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神”仪式中“大神尪”手工制作技艺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以福建福州长乐后团“塔骨”手工制作技艺为例
1
作者 林枫 郑玉玲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13,共9页
历史学、艺术学等方法相融合的研究认为,福建福州长乐区“塔骨”的整体身型构造保留着扮傩表演的基本特征。从形象打造上注重雕刻面具(头筒)在游神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在身架上贴合了表演艺阵的动作范式,从而在动静结合中引发民众的崇拜幻... 历史学、艺术学等方法相融合的研究认为,福建福州长乐区“塔骨”的整体身型构造保留着扮傩表演的基本特征。从形象打造上注重雕刻面具(头筒)在游神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在身架上贴合了表演艺阵的动作范式,从而在动静结合中引发民众的崇拜幻想,进而移情于祈愿的神祇,发挥类似于古傩“保障境内平安”的仪式功能。当前,游神仪式淡化了宗教的神圣感,仪式表达的意象通过艺术符号得以全方位构建,其中凝结的非遗元素成为了乡民返祖、追溯传统的承袭基因,“大神尪”手工制作技艺也适应了从个性化到程序化的转变,在规范中推广了民俗,富有可转化可创新的艺术表演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文化 游神 塔骨 大神尪 仪式表演
下载PDF
闽南“大神尪”傩像工艺的艺术特征与审美意涵——以南安梅山晋福木雕艺术馆傩像为个案
2
作者 肖琦 郑玉玲 《闽台文化研究》 2023年第3期34-43,共10页
闽南“大神尪”傩像工艺是中国傩文化的典型艺术符号,具有独特的神傩像技艺特点与特殊的傩舞象征意义,彰显闽南多元的信俗文化特征。以泉州南安梅山晋福木雕艺术馆維像为个案,爬梳神话传说类、道教系统类、城隍信俗类等侍卫神将在雕刻... 闽南“大神尪”傩像工艺是中国傩文化的典型艺术符号,具有独特的神傩像技艺特点与特殊的傩舞象征意义,彰显闽南多元的信俗文化特征。以泉州南安梅山晋福木雕艺术馆維像为个案,爬梳神话传说类、道教系统类、城隍信俗类等侍卫神将在雕刻与彩绘技艺的工艺流程和傩像形态特征,进而剖析该神像在木雕造型与绘画脸谱技艺的审美意涵,以期为闽南“大神”傩工艺的抢救、挖掘与传承保护略尽绵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大神尪” 傩像工艺 艺术特征 审美意涵
下载PDF
从悦神到娱人——浅析傩面具的功能变迁与民众审美情趣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兴业 田蓉辉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24-126,共3页
傩面具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追述傩文化的发展变化,梳理各个历史时期民众审美心态之变化与傩面具艺术特色变迁的关系,论述其功能由悦神到娱人的表现特征及原因,以加深对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的认识。
关键词 傩面具 民众审美心理 悦神 娱人
下载PDF
略论云南傩面具及其文化审美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李福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20-24,共5页
云南傩戏面具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特征。是云南各民族历史、宗教、艺术、民俗的复合产物 ,从中可窥视到云南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习 ,看到云南各民族的先民渴望征服自然和保护自身的古老梦想。本文通过分析云南有代表性的几种... 云南傩戏面具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特征。是云南各民族历史、宗教、艺术、民俗的复合产物 ,从中可窥视到云南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习 ,看到云南各民族的先民渴望征服自然和保护自身的古老梦想。本文通过分析云南有代表性的几种傩戏的面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傩面具 文化内涵 审美特征
下载PDF
论傩公傩母信仰与传说 被引量:7
5
作者 陈玉平 《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12期1-4,共4页
傩公傩母是湘、鄂、川、渝、黔、滇等省(市)傩坛班崇拜的一对配偶神。二神分别被制作成木雕头像,举行傩祭仪式时,傩坛巫师将这两尊神像供于家宅中堂的方桌上。傩公傩母至迟出现于唐代。有关傩公傩母的传说大致可分为两个类型:放牛娃供... 傩公傩母是湘、鄂、川、渝、黔、滇等省(市)傩坛班崇拜的一对配偶神。二神分别被制作成木雕头像,举行傩祭仪式时,傩坛巫师将这两尊神像供于家宅中堂的方桌上。傩公傩母至迟出现于唐代。有关傩公傩母的传说大致可分为两个类型:放牛娃供奉人头型;洪水—兄妹婚型。后一型传说可视为伏羲女娲神话的异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公傩母 信仰 传说 类型
下载PDF
孟姜女形象探源 被引量:2
6
作者 周尚义 《武陵学刊》 2010年第2期102-110,共9页
孟姜女的传说,是世代累积型的民间创作。在漫长的人物塑造和故事演义的过程中,孟姜女的形象逐渐定型,并变得丰满和成熟,既吸纳了历史真实故事中杞梁之妻的良好品质和悲剧情韵,又融汇了《诗经》以及其他典籍中所描写的诸如"庄姜&qu... 孟姜女的传说,是世代累积型的民间创作。在漫长的人物塑造和故事演义的过程中,孟姜女的形象逐渐定型,并变得丰满和成熟,既吸纳了历史真实故事中杞梁之妻的良好品质和悲剧情韵,又融汇了《诗经》以及其他典籍中所描写的诸如"庄姜"、大禹之妻、舜之二妃的形象特征,此外,还吸收了民间的诸如望夫石以及傩神等传说中的精神内蕴。孟姜女这一悲剧女性形象,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吸取历史、文学以及诸多传说、民情风俗等多方面的养料而塑造成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姜女 人物形象 望夫石 傩戏 保护神
下载PDF
南丰乡傩的“戏剧活化石”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华斌 《地方文化研究》 2014年第6期32-46,共15页
本文通过观摩2014年6月江西南丰县的跳傩调演、当地傩神庙的田野考察和历史文献查索,厘清中国民俗中傩祭、傩礼、傩戏的文化联系;强调"乡傩"中存在的戏剧戏曲元素,如:生活化的假面戏剧、小喜剧、哑剧、舞剧;宗教仪式性的祭祀... 本文通过观摩2014年6月江西南丰县的跳傩调演、当地傩神庙的田野考察和历史文献查索,厘清中国民俗中傩祭、傩礼、傩戏的文化联系;强调"乡傩"中存在的戏剧戏曲元素,如:生活化的假面戏剧、小喜剧、哑剧、舞剧;宗教仪式性的祭祀戏剧;以及傩神的"亮相"、"村落百戏之人"的武术杂技、砌末道具、锣鼓板拍节的乐器伴奏等中国戏曲元素。同时,思考了民俗文化中乡贤的积极作用、江南地理环境与傩文化的传播、傩文化与社火等学理。认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中的乡傩与社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蓄水池、资料库,可视为戏剧戏曲的"活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神 社火
下载PDF
傩神的文化诠释与历史的选择记忆——江西南丰县傩神太子的考察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圣燕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1-114,共4页
历史陈述经后人不断复述与复制,进一步深化它的意义与内涵,历史是前人和后人共同创造——共谋的结果。江西南丰县石邮村的傩神太子也是历史的选择记忆以及文化诠释的积淀成型。傩神太子存在的生态环境、长时间段的历史、社会习俗、民间... 历史陈述经后人不断复述与复制,进一步深化它的意义与内涵,历史是前人和后人共同创造——共谋的结果。江西南丰县石邮村的傩神太子也是历史的选择记忆以及文化诠释的积淀成型。傩神太子存在的生态环境、长时间段的历史、社会习俗、民间信仰各因素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展现了傩的多元文化整合的功能、社会身份认同的作用以及它的表现形态和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丰 傩神太子 傩仔
下载PDF
从“黄昏”意象看《边城》的悲剧情怀和隐忧意识 被引量:2
9
作者 聂家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110-115,共6页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沈从文的创作心理和小说产生的环境,对其代表作品《边城》中的"黄昏"意象进行解读。文章主要由语词、意象、主题三个层面来展开。通过总结"黄昏"意象出现的次数,在对"黄昏"各个...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沈从文的创作心理和小说产生的环境,对其代表作品《边城》中的"黄昏"意象进行解读。文章主要由语词、意象、主题三个层面来展开。通过总结"黄昏"意象出现的次数,在对"黄昏"各个意象进行分析之后,提出《边城》表现了人神(主要指傩神)之间隔阂的悲剧,传达沈从文对本民族(苗族)在汉族文化冲击下可能被湮灭的担忧的同时,还表现出沈从文的现代性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城》 沈从文 黄昏 意象 傩神 苗族 现代性反思
下载PDF
江西傩神考辨 被引量:9
10
作者 章军华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12-117,共6页
现存的江西傩神与祭祀形态蕴藏着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信息,其在祈求村族平安与风调雨顺的基调中,表现出浓厚的神农崇拜、祖先崇拜与生殖崇拜等三大主题意义倾向,是现存中华傩文化遗存在江南的典型形态。江西傩神崇拜与祭祀仪态现状折射... 现存的江西傩神与祭祀形态蕴藏着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信息,其在祈求村族平安与风调雨顺的基调中,表现出浓厚的神农崇拜、祖先崇拜与生殖崇拜等三大主题意义倾向,是现存中华傩文化遗存在江南的典型形态。江西傩神崇拜与祭祀仪态现状折射出原始生民“人头祭”图腾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傩神 祭礼仪态 人头祭 崇拜主题
下载PDF
再谈仡佬族傩神世界的世俗意识
11
作者 罗方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28-31,共4页
仡佬族傩神世界折射着仡佬山民社会的诸多世俗意识,作者曾撰文分析了“秩序”“娱乐”“宽容”“诚信”等仡佬族世俗意识,基于此,本文进一步阐述了仡佬族人的“宗教意识”“报恩意识”“公德意识”等等。
关键词 仡佬族 傩神世界 世俗意识
下载PDF
关于赣傩文化研究视野的综述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勇华 张庆勇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0年第1期24-26,47,共4页
赣傩文化调查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其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则肇始于90年代。而毛礼镁、余大喜等学者是赣傩文化研究的先期者,他们从不同的视野对赣傩文化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赣傩的起源、傩面具、傩神考辨、傩义、傩功能及傩文化保护等视野。
关键词 赣傩 傩神 功能 保护
下载PDF
中国傩面具的凸目造型与太阳神崇拜——从三星堆青铜纵目像看中国傩面具的主要特征与文化内涵 被引量:7
13
作者 曾志巩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第3期52-68,共17页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100余件凸目(立眼、纵目)青铜人像与现今流传于西南各省区和湖南、江西西部及东北部凸目(鼓目、突珠)面具惊人相似,是中国傩面具的一大类型。而陕西固城出土的商代青铜脸壳和江西新干出土的商代青铜双面人神器(镂...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100余件凸目(立眼、纵目)青铜人像与现今流传于西南各省区和湖南、江西西部及东北部凸目(鼓目、突珠)面具惊人相似,是中国傩面具的一大类型。而陕西固城出土的商代青铜脸壳和江西新干出土的商代青铜双面人神器(镂空眼球),则与江西以东及其他省区流传的鼓眼(镂空眼球或眼白)面具也很相似,是中国傩面具另一类造型。这两类傩面具的盔帽冠饰的葵花纹、龙凤纹、鸟尾纹、兽面纹等也可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玉石人面像的兽首冠、高冠和太阳纹、鸟纹、回字纹等装饰中以及古籍文献中找到它们的源头。将大量的凸目傩面具和三星堆出土的纵目人像进行比对研究,有理由相信,商周时期的傩,无论是宫廷傩或民间傩,凸目(纵目)形象应是其傩面具中的一种主要类型和重要特征,而太阳神崇拜则是中国傩面具凸目造型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文化内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傩面具 凸目造型 太阳神崇拜 文化内涵
下载PDF
试析巫傩面具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11
14
作者 钟玉如 刘景慧 《怀化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24-28,共5页
巫傩面具是巫傩文化的最大特点,傩人以及信仰者把面具视为神物,是沟通人、鬼、神之间的工具,是鬼神的灵魂,是宗教意识化的凝聚物。面具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巫傩面具显示了傩文化、傩戏的不朽魅力。它以独特的韵味体现出上古初民... 巫傩面具是巫傩文化的最大特点,傩人以及信仰者把面具视为神物,是沟通人、鬼、神之间的工具,是鬼神的灵魂,是宗教意识化的凝聚物。面具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巫傩面具显示了傩文化、傩戏的不朽魅力。它以独特的韵味体现出上古初民的生命观和浪漫的想像力,成为一座沟通蛮荒时代与当今岁月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傩面具 撮泰古 藏戏 关索戏 巫傩文化 生命观 宗教文化
下载PDF
穿青人五显神信仰探析——基于贵州GD村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沐言 《民族艺林》 2020年第4期38-46,共9页
穿青人有着独特的民间信仰,即五显神信仰。五显神的信仰方式之一就是家家供奉五显坛,其二就是祭祀五显神的傩戏仪式。穿青人的傩文化是原始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的融合体,不仅充满祭祀性,还有娱神乐人的功能。文章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 穿青人有着独特的民间信仰,即五显神信仰。五显神的信仰方式之一就是家家供奉五显坛,其二就是祭祀五显神的傩戏仪式。穿青人的傩文化是原始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的融合体,不仅充满祭祀性,还有娱神乐人的功能。文章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宗教行为与活动的理论,对穿青人的五显神信仰进行了分析,从巫术、宗教禁忌、祈祷献祭和宗教祈祷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穿青人 五显神 傩戏
下载PDF
石洞口傩神庙田野调查思考
16
作者 杨剑影 《萍乡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3-15,共3页
石洞口傩神庙位于石洞口村。近年来,石洞口村民面临城市化、现代化的转变。而石洞口村民的傩神崇拜在这个过程中将承担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 傩神崇拜 农民 城市化 现代化
下载PDF
武陵地区傩堂神祇的功能分类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国瑜 《铜仁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8-12,共5页
傩堂的神灵体系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陵地区傩堂神祇没有严密的体系,神祇之间基本上互不隶属。按照神祇在傩祭活动中的功能特征,大致可划分为傩神、证明神、传导神、护坛神、先导神、戏神共六个大类。
关键词 武陵 傩堂神系 分类 功能
下载PDF
湘西北民间原始宗教巫傩信仰——“辰州愿”考析
18
作者 田小雨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第9期9-10,共2页
辰州愿是湘西北澧水流域鲜为人知的巫教傩仪,供奉坛神,属土家傩中的"上傩"(高傩)。还辰州愿神秘、奇特,是傩仪向傩戏过渡的"准傩戏"或"前傩戏",填补了湘西地区傩文化从傩祭到傩戏过渡的空白,使湘西地区... 辰州愿是湘西北澧水流域鲜为人知的巫教傩仪,供奉坛神,属土家傩中的"上傩"(高傩)。还辰州愿神秘、奇特,是傩仪向傩戏过渡的"准傩戏"或"前傩戏",填补了湘西地区傩文化从傩祭到傩戏过渡的空白,使湘西地区傩文化发展呈现出一条上下连贯的完整锁链,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仪 辰州愿 坛神 准傩戏 土家族
下载PDF
民和与同仁两地民间傩祭比较
19
作者 冶英生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44-46,共3页
文章以青海民和三川地区土族的"纳顿"和青海黄南同仁的"六月会"为考查对象,从傩文化的视角对这两种文化现象加以分析,并从傩祭习俗的主要表现形态、历史渊源、文化价值等方面做了初步考证。
关键词 傩文化 民和土族乡人傩 同仁六月傩祭
下载PDF
论孔子傩仪观
20
作者 郭矗矗 《长治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11-14,共4页
傩仪是中国传统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论语·乡党》中记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从孔子这一举止中不难看出他对"乡人傩"的重视。"阼阶"是宗庙之阶,孔子"立于阼阶"是为了接近祖先,... 傩仪是中国传统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论语·乡党》中记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从孔子这一举止中不难看出他对"乡人傩"的重视。"阼阶"是宗庙之阶,孔子"立于阼阶"是为了接近祖先,使其不被狂呼奔走的驱傩队伍所惊扰。这一举止与孔子"重祭祀远鬼神"思想相吻合,其背后隐藏的是孔子借驱傩活动缓解民众紧张情绪的张弛结合的治国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傩仪 乡人傩 存神 示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