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nia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exploration potential at the northwest margin of the Yangtze region,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YANG Yu WANG Zecheng +3 位作者 WEN Long XIE Wuren FU Xiaodong LI Wenzh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2期272-284,共13页
Based on outcrop, drilling,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 the reservoir forming conditions, reservoir forming model and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he ultra-deep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at the northwest margin of Yangtze ... Based on outcrop, drilling,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 the reservoir forming conditions, reservoir forming model and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he ultra-deep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at the northwest margin of Yangtze craton region were examined.(1) This area is in craton rifting stage from Sinian to Early Cambrian, characterized by syn-sedimentary faults and rapid subsidence, significant sedimentary differences, and development of Dengying Formation platform margins on both sides of the rift.(2) The Sinian–Cambrian in this area has two sets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Doushantuo Formation and Maidiping-Qiongzhusi Formation;of which, the latter has a thickness of 150–600 m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tensity of(100-200)×10;m;/km;.(3) The mounds and shoals in the platform margin of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controlled by faults are thick and distributed in rows and zones;they are reformed by contemporaneous–quasi-contemporaneous and supergene karstification jointly, forming pore-type reservoirs with a thickness of 200-400 m.(4) The two sets of source rocks enter oil generation windows from Permian to Early Triassic, and the oil migrates a short distance to the lithologic traps of mounds and shoals to form a huge scale paleo-oil reservoir group;from Late Triassic to Jurassic, the oil in the paleo-oil reservoirs is cracked into gas, laying the foundation of present natural gas reservoirs.(5) The mound-shoal body at the platform margin of Dengying Formation and the two sets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combine into several types of favorable source-reservoir combinations, which, with the advantage of near-source and high-efficiency reservoir formation, and can form large lithologic gas reservoirs. The Mianyang-Jiange area is a potential large gas field with trillion cubic meters of reserves. According to seismic prediction, the Laoguanmiao structure in this area has the Deng-2 Member mound-shoal reservoir of about 1300 km^(2), making it a ultra-deep target worthy of exploration in the near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ton rift Dengying Formation source rock fault-controlled platform margin belt lithologic petroleum reservoir northwest margin of Yangtze craton region
下载PDF
Uplift of Northwest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Indicated by Zircon LA ICP-MS U-Pb Dating of Conglomerate from Mazartagh, Tarim Basin 被引量:7
2
作者 司家亮 李海兵 +1 位作者 裴军令 潘家伟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9年第2期401-416,共16页
Radiometric age dating of detrital zircons is highly advantageous for analysis of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to identify source areas. Aiming at the uplift and denud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ranges, LA ICP-MS U-P... Radiometric age dating of detrital zircons is highly advantageous for analysis of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to identify source areas. Aiming at the uplift and denud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ranges, LA ICP-MS U-Pb analysis has been performed on zircon grains from a conglomerate collected at the Lower Pliocene of Mazartagh, which is in the center of the Tarim basin, Xinjiang (新疆), China. A wide range of ages mainly falling into three groups was yielded: 200-500, 800-1 100, and 1 800-2 000 Ma. Zircon features principally indicate magmatic origin.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analyzed zircons with those from surrounding orogenic belts, the younger grains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west while the older ones are to the regions more eastward. The variations might imply the W-E propagation tectonic activation and uplift of the surrounding orogenic belts. The west segment uplifted and was denuded firstly, driven by the approximate W-E height difference, upon the denud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deposition, acting as the source of young zircons analyzed. With the eastward spreading of tectonic movement, the segment more to the east rose, the meridional relief increased rapidly and began to control the flow direction, then more zircons joined in the Pliocene in Mazartagh. It is difficult to definitely explain the source of grains with similar values to that from the Altyn Mountain region, more detailed data and chronological ages with higher precision will be helpful for making more credible concl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 ICP-MS detrital zircon Mazartagh uplift northwest margin Tibetanplateau.
原文传递
Cenozoic tectono-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extension model of the Northwest Sub-basin,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8
3
作者 Weiwei Ding Mingbi Li +2 位作者 Lihong Zhao Aiguo Ruan Zhenli Wu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1年第4期509-517,共9页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s of three seismic profiles and one wide-angle seismic profile across the Northwest Sub-basin,South China Sea.stratigraphic sequences,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n extension model for t...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s of three seismic profiles and one wide-angle seismic profile across the Northwest Sub-basin,South China Sea.stratigraphic sequences,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n extension model for this sub-basin have been worked out.Three tectonic-stratigraphic units are determined.Detailed analyses of extension show that the event occurred mainly during the Paleogene and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half-grabens or grabens distributed symmetrically around the spreading center.Sediments are characterized by chaotic and discontinuous reflectors,indicating clastic sediments. Farther to the southwest,the sub-basin features mainly continental rifting instead of sea-floor spreading. The rifting would have been controlled by the shape of the massif and developed just along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Zhongsha-Xisha Block,rather than joined the Xisha Trough.After 25 Ma.a southward ridge jump triggered the opening of the Southwest Sub-basin.The NW-directed stress caused by the sea-floor spreading of the Northwest Sub-basin may have prevented the continuous opening of the sub-basin.After that the Northwest Sub-basin experienced thermal cooling and exhibited broad subsidence.The deep crustal structure shown by the velocity model from a wide-angle seismic profile is also symmetrical around the spreading center,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Northwest Sub-basin might have opened in a pure shear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rifting CENOZOIC Tectono-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Extension model northwest Sub-basin marginal sea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什西次凹的地层系统和构造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清华 杨威 +1 位作者 周慧 缪卫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1-287,共17页
乌什西次凹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隶属于库车坳陷的乌什凹陷。它位于南天山主山脉(哈尔克山)和塔里木盆地柯坪—温宿凸起之间。区域构造格局上,这里是塔里木克拉通向西北自然延伸的部分。次凹北缘的阿合奇断裂是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 乌什西次凹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隶属于库车坳陷的乌什凹陷。它位于南天山主山脉(哈尔克山)和塔里木盆地柯坪—温宿凸起之间。区域构造格局上,这里是塔里木克拉通向西北自然延伸的部分。次凹北缘的阿合奇断裂是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拉通的分界。乌什西次凹内发育与柯坪—温宿凸起相似的晚前寒武纪—古生代地层系统,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的烃源岩。新近系—第四系碎屑岩建造直接不整合于变形的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之上;剖面上,向南天山方向加厚,向塔里木克拉通方向减薄,呈现典型的前陆盆地剖面结构特征。这是一个晚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叠加在晚海西期—燕山期古隆起之上。这里的构造变形主要有3期,分别是中海西期、晚海西期—印支期和晚喜山期。变形以厚皮冲断构造及其相关褶皱为主,薄皮构造不发育。平面上,主构造线走向NE-SW。剖面上,以南天山向塔里木冲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前寒武纪—古生代地层系统 被动大陆边缘 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和褶皱 晚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 基底卷入型构造 乌什西次凹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南天山造山带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克孜勒布拉克南沟乌拉尔统巴立克立克组生物礁地质特征
5
作者 王翼君 杨光 +3 位作者 王振宇 唐洪明 张云峰 屈海洲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7-1055,共19页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二叠系巴立克立克组广泛发育具有油气勘探意义的巨厚台地边缘生物礁,本文对塔西北克孜勒布拉克南沟出露的典型的二叠系巴立克立克组生物礁进行了详细的宏微观研究。该套生物礁以生屑滩为礁基,礁核下部主要为蓝绿藻建造...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二叠系巴立克立克组广泛发育具有油气勘探意义的巨厚台地边缘生物礁,本文对塔西北克孜勒布拉克南沟出露的典型的二叠系巴立克立克组生物礁进行了详细的宏微观研究。该套生物礁以生屑滩为礁基,礁核下部主要为蓝绿藻建造的各类微生物岩,其结构组分主要为凝块及破碎的微凝块,次为叠层石,此时的水体能量较低;礁核上部局部发育叶状藻礁,并伴生大量的海生底栖动物,此时礁体开始暴露在浪基面之上,大量发育角砾状灰岩,并遭受大气淡水岩溶的改造。除了台缘带外,塔西北柯坪地区同期的局限台地中也发育小规模的、具微生物岩特征的台内礁滩体,说明该时期区域上的环境条件普遍适宜造礁。巴立克立克组的该套礁滩体的形成时间为乌拉尔世阿瑟尔期晚期—萨克马尔期,这与乌拉尔世塔里木大火成岩省早期阶段相当,因此,推测该套礁滩体的形成和当时的火山活动产生的火山灰导致南天山洋残余海盆的海水“富营养化”有关。藻类的爆发使得巴立克立克组礁滩体的δ^(13)C值较之康克林组的碳酸盐岩呈现显著正偏移。但是,巴立克立克组的礁滩体受胶结作用等建设性成岩作用的改造程度较深,利于“成岩”,不利“成储”,使得区域上巴立克立克组的礁滩体尽管相带较好,但储渗性极差,唯有受构造裂缝改造部分可发育高渗层。因此,可以确定:塔西北乌拉尔世巴立克立克组的礁滩储层基本不受相控,主要发育裂缝型储层。因此,今后对于塔西北二叠系礁滩油气藏的勘探应重点关注构造裂缝发育段。本研究对今后塔西北巴立克立克组生物礁优质储层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二叠系微生物岩的研究也有一定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北 乌拉尔世 微生物岩 成岩作用 储层物性
下载PDF
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层析成像研究
6
作者 王禄军 高磊 +2 位作者 郝美仙 尹战军 韩晓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75-1279,共5页
基于内蒙古测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观测报告,使用3398个M≥1.0地震的Pg波和Sg波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37°~43°N,104°~110°E)地下结构进行研究,并对地震进行重定位,同时对该区上地壳速度... 基于内蒙古测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观测报告,使用3398个M≥1.0地震的Pg波和Sg波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37°~43°N,104°~110°E)地下结构进行研究,并对地震进行重定位,同时对该区上地壳速度结构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从Pg波速度结构来看,5~10 km深度从东北到西南对角线存在不规则的连续高速体,15~20 km深度高速体不再连续,而呈散状分布;从Sg波速度结构来看,5 km和15 km处基本与Pg波速度结构一致,10 km和20 km处低速区分布较多且地震多发生在高低速体交界处和断裂周围,表明该区地壳的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 双差层析成像 重定位 速度结构
下载PDF
中国边缘海和西北太平洋可培养弧菌多样性及可培养弧菌胞外酶活性研究
7
作者 宋德瑞 张萍萍 +3 位作者 王晓磊 袁亚林 李蓓 张晓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62,共11页
为了探究可培养弧菌在不同海洋生境中的物种组成和其对褐藻胶和几丁质的降解能力,本研究对中国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中的可培养弧菌进行了系统性的分离培养与分析。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初步确定这些弧菌的... 为了探究可培养弧菌在不同海洋生境中的物种组成和其对褐藻胶和几丁质的降解能力,本研究对中国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中的可培养弧菌进行了系统性的分离培养与分析。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初步确定这些弧菌的分类地位,并对部分菌株进行了胞外酶活性检测。本研究共获得弧菌744株,分属于52个种,有14个潜在新菌,分属于7个潜在新种。在中国边缘海区域共分离得到弧菌368株(分属于43个种),其中坎贝氏弧菌(Vibrio campbellii)为最优势种,共分离出52株。而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共获得弧菌376株(分属于26个种),其中查格斯氏弧菌(Vibrio chagasii,159株)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除不同海域间的差异外,在本研究中还发现大洋不同深度处可培养弧菌的丰度与多样性也有明显不同,海洋真光层分离出的弧菌数量最多,多样性也最高。选取中国边缘海的262株弧菌,对其进行几丁质酶和褐藻胶酶活性检测。其中:7.25%的弧菌具有褐藻胶酶活性;40.84%的弧菌具有几丁质降解能力。中国边缘海与西北太平洋可培养弧菌都具有较高的多样性,但它们的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海水的深度也是影响可培养弧菌丰度和多样性的重要因素。这些弧菌多具有降解几丁质和褐藻胶的能力,对海洋碳代谢循环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缘海 西北太平洋 可培养弧菌 多样性 胞外酶
下载PDF
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特征——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200
8
作者 何登发 尹成 +2 位作者 杜社宽 石昕 马辉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91-101,共11页
前陆冲断带普遍具有构造分段的特点。横断层、侧断坡与斜断坡常是构造分段的边界 ,它们起着运动方向、变形速率、构造样式与成因机制转换的作用。准噶尔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是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发展起来的大型冲断推覆系统 ,南自车排... 前陆冲断带普遍具有构造分段的特点。横断层、侧断坡与斜断坡常是构造分段的边界 ,它们起着运动方向、变形速率、构造样式与成因机制转换的作用。准噶尔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是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发展起来的大型冲断推覆系统 ,南自车排子 ,北至夏子街、红旗坝的大型断裂带为其冲断前锋断裂。由于形成时间、活动方式与受力条件等出现变化 ,车排子—夏子街断裂带被北西向的横断层分割为构造样式与地质结构截然不同的三段 ,南段为红山嘴—车排子断裂带 ,构成车排子断隆的东部逆冲边界 ;中段为具压扭性质的克拉玛依—百口泉断裂带 ;北段为具冲断推覆性质的乌尔禾—夏子街断裂带。中生代晚期—新生代以来该前陆冲断带被稳定埋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冲断带横断层 构造分段 运动方式 地质结构 准噶尔盆地 西北缘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北缘轿子顶新元古代过铝质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8
9
作者 裴先治 李佐臣 +5 位作者 丁仨平 李瑞保 冯建赟 孙雨 张亚峰 刘战庆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1-249,共19页
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地区轿子顶穹窿构造核部的花岗岩类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对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进行约束。研究结果表明,轿子顶花岗岩体中变形花岗岩和块状花岗岩中锆石均发育岩浆韵律环带结构,具有... 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地区轿子顶穹窿构造核部的花岗岩类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对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进行约束。研究结果表明,轿子顶花岗岩体中变形花岗岩和块状花岗岩中锆石均发育岩浆韵律环带结构,具有较高的Th/U比值(0.52~1.23、0.32~1.16),为岩浆成因锆石。对变形花岗岩和块状花岗岩中岩浆锆石的SHRIMPU-Pb定年结果分别为(793±11)Ma和(792±11)Ma,表明它们的形成时代完全一致,均为新元古代晚期南华纪早期。轿子顶花岗岩体的SiO2(72.01%~77.65%)和Al2O3(12.12%~14.18%)含量均很高,A/CNK在0.95~1.13(平均为1.04),为硅和铝过饱和类型,属典型的过铝质花岗岩,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稀土元素总量(∑REE)为(75.81~79.97)×10-6(平均为77.89×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具有弱—中等的负Eu异常;高场强元素(Ta、Nb、Ti等)具有明显的负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等)具有明显的正异常。岩体是以杂砂岩成分为主的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上升侵位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典型的壳源成因类型。轿子顶岩体具有后碰撞岩浆活动的特征,是新元古代扬子地块西北缘活动大陆边缘俯冲以及弧陆碰撞造山作用导致的地壳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同碰撞(挤压环境)向碰撞后(伸展环境)转化阶段,即后造山期,是Rodinia超大陆初始裂解阶段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铝质花岗岩 地球化学 锆石SHRIMPU-PB年龄 新元古代 扬子地块西北缘 Rodina超大陆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体系分形特征与油气藏分布 被引量:21
10
作者 陈新 卢华复 +2 位作者 浦世照 陈忠民 李世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7-521,共5页
应用分形理论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区的断裂体系进行研究,发现断裂的平面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对于断裂体系而言,分形维数越大,则断裂分布越不均匀,断裂越发育。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断裂的性质及走向与分形维数的关系。正断裂以NW向为主,... 应用分形理论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区的断裂体系进行研究,发现断裂的平面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对于断裂体系而言,分形维数越大,则断裂分布越不均匀,断裂越发育。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断裂的性质及走向与分形维数的关系。正断裂以NW向为主,自相似性强,其分维数(0.562 3)大于NE向正断裂的分维数(0.561 1)。逆断裂则以NE向断裂为主,自相似性强,其分维数(1.135 6)大于NW向逆断裂的分维数(0.988 0)。在有断裂发育的油气藏中,其分维数(1.964 0)大于无断裂油气藏的分维数(1.763 0)。而在有逆断裂发育的油气藏中,其分维数(1.954 0)更是远远大于有正断裂油气藏的分维数(1.146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维数 断裂体系 油气藏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下载PDF
粒度分析在砾岩储层沉积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某区克下组冲积扇储层为例 被引量:22
11
作者 陈欢庆 舒治睿 +2 位作者 林春燕 邓西里 刘红现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2,34,共8页
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某区克下组储层为例,在砾岩储层岩心观察、岩心采样数据测试等粒度发育基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粒度分析在沉积环境判别中的应用。研究区目的层以粒径大于2 mm的粗碎屑为主,主要为中砂岩、砂质砾岩及细砾岩... 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某区克下组储层为例,在砾岩储层岩心观察、岩心采样数据测试等粒度发育基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粒度分析在沉积环境判别中的应用。研究区目的层以粒径大于2 mm的粗碎屑为主,主要为中砂岩、砂质砾岩及细砾岩。体现出冲积扇砾岩储层以粗粒沉积为主的特点。储层总体上粒度分布范围较宽,表现出典型的冲积扇砾岩储层分选性差的基本特征。粒度概率曲线上以较粗粒的滚动搬运组分和跳跃搬运组分为主,而细粒的悬浮搬运组分很少。C-M图和结构参数散点图证实目的层以牵引流为主,且自下而上特点逐渐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析 砾岩储层 沉积环境 三叠系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北缘刘家坪地区大滩花岗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27
12
作者 李佐臣 裴先治 +7 位作者 李瑞保 裴磊 刘成军 陈国超 陈有炘 徐通 杨杰 魏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69-884,共16页
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地区大滩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对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进行约束.研究结果表明,大滩花岗岩体中锆石均发育岩浆韵律环带结构,具有较高的Th/U比值(0.22 ~ 1.57),为岩浆成因锆石... 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地区大滩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对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进行约束.研究结果表明,大滩花岗岩体中锆石均发育岩浆韵律环带结构,具有较高的Th/U比值(0.22 ~ 1.57),为岩浆成因锆石.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其形成于806±19Ma(MSWD=0.56),为新元古代晚期.大滩花岗岩体具有高SiO2(74.12%~77.10%)和较高的Al2O3(11.86% ~ 12.56%)含量,A/CNK在0.95~1.05之间(平均为1.01),属过铝质花岗岩,具有I型花岗岩特征;稀土元素总量(∑REE)为(97.69~ 189.60)×10-6(平均为140.85×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具Eu弱—中等亏损的轻稀土富集型;高场强元素(Th、Nb、Ta、P等)具有明显的负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Ti等)具有明显的负异常.岩体是以火成岩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上升侵位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典型的壳源成因类型.大滩花岗岩体岩浆起源于下地壳,是新元古代扬子地块西北缘活动大陆边缘俯冲以及弧陆碰撞造山作用导致的地壳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同碰撞(挤压环境)向碰撞后(伸展环境)转化阶段,即后造山期,是Rodinia超大陆初始裂解阶段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锆石LA-ICP-MS U-PB年龄 新元古代 扬子地块西北缘 Rodina超大陆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来源及其分布规律 被引量:15
13
作者 柳波 贺波 +4 位作者 黄志龙 张越迁 殷忠朴 郭天旭 吴凡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0-46,共7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天然气具有多种成因类型,为了明确不同类型天然气的来源及其成藏规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天然气藏解剖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天然气主要有油型气和煤型气两种端元类型:1油型天然气为...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天然气具有多种成因类型,为了明确不同类型天然气的来源及其成藏规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天然气藏解剖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天然气主要有油型气和煤型气两种端元类型:1油型天然气为湿气,类型为气顶气,与原油相伴生,并与原油同源(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2煤型天然气为干气,主要来自以腐殖型母质为主的下二叠统佳木河组烃源岩,于古近纪晚期成藏。结论认为,不同类型天然气的分布具有序列性:1垂向上,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以油型气为主,佳木河组顶面不整合附近以混合气为主,佳木河组内幕以煤型气为主;2平面上,环玛湖凹陷分布的西北缘油气运移有利指向区,仅在西段克拉玛依—中拐地区分布有纯天然气藏,且在远离气源灶的方向上,依次分布油型气、混源气和煤型气;3天然气的有序分布是新近纪气源灶供气层位及分布范围、"断—盖"遮挡条件、"断—面"输导条件三者耦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西北缘 类型 成因 气源灶 断—盖遮挡条件 输导体系 油气差异聚集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李佐臣 裴先治 +7 位作者 刘战庆 李瑞保 丁仨平 张晓飞 陈国超 刘智刚 陈有 王学良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17-124,共8页
通过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的分析研究,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特征分析的手段,结合与前龙门山构造带、碧口地块、米仓山构造带和汉南地块的沉积特征对比,探讨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的沉积环境... 通过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的分析研究,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特征分析的手段,结合与前龙门山构造带、碧口地块、米仓山构造带和汉南地块的沉积特征对比,探讨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的沉积环境,查明其形成环境。结果表明:在南华纪—早古生代后龙门山构造带沉积环境可分为南华纪—震旦纪裂解-稳定沉积和早古生代伸展裂陷沉积两个阶段,其中在早古生代伸展裂陷阶段后龙门山构造带经历了裂解→抬升→局部裂解→抬升→裂解的反复过程,最终形成了志留系茂县群裂陷槽沉积,主要沉积了一套代表伸展裂陷环境的沉积岩系,并有少量的陆内火山岩系。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龙门山构造带在南华纪—早古生代总体是一个陆内裂谷带,不发育与古缝合线相关的构造混杂岩和蛇绿混杂岩带,是在陆内裂谷的基础上于印支期—燕山期形成的陆内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西北缘 后龙门山构造带 南华纪—早古生代 沉积环境 裂陷槽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风城油砂矿床储层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虹强 孙燕 +2 位作者 王祝彬 刘人和 拜文华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307-1314,共8页
油砂又称沥青砂,是一种含有天然沥青的砂岩或其他岩石。本文在简要概述准噶尔盆地油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别从岩石学及储层地质学等方面分析了风城油砂矿赋存的层位、岩石学特征及储层的孔隙度和含油率等方面的特征;在成因方面,分别从... 油砂又称沥青砂,是一种含有天然沥青的砂岩或其他岩石。本文在简要概述准噶尔盆地油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别从岩石学及储层地质学等方面分析了风城油砂矿赋存的层位、岩石学特征及储层的孔隙度和含油率等方面的特征;在成因方面,分别从构造、成岩作用及生物降解三方面分析了风城油砂矿形成的条件,其中,区域上的断层为油砂矿的形成起到了封闭遮挡的作用,而不整合则起到了运移通道的作用;成岩作用及生物降解对油砂矿的储层及油砂的最终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砂储层特性及成因分析,探讨油砂矿的成因类型,为进一步勘探开发丰富的油砂资源,提供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储层 成因类型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牛鼻子梁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3
16
作者 钱兵 张照伟 +1 位作者 张志炳 邵继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2-493,共12页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新发现的牛鼻子梁铜镍矿床位于阿尔金南缘断裂和柴北缘断裂交汇部位。矿区内包含3个镁铁-超镁铁岩体,其中Ⅱ、Ⅲ号岩体中可见铜、镍硫化物矿化,区内岩体岩相分带明显,由南往北可分为橄榄岩相、辉石岩相和辉长岩相。橄...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新发现的牛鼻子梁铜镍矿床位于阿尔金南缘断裂和柴北缘断裂交汇部位。矿区内包含3个镁铁-超镁铁岩体,其中Ⅱ、Ⅲ号岩体中可见铜、镍硫化物矿化,区内岩体岩相分带明显,由南往北可分为橄榄岩相、辉石岩相和辉长岩相。橄榄岩相岩石包含角闪二辉橄榄岩、角闪橄榄岩、二辉橄榄岩、斜长二辉橄榄岩,辉石岩相岩石包含橄榄二辉岩、二辉岩。镍、铜矿化与橄榄岩相岩石关系密切。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法测得Ⅰ号岩体闪长岩形成年龄为(388.0±2.8)Ma,Ⅱ号矿化岩体二辉橄榄岩形成年龄为(402.2±2.8)Ma,Ⅲ号矿化岩体斜长二辉橄榄岩形成年龄为(402.8±2.6)Ma。属早泥盆世,表明牛鼻子梁岩体形成于造山后陆内拉张环境,为晚古生代早期幔源岩浆活动的产物。牛鼻子梁铜镍矿床是中国除了夏日哈木矿床外又一形成于早泥盆世新的铜镍矿化类型,具有较好的镍铜硫化物矿床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超镁铁质岩 锆石U-PB定年 镍铜矿化 牛鼻子梁 柴达木西北缘
下载PDF
扬子克拉通西北缘震旦系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杨雨 汪泽成 +3 位作者 文龙 谢武仁 付小东 李文正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8-248,共11页
基于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对扬子克拉通西北缘超深层震旦系灯影组成藏条件、成藏模式与勘探潜力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扬子克拉通西北缘震旦纪—早寒武世早期为克拉通裂陷阶段,表现为同沉积断裂发育与裂陷快速沉降,沉积分异... 基于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对扬子克拉通西北缘超深层震旦系灯影组成藏条件、成藏模式与勘探潜力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扬子克拉通西北缘震旦纪—早寒武世早期为克拉通裂陷阶段,表现为同沉积断裂发育与裂陷快速沉降,沉积分异显著,裂陷两侧灯影组发育大型台缘带;②震旦系—寒武系发育陡山沱组与麦地坪组—筇竹寺组两套优质烃源岩,其中后者厚度为150~600 m,生烃强度为(100~200)×10^(8) m^(3)/km^(2);③震旦系灯影组断控台缘带丘滩体厚度大且成排成带分布,受同生期—准同生期和表生期岩溶作用叠加改造,形成厚度为200~400 m的孔洞型储集层;④两套烃源岩主生油期在二叠纪—早三叠世,石油近距离运移至灯影组丘滩体岩性圈闭中聚集形成规模巨大的古油藏群;晚三叠世—侏罗纪古油藏裂解成气,奠定现今天然气藏基础;⑤灯影组台缘带丘滩体与两套优质烃源岩形成多种有利源储配置关系,具备近源高效成藏的条件,可形成大型岩性气藏群。绵阳—剑阁地区是潜在的万亿立方米储量规模大气区,位于该区域的老关庙构造灯影组二段丘滩体面积约1300 km2,是近期超深层勘探值得探索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裂陷 灯影组 烃源岩 断控型台缘带 岩性油气藏 扬子克拉通西北缘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五八区佳木河组储层主控因素及发育区预测 被引量:15
18
作者 吴晓智 蒋宜勤 +2 位作者 李佰华 唐勇 常秋生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4-179,共6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五八区二叠系佳木河组发育火山岩、砂砾岩两类储集层.应用储层静态宏观岩相、岩性、微观结构及动态成岩与孔隙演化相结合方法,着重探讨储层主控因素.据储层主控因素,提取相应地震属性,有效开展储层横向预测,达到...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五八区二叠系佳木河组发育火山岩、砂砾岩两类储集层.应用储层静态宏观岩相、岩性、微观结构及动态成岩与孔隙演化相结合方法,着重探讨储层主控因素.据储层主控因素,提取相应地震属性,有效开展储层横向预测,达到有利勘探区带优选目的.二叠系佳木河组储层为特殊岩类储集层,属溶蚀孔隙占主导的低孔、低渗双重介质类型,火山岩具强酸敏性,砂砾岩具强水敏性,对气层钻井与试油保护要求较高.二叠系佳木河组储层主控因素为岩性、岩相和溶蚀作用.岩性决定储层基质孔隙发育程度,岩相决定储层规模,溶蚀决定储层优劣,沿断裂带与流体疏导体系溶蚀作用较强,形成有效储层.中拐-五八区构造位置有利,佳木河组形成自生自储,是天然气勘探重要区带.勘探区上亚组有利区位于八区白碱滩断裂带,沿断裂带展布;中亚组有利区位于中拐凸起东翼五区,沿尖灭线展布;下亚组有利区围绕中拐凸起南北两翼断裂发育区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中拐-五八区 佳木河组 主控因素 储层预测
下载PDF
玛湖凹陷西北缘侏罗系三工河组油藏特征 被引量:9
19
作者 邱争科 吴让彬 +2 位作者 李武 于超 王超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8-382,共5页
近年来玛湖凹陷勘探研究多集中在深层,浅层油气藏勘探尚属空白。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薄,分布面积广,物性好,在实施探井恢复试油过程中,三工河组获得重大突破。据地震、钻井、岩心观察及分析化验等测试资料,对油藏特征分析认为:凹陷发育N... 近年来玛湖凹陷勘探研究多集中在深层,浅层油气藏勘探尚属空白。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薄,分布面积广,物性好,在实施探井恢复试油过程中,三工河组获得重大突破。据地震、钻井、岩心观察及分析化验等测试资料,对油藏特征分析认为:凹陷发育NE向、NW向两大物源体系,有利相带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集层主要为灰色细砂岩,储集空间以剩余粒间孔为主;油源为玛湖生烃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该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及成熟度高,排烃期为三叠纪和中晚侏罗纪—白垩纪,该区三工河组成藏属于后者。区内大侏罗沟走滑断裂及伴生断裂有助于油气的纵向疏导及调整,渗透性薄砂体与断裂配置形成整个三工河组油气运聚的立体网络。因此,区内三工河组为断层-岩性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西北缘 玛湖凹陷 侏罗系三工河组 油藏特征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拐地区三叠系沉积相特征 被引量:28
20
作者 陈奋雄 李军 +1 位作者 师志龙 张顺存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28,124,共7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和录井资料分析,以及单井沉积相、剖面沉积相研究,结合研究区的构造背景和沉积环境,分析沉积相特征.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拐地区三叠系主要发育砾岩和砂岩;三叠系的主要物源来自研究区西北角,次...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和录井资料分析,以及单井沉积相、剖面沉积相研究,结合研究区的构造背景和沉积环境,分析沉积相特征.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拐地区三叠系主要发育砾岩和砂岩;三叠系的主要物源来自研究区西北角,次要物源来自研究区西部C45井以西.该区百口泉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冲积扇由研究区西北部向东南部延伸,克拉玛依组在继承百口泉组沉积特征的基础上,主要发育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的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白碱滩组在继承克拉玛依组沉积特征的基础上,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及浅湖亚相沉积.三叠系由早期到晚期的水进沉积特征控制了研究区优质储层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车—拐地区 三叠系 沉积相 冲积扇 扇三角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