分布型是一致型,即同期大多数站点同旱或同涝,变率中心位于黄河中下游;其次为南北反相型,该型近百年来有加强趋势,最典型案例即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频繁出现的南涝北旱异常分布,400多年来历史上类似事件很少见.在多年代际尺度上,基于多种代用PDO指数序列的集合平均PDO序列与华北一带旱涝变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PDO暖位相对应华北偏旱,而PDO冷位相对应偏涝.结果拓展了多年来主要基于近代气象记录获得的PDO影响中国旱涝气候变化的认识,更完善地诠释了我国夏季风区旱涝气候多年代际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旱涝指数 东亚夏季风 南涝北旱 太平洋年代际 振荡(PDO) 代用资料
原文传递
1979—2017年冬半年京津冀区域大风的变化及其环流背景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石晓雪 龚道溢 胡毅鸿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69-1079,共11页
利用1979-2017年冬半年(从11月至次年3月)站点的日平均风速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京津冀冬半年区域大风的变化及其环流背景。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共计有556次区域性大风日,风向以偏北风为主(约占90%)。近40 a资料显示:区域性大... 利用1979-2017年冬半年(从11月至次年3月)站点的日平均风速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京津冀冬半年区域大风的变化及其环流背景。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共计有556次区域性大风日,风向以偏北风为主(约占90%)。近40 a资料显示:区域性大风日频次在显著减少,线性趋势达-1.77 d·(10 a)^-1(P<0.1);同时大风平均风速也在减弱[-0.07 m·s^-1·(10 a)^-1,P<0.05]。同期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异常显示,东亚西风急流强度偏强时大风日频次易偏多;同时,大风日频次的变化与北半球对流层中低层大尺度的环流异常存在明显相关,北大西洋和欧亚大陆存在多个显著异常中心,其中北大西洋地区南北向的偶极子型异常与大风日频次及风速的相关系数均接近0.30(P<0.1)。表明京津冀区域性大风的变化,不仅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有关,还可能受上游地区环流及北半球大尺度环流的影响。这对理解风速逐渐减小的原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大风日频次 东亚西风急流 北半球大气环流 京津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