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越南西北部大象山超高温变质岩的发现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吴虎峻 刘俊来 +5 位作者 TRAN My Dung NGUYEN Quang Luat PHAM Binh 吴文彬 陈文 张招崇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809-2820,共12页
越南西北部大象山群孔兹岩系中发育一套含刚玉+尖晶石+石榴石+夕线石组合的富铝岩石块体,它们呈透镜状包体形式赋存于孔兹岩系内。岩石中刚玉+尖晶石+石榴石+夕线石组合的发育指示岩石经历了超高温变质作用的改造。其中尖晶石和石英的... 越南西北部大象山群孔兹岩系中发育一套含刚玉+尖晶石+石榴石+夕线石组合的富铝岩石块体,它们呈透镜状包体形式赋存于孔兹岩系内。岩石中刚玉+尖晶石+石榴石+夕线石组合的发育指示岩石经历了超高温变质作用的改造。其中尖晶石和石英的共生组合表明了变质温度高于900℃,而利用岩石退变质矿物组合中的黑云母-石榴石温度计,黑云母-斜长石-石榴石-石英组合温度-压力计估算的变质温度压力条件分别为879~917℃、0.90~0.94GPa。岩石中的早期刚玉+夕线石的组合的存在说明岩石变质作用已经从高角闪岩相进入到了麻粒岩相;而峰期变质矿物组合尖晶石+石英的出现,指示了变质温度高于900℃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另一方面,退变质过程中钛铁矿的发育表明岩石经历了快速抬升降压的过程。变质作用的P-T轨迹分析揭示出岩石经历了早期同步升温增压后的快速增温达到峰期条件,后经历快速等温减压过程。这种温压条件的变化与板块会聚过程中由于俯冲板片的断离而使软流圈上涌造成热异常的温压条件变化基本一致。通过对超高温变质岩石进行锆石SIMSU-Pb测年获得的结果大于58Ma,推测这次超高温变质与喜马拉雅运动中印度与欧亚大陆的初期会聚-碰撞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大象山群 孔兹岩系 超高温变质作用 P-T轨迹 印度-欧亚板块会聚
下载PDF
越南西北部Phan Si Pan地区新生代埃达克质侵入岩时代、成因及构造意义——U-Pb锆石年龄、元素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7
2
作者 HIEU Pham Trung 王涛 童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031-3041,共11页
越南西北部PhanSiPan地区新生代花岗岩,高SiO2(69.95%~70.52%)、A12O3(15.77%~17.11%)、K2O(4.97%~5.63%)、Na2O(4.29%~4.98%),K2O/Na2O=1.02~1.31、Sr(744×10-6~1316×10-6),贫Y(6.93×10-6~8.06×10-6),低MgO... 越南西北部PhanSiPan地区新生代花岗岩,高SiO2(69.95%~70.52%)、A12O3(15.77%~17.11%)、K2O(4.97%~5.63%)、Na2O(4.29%~4.98%),K2O/Na2O=1.02~1.31、Sr(744×10-6~1316×10-6),贫Y(6.93×10-6~8.06×10-6),低MgO和CaO,富集LILE元素及LREE,亏损HREE具有典型的埃达克岩特征。采用LA-ICPMS方法对该岩体进行了U-Pb同位素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岩体为始新世(38Ma)岩浆活动的产物。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εHf(t)变化范围为-5.5至+7.3,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652Ma至1466Ma、集中在1.1~1.3Ga,说明花岗岩岩体主要由中-(新)元古代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部分锆石具有正的εHf(t)值,可能指示花岗岩岩浆形成的过程中存在壳-幔混合相互作用。越南西北部Phan Si Pan地区新生代花岗岩和扬子地块-(哀牢山-金沙江-红河带)高钾富碱的岩石形成的时代和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可能与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导致红河带区域性走滑断裂系统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质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越南西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