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景观被赋予深情——解读《项脊轩志》中蕴含的景观营造思想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李波 杜莉 《华中建筑》 2010年第8期150-152,共3页
旧城区改造这项工程的意义绝不应仅停留在对城市形象进行置换,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完善市政配套功能和改造物质环境的前提下,对市民原有的生活场所的情感与记忆予以尊重和保留。该文借明代散文家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文,探索古人对于场... 旧城区改造这项工程的意义绝不应仅停留在对城市形象进行置换,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完善市政配套功能和改造物质环境的前提下,对市民原有的生活场所的情感与记忆予以尊重和保留。该文借明代散文家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文,探索古人对于场所改造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景观营造思想,藉此能对当前旧城改造的思路提供一些借鉴与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城改造 景观营造 恋地情结 《项脊轩志》
下载PDF
论余光中诗歌中的土地意识 被引量:2
2
作者 沈玲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6-39,共4页
以土地记忆为内核,以地理意象的乡愁式咏叹来实现对土地记忆的地理归依,从而对抗现有地理秩序与空间的区域矛盾,是余光中通过诗歌作品欲寻求的历史与文化认同的主要通道。他将对故土大陆的热爱与地域文化的冲突凝结为作品之魂,热衷于&qu... 以土地记忆为内核,以地理意象的乡愁式咏叹来实现对土地记忆的地理归依,从而对抗现有地理秩序与空间的区域矛盾,是余光中通过诗歌作品欲寻求的历史与文化认同的主要通道。他将对故土大陆的热爱与地域文化的冲突凝结为作品之魂,热衷于"对脚下这块土地历史"进行追寻。余光中的"地理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人本意识层面产生的自我内在的地理感,这是与生俱来的类似基因的一种土地意识情结;二是游历于异域而产生的区域空间的地理感,这是第一层面在空间向度上的延展;三是在异族文化层面产生的历史文化的地理感,这是第一层面在时间向度上的延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光中 社会心理 土地 地图 乡愁诗
下载PDF
失路之悲 故国之思——龚鼎孳诗歌发微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丽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93-96,共4页
失路之悲与故国之思是龚鼎孳诗歌创作的两大主题。龚鼎孳的诗歌以宴饮酬酢较多,这一特色曾受到学界较多的批评,但作者以为,正是在此类作品中,龚鼎孳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具有时代特点及个人特点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 龚鼎孳 诗歌 故国之思 失路之悲
下载PDF
冒襄王士禛交游考
4
作者 顾启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53-57,共5页
王士礻真少年时饱尝满清贵族入侵之苦与明王朝覆亡之痛 ,心有创伤 ,青年时在扬州近六年 ,与冒襄为代表的遗民交往 ,深受震动与教益 。
关键词 冒寰 王士禛 交游 秋柳诗 神韵 怀明情结 故国之思
下载PDF
都市近郊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嬗变过程中人地关系的演化——以浔龙河村为例 被引量:25
5
作者 生延超 刘晴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5-108,共14页
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中人地关系在不断地演化,在梳理乡村振兴及乡村旅游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文章构建都市近郊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发展人地关系嬗变概念模型,挖掘旅游驱动型乡村振兴的演化过程、驱动要素和内在机制。结果显示,都市近郊传统... 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中人地关系在不断地演化,在梳理乡村振兴及乡村旅游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文章构建都市近郊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发展人地关系嬗变概念模型,挖掘旅游驱动型乡村振兴的演化过程、驱动要素和内在机制。结果显示,都市近郊传统村落的乡村旅游嬗变分为3个阶段:原真性阶段、变异性阶段和创意融合阶段;居民主体逐步从原生性农民,逐步向仿生性市民演变,最终成为回归性居民;旅游资源客体从原生性的旅游点逐步向仿生性旅游聚集点演变,最终形成一个创意性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媒介从原真性乡村逐步向变异性居民区转变,最终演化为创意性社区;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振兴驱动系统和乡村旅游驱动系统,都经历了单一驱动到双轮驱动,最终到多元驱动的转变。浔龙河样本村在佐证这种人地关系演化的同时,也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和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 人地关系 乡愁意蕴
下载PDF
中国乡愁文化的历史脉络与现实依归 被引量:16
6
作者 赵李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9-156,共8页
新时期以来"乡愁"思潮又一次弥漫,最终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文章尝试引入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作为视角工具,以"文化是人地互动形成的系列产物"作为理解框架,揭示出中国"乡愁"文化... 新时期以来"乡愁"思潮又一次弥漫,最终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文章尝试引入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作为视角工具,以"文化是人地互动形成的系列产物"作为理解框架,揭示出中国"乡愁"文化的实质本源:中国古典时期的"乡愁"文学意象是传统小农经济下的人地互动产物;现代城市化浪潮下的"乡愁",一方面是古典时期"乡愁"文化基因和记忆的延续与再现,同时展现出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集体意识和社会心理中的时间追忆、空间感伤以及社会关系冷漠的感知与表达。在"人地关系"视野下重新审视"乡愁",重视乡村振兴、小城镇建设及社区营造,可以成为解决"乡愁"这一集体情绪的重要理论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中国乡愁文化 城乡关系
下载PDF
谈《诗经》中的思乡怀归主题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丽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1期95-98,共4页
《诗经》时代 ,战争、徭役相当频繁 ,其承担者——士兵 ,长年在外奔波 ,久役不归 ,从而产生了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统治阶级内部的小官吏位卑职贱 ,日夜操劳 ,思乡怀归之情也非常强烈。究其原因 ,一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 ,安土重迁的观... 《诗经》时代 ,战争、徭役相当频繁 ,其承担者——士兵 ,长年在外奔波 ,久役不归 ,从而产生了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统治阶级内部的小官吏位卑职贱 ,日夜操劳 ,思乡怀归之情也非常强烈。究其原因 ,一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 ,安土重迁的观念根深蒂固 ,因此对故土怀有深挚的感情 ,长久离家 ,必然会产生一种思念之情。二是“孝”在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侍奉双亲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对于长期服役的人来说 ,久而不归 ,以致年迈的父母无人照顾 ,因此 ,难免会产生浓重的思乡怀归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思乡主题 安土重迁观念 “孝” 道德伦理
下载PDF
《一个人和村庄》:荒诞背后是苍凉
8
作者 徐霞 《昭通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64-68,共5页
潘灵的中篇小说《一个人和村庄》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十强,这是他多年来小说创作中的重要收获,也是云南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在《一个人和村庄》中,他以悲悯的情怀和真诚的姿态,密切关注着自己所生活、所热爱的土地以及生活... 潘灵的中篇小说《一个人和村庄》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十强,这是他多年来小说创作中的重要收获,也是云南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在《一个人和村庄》中,他以悲悯的情怀和真诚的姿态,密切关注着自己所生活、所热爱的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命运,他以自己的文字对城市、乡村,世俗物欲的扩张、人文精神的坚守等问题做出了思考。土地意识、留住乡愁、荒诞与苍凉是进入这部小说的重要关键词,论文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对该作品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人和村庄》 土地意识 乡愁 荒诞 苍凉
下载PDF
从故国之思、盛衰之感到盛世之音——王禛士诗歌体现的时代精神的变迁
9
作者 王利民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37-40,共4页
本文以王士的《秋柳四章》作为核心文本 ,辨析了王士诗歌中的“盛衰之感”和清初遗民故老的“故国之思”的不同内涵。在此基础上 ,把王士诗歌的心路历程归纳为从“盛衰之感”到“盛世之音” 。
关键词 王士ZHEN <<秋柳四章>> 诗歌 时代精神
下载PDF
为什么花蕾从不呻吟——读严谅诗集《从不呻吟的花蕾》
10
作者 周文英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第3期49-55,共7页
诗歌评论从为什么花蕾从不呻吟、水语之羽、个人对生命的沉思和文化乡愁等四方面进行了文本细读,抓住了诗歌向外部世界敞开的切入点,把诗歌与读者在精神上进行了沟通,说明诗歌的可沟通性和可分享性:诗歌,应该是生命本源的抒写.
关键词 殉情 生命力 生与死 乡愁 他乡
下载PDF
论凡一平的新乡土小说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伟林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26,共6页
通过对《撒谎的村庄》《扑克》和《上岭村的谋杀》新乡土小说三部曲的解读,从乡土、乡情和乡思三个层面,对凡一平的乡村文化心理进行阐释。认为《上岭村的谋杀》实现凡一平小说创作的自我超越,堪称近年中国文坛的一部力作。因为它的出现... 通过对《撒谎的村庄》《扑克》和《上岭村的谋杀》新乡土小说三部曲的解读,从乡土、乡情和乡思三个层面,对凡一平的乡村文化心理进行阐释。认为《上岭村的谋杀》实现凡一平小说创作的自我超越,堪称近年中国文坛的一部力作。因为它的出现,新乡土小说获得了有力的支撑。新乡土小说,不仅要唤起人们对乡土的体认,而且要接通人们与乡土的血脉,还必须抵达对今日乡村现实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土小说 《上岭村的谋杀》 乡土文本 乡情文本 乡思文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