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landscap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Nujiang River basin of Yunnan Province, China
1
作者 Jing Ying Huang Chengmin Su Caixiu 《Ecological Economy》 2007年第3期303-311,共9页
Each nationality has formed unique ethnic culture in the long history. Ethnic culture is spatially reflected byethnic distribu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ities is influenced by ethnic history, culture, society a... Each nationality has formed unique ethnic culture in the long history. Ethnic culture is spatially reflected byethnic distribu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ities is influenced by ethnic history, culture, society and religion, alsoaffected by regional physical sett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naturalsetting with contrast analytical method.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is established on basis of contour map on ascale of 1:250,000 in the Nujiang River basin, Yunnan Province by ArcGIS,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software. Based on DEM, the spatial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function of GIS, the landscape patterns of populationdistribution of the selected minorities is described, and 4 sub-regions are divided in the Nujiang River basin of YunnanProvince while the features and disparity of landscape pattern and its forming mechanism are discussed, along withhistorical and archaeological data.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 (1) The ethnic distribution is mosaic in the matrix ofother racial distribution, and have a distinct spatial correlation. (2) For the difference in cultivation between differentnationalities, certain nationality lived in the area suitable for production mode of its own and coincident with appropriategeographical setting. (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 spots of the minorities is controlled by the convenience ofwater supply. The landscape pattern of ethnic distribution is closely relative to natural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hnic group distribution Landscape pattern nujiang river basin GIS Natural environmentl
下载PDF
Hydrochemistry and carbon isotope characteristics of Nujiang River water:Implications for CO_(2) budgets of rock weathering in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
2
作者 Wenjing LIU Huiguo SUN +1 位作者 Yuanchuan LI Zhifang X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2953-2970,共18页
The Tibetan Plateau is one of the most complicated geographical units worldwide in terms of its tectonic and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Although a hotspot for continental weathering and carbon cycling studies,accurate d... The Tibetan Plateau is one of the most complicated geographical units worldwide in terms of its tectonic and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Although a hotspot for continental weathering and carbon cycling studies,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the weathering carbon budget is challenging in this area,especially sink and source flux quantification and the controlling mechanisms.Compared with other major rivers on the plateau,the Nujiang River is characterized by less human disturbance and maintains a relatively pristine state.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high spatiotemporal resolution hydrochemistry and dual-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δ~(13)C_(DIC)andΔ~(14)C_(DIC))of river water in the Nujiang River Basin.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solutes and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in the river water are predominantly derived from rock weathering by carbonic and sulfuric acids,mainly due to the carbonate weathering process,and significantly enhanced by deep carbon sourcing from hot springs in the fault zone.The average contributions of geological and modern carbon in the main stream of the Nujiang River are 35.2%and 64.8%,respectively,and sulfide oxidation contributes>90%of sulfate ions in the river water.After considering the involvement of sulfuric acid generated by sulfide oxidation during rock weathering,the calculated consumption fluxes of atmospheric CO_(2) by silicate and carbonate weathering in the watershed were de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52.0%and 37.4%,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ose calculated ignoring this process.Rock weathering of the Nujiang River Basin is a“CO_(2) sink”on a short time scale,while the participation of sulfuric acid makes it a“CO_(2) source”on a geological time scale.The high-frequency observations of ion concentrations,elemental ratios,and calculated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rock weathering materials indicate that carbonate rock weathering is more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and runoff variations than silicate rock weathering,with the solute contribution from carbonate weathering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 during monsoon period.The material input from different rock types is dominated by the hydrological pathways and water-rock reaction times in the basin.This study reveals the river solute origins and weathering CO_(2) sequestration effect in response to a monsoonal climate in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ristine plateau watersheds in the world,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elucidating the weathering control mechanisms and CO_(2) net sourcesink effect in plateau watersh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nujiang river basin CO_(2)budgets of rock weathering Hydrochemistry and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High spatiotemporal resolution
原文传递
怒江⁃萨尔温江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及驱动力 被引量:1
3
作者 钟旭珍 王金亮 +3 位作者 邓云程 李杰 吴瑞娟 董品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182-10201,共20页
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生态系统环境变化、全球碳循环和气候调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怒江⁃萨尔温江流域是东南亚最重要的跨境河流之一,其植被变化会影响区域生态系统和气候。研究以怒江⁃萨尔温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 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生态系统环境变化、全球碳循环和气候调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怒江⁃萨尔温江流域是东南亚最重要的跨境河流之一,其植被变化会影响区域生态系统和气候。研究以怒江⁃萨尔温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1年MODIS NDVI数据,利用BFAST模型、Hurst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研究了其植被覆盖时空演变趋势和未来可持续性以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1年,怒江⁃萨尔温江流域植被覆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FVC(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为0.73,以高植被覆盖和较高植被覆盖为主。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下游和中游植被覆盖明显优于上游。(2)BFAST趋势表明,近22年怒江⁃萨尔温江流域植被覆盖改善和退化的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71.24%、28.76%,改善的区域远大于退化的区域,说明研究区植被得到较好的保护。Hurst指数显示,未来植被将持续改善和退化的区域占比分别为94.89%、2.76%。BFAST与Hurst二者叠加共耦合了17种植被覆盖的未来趋势情形,整体上未来植被呈持续改善为主,将持续改善和持续退化状态的面积占比分别为68.99%、29.09%。(3)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海拔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分布具有宏观控制作用,影响最大,其次是气温、降水等气象因子。各区域植被覆盖影响因素又具有差异性,其中,海拔和土地利用方式对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的影响比中游和下游区域显著;中游高山峡谷地区以海拔以及海拔差异带来的气温、降水差异对植被覆盖影响重大;下游地区以人口、GDP等人为因素影响为主。研究结果对了解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及未来变化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VC 非线性趋势 BFAST模型 HURST指数 地理探测器 怒江⁃萨尔温江流域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可能最大洪水计算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甜 梁忠民 +3 位作者 金路熠 王士武 温进化 王贺龙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8-72,共5页
气候变化与下垫面变化前提下,多因素共同影响明显增加了流域可能最大洪水(PMF)估算难度。为此,提出一种集气候模式结果后处理、气候变化情景下相应可能最大暴雨(PMP)估算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方案设定、基流/前期影响雨量影响分析、基于... 气候变化与下垫面变化前提下,多因素共同影响明显增加了流域可能最大洪水(PMF)估算难度。为此,提出一种集气候模式结果后处理、气候变化情景下相应可能最大暴雨(PMP)估算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方案设定、基流/前期影响雨量影响分析、基于相似性的PMP时空展布于一体的PMF计算模式,将其应用于怒江上游。结果表明,基流/前期影响雨量及暴雨时空分布不确定性是影响流域PMF的重要因素,气候与下垫面变化双重驱动对于PMF影响较大,且变幅随着变化程度增强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能最大洪水 可能最大暴雨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基流/前期影响雨量 怒江上游
下载PDF
近40年西藏怒江河谷盆地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35
5
作者 杜军 翁海卿 +2 位作者 袁雷 马鹏飞 拉巴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1-591,共11页
利用1971-2008年西藏怒江流域9个气象站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资料,分析了近40a怒江流域年、季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并计算讨论了变化趋势与经纬度、海拔高度的相关。结果表明:近40a流域年平均... 利用1971-2008年西藏怒江流域9个气象站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资料,分析了近40a怒江流域年、季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并计算讨论了变化趋势与经纬度、海拔高度的相关。结果表明:近40a流域年平均气温以0.26oC/10a的速率显著升高,增暖趋势比中国东北和西北弱,比淮河和华南强,与青藏高原相近。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出现了增高的趋势,年平均气温日较差表现为一致的减小趋势,为-0.13~-0.57oC/10a;年降水量以21.0mm/10a的速率显著增加,各季降水均呈现增加趋势;年日照时数平均每10年减少31.7h,以夏季减幅最突出,减幅比黄河流域、青藏高原东侧大;地温升高明显,流域上游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呈显著变浅趋势,以安多最明显。日照时数与降水量负相关显著,与夏、秋季大气水汽压呈显著的负相关;大部分站点日照时数的减少,与大气水汽压的显著增加和降水量的增多关系密切。总云量与日较差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夏季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对湿度的变化不是总云量减少的主要原因。随着纬度的增加和海拔高度的上升,年平均气温升温幅度在加大,年降水量增幅也增大。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仅与经度有着很好的正相关,随着经度的增加,冬季和夏季日照时数的减幅都在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河谷盆地 气象要素 变化趋势 纬度和海拔高度效应
下载PDF
近50年怒江流域中上游枯季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7
6
作者 罗贤 何大明 +2 位作者 季漩 陆颖 李运刚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7-113,共7页
利用长序列观测记录,分析怒江流域中上游1960~2009年枯季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探讨近50 a来该流域中上游枯季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怒江流域中上游冬季和春季气温均有上升趋势;怒江流域中上游春季和冬季降... 利用长序列观测记录,分析怒江流域中上游1960~2009年枯季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探讨近50 a来该流域中上游枯季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怒江流域中上游冬季和春季气温均有上升趋势;怒江流域中上游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均有增加的趋势;怒江干流道街坝站冬季和春季平均流量都有显著的增加趋势;无论是年最小1、7、30及90 d流量等枯季极值流量,还是75%,90%,95%等不同保证率枯水径流特征值,1990 s和2000 s均远高于其他年代,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怒江流域枯水径流有较为明显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枯季径流 极值流量 流量历时曲线 怒江流域
下载PDF
1981-2010年西藏怒江流域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9
7
作者 杜军 房世波 +1 位作者 唐小萍 石磊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5-42,共8页
利用1981—2010年怒江流域9个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采用气候倾向率、R/S等方法分析了潜在蒸发量变化的趋势性和持续性,并探讨了影响潜在蒸发量的气象因子。结... 利用1981—2010年怒江流域9个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采用气候倾向率、R/S等方法分析了潜在蒸发量变化的趋势性和持续性,并探讨了影响潜在蒸发量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近30年怒江流域四季潜在蒸发量趋于减少,年潜在蒸发量以18.4 mm.(10a)-1的速率显著减少。夏、秋、冬季和年潜在蒸发量具有持续性,未来将持续减少,尤其是冬季。在年代际尺度上,四季潜在蒸发量1980年代为正距平,1990和2000年代均为负距平。风速减小是四季潜在蒸发量减少的主要因素,不过春季潜在蒸发量的减少与降水量的显著增加也有关,且夏季气温日较差的显著变小对潜在蒸发量减少的作用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流域 潜在蒸发量 变化趋势 HURST指数 影响因子
下载PDF
1971-2010年西藏怒江流域冷暖冬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杨志刚 杜军 +1 位作者 袁雷 路红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75-782,共8页
根据暖冬等级国家标准,参照单站、区域暖冬等级标准,确定了单站和区域冷冬等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71-2010年西藏怒江流域9个站冷、暖冬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a怒江各站冬季平均气温表现出一致的增温趋势,增幅为0.31~0.77℃... 根据暖冬等级国家标准,参照单站、区域暖冬等级标准,确定了单站和区域冷冬等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71-2010年西藏怒江流域9个站冷、暖冬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a怒江各站冬季平均气温表现出一致的增温趋势,增幅为0.31~0.77℃.(10a)-1,以那曲增幅最大,察隅升幅最小;1991-2010年气温快速上升为0.81~2.36℃.(10a)-1.在10a际尺度上,2000年代是近40a最暖期,与1970年代比较各站偏高1.0~2.5℃.区域暖冬指数也呈显著升高趋势,线性趋势为19.6%.(10a)-1,明显高于东北、华北、西北、华南等地.流域单站暖冬频率为40%~58%,强暖冬频率为15%~33%;区域暖冬共发生21次(年),主要出现在2000年代,其中强暖冬事件共发生过9次(年);2001、2006和2009年是过去40a中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暖冬.流域单站冷冬频率为15%~28%,强冷冬频率为5%~13%;区域冷冬共发生了8次(年),以1990年代居多,其中区域强冷冬事件出现了4次(年);1983年是40a中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冷冬,1978年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冬 冷冬 怒江流域 西藏
下载PDF
“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怒江流域居民区蚊类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菊仙 龚正达 +2 位作者 李四全 张丽云 李璋鸿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213-222,共10页
山地居民区村镇及其周边农耕区是一类长期在人为开发利用和干扰下,常见但又与周围山区自然状况不同的人文生态系统或地理景观。为探索我国西南山地居民区蚊类多样性空间分布规律与区系特征,作者于2006年7~8月间应用灯诱法对滇西北"... 山地居民区村镇及其周边农耕区是一类长期在人为开发利用和干扰下,常见但又与周围山区自然状况不同的人文生态系统或地理景观。为探索我国西南山地居民区蚊类多样性空间分布规律与区系特征,作者于2006年7~8月间应用灯诱法对滇西北"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中的怒江中上游流域北纬25°00′~28°30′和海拔800~2000m之间共20个山地居民区的蚊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取样,共捕获蚊类2亚科5属32种87126只,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总蚊密度沿纬度和海拔梯度基本呈现为两头高中间略低的分布格局,但总体上以低纬度和低海拔地带为高;2)优势种(主要是三带喙库蚊)密度与总蚊密度沿纬度和海拔梯度均呈现正相关分布格局,说明优势种不同程度地主导了当地蚊类密度的分布趋势;3)α-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指数E)和物种丰富度S随着纬度的增加呈逐步升高然后又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是:H′和E总体呈现为逐步上升的趋势,但物种丰富度S呈现为中间高,两头相对较低的分布格局;4)α-多样性(H′、E)与总蚊密度在沿纬度梯度和海拔梯度的变化中均呈现为多样性随着密度降低而升高,随密度的升高而降低的负相关分布格局;5)β-多样性(Cody指数)沿纬度梯度呈偏峰分布格局,其高峰位置在27°N与28°N之间,它反映出当地蚊类物种组成在此区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Cody指数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呈单峰分布格局,其高峰出现在1200~1800m之间,反映出蚊类物种组成在海拔高度约1500m的区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上述纬度和海拔梯度的Cody指数高峰的具体地理位置分别地处当地气候沿纬度(水平)梯度和海拔(垂直)梯度分布中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它们反映了蚊类的β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物种组成与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类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空间分布格局 怒江流域 “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
下载PDF
基于MODIS-NDVI的云南怒江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杰 张军 +1 位作者 刘陈立 张涵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0-99,共10页
以2000—2015年MODIS-NDVI动态数据为基础,辅以小波分析、趋势分析、变异系数、Hurst指数及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探究怒江流域(云南区段)近16年植被覆盖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时间上,流域NDVI月际变化整体呈增长态势... 以2000—2015年MODIS-NDVI动态数据为基础,辅以小波分析、趋势分析、变异系数、Hurst指数及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探究怒江流域(云南区段)近16年植被覆盖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时间上,流域NDVI月际变化整体呈增长态势,月均增长率为0.95%;在年际变化方面,流域植被覆盖呈现增长趋势且存在14年左右的变化周期,增速为0.21/10a;月际和年际增长趋势均通过置信度P<0.05的显著性检验。2)空间上,流域高植被覆盖区域(0.6<NDVI<1)占61.95%,整体较好。受北部高海拔地形以及南部建设用地扩张等因素影响,植被覆盖格局从北至南呈低—高—低的分布特征。2000—2015年间,流域植被覆盖整体处于低态势波动变化,低波动和较低波动变化区域占比合计83.18%,在该波动下约53.25%的区域植被覆盖得到了改善,14.41%,32.34%的区域植被分别呈退化及不变趋势。3)空间可持续性方面,约59.01%的区域植被将延续过去变化趋势,37.98%的区域植被将沿反向发展,同向特征强于反向特征。未来,植被覆盖将向良性、不变方向发展的区域分别占39.36%,26.50%;31.14%的区域植被覆盖将向不利方向发展,主要集中于南部各县(市)中心、外围等城镇建设用地区以及勐波罗河、枯柯河、勐统河等支流沿线区,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NDVI 植被覆盖 时空格局演化 HURST指数 怒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数字滤波法的怒江流域基流时空分异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新有 谢飞帆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8-23,共6页
为明晰怒江流域基流时空分异特征,利用数字滤波法进行怒江干流和南汀河支流的基流研究。结果表明:1怒江干流3站基流指数IBF在0.71~0.74之间,南汀河支流2站的多年平均IBF在0.68左右,南汀河支流IBF明显低于怒江干流,干支流基流量和IBF自... 为明晰怒江流域基流时空分异特征,利用数字滤波法进行怒江干流和南汀河支流的基流研究。结果表明:1怒江干流3站基流指数IBF在0.71~0.74之间,南汀河支流2站的多年平均IBF在0.68左右,南汀河支流IBF明显低于怒江干流,干支流基流量和IBF自上游向下游递增;2各站基流量与径流量变化过程基本一致,两者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3怒江干支流各站多年平均基流量和径流量年内分配均呈"尖廋"的单峰形,而多年平均基流指数年内分配均呈"V"字形,但两者变化过程不完全相反;4怒江干流代表站道街坝站和南汀河支流代表站姑老河站IBF均为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这与基流相对于径流更为稳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流量 径流量 基流分割 数字滤波法 时空分异 怒江流域
下载PDF
云南怒江流域泥石流敏感性空间分析 被引量:43
12
作者 唐川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8-185,i002,共9页
泥石流敏感性空间分析是通过评估诱发泥石流发生的因子,应用空间技术,进行泥石流发生的敏感性分析。本文探讨了GIS技术与敏感性分析的条件概率模型相结合的泥石流敏感性空间分析,并且阐述了GIS空间分析技术在泥石流敏感性制图中特有的... 泥石流敏感性空间分析是通过评估诱发泥石流发生的因子,应用空间技术,进行泥石流发生的敏感性分析。本文探讨了GIS技术与敏感性分析的条件概率模型相结合的泥石流敏感性空间分析,并且阐述了GIS空间分析技术在泥石流敏感性制图中特有的优越性。研究区选择在遭受泥石流危害严重的云南怒江流域。用于泥石流敏感性分析评价的主要敏感因子包括地形坡度、岩土体类型、暴雨、河网密度、土地利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人类活动。在对这些因子进行了敏感性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应用GIS的分析工具对敏感因子集成评价而产生了云南怒江流域泥石流敏感性评价图。泥石流敏感性评价图可以帮助规划者或工程师在土地发展规划中选择最佳建设场所,以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灾害 空间分析 峰值加速度 暴雨 GIS 地形坡度 通过评估 怒江流域 云南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怒江水电开发与区域旅游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包广静 吴兆录 杨子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41,共3页
以典型生态脆弱区怒江为研究对象,结合怒江水电资源开发与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怒江水电开发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怒江水电资源开发与旅游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怒江水电资源的开发可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经济... 以典型生态脆弱区怒江为研究对象,结合怒江水电资源开发与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怒江水电开发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怒江水电资源开发与旅游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怒江水电资源的开发可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经济、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但同时也对怒江峡谷的景观及少数民族文化存在不利的影响;而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怒江水体环境的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提高水电开发的社会综合效应及降低水电开发的风险等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二者良性互动的实现对于怒江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开发 影响 旅游规划 怒江流域
下载PDF
云南省泸水县蚊类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龙振昼 王学忠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162-165,共4页
为研究蚊虫的物种多样性,2008年8月对云南省泸水县2个不同的生态环境进行现场调查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对比研究.在现场调查中,选择2个典型的不同生态环境,使用诱蚊灯诱捕成蚊.分类鉴定后,对所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得出种间相... 为研究蚊虫的物种多样性,2008年8月对云南省泸水县2个不同的生态环境进行现场调查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对比研究.在现场调查中,选择2个典型的不同生态环境,使用诱蚊灯诱捕成蚊.分类鉴定后,对所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得出种间相遇概率(PIE)、最大优势种(Dmax)、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E)和相似性系数(S)等有关物种多样性的指数,并进行比较.共捕获5 668只成蚊,分属于2个亚科4属5亚属15种.其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24/1.12(PIE), 0.65/0.95(Dmax), 1.943/0.392 (H) and 0.497/0.118(E)(生态型1/生态型2),两者之间的S为0.8.结果提示,泸水县蚊类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之间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其中,以种植水稻和甘蔗等作物为主的自然坝区,其种间相遇概率、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要高于以种植玉米和果树为主的森林砍伐区,而最优势种的优势度则要低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流域 物种多样性 蚊虫 生境 群落生态学
下载PDF
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合理开发怒江流域水能资源 被引量:4
15
作者 蔡其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7,71,共4页
怒江是我国西南地区5大国际河流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流经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于云南省潞西县流出国境,出境后称萨尔温江。怒江—萨尔温江干流全长3240km,流域总面积32.5万km2,多年平均径流量2520亿m3,其中我国境内长2020km... 怒江是我国西南地区5大国际河流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流经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于云南省潞西县流出国境,出境后称萨尔温江。怒江—萨尔温江干流全长3240km,流域总面积32.5万km2,多年平均径流量2520亿m3,其中我国境内长2020km,流域面积13.6万km2,年径流量710亿m3。怒江流域丰富的物种资源、自然景观资源、人文资源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并且最具开发优势。怒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积极、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及移民安置等问题,保障怒江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开发 水资源保护 恕江流域
下载PDF
近代以来怒江流域森林破坏的历史原因考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臣辉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7期11-15,共5页
近代急剧变革时期,怒江流域的森林资源不断萎缩,滇西战争使原始森林遭到砍伐、破坏;建国初期毁林开荒、农场的开辟,大规模推广粮食、经济作物的种植,尤其是疾风暴雨式的大炼钢铁以及"火不烧山地不肥和牧草不旺"的耕作方法引... 近代急剧变革时期,怒江流域的森林资源不断萎缩,滇西战争使原始森林遭到砍伐、破坏;建国初期毁林开荒、农场的开辟,大规模推广粮食、经济作物的种植,尤其是疾风暴雨式的大炼钢铁以及"火不烧山地不肥和牧草不旺"的耕作方法引发的森林火灾,对怒江流域的森林造成了极大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泥石流频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以来 怒江流域 森林破坏 历史考察
下载PDF
怒江流域中上游地表冻融特征及时空分布
17
作者 罗贤 季漩 +1 位作者 李运刚 黄江成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6-273,共8页
冻土水文过程的复杂性使其分析及模拟较为困难,在研究青藏高原冻土退化水文效应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流域内土壤冻结和融化状态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反演获得的地表冻融状态,系统地辨识怒江流域中上游地表冻融状态时空变... 冻土水文过程的复杂性使其分析及模拟较为困难,在研究青藏高原冻土退化水文效应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流域内土壤冻结和融化状态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反演获得的地表冻融状态,系统地辨识怒江流域中上游地表冻融状态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怒江流域贡山水文站以上年平均地表冻结天数>270 d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0%,而180~270 d的则约占62.3%,海拔高度每升高1 000 m,年地表冻结天数平均增长约62 d;2.研究区不同年份持续冻结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差异较大,融化-冻结阶段的9—10月平均气温与阶段末10月地表冻结面积的相关系数为-0.80,而冻结-融化阶段的4—6月平均气温与阶段末6月地表冻结面积的相关系数则为-0.87,均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研究区气温的年际波动导致地表冻结面积、冻结日期、融化日期及冻结持续时间等的年际变化;3.被动微波遥感反演获得的高时间分辨率冻融状态数据,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缺资料高原山地流域大范围地表冻融状态变化分析、流域尺度水文过程模拟等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冻融状态 被动微波遥感 气候变化 怒江流域
下载PDF
云南怒江流域植被光谱特征季节变化研究
18
作者 梁国军 彭明春 +1 位作者 程方平 朱先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0期18644-18646,18667,共4页
[目的]分析云南怒江流域植被的季节变化规律。[方法]在大量野外调查和影像分析的基础上,参照《云南植被》将云南怒江流域植被划分为19种自然植被和1种人工林。以2009年TM影像为数据源对保护区植被进行人机交互解译,利用MODIS NDVI数据... [目的]分析云南怒江流域植被的季节变化规律。[方法]在大量野外调查和影像分析的基础上,参照《云南植被》将云南怒江流域植被划分为19种自然植被和1种人工林。以2009年TM影像为数据源对保护区植被进行人机交互解译,利用MODIS NDVI数据提取各类型的MODIS NDVI季节变化信息,构建5个光谱特征季节变化指标来对研究区植被进行了全年分析。[结果]NDVIjmax:常绿类型大于落叶,森林大于灌丛及灌草丛,草甸类型最小。NDVIjmin:森林类型大于灌丛及灌草丛,草甸类型最小。NDVIjm:常绿阔叶林类型处于较高水平,其次为针叶林类型以及落叶阔叶林、人工林和竹林,灌草丛及草甸类型相对较低,2种草甸类型最小。NDVIjr:一般是落叶大于常绿,灌丛及灌草丛类型大于其他类型,水热好的大于其他区域类型。NDVIja:基本上是森林类型大于灌丛及灌草丛,草甸类型最小。[结论]构建的5个光谱特征季节变化指标较好地反映了研究区植被的季节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变化 光谱特征 怒江流域
下载PDF
论清代汉族移民对怒江流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9
作者 吴臣辉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43-47,共5页
汉族移民怒江流域经历汉晋、南诏大理、明清三个时期,而清代是内地移民怒江流域群体最为复杂的时期。移民群体不仅有边疆镇守的将士,还有开发边疆的屯民、谋求生存的矿工和图谋发展的商人。他们的到来促进了怒江流域社会经济的迅速转型... 汉族移民怒江流域经历汉晋、南诏大理、明清三个时期,而清代是内地移民怒江流域群体最为复杂的时期。移民群体不仅有边疆镇守的将士,还有开发边疆的屯民、谋求生存的矿工和图谋发展的商人。他们的到来促进了怒江流域社会经济的迅速转型,给地广人稀的怒江流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劳动力,荒芜土地得到垦殖;兴修农田水利工程,解决了农作物的用水需求;活跃农村市场,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缩短了边疆与内地的差距,加速了怒江流域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怒江流域 汉族移民 经济发展
下载PDF
怒江流域云南区段降雨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新有 李自顺 +1 位作者 刘永兴 谢飞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39-44,共6页
利用怒江流域云南区段及其毗邻地区77个站点1980~2009年雨量资料,以及怒江干流道街坝站1957~2015年和南汀河支流姑老河站1960~2015年降雨、径流资料,研究该流域降雨区域分异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怒江流域云南区段多年平均面雨量达1... 利用怒江流域云南区段及其毗邻地区77个站点1980~2009年雨量资料,以及怒江干流道街坝站1957~2015年和南汀河支流姑老河站1960~2015年降雨、径流资料,研究该流域降雨区域分异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怒江流域云南区段多年平均面雨量达1 336.7 mm,远大于全省平均降雨量;怒江干流云南区段上游贡山地区和下游支流苏帕河流域,以及支流南汀河流域下游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 500 mm以上,而干流的中游怒江坝干热河谷不足1 000 mm,降水空间分布格局与西南季风强弱及纵向岭谷地形密切相关;怒江流域云南区段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与怒江上游西藏区域相反,支流南汀河流域面雨量减少速率(56 mm/10 a)大于怒江干流云南区段(29 mm/10 a);怒江流域云南区段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51%,怒江干流云南区段与支流南汀河流域降水量差异主要表现在夏季;怒江流域云南区段春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怒江干流道街坝站、支流南汀河姑老河站降雨量长周期分别为36 a和33 a左右,从降雨变化长周期来看,2002年以来的少水期将持续到2018~2020年。怒江干流云南区段降水量变化的Hurst指数值为0.69,表明其未来趋势与过去一致,仍将延续降水量减少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量 空间分布 变化趋势 南汀河流域 怒江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